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铲再加工技术
- 1
-
-
作者
吴超明
吴倩
宋国定
顾万发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与教育研究中心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
郑州市文物局
-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0,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3—2018年度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9ZDA227)
中国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原和海岱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项目编号:2020YFC1521602)
+1 种基金
四川省古蜀文明与冷门绝学重大专项“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研究”(项目编号:SCJJ24ZD102)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商周时期蜀文化南传与早期南方丝绸之路的考古学观察”(项目编号:WMHJTF2025B04)。
-
文摘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再加工现象,以往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运用类型学、微痕分析、考古背景分析、岩性鉴定等方法,对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铲的再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第一,石铲再加工以维持其原有功能及改制为各类小型工具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打、琢、磨等手段,加工部位集中于刃部,具有明显的权宜性,可视作石器工业的重要补充;第二,石铲所需的大块坯料不易获取,所用石料岩性偏软,成品形制规整,是促使再加工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第三,再加工技术的专业化水平明显弱于生产技术,表明再加工者可能与使用者关系密切。
-
关键词
郑州
仰韶文化中晚期
石铲
再加工技术
-
Keywords
Zhengzhou region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Yangshao Culture
stone shovel
reprocessing technology
-
分类号
K8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郑州地区商代都邑夯土建筑材料研究
- 2
-
-
作者
谷天旸
师东辉
杨树刚
宋国定
张玉修
-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8-2086,共9页
-
基金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90360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32048)资助。
-
文摘
夯土建筑遗址是郑州地区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为了解商代的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蕴含着与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和文化现象相关的大量信息。以郑州地区商代都邑——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建筑夯土为对象,测定其硬度、孔隙度和界限含水率指标,开展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深入了解夯土材料的主要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等,分析夯土材料的成分特征,以及夯筑前后夯土内部结构、性质的变化特征和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结合样品的考古学背景信息,认为郑州地区商代都邑性遗址建筑夯土的夯筑质量较高,这一阶段的夯土建筑技术处于平稳发展期,其原材料大多取自遗址附近较为常见的黏质土壤。某些特定建筑类型或部位夯土样品的成分和性质呈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先民基于对区域环境和土壤特性的初步认识,在夯土原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可能与不同建筑类型、部位的功能需求有关。此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夯土科技分析的思考与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
关键词
商代都邑
夯土建筑
夯筑工艺
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
-
Keywords
Shang Dynasty capital city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tech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
Chemical composition
-
分类号
TU411.2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