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办公活动空间联系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规划--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景秋 孟醒 朱海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2,33,共6页
研究发现,在北京城区五环以内的6个行政区中,各行业从业人员在行政区之间形成单向联系、放射状联系和网状联系三种办公出行行为模式,相同行业之间的办公出行联系主要在行政区内部进行,各行业的办公出行联系强度与城市功能格局显著相关... 研究发现,在北京城区五环以内的6个行政区中,各行业从业人员在行政区之间形成单向联系、放射状联系和网状联系三种办公出行行为模式,相同行业之间的办公出行联系主要在行政区内部进行,各行业的办公出行联系强度与城市功能格局显著相关。基于此,依托北京城区办公集聚区,结合产业功能区布局,加强产业功能区内部的行业联系;提升办公出行目的地周边的快速公交输送能力,缩短办公出行时间;加强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功能区公共服务能力。这对于北京市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力、培育高端产业功能新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出行行为 空间联系 联系强度 面对面交流联系 功能区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SPAC系统蒸散与①多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2 位作者 冯振华 张芳 瞿秀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896,共8页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序为:净辐射(R n)>土壤热通量(G)>空气温度(T气)>空气相对湿度(RH)>5 cm土壤温度(T土-5 cm)>实际水汽压(e a)>风速(Vwind)>5 cm土壤含水率(S土-5 cm);(2)各因子通过R n对蒸散产生的间接作用都大于其自身直接作用,反映出净辐射是制约蒸散大小的主导因子,是决定干旱区蒸散量的关键;(3)土壤热通量对蒸散的直接负效应远小于通过其他因子的间接正效应,出现其直接负效应与综合效应相反的结果;(4)建立并经过检验的蒸散预测模型表明:与温暖湿润区蒸散依靠水、热并重情况不同的是,极端干旱区主要依靠热量因子强度的增加,才能有较大的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系统 绿洲-荒漠过渡带 蒸散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过程中地形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熊黑钢 邹桂红 崔建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59,共5页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7~8的地形空间上逐渐开始向起伏较高地形发展。其分布在起伏度指数上的区间扩大了9个单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用地始终在不断地扩大,并表现出工业用地向外扩张和商业用地向内收缩两个变化过程。扩张的方向指向低地形地区,收缩则向金融商业中心。农用地面积始终在减少,并趋向消失,且起伏度低的地区减少得快,而高地形区减少得慢。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向高地形空间退缩,市区内的未利用地通常被开发为绿地或公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起伏度指数梯度上分布的整体变化反映出大地形特征仍然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地形 起伏度指数 分布比例指数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熊黑钢 邹桂红 崔建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1,共6页
运用GIS技术探讨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时间、空间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乌鲁木齐市由一个中心(大十字)逐步发展为多个中心(友好、铁路局、火车站)。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多核心的分布特点。在各个城市中心点(... 运用GIS技术探讨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时间、空间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乌鲁木齐市由一个中心(大十字)逐步发展为多个中心(友好、铁路局、火车站)。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多核心的分布特点。在各个城市中心点(增长极),农业用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远离最大发展中心(大十字)的铁路局附近农业用地减少的幅度最大。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面积始终都在不断增加。大十字中心附近工业用地一直在减少;友好中心是前期增加(1970~1984),后期减少(1984~1993);铁路局中心一带始终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结构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被引量:8
5
作者 韩春鲜 马耀峰 熊黑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1-288,共8页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土地资源投入、劳动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所致,其配置均不合理,主要投向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中,使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成为典型的资源耗费型粗放经营系统。同期,奇台人工绿洲景观系统稳定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利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换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调整人工绿洲用地结构,增强景观系统稳定性,是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绿洲 生产函数 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标准 土地利用信息熵 奇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活力之源——香港街道初探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剑刚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4-127,共4页
1引言 1.1香港城市意象 香港的土地总面积为1104.3km2,人口为697.7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460人/km2(截至2008年)[1]。香港境内多为山地,其中只有少量土地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香港城市建成区面积只占整个城市面积的23.4%,这使得建... 1引言 1.1香港城市意象 香港的土地总面积为1104.3km2,人口为697.7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460人/km2(截至2008年)[1]。香港境内多为山地,其中只有少量土地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香港城市建成区面积只占整个城市面积的23.4%,这使得建成区内的人口密度达到了超乎寻常的程度,如九龙地区人口密度达到43290人/km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香港 人口密度 街道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成区 城市意象 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陆面温度与地表能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芨芨草地地表能量进行计算,深入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下陆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表能量的关系特征,建立了适合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受不同...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芨芨草地地表能量进行计算,深入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下陆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表能量的关系特征,建立了适合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受不同天气地表能量特征差异的影响,晴天表层土壤(5 cm、10 cm、15 cm)温度变化呈"S"型曲线,雨天与晴天相似,只是振幅减小,而阴天呈直线下降特征。其中,晴天表层土温峰值出现时间由地表向下呈现每5 cm 2.5 h的滞后性。不论何种天气,40 cm及其以下深层土温几乎没有日变化。②各地表能量分量与表层土壤温度均表现出相关系数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至20 cm负相关性达到最大。③各能量分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土壤热通量(G)最大,其次为净辐射(Rn)和感热(H),潜热(LE)最小。④除H外,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能量分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均表现为晴天>平均>阴天>雨天,土温对能量变化的反应强度(回归系数)也大体表现出相同的规律。⑤经过检验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表明:湿热性能量因子(LE)对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陆面温度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温度 地表能量 绿洲-荒漠过渡带 天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不同作物农田土壤根系分布与水分入渗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洪江 付晓 +2 位作者 马思文 程金花 管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4,共8页
研究重庆四面山地区根系分布对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对当地的农田植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玉米地、茄子地和南瓜地3种典型农田,通过野外双环入渗实验测定土壤的水分入渗量和入渗率,并分层采集土壤中的植物根系,计算植物根系特征指... 研究重庆四面山地区根系分布对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对当地的农田植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玉米地、茄子地和南瓜地3种典型农田,通过野外双环入渗实验测定土壤的水分入渗量和入渗率,并分层采集土壤中的植物根系,计算植物根系特征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土壤根系与水分入渗的关系。结果表明:1)玉米地、茄子地和南瓜地的初始入渗速率分别为258、213和285 mm/h,平均入渗速率分别为154.99、136.84和203.07 mm/h。南瓜地的水分入渗量和入渗率相对最大,茄子地相对最小;2)3种农田的根系主要为直径3 mm以下的细根,粗根数量较少,各径级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孔数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20 cm土壤处,深层土壤的根系含量较少;3)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对水分入渗有着一定影响,各根系特征指标与各土壤水分入渗指标的灰色关联值均大于0.6,细根对入渗的影响大于粗根。根系与外部供水在土壤中的运动息息相关,在农田管理中,作物根系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植物根系 水分入渗 重庆四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平原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熊黑钢 秦珊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94,共5页
本文利用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估算了新疆各地州平原人工林和胡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经济价值,比较了这两类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差异,并分析了同种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特征。通过这些比较和分析,... 本文利用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估算了新疆各地州平原人工林和胡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经济价值,比较了这两类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差异,并分析了同种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特征。通过这些比较和分析,为生态系统的保护重点及生态规划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间接经济价值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不同径级根系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师雪淇 付晓 +2 位作者 朱美菲 史德威 程金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3,共8页
为研究重庆四面山根系分布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选取四面山典型人工林,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通过origin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探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深度、径级根系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旨为延缓地表径流和植物种植提... 为研究重庆四面山根系分布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选取四面山典型人工林,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通过origin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探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深度、径级根系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旨为延缓地表径流和植物种植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间径级根系所占比例存在差异,总体上根系所占比例呈现随垂直深度向下减少趋势,针叶纯林≤5 mm的根系比例最高,为71.00%~98.67%;针叶混交林中,不同径级根系分布均匀;针阔混交林根系径级分布呈现随土层垂直深度增加径级根系增大的规律;2)各林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递减趋势,且在0~20 cm显著高于其他土层;相同土层深度的不同林分条件,土壤饱和导水率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深度不同林分平均土壤饱和导水率从大到小依次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3)5种林分中,根系直径为>1~3 mm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极强相关性,根系直径≤1 mm及>3 mm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饱和导水率 恒定水头 不同径级根系 四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蒸发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试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龙桃 熊黑钢 +1 位作者 李宝富 张建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6,共6页
为优化微型蒸发器(MLS)的使用方式及提高测量精度,在15d不更换筒内土体的情况下,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精度均较高,最高达97.40%;内筒打孔与否对测量精度无显著影响;套筒打孔的处理... 为优化微型蒸发器(MLS)的使用方式及提高测量精度,在15d不更换筒内土体的情况下,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精度均较高,最高达97.40%;内筒打孔与否对测量精度无显著影响;套筒打孔的处理比不打孔的处理精度更高,且孔洞适宜均匀分布,但数目不可过多,直径为3mm时不宜超过36个;套筒封底会降低测量精度,内筒封底材料越薄、透气性能越好精度越高;内筒与套筒的间隔较小时精度更高。对露水进行的考察显示,夜间的露水会明显降低测量精度,当其凝结量大于土壤蒸发量时,无法利用MLS精确测出土壤蒸发量。测量精度随时间变化而相应改变,MLS刚装入土体后的前3d土壤水分较大,精度比其后各日都低。在有适量水分补充的情况下,15d不更换MLS筒内土体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器 蒸发 土壤水分 露水 测量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地形因素对奇台绿洲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芳 熊黑钢 +1 位作者 田源 栾福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1-739,共9页
在对土壤盐分实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新疆天山北坡奇台绿洲盐碱土的分布特征同SRTM数据提取的地形信息的相关性,探讨了区域尺度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盐碱化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化与碱化并存,主要盐分类型为硫酸钠盐和氯化钠盐.... 在对土壤盐分实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新疆天山北坡奇台绿洲盐碱土的分布特征同SRTM数据提取的地形信息的相关性,探讨了区域尺度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盐碱化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化与碱化并存,主要盐分类型为硫酸钠盐和氯化钠盐.盐分在垂直剖面上呈V型分布,硫酸盐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区域尺度上,地形对当前盐碱土分布的空间格局起主要作用,低于680 m高程的缓坡区为积盐区,高于740 m高程的陡坡区为碱化区.研究区的碱化是典型的脱盐碱化,盐化和碱化的演化趋势表现为明显的逆向特征,即盐分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pH则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减少.地形因素对表层(0~20 cm)和中层(>20~60 cm)土壤盐分分布格局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相关性下降.高程与大部分盐分指标呈极显著相关,其对盐渍化程度、各盐分离子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大于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盐渍化 空间分布 奇台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陈肖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0-1358,共9页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频繁交替的"多峰型",雨天则显示为"偏峰型"。由于该区以晴天为主,阴雨天气发生频率少,平均情况下的各能量曲线变化与晴天基本一致。任何天气条件下能量传输均以潜热(LE)为主,其次为感热(H)和土壤热通量(G)。观测期内LE/Rn平均值介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很好地在能量分配上体现出自身的过渡性。各种天气条件下能量分配的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均以潜热为主,夜间则有所不同。LE/Rn、H/Rn、G/Rn曲线白天变化平稳,夜间持续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其中,日出时刻以LE/Rn和G/Rn曲线波动最为强烈,且两者峰谷互补。因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曲线早、晚剧烈变化开始时间也有所差别。晴天、平均、阴天(8:00—18:00)波文比依次减小,且均小于1,表明它们在白天能量分配均以潜热为主。而雨天波文比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LE与Rn、H、G相关性程度均表现为:晴天与平均相当,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 绿洲-荒漠过渡带 波文比法 能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程度的盐渍土与其光谱反射特征定量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段鹏程 熊黑钢 +1 位作者 李荣荣 张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1-576,共6页
通过对新疆阜康500水库下游的盐渍化土壤实地定点取样和光谱测量,利用光谱变换、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土壤盐分、水分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土壤反射光谱与盐分含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 通过对新疆阜康500水库下游的盐渍化土壤实地定点取样和光谱测量,利用光谱变换、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土壤盐分、水分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土壤反射光谱与盐分含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程度与土壤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和-0.929。(2)在不同干扰程度与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关系中,重度干扰的土壤反射率比轻度干扰土壤的反射率高10%,比未干扰高17%。这是由于人为干扰破坏了土壤表面的少量植被及生物、物理结皮,土壤表层因缺乏保护,水分会迅速蒸发,并将土壤下部的盐分带到上部,加之降水稀少,盐分在表层聚集。干扰程度越高,结皮破坏越严重,土壤积盐越多,反射率越高。(3)随干扰程度的不断增加,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与盐分相关系数的两个最大值逐渐向近红外波段偏移(999,876~979,1 182~1 370和1 900nm),这预示着,在近红外区土壤光谱反射率对盐分含量更为敏感。(4)利用反射率R、反射率一阶导数R′、反射率R+水分分别建立了不同干扰程度的三类土壤盐分含量预测模型。综合R^2和RMSE判断模型精度,在不同干扰程度下,同类型的土壤含盐量预测模型中,干扰程度越小,模型精度越高;而在相同干扰程度下,不同类型的土壤含盐量预测模型中,均以一阶导数R′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最优,R^2均超过0.983。总体上,模型精度提高了5%~10%,表明原始光谱经过一阶导数变换处理,可以去除部分线性背景值的干扰,提高预测土壤含盐量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程度 盐渍土 反射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铁沿线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丹 周璟 +1 位作者 蔡建明 陈子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高铁建设会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中国高铁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等方法,系统研究近年来中国高铁沿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耕... 高铁建设会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中国高铁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等方法,系统研究近年来中国高铁沿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沿线主要地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和单一动态度最大,耕地变化幅度位居其次;各类用地综合动态度不高;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逐渐上升。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利用转移程度各异。(2)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呈距离衰减;距高铁线越近,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越高。(3)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增后减;各类用地分形维数较接近;景观破碎化加剧。研究可为高铁规划和建设、沿线区域土地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沿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县域产业结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人华 杨铭 +1 位作者 熊黑钢 陈肖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7-124,共8页
以1975年-2010年新疆县域产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划分出4个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冷热点区,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新疆"五五"至"十一五"时期县域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以1975年-2010年新疆县域产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划分出4个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冷热点区,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新疆"五五"至"十一五"时期县域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五五"至"九五"期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疆整体集聚水平不断增强,热点区、冷点区面积持续增加,引起景观整体的平均分维数不断减小,多样性、均匀度和聚合度指数持续增长,而散布与并列指数呈减小趋势;而"十五"时期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整体集聚水平有所减弱,热点区和冷点区面积开始减少,造成景观格局总体的平均分维数增加,多样性、均匀性和聚合性程度减小,优势度增加,不同产业结构类型间的混合程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 景观格局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年来渤海海区冬季表层海水叶绿素浓度的遥感反演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于堃 陆殿梅 熊黑钢 《遥感信息》 CSCD 2009年第6期55-62,共8页
应用改进的大气校正方法对渤海海区的MODIS数据进行校正,并应用校正结果反演了自2000年至2006年各个年份12月份渤海表层水体的叶绿素浓度,同时选取4个近岸同期监测点的实测值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对比反演值与实测值,发现除3号点位外... 应用改进的大气校正方法对渤海海区的MODIS数据进行校正,并应用校正结果反演了自2000年至2006年各个年份12月份渤海表层水体的叶绿素浓度,同时选取4个近岸同期监测点的实测值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对比反演值与实测值,发现除3号点位外,其余3个点位的相对误差值均较小于10%,证明了反演结果较为准确。将反演出的渤海表层海水叶绿素浓度按照0-1mg/m3、1-2mg/m3、2-3mg/m3、大于3mg/m3进行分类,并对分类后各个类别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3年-2004年以及2004年-2005年为研究区叶绿素浓度降低时段,但前两个时段的降低幅度要大于后两个时段。2001年-2002年以及2005年-2006年为研究区叶绿素浓度上升时段,这两个时段的上升幅度都很大。研究时段内低浓度(0-2mg/m3)类别的面积波动中呈下降趋势,而高浓度(大于2mg/m3)类别面积呈上升趋势。尽管叶绿素浓度下降时段数量要多于上升时段,但是由于其下降幅度小于上升幅度,因此全时段内研究区表层海水的叶绿素浓度趋于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水体 离水辐射率 叶绿素浓度 大气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步回归模型和EM38电磁感应分析的干旱区人工水库区域土壤盐分测定——以新疆八户地水库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丽丽 熊黑钢 +2 位作者 闫人华 瞿秀华 夏英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81,共8页
通过电磁感应仪EM38与传统采样测定方式,建立了磁感式表观电导率和土壤盐分之间的回归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新疆厅台县八户地水库大坝外侧的土壤盐分进行了预测,并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0~20、20~40、40~60、60~80cm各层土壤盐分... 通过电磁感应仪EM38与传统采样测定方式,建立了磁感式表观电导率和土壤盐分之间的回归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新疆厅台县八户地水库大坝外侧的土壤盐分进行了预测,并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0~20、20~40、40~60、60~80cm各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0~20、20~40、40~60、60~80cm土壤盐分预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2、0.73、0.76、0.82,可以看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拟合效果也越好;各层土壤含盐量在10g/kg以上的分布面积占调查区域的80%以上,属于盐土;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大致呈"反C"型分布,在20~60cm土层上有明显积聚;土壤盐分在空间上由南向北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水库大坝附近和靠近水渠方向的土壤含盐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感应仪EM38 水库大坝 盐渍土 逐步回归 KRIGING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奇台县地下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付金花 熊黑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2期12-15,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奇台县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基本情况,对其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作了重点分析。人类在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的同时,大量开采引用地下水,两水之间的互相补给的平衡关系遭到了破坏,使得地下水和... 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奇台县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基本情况,对其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作了重点分析。人类在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的同时,大量开采引用地下水,两水之间的互相补给的平衡关系遭到了破坏,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条件、潜水水位以及泉水出露等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植被衰退、土地盐渍化、沙进人退、草原退化等生态环境效应,严重威胁到绿洲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要实现奇台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识到水资源转化的特点,加强水资源的水政管理,重视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突出生态建设,加快水管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 超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于田县人口变化与持续发展
20
作者 熊黑钢 韩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4期96-100,共5页
从多角度分析新疆于田县50多年来的人口变化状况,其变动由3个波峰和3个波谷组成。增长率最高峰为1984年的34.13‰,最低峰是1964年的-2.29‰。两者相差36.42‰。形成人口高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稳定、医疗条件改善、文化大革命及政策;... 从多角度分析新疆于田县50多年来的人口变化状况,其变动由3个波峰和3个波谷组成。增长率最高峰为1984年的34.13‰,最低峰是1964年的-2.29‰。两者相差36.42‰。形成人口高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稳定、医疗条件改善、文化大革命及政策;而瘟疫流行、自然灾害、人口惯性及政策控制了其增长。同时,由于宽松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其人口控制和变化比发达地区滞后一个时段,并表现出偏远、自给自足地区受外界干扰少——一种典型封闭系统的人口变化特征。各类人口模式的变化都表明于田县人口变化已趋于一个较为合理的增长,为该县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贫困地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