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性炎性指标构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1
作者 陈新新 付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41,共5页
目的基于系统性炎性指标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采集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于清华大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 目的基于系统性炎性指标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采集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于清华大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355例,以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49例与验证组106例,建模组根据静脉溶栓后sICH发生情况分为sICH组24例与非sICH组225例。比较sICH组与非sICH组一般资料及系统性炎性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CH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验证组数据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sICH组心房颤动、入院时脑白质疏松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sICH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水平明显低于非sIC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IHSS评分、NLR、LMR、PLR、C反应蛋白预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0.638、0.695、0.725、0.686(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系统性炎性指标NLR、LMR、PLR、C反应蛋白水平及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入院时脑白质疏松情况均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0.01)。基于系统性炎性指标及其他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发生的一致性指数为0.951(95%CI:0.918~0.985),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sICH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95%CI:0.956~1.000)。结论基于系统性炎性指标NLR、LMR、PLR、C反应蛋白及其他主要变量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老年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sICH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出血 C反应蛋白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伴发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岩 张艳丽 王向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601-602,共2页
患者男,71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于2010年8月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近1年前,患者有不剧烈的间断性头痛,休息后能缓解,无恶心及呕吐.2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痛、前额及眼部胀痛.头痛旱阵发性加重,晚上尤甚.... 患者男,71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于2010年8月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近1年前,患者有不剧烈的间断性头痛,休息后能缓解,无恶心及呕吐.2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痛、前额及眼部胀痛.头痛旱阵发性加重,晚上尤甚.在当地医院就诊时,血压180/90mm Hg,给予活血化瘀等治疗,头痛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晓红 吴玉芙 +2 位作者 臧婷臻 王浩然 潘克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16-3919,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检测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并对颈动脉受累情况、斑块类型及其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8.5%(100/113)〕、颈动脉狭窄检出率〔70.8%(80/113)〕均高于对照组〔45.5%(25/55)和29.1%(16/55)〕(χ2值分别为3.211和9.002;P值分别为0.000和0.00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分别为21例(26.2%)、24例(30.0%)、22例(27.5%)以及13例(16.3%)。(2)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3例(82.3%)、13例(23.6%)颈动脉多支血管存在斑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5)。(3)两组斑块类型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以硬斑块为主(54块,占52.9%),观察组以软斑块为主(307块,占42.5%)。观察组中,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主要出现在颈总动脉(CCA)中(152块,占49.6%),而硬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ICA-I)(129块,占46.9%)。结论 MDCTA可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疾病患者;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CCA多出现软斑块;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引发TIA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玉芙 刘晓红 +3 位作者 郭伟成 赵杰 王浩然 贺菲菲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2期1111-1114,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日,14 d为1个...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判断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结果治疗组侧支循环的建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治疗组的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侧支循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