目的旨在比较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差异。 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北京地区的11个研究中心连续收集了177...目的旨在比较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差异。 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北京地区的11个研究中心连续收集了1775例急性卒中及TIA患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2008年3月安大略省的11个卒中中心的3551例卒中及TIA患者。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研究中安大略省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①基线信息:北京地区的患者较安大略省的患者年轻(64.5±12.9 vs 70.2±15.3,P<0.001),并且男性较多(64.8% vs 51.6%,P<0.001);既往史有吸烟、饮酒、卒中、高血压的比例北京地区均高于安大略省(P均<0.001),而既往史有TIA、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人数安大略省高于北京地区(P均<0.001)。②院前信息:与安大略省的患者相比,北京地区的患者使用救护车到达急诊的比率较低(33.5% vs 78.4%,P<0.001),并且2.5 h内到达急诊的比例较低(21.0% vs 42.4%,P<0.001)。③治疗情况:北京地区的患者中,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比例低于安大略省(93.9% vs 99.2%,P<0.001),并且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比例较低(23% vs 64.7%,P<0.001)。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北京地区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较低(8.1% vs 17.4%,P<0.001),然而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中,给与抗凝治疗的比例两者无明显的差异(75.9% vs 75.5%,P=0.945)。北京地区和安大略省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给予抗栓治疗的比例相近(77.0% vs 77.9%,P=0.544)。④结局事件:与安大略省地区相比,北京地区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卒中的比例较低(3.4% vs 5.1%,P<0.001),然而住院期间肺炎的发生率较高(12.5% vs 7.6%,P<0.001)。北京地区患者的住院死亡率、7 d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安大略省地区(7.7% vs14.7%,5.7% vs9.3%,7.9% vs15.9%,P均<0.001)。 结论北京和安大略地区的卒中/TIA住院患者在基线信息、住院治疗和结局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认识到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卒中住院治疗的质量,有助于更好地制订卒中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展开更多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PRIOD)的事后分析。选取PRIOD中入组患者人数较多的15个中心,对入组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发病5年后的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失眠及相关睡眠问题,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主观性失眠以及睡眠时间。采用mRS评估患者的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8例患者,其中319例(45.70%)为主观性失眠患者,仅17.55%(56/319)服用助眠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预后存在显著关联:校正协变量后,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风险较高(OR 1.64,95%CI 1.11~2.42,P=0.013);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为首次脑血管病发作患者中,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的风险较高(OR 1.74,95%CI 1.13~2.68,P=0.013)。结论 主观性失眠是导致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BMI、NIHSS评分、住院期间肺炎等临床资料。随访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入院时BMI将患者分为4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肥胖组(BMI≥28.0 kg/m^(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I对卒中发病3个月结局的影响。结果共7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3.5±12.8)岁,女性259例(35.3%),脑出血者181例(24.7%),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7.85±6.45)分,平均BMI为(24.67±3.59)kg/m^(2)。低BMI组22例(3.0%),正常BMI组303例(41.3%),超重组291例(39.7%),肥胖组117例(16.0%)。4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高脂血症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4组间整体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混杂因素之后,与正常BMI相比,低BMI、超重或肥胖均对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没有独立影响。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与正常BMI相比,入院时低BMI、超重、肥胖对3个月卒中结局无显著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目的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病灶影像学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左心房直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P波指数[PR间期、P波时限、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评估不同类型的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2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11.1岁,缺血性卒中后新发心房颤动54例(0.4%)。多因素分析显示PTFV1增加1000μV·ms(OR 1.19,95%CI 1.06~1.35,P=0.004)或PTFV1>4000μV·ms(OR 2.20,95%CI 1.16~4.15,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独立相关。PTFV1增加1000μV·ms预测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AUC为0.604(95%CI 0.528~0.679)。结论PTFV1是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有效预测指标,应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关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旨在比较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差异。 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北京地区的11个研究中心连续收集了1775例急性卒中及TIA患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2008年3月安大略省的11个卒中中心的3551例卒中及TIA患者。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研究中安大略省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①基线信息:北京地区的患者较安大略省的患者年轻(64.5±12.9 vs 70.2±15.3,P<0.001),并且男性较多(64.8% vs 51.6%,P<0.001);既往史有吸烟、饮酒、卒中、高血压的比例北京地区均高于安大略省(P均<0.001),而既往史有TIA、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人数安大略省高于北京地区(P均<0.001)。②院前信息:与安大略省的患者相比,北京地区的患者使用救护车到达急诊的比率较低(33.5% vs 78.4%,P<0.001),并且2.5 h内到达急诊的比例较低(21.0% vs 42.4%,P<0.001)。③治疗情况:北京地区的患者中,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比例低于安大略省(93.9% vs 99.2%,P<0.001),并且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比例较低(23% vs 64.7%,P<0.001)。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北京地区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较低(8.1% vs 17.4%,P<0.001),然而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中,给与抗凝治疗的比例两者无明显的差异(75.9% vs 75.5%,P=0.945)。北京地区和安大略省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给予抗栓治疗的比例相近(77.0% vs 77.9%,P=0.544)。④结局事件:与安大略省地区相比,北京地区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卒中的比例较低(3.4% vs 5.1%,P<0.001),然而住院期间肺炎的发生率较高(12.5% vs 7.6%,P<0.001)。北京地区患者的住院死亡率、7 d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安大略省地区(7.7% vs14.7%,5.7% vs9.3%,7.9% vs15.9%,P均<0.001)。 结论北京和安大略地区的卒中/TIA住院患者在基线信息、住院治疗和结局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认识到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卒中住院治疗的质量,有助于更好地制订卒中的控制和预防策略。
文摘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PRIOD)的事后分析。选取PRIOD中入组患者人数较多的15个中心,对入组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发病5年后的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失眠及相关睡眠问题,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主观性失眠以及睡眠时间。采用mRS评估患者的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8例患者,其中319例(45.70%)为主观性失眠患者,仅17.55%(56/319)服用助眠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预后存在显著关联:校正协变量后,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风险较高(OR 1.64,95%CI 1.11~2.42,P=0.013);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为首次脑血管病发作患者中,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的风险较高(OR 1.74,95%CI 1.13~2.68,P=0.013)。结论 主观性失眠是导致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BMI、NIHSS评分、住院期间肺炎等临床资料。随访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入院时BMI将患者分为4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肥胖组(BMI≥28.0 kg/m^(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I对卒中发病3个月结局的影响。结果共7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3.5±12.8)岁,女性259例(35.3%),脑出血者181例(24.7%),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7.85±6.45)分,平均BMI为(24.67±3.59)kg/m^(2)。低BMI组22例(3.0%),正常BMI组303例(41.3%),超重组291例(39.7%),肥胖组117例(16.0%)。4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高脂血症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4组间整体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混杂因素之后,与正常BMI相比,低BMI、超重或肥胖均对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没有独立影响。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与正常BMI相比,入院时低BMI、超重、肥胖对3个月卒中结局无显著影响。
文摘目的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病灶影像学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左心房直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P波指数[PR间期、P波时限、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评估不同类型的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2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11.1岁,缺血性卒中后新发心房颤动54例(0.4%)。多因素分析显示PTFV1增加1000μV·ms(OR 1.19,95%CI 1.06~1.35,P=0.004)或PTFV1>4000μV·ms(OR 2.20,95%CI 1.16~4.15,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独立相关。PTFV1增加1000μV·ms预测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AUC为0.604(95%CI 0.528~0.679)。结论PTFV1是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有效预测指标,应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