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病预防控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馨 王甦民 +4 位作者 罗萍 李波 高志东 贺晓新 李亚敏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预防专业结核病预防控制学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1级首都医科大学预防专业38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授课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后,按学号顺序和小组教学的题目,将学生分为7组。前4个组... 目的探讨预防专业结核病预防控制学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1级首都医科大学预防专业38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授课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后,按学号顺序和小组教学的题目,将学生分为7组。前4个组每组5名,后3个组每组6名;安排各小组围绕不同的小组教学题目收集整理材料,并进行专题汇报,其中第7组汇报内容理论授课未涉及,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最后进行开卷考试。通过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题目的笔试成绩及汇报小组间笔试成绩的差异,探讨学习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结果笔试的平均成绩为(69.6±6.6)分,52.6%的同学成绩集中在61~70分之间。在5个笔试题中(每题20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第5题“结核病的监测分析与评价指标及意义”平均得分最高,为(17.5±2.0)分,显著高于第1题[(13.5±2.9)分]、第2题[(11.3±2.8)分]、第3题[(13.5±2.5)分]、第4题[(13.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4,P〈0.01)。第7组的汇报题目及内容是教师授课没有直接涉及的,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自主学习、思考。第7组笔试平均成绩为(14.6±3.0)分,有高于其他组[(13.0±2.6、13.9±2.6、13.5±3.4、14.4±2.6、14.1±3.7、13.8±3.7)分]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42,P〉0.05);第7组汇报内容与试题第1题的相关度较高,第7组第1题平均秩次(28.8)明显高于其他小组(15.1、21.2、26.3、22.0、12.o、12.1)(H=12.77,P〈0.05)。结论在本次结核病预防控制学教学活动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的小组成绩好于非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建议结核病预防控制学教学时,先安排若干次案例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动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最后组织一次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以扩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预防医学 感染控制 模型 教育 基于问题的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