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IM+GIS的铁路三维信息实景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聪旭 徐晓磊 +2 位作者 王雪甜 刘唯佳 焦雯雯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9,117,共11页
BIM+GIS技术可用于铁路环境的模拟分析,目前在BIM模型信息的语义场景转化方面的扩展尚显不足,造成部分BIM模型转化后信息冗余或缺失的现象。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坐标转换方法,将铁路BIM模型相对坐标转化为GIS地理坐标,并设计了一种考虑... BIM+GIS技术可用于铁路环境的模拟分析,目前在BIM模型信息的语义场景转化方面的扩展尚显不足,造成部分BIM模型转化后信息冗余或缺失的现象。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坐标转换方法,将铁路BIM模型相对坐标转化为GIS地理坐标,并设计了一种考虑铁路场景复杂度的三维模型与GIS地形匹配方法,以实现铁路BIM模型在不同三维场景下的精确匹配,基于构建的对象重要性评价模型,实现了符号化三维铁路场景多尺度表达,该方法有效解决模型漂浮或模型淹没等问题,满足大比例尺下探析三维场景要素和目视精确定位的场景需求,同时兼顾铁路BIM模型轻量化按需加载的应用要求。研究成果解决了铁路BIM模型与三维GIS地理场景精确匹配与表达的技术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GIS 坐标转换 铁路模型匹配 重要性评价 三维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架构的自主化铁路BIM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焕松 王万齐 +3 位作者 解亚龙 卢文龙 于胜利 乔立贤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5,215,共10页
针对市场主流BIM建模软件以PC端为主,存在专业之间协作困难、阶段属性数据缺失、铁路标准支持不够等现状,导致BIM在各阶段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失、信息孤岛等数据不能互通的问题,提出以数据共享、云端协同为特征的新型铁路工程三维建... 针对市场主流BIM建模软件以PC端为主,存在专业之间协作困难、阶段属性数据缺失、铁路标准支持不够等现状,导致BIM在各阶段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失、信息孤岛等数据不能互通的问题,提出以数据共享、云端协同为特征的新型铁路工程三维建模软件—自主化云架构的铁路BIM软件。自主化铁路BIM云服务以NGINX为主体,搭建应用域、服务与支撑域、数据域的整体建模架构,研发多进程建模内核管理机制、建模服务器分离机制、调度算法和几何建模微服务弹性调度机制等自主化底层造型关键技术,形成二维草图设计、实体设计、约束求解器、参数化机制、曲线曲面等基础造型几何功能;研发了平纵曲线要素耦合生成线路中心线、地形要素三角剖分生成地膜等专业设计基本要素创建的功能。结合铁路专业设计规范文件和铁路相关BIM标准,以线路中心线为骨架,搭建铁路构件设计、专业工点设计(桥梁、隧道、路基等)建模功能和铁路参数化标准构件库,具备标准属性、材质、协同工作、数据转换、工程出图、模型轻量化发布、二次开发API等一体化应用和发布的功能,并且模型所有几何和非几何数据均存储于云端数据库,实现自主化铁路云端BIM协同建模功能,解决主流PC端建模软件的弊端,达到“一模到底”及数据安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BIM技术 云架构 自主化 构件设计 专业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综合检测车多源信息融合集成平台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解亚龙 王万齐 +5 位作者 沈海燕 岳亮 刘国跃 王志华 杨玲玲 鲁玉龙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2-199,206,共9页
高速综合检测车作为高铁日常检测和联调联试最重要的移动检测设备之一,缺乏高效信息融合集成及现场决策指挥的管理手段。结合日常检测与联调联试特点,提出高速综合检测车多源信息融合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并对平台的总体架构、功能、界... 高速综合检测车作为高铁日常检测和联调联试最重要的移动检测设备之一,缺乏高效信息融合集成及现场决策指挥的管理手段。结合日常检测与联调联试特点,提出高速综合检测车多源信息融合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并对平台的总体架构、功能、界面、硬件架构进行设计。分析信息融合与信息集成的联系,阐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高速综合检测车的实现过程。开展BIM信息融合、GIS信息融合、基础设施设备融合、多图协同联动、高体量BIM模型动态加载、跨平台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多维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高速综合检测车多源信息融合集成平台基于“一张屏+M张图”实现多维信息集成共享、多专业数据融合分析、一体化决策及可视化展示,提升多方协同沟通效率,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评估和养护维修指导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综合检测车 多源信息融合 日常检测 联调联试 BIM GIS 铁路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智能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强 解亚龙 +3 位作者 黄成峰 刘红良 聂现会 师圆圆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8,共11页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作为铁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成本和施工质量。对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特征及工作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构建铁路工期指标库、施工组织计划智能编制、施工组织信息化管理的铁...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作为铁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成本和施工质量。对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特征及工作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构建铁路工期指标库、施工组织计划智能编制、施工组织信息化管理的铁路施工组织设计智能管理思路。详细阐述施工工期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施工工期指标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调研分析,以及铁路施工工期指标关联性分析。探讨铁路工期预测模型的建立,提出复合工期预测模型的概念;提出铁路施工组织计划智能化编排引擎的构建方法,明确施工组织设计审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提出施工组织设计智能化管理系统架构以及融合信息新技术的铁路施工组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旨在为实现施工组织的智能化管理、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高铁 施工组织设计 智能管理 系统架构 工期指标库 计划编制 施工组织评价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影音数据融合的铁路工程调度指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广州白云站工程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焕松 张荣娜 +2 位作者 于胜利 郭祥 娄燕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59,共7页
为解决铁路行业工程建设阶段现场资源调度难、生产情况实时把控难,以及紧急事件应变处置难等问题,提升施工各参与方对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情况的掌控分析和紧急情况的应急决策能力。以广州白云站铁路工程项目为实际背景,通过对项目管理各... 为解决铁路行业工程建设阶段现场资源调度难、生产情况实时把控难,以及紧急事件应变处置难等问题,提升施工各参与方对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情况的掌控分析和紧急情况的应急决策能力。以广州白云站铁路工程项目为实际背景,通过对项目管理各方实际调度需求的梳理分析和施工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多源影音数据归纳管理,研究私有云+公用端模式的多层架构体系(MVC)、5G技术、数据融合、BIM+GIS、全IP网络结构等关键技术以及安全传输协议,结合多源影音数据融合与分析算法,研发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即时通讯、预警分析、指挥调度以及调度移动端APP”等功能模块的铁路工程多源影音融合指挥调度平台。平台将施工现场的物联设施、监控设备、通讯工具等多源时效数据交互应用,实现高效管理与资源调度、现场即时管控与多方面综合考量、快速分析与应急决策的铁路工程项目调度指挥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在白云站建设过程中示范应用,为白云站工程调度效率提升30%,减少25%的安全事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调度指挥 多源影音 信息化管理 5G技术 铁路客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智能车站室内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瑞凤 史天运 +3 位作者 李超 刘小燕 张亚伟 吴首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168,208,共10页
铁路智能车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客便捷出行、车站温馨服务、客运高效管理,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提升客运管理工作效率。为满足智能车站旅客便捷出行、客运高效组织的精准定位需求,首先归纳了几何测量法、位置指纹... 铁路智能车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客便捷出行、车站温馨服务、客运高效管理,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提升客运管理工作效率。为满足智能车站旅客便捷出行、客运高效组织的精准定位需求,首先归纳了几何测量法、位置指纹识别法和临近关系定位法3种室内无线定位原理及方法。然后综合对比和分析了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不同类型无线定位技术的特征和性能,包括5G通信、低功耗蓝牙、UWB、Wi-Fi、RFID等多类型无线定位技术。最后面向智能车站客运管理场景提出了基于5G融合新型反向散射技术的定位方案,采用更小体积、更广连接、更低功耗、更长使用周期的反向散射移动标签,实现亚米级高精度定位;面向旅客服务场景提出了基于低功耗蓝牙融合Wi-Fi/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位方案,满足旅客只使用一部手机便可实现站内无盲区精准定位的需求,实现便捷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智能车站 无线定位 便捷出行 客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实结合的铁路入侵检测监测系统测试技术及平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史维峰 张万鹏 +1 位作者 陈中雷 包云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4,131,共10页
随着智能铁路、数字铁路的发展和技防手段在铁路入侵检测监测中的应用,对依托各种智能识别技术建设的入侵检测监测系统的测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的依托物理实际测试环境的硬件在环测试已无法满足测试需求,需要研发虚实结合的测试... 随着智能铁路、数字铁路的发展和技防手段在铁路入侵检测监测中的应用,对依托各种智能识别技术建设的入侵检测监测系统的测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的依托物理实际测试环境的硬件在环测试已无法满足测试需求,需要研发虚实结合的测试技术和平台,以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列车运行环境安全检测监测系统测试需求。为此,对基于虚实结合的铁路入侵检测监测系统的测试场景构建、测试方法、测试关键技术等进行研究,对测试平台的架构、功能进行设计,为铁路入侵检测监测相关系统的测试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提供试验环境,助力智能检测监测技术、设备和系统的落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入侵检测监测 虚实结合 场景驱动 测试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铁路邻近营业线的绿色施工复杂要素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鲁玉龙 解亚龙 +3 位作者 杨玲玲 秦正杨 刘宝光 张俊尧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42,共9页
随着我国铁路里程和线网密度的不断增加,铁路邻近营业线工程建设将日益增多。针对邻近营业线工程特殊性、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需求等复杂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和行业绿色铁路发展理念,设计铁路邻近营业线绿色施工管理平台,为... 随着我国铁路里程和线网密度的不断增加,铁路邻近营业线工程建设将日益增多。针对邻近营业线工程特殊性、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需求等复杂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和行业绿色铁路发展理念,设计铁路邻近营业线绿色施工管理平台,为项目参与各方多方协同与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服务。研究探索铁路邻近营业线绿色施工技术,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作业计划数字化管理研究,以数字化形式构建涵盖项目类型、参与方、管理制度、审批流程等多维度的知识图谱,实现项目信息的全面整合和关联。开展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基坑变形自动监测和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列车接近预警研究,实现铁路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测预警,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开展BIM+GIS的三维场布优化和BIM+预制装配式技术应用,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施工过程的节能环保,推动绿色铁路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营业线施工 绿色施工复杂要素 安全监测预警 节能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G+BIM的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俊尧 郭鹏飞 +4 位作者 王志华 智鹏 李飞 杨兴磊 鲁玉龙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3,共8页
为了实现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共融联动,针对铁路基础设施运维阶段存在的海量监测设备连接难、设备状态实时感知难、生产要素资源调度难、维修作业过程监控难等问题,运用5G数字新基建赋能BIM技术,提出5G+BIM技术的数字化融合应用方法,... 为了实现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共融联动,针对铁路基础设施运维阶段存在的海量监测设备连接难、设备状态实时感知难、生产要素资源调度难、维修作业过程监控难等问题,运用5G数字新基建赋能BIM技术,提出5G+BIM技术的数字化融合应用方法,形成铁路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协同互馈的应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围绕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多元化、综合性的应用需求,设计基于5G+BIM的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网络架构和5G应用模式。结合5G通信广连接、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研发涵盖基础设施状态监测、关键区域视频监控、检修养作业过程管理、智能运维辅助决策、故障处置与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以及智能设备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了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车间与工区四级部门日常运维生产全过程实时监控、定位跟踪、预警分析、移动通讯、应急处置、无人化值守等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将平台应用于某路局集团公司供电、房建专业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过程中,成果可为运维管理单位提高30%工作效率,降低20%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随着智能高铁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平台建设将推动高铁智能化运维的发展,为未来实现铁路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基础设施 5G BIM 智能运维管理平台 运维管理 智能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语言大模型在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新琴 李国华 +3 位作者 代明睿 杜文然 赵崟江 张皓清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尤其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步更加引人瞩目,大模型技术将在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铁路智能运维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铁路基础设施多源异构的数据特征,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大模型的铁路基础设施运维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尤其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步更加引人瞩目,大模型技术将在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铁路智能运维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铁路基础设施多源异构的数据特征,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大模型的铁路基础设施运维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场景。分析围绕铁路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运维知识来源、知识结构以及数据分析需求,提出基于铁路自然语言大模型的多源模型协同的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总体架构,采用铁路自然语言大模型,衍生铁路智能运维场景模型,以智能体技术为驱动,协同传统模型、知识图谱等技术,赋能铁路智能运维场景;研究铁路自然语言大模型微调、检索增强生成,以及人工智能体关键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大模型逻辑推理、内容生成、智能决策等能力,研究自然语言大模型在铁路基础设施检修养作业、设备维修信息管理、设备状态检测、事故故障与应急处置,以及智能运维决策中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维知识分析 自然语言大模型 人工智能体 多源模型协同 基础设施 智能运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隧道超前支护小导管影像实时目标检测的Transformer模型
11
作者 郝蕊 范文娜 +5 位作者 孙安培 王焜 张素华 张瑾 张晋博 陈敏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8,共7页
针对因隧道内部环境复杂和小导管形态变化导致的超前支护小导管难以自动识别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联合可变形卷积与门控特征融合机制的超前支护小导管影像实时检测Transformer模型。该模型通过可变形卷积灵活地进行特征图采样,提升模型... 针对因隧道内部环境复杂和小导管形态变化导致的超前支护小导管难以自动识别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联合可变形卷积与门控特征融合机制的超前支护小导管影像实时检测Transformer模型。该模型通过可变形卷积灵活地进行特征图采样,提升模型对于小导道形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建立多尺度门控特征融合机制,自适应筛选并融合各个尺度的特征,过滤冗余信息。此外,在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中引入部分卷积(Partial Convolution,PConv),在保持识别精度的同时降低模型计算量,提升了检测速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保持推理速度的情况下,平均精度和每张影像最多考虑10个检测结果时的平均召回率指标较基线模型分别提升1.3%和0.9%,证明了模型改进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目标检测 模型试验 超前支护小导管 可变形卷积 门控特征融合 模型轻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专业接口一体化协同管理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万齐 王立新 +4 位作者 魏强 解亚龙 刘红峰 黄成峰 聂现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7,共11页
铁路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专业交叉广泛、参建单位众多,使得铁路工程在实体和功能上存在着许多相互影响、时空关系紧密联系的专业接口。为提升铁路工程专业接口管理效率,促进参建单位间的协调配合,解决专业接口不协同问题,基... 铁路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专业交叉广泛、参建单位众多,使得铁路工程在实体和功能上存在着许多相互影响、时空关系紧密联系的专业接口。为提升铁路工程专业接口管理效率,促进参建单位间的协调配合,解决专业接口不协同问题,基于铁路工程项目一体化管理思想,构建包含组织协同、过程协同和信息协同的管理体系框架,并通过整合各专业资源,设计了专业接口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接口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共享。提出的管理体系框架明确了各参与方的职责和目标,提出了组织制度协同、目标协同和关系协同,以及过程协同管理流程和信息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了专业接口的有效管理。铁路工程专业接口一体化协同管理体系框架为铁路工程接口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通过该体系结合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并促进专业间的协调与配合,为铁路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专业接口 一体化协同管理 组织协同 过程协同 信息协同 体系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张铁路沿线强降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
13
作者 施林龙 行鸿彦 赵晖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16,共8页
针对京张铁路沿线频繁遭受强降雨灾害的问题,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组合权重分析法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方便设立灾害预警。基于铁路沿线雨量传感器网获得的数据集,对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 针对京张铁路沿线频繁遭受强降雨灾害的问题,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组合权重分析法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方便设立灾害预警。基于铁路沿线雨量传感器网获得的数据集,对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易损性三类指标进行权重的分配来建立铁路沿线受强降雨灾害的风险模型。结合雨量和地质数据计算出风险性大小,结果通过ArcGIS软件绘图示意,实验结果表明风险最高的地区分布于八达岭至南口段,青龙桥段等地,基本符合受灾实况。相比单一的层次分析法拥有更高的准度,为更好的建立灾害预警与完善救援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灾害 铁路沿线 ARCGIS 组合权重分析法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线路环境安全技防系统集成应用方案研究
14
作者 张万鹏 江珂 +3 位作者 马祯 王瑞 傅荟瑾 郭鹏跃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在铁路线路环境随机多变,并严重威胁铁路运营秩序和运输安全的背景下,我国已建设多类安全技防系统,但各系统相对独立,存在信息不共享、警报不协同、车地不联动、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针对线路安全环境管控平台、列车超视距应用系... 在铁路线路环境随机多变,并严重威胁铁路运营秩序和运输安全的背景下,我国已建设多类安全技防系统,但各系统相对独立,存在信息不共享、警报不协同、车地不联动、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针对线路安全环境管控平台、列车超视距应用系统以及周界入侵报警等技防系统,开展集成应用方案设计,研究提出集成应用的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功能设计以及集成报警处理方法,实现报警信息跨系统流动共享、报警处置车地协同联动。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集成应用方案设计可行有效,可进一步提高铁路线路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线路环境 安全技防系统 集成应用 周界入侵 列车超视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接触网覆冰分析及防治措施
15
作者 李俊波 包云 +1 位作者 史维峰 江珂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秩序和安全。对铁路接触网覆冰形成与危害进行分析,介绍国外铁路覆冰解决方案,并分析电力行业防冰与除冰措施,及其在铁路应用的适用性。结合微气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提出铁路接触...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秩序和安全。对铁路接触网覆冰形成与危害进行分析,介绍国外铁路覆冰解决方案,并分析电力行业防冰与除冰措施,及其在铁路应用的适用性。结合微气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提出铁路接触网防冰和除冰措施,包括选线设计、改变接触线表面结构、涂覆防覆冰涂层、在线监测、预报预警等防冰措施,以及接触线加热、除冰机器人、激光除冰等除冰措施。接触网防冰和除冰措施需贯穿接触网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该研究可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覆冰 防冰 除冰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预制箱梁焊网钢筋拉伸试验及不确定度分析
16
作者 张志国 张学泽 +3 位作者 林维江 赵志国 刘红峰 刘红良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5,共6页
根据高铁预制箱梁钢筋装配式部品化施工需要,开展HRB400E焊网钢筋静力拉伸试验研究。为模拟箱梁焊网工艺及受力,设计十字型电阻焊试件,纵筋直径分别取12、16、18、20、22 mm,横筋直径统一取12 mm。每种直径焊网制作6组试件,同时选取母... 根据高铁预制箱梁钢筋装配式部品化施工需要,开展HRB400E焊网钢筋静力拉伸试验研究。为模拟箱梁焊网工艺及受力,设计十字型电阻焊试件,纵筋直径分别取12、16、18、20、22 mm,横筋直径统一取12 mm。每种直径焊网制作6组试件,同时选取母材钢筋作为对照组进行静力拉伸试验,记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指标。结果表明:焊网钢筋静力性能与母材钢筋基本一致,均符合规范对HRB400E母材钢筋性能的要求,且试件断口位置均在焊缝外,表明焊网钢筋性能良好。对强度试验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给出了95%置信概率下的静力强度容许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预制箱梁 焊网钢筋 静力拉伸试验 静力强度 不确定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交付标准研究
17
作者 王焕松 于胜利 +2 位作者 刘伟 卢文龙 娄燕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规范铁路、公路工程等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设计交付的数字化成果,保证设计数据向施工阶段移交的完整性、正确性及通用性,提高设计数据利用率和数字化程度,结合国内外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数据数字化交付现状调研,在公铁工程二维设计... 为规范铁路、公路工程等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设计交付的数字化成果,保证设计数据向施工阶段移交的完整性、正确性及通用性,提高设计数据利用率和数字化程度,结合国内外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数据数字化交付现状调研,在公铁工程二维设计交付基础上,融合三维设计数据,研究制定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阶段(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数字化交付标准和交付内容(说明、附件、附图、附模),并将交付内容离散为结构化数据、三维信息模型、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规定基于UML类图和元数据子集梳理各业务之间关联关系,采用XML SCHEMA数字化交付;三维信息模型规定采用IFC格式进行交付,并规定模型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模型表达要求(基本模型+参考模型)、信息提交要求等;非结构化数据一般采用PDF格式或表格形式进行线上审批管理。标准规定三维信息模型、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等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具有属性关联映射及规范的数字化交付标准流程定义,实现公铁陆路交通设计数据的无损传递,解决设计交付数据计算机识别性差、再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全生命周期公铁陆路交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交付标准 设计阶段 结构化数据 三维信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爆法施工隧道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方法
18
作者 梁策 马娟 +2 位作者 朱军 赖建波 李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2,共7页
目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数据资源相对分散且流通不畅,导致设计与施工数据联动不足,难以利用现有施工数据有效指导新工序高质量作业,亟待构建一个满足数据融合与数据驱动的有机载体支持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为此,通过建立实体构件及施工工... 目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数据资源相对分散且流通不畅,导致设计与施工数据联动不足,难以利用现有施工数据有效指导新工序高质量作业,亟待构建一个满足数据融合与数据驱动的有机载体支持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为此,通过建立实体构件及施工工序的虚实映射机制,解决构件级数字孪生对象的动态创建与更新技术,设计多场景多类型模型融合与数据一体化模式,设置隧道施工质量诊断规则,以及构建隧道施工作业质量预测与优化反馈模型,形成一种钻爆法施工隧道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方法。依托山岭隧道数字孪生系统,支持设计、施工深化、数字孪生对象模型融合和建造过程仿真;在实现以虚映实的基础上,根据隧道竣工质量验收标准要求,诊断作业工序质量的偏离程度;根据已开挖段落的施工数据,支持预测和优化待开挖段落的施工指导参数。实践表明,在山岭隧道施工工程中,该隧道数字孪生系统可有效辅助开展精准质量管控和优化指导施工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钻爆法 数字孪生 虚实映射 诊断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数据标准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19
作者 陈伟庚 钱进 +3 位作者 周平 蔡理平 陈金蔚 周艳惠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为推动铁路盾构隧道(群)施工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通过对盾构参数数据、传感监测信息、监控视频等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覆盖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质量、数据共享全流程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方案。在此基础... 为推动铁路盾构隧道(群)施工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通过对盾构参数数据、传感监测信息、监控视频等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覆盖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质量、数据共享全流程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依托深江铁路项目对数据标准接口设计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基于项目数据分类分级的盾构信息管理系统接口标准,构建面向建设方的多层级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盾构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平台,解决深江铁路项目盾构施工多区间并行作业和管理的难题,促进建设方对深江铁路盾构隧道施工安全、质量方面的深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施工 深江铁路 接口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 接口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20
作者 刘红良 王万齐 +3 位作者 赵健 解亚龙 吴佳琪 黄成峰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1,共9页
针对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上的痛点,依据可采集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扩展性原则,从安全、质量、环保、工期角度建立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反映铁路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计算主客观权重,引入博弈... 针对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上的痛点,依据可采集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扩展性原则,从安全、质量、环保、工期角度建立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反映铁路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计算主客观权重,引入博弈论方法对权重进行组合赋权,根据组合权重,采用TOPSIS方法对Z铁路7个站前施工标段的施工管理水平进行排序,得到管理水平雷达图与排序表。研究结果表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在权重确定过程中既保留了客观数据的公正性,又融入了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判断。该方法评价结果与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水平 指标体系 组合权重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