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跨文化的美学——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综述
1
作者 杨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2年第8期7-9,共2页
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于2002年6月22、23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 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于2002年6月22、23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主要就"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前景"、"21世纪中西美学的相互影响"、"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与跨文化对话"等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古典美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美学研究 东方与西方 中国美学 跨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艺术教育 跨文化对话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反,自觉与自赎——全球文化语境中批评话语的新近走向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继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5,共7页
关键词 文化语境 文学批评 自反 自觉 自赎 批评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主题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自我调整(1949—2009)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继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26,共5页
本文考察"人"的主题在半个多世纪文论话语中的兴衰沉浮,认为"人"的主题三度变演,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自我调整,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多种面相。首先是"类型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 本文考察"人"的主题在半个多世纪文论话语中的兴衰沉浮,认为"人"的主题三度变演,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自我调整,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多种面相。首先是"类型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政治性"向"人情性"的调整,从而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人道主义面相。其次是"个体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理性启蒙"到"审美意识形态"的调整,从而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诗意启蒙"面相。第三是"匿名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理性批判"到"文化解释"的调整,从而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异趣沟通"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题 中国现代文论 自我反思 自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视生命,凝练对词语的激情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继华 《云梦学刊》 2009年第4期98-102,共5页
怀藏对词语的激情,穿越厚重的文化空间,渴望用修辞手段来支配词语的命运,从而以"灾异"的风格描摹词语的魅力,这应该是刘恪的《词语诗学》的抱负之所在,同时这也就完成了当代诗学的一次大胆的创化。搜罗集体记忆的碎片,通过编... 怀藏对词语的激情,穿越厚重的文化空间,渴望用修辞手段来支配词语的命运,从而以"灾异"的风格描摹词语的魅力,这应该是刘恪的《词语诗学》的抱负之所在,同时这也就完成了当代诗学的一次大胆的创化。搜罗集体记忆的碎片,通过编织文本的艺术来呈现人类文化历史的残像余蕴,实现宏大的历史与微渺的体验之间的沟通,《词语诗学》体现了全球时代中国诗学的一种可能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词语诗学 当代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式艺术教育透视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柯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2期4-6,共3页
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我国的一些美学家和教育家作过了多方面探索,其中滕守尧先生倡导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是一种突出的有效的理论 和方法。它作为“中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参照系统,在目的和方法方... 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我国的一些美学家和教育家作过了多方面探索,其中滕守尧先生倡导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是一种突出的有效的理论 和方法。它作为“中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参照系统,在目的和方法方面,均呈现出诸多与时俱进的特点。它通过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关系,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强化美育与体育两系统间的生态联络,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的开放型智慧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式艺术教育 生态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 艺术作品 跨学科 艺术史 多学科 艺术批评 生态智慧 人文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换
6
作者 杨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6期8-10,共3页
20世纪之初,西方美学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中国知识者通过种种选择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术语、观念和思维方式,梳理解释传统美学与美育思想,完成了中国美学形态的转换和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西方美学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美学 现代性转换 中国知识分子 美学概论 中国美学 美学形态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
7
作者 杨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2年第6期6-9,共4页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文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多种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果。在美学与文艺理论领域,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都有...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文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多种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果。在美学与文艺理论领域,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都有开山的地位。他的学术经历屡变,其学术路径大致是:西洋哲学——文学(填词)——戏曲——古文字、古史及训诂音韵——西北地理及辽金元史。王国维研究文学、哲学,主要集中在其学术生涯前期,大致是在1901年至1911年,即王国维转向治史之前。一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王国维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也打上了西方思想的烙印。王国维早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西化的痕迹特别明显,因为他是站在西方思想的立场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美育思想 美学范畴 中国近现代 教育学 西方思想 红楼梦评论 现实问题 思想影响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美术创作的四种传统:一种历史的描述和反思
8
作者 杨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5年第12期42-45,共4页
在美国美术教育的历史中,存在四种美术创作传统:作为技巧学习的美术创作,以就业为目标的美术创作,为心灵的美术创作,以理解为导向的美术创作。描述与反思这四种传统,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艺术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照意义。
关键词 美术创作 艺术创作 工艺美术教育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五人谈
9
作者 杨平 李中泽 +2 位作者 王慧芳 刘翠丽 朱林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3期8-9,共2页
在我国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通行的是一种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艺术教育难以达到予期的目的。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这里介绍了西方的多学科一体化艺术教育模式,它将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几门学科... 在我国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通行的是一种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艺术教育难以达到予期的目的。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这里介绍了西方的多学科一体化艺术教育模式,它将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几门学科的理论与艺术创作活动融汇贯通,以提高教与学双方的艺术理解力和审美水平,使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统一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模式 艺术 学科 美术创作 艺术创作 艺术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主的诱引——向培良的颓废版《暗嫩》与《圣经》中的“暗嫩与他玛”
10
作者 马利安.高利克 刘燕 王璨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4-13,共10页
向培良(1901—1961),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唯美主义者;目前几乎被中外汉学家和学者们遗忘。胡经之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丛刊1919-1949)(北京1987)重印了他作品的一些短小章节,《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作品选》陲印了他... 向培良(1901—1961),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唯美主义者;目前几乎被中外汉学家和学者们遗忘。胡经之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丛刊1919-1949)(北京1987)重印了他作品的一些短小章节,《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作品选》陲印了他的独幕剧《暗嫩》。除此之外,中国当代读者很难获得有关他的其他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中国现代美学 唯美主义文学 颓废 公主 中国当代 作品选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