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知识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教专业为例
1
作者 宋晖 范明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7年第4期27-31,共5页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必然的元知识,元知识外化后或者付诸实践的同时便完成了向知识的转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特点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实现互动性建构,这有助于元知识的最终转化。实习实践基地的多元化建设是现...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必然的元知识,元知识外化后或者付诸实践的同时便完成了向知识的转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特点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实现互动性建构,这有助于元知识的最终转化。实习实践基地的多元化建设是现实需求与学理观照下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知识 实践性知识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阐释、翻译与交流之汉学路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9-96,共18页
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 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亚洲共同体——越境共存之亚洲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专家之一,举办"误读的重要性:德国汉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学术报告。此间,跨文化研究院刘燕教授就中国哲学与文学精神、中西文学中的忧郁主题、中国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德国汉学的历史与特色、误解的重要性与理解的多元性等诸问题,与顾彬教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访谈与切磋。本文得到了顾彬教授的亲自审核,深表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翻译 中国哲学与文学 德国汉学家顾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史上的徐淦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刚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0,共6页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失踪者",徐淦曾出现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南京、苏州文坛,是创作和翻译相当活跃,小说和杂文均有建树的知名作家。笔者试图考证徐淦的人生轨迹和其使用过的笔名,并进而考察其创作。笔者认为徐淦善于表现战时青...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失踪者",徐淦曾出现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南京、苏州文坛,是创作和翻译相当活跃,小说和杂文均有建树的知名作家。笔者试图考证徐淦的人生轨迹和其使用过的笔名,并进而考察其创作。笔者认为徐淦善于表现战时青年男女暧昧的情爱关系,结构出人意表,既体现了与时代主潮背离的民间视角,也带有汪伪统治下文艺创作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淦 笔名 《人兽之间》 《第七次挑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史上的杨晋豪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刚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01,共8页
本文以现代文学史上杨晋豪为叙述对象,钩沉其在求学时期、北新时期、抗战时期和沦陷时期的编著活动及参与文艺运动的基本情况。杨晋豪在中央大学曾参与地下活动,多属激进青年的爱国之举,文化上持启蒙的大众化立场;在北新书局时期,持中... 本文以现代文学史上杨晋豪为叙述对象,钩沉其在求学时期、北新时期、抗战时期和沦陷时期的编著活动及参与文艺运动的基本情况。杨晋豪在中央大学曾参与地下活动,多属激进青年的爱国之举,文化上持启蒙的大众化立场;在北新书局时期,持中间偏右的政治立场,关注文艺运动和思想论战,编著有1934年和1936年《中国文艺年鉴》等;孤岛时期,杨晋豪是风头很劲的文艺批评家,参与"鲁迅风"论战,指导青年写作并有许多文艺批评;进入上海沦陷时期,附逆落水,编辑《申报》月刊,参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战后受审,身陷囹圄。纵观杨晋豪的"现代文学史",值得研究的是其抗战时期,既有贡献,亦曾蒙垢,应作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晋豪 大众化 抗战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了文化再造的知识建构——周作人《我的杂学》精读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京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4-57,共14页
引言:构筑周作人研究的整体性视角新时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周作人研究在学术探索和资料挖掘两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如今也遇到了急需突破的瓶颈。这就是,研究越来越趋于细分化甚至碎片化,精耕细作式的局部研究代替甚至取... 引言:构筑周作人研究的整体性视角新时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周作人研究在学术探索和资料挖掘两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如今也遇到了急需突破的瓶颈。这就是,研究越来越趋于细分化甚至碎片化,精耕细作式的局部研究代替甚至取消了全景式的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研究 知识建构 文化再造 精读 杂学 改革开放 资料挖掘 学术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汉语在线教学的“三教”问题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晖 谭紫格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2018年第2期4-10,共7页
对外汉语在线教学的"三教"问题与传统的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有所不同。在线教学师资的知识储备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既需要国家整体规划布局,又需要企业在经济上投入。创新型教材的问题,需要出版社迅... 对外汉语在线教学的"三教"问题与传统的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有所不同。在线教学师资的知识储备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既需要国家整体规划布局,又需要企业在经济上投入。创新型教材的问题,需要出版社迅速调整思路,重新研发适合在线教学的教材。以往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否适合线上教学,也值得学术界深入思考。为此,本文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建议,尤其在微观层面提出应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讨论对外汉语在线教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在线教学 教师 教材 教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实克到高利克:布拉格汉学派的鲁迅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37,共14页
当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欧洲汉学家痴迷中国古典文化,热衷于把古代经典翻译为西文之时,刚刚萌生不久的新文学因其稚嫩而容易被忽略,甚至遭到轻蔑,这本无可厚非。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胡适、冰心、巴金等... 当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欧洲汉学家痴迷中国古典文化,热衷于把古代经典翻译为西文之时,刚刚萌生不久的新文学因其稚嫩而容易被忽略,甚至遭到轻蔑,这本无可厚非。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胡适、冰心、巴金等作家,此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文学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其作品的研究和文学地位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布拉格 学派 高利 中国古典文化 20世纪 古代经典 文学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中字母词的标义手段及其历时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党静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6-34,共9页
文章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字母词在文本中呈现的多样态语形及其历时变化进行描写,并探讨其背后的机制与动因。文章认为字母词使用多种标义手段造成文本中字母词呈现出多样态语形,标义手段的使用能够为字母词提示部分或全部语义信息... 文章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字母词在文本中呈现的多样态语形及其历时变化进行描写,并探讨其背后的机制与动因。文章认为字母词使用多种标义手段造成文本中字母词呈现出多样态语形,标义手段的使用能够为字母词提示部分或全部语义信息,是解决语义理解困难的有效手段。对标义手段使用情况进行的历时考察表明,在"省力原则"的驱动下,标义手段的使用频率在总体上呈现出随字母词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文章还简要讨论了普通外来词使用标义手段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词 语形 标义手段 历时变化 省力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辉灿烂的梁光正——论梁鸿《梁光正的光》中的梁光正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四平 赵乐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梁光正是梁鸿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他虽然一生不幸、一事无成,但是由于像孔乙己爱穿长衫一样地爱穿白衬衫;像堂吉诃德一样地主观任性、执着于理想;内心充满爱,因此他依然光辉灿烂、夺人眼球。作为一个文学形象... 梁光正是梁鸿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他虽然一生不幸、一事无成,但是由于像孔乙己爱穿长衫一样地爱穿白衬衫;像堂吉诃德一样地主观任性、执着于理想;内心充满爱,因此他依然光辉灿烂、夺人眼球。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堪称"这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光正 《梁光正的光》 孔乙己 堂吉诃德 爱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
10
作者 崔柯 兰善兴 +1 位作者 杨娟 祝东力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99-107,共9页
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特点是规模不大,论题分散,缺少热点,处于渐进积累的量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要实现从量变积累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出引人瞩目的核心命题,引发学科内部的思考、讨论、争辩,进而吸... 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特点是规模不大,论题分散,缺少热点,处于渐进积累的量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要实现从量变积累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出引人瞩目的核心命题,引发学科内部的思考、讨论、争辩,进而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关注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发展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风云40年--从招魂、乞灵到述史、纪实的一段话语史
11
作者 李林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0,共7页
一 进入现代以来,散文成了文坛的小摆设。唐弢先生总结的现代文学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体并包”的格局里,口头或书面罗列起来,散文虽说固然坐不了第一把交椅,却也从不曾落得叨陪末座的地位。但实际上,在表面看来不分位... 一 进入现代以来,散文成了文坛的小摆设。唐弢先生总结的现代文学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体并包”的格局里,口头或书面罗列起来,散文虽说固然坐不了第一把交椅,却也从不曾落得叨陪末座的地位。但实际上,在表面看来不分位次尊卑、品阶高下的现代及至当代文学体裁系统里,依人们的心理感受和阅读期待而言,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的评论家、研究者,多会不由自主地把散文摆在文体系统的底层或边缘,排在文体价值序列的末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魂 文风 话语 纪实 现代文学 文体价值 创作小说 文学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气词“了_2”的隐现与语法转喻
12
作者 王巍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77,共7页
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_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_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 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_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_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_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_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艺评论实践的鲁迅译介
13
作者 李林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4-41,共8页
“作为文艺评论家的鲁迅”,或者说从文艺评论的一种实践形式和实践方法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和阐释鲁迅的译介道路和译介成就,这是近年我在日常阅读、思考中面对鲁迅著译全集时,越来越突出地感觉到值得系统深入地做一番梳理、探究的重... “作为文艺评论家的鲁迅”,或者说从文艺评论的一种实践形式和实践方法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和阐释鲁迅的译介道路和译介成就,这是近年我在日常阅读、思考中面对鲁迅著译全集时,越来越突出地感觉到值得系统深入地做一番梳理、探究的重要课题。完全展开的透彻讨论,有待通盘研读之后更从容的机会。这里仅归结一些初步的心得,以就教于同好和识者。为了尽可能地简明扼要,以下分项列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家 实践方法 鲁迅 译介 实践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湾“春水”现人间——冰心手稿《春水》的文献史料价值
14
作者 赵京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36,共4页
冰心于1922年11月21日抄录的《春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被发现,这无疑是五四新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的重要事件。本文在介绍手稿发现过程的同时,就其文献史料价值特别是在版本校勘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冰心与周作人乃至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冰心于1922年11月21日抄录的《春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被发现,这无疑是五四新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的重要事件。本文在介绍手稿发现过程的同时,就其文献史料价值特别是在版本校勘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冰心与周作人乃至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展开初步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水》手稿 文献价值 冰心与周作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节成分对韩国汉语习得者普通话声调感知的影响
15
作者 王红斌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65-369,共5页
目的观察汉语音节成分的差别与韩国汉语习得者感知普通话辅元音节四声时的脑偏侧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30例以韩语为母语的韩国汉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学习汉语时间分为24个月以内和36个月以上两组。用双耳分听技术进行普通... 目的观察汉语音节成分的差别与韩国汉语习得者感知普通话辅元音节四声时的脑偏侧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30例以韩语为母语的韩国汉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学习汉语时间分为24个月以内和36个月以上两组。用双耳分听技术进行普通话辅元音节四声的感知测试,统计辅元音节四声识别的错误率,由本次和之前的研究分别得出辅元、元音四声调类识别的难易度序列,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学习汉语24个月以内的韩国汉语习得者感知汉语辅元音节四声时未见显著的脑偏侧现象。学习36个月以上韩国汉语习得者感知去声时,右耳(大脑左半球)错误率极显著低于左耳(大脑右半球。辅音对声调调类的感知影响度分别为:阳平>阴平/去声>上声。结论音节成分的不同对韩国汉语习得者汉语声调调类的识别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偏侧化 声调 双耳分听 汉语习得者 音节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字表音属性的突显
16
作者 党静鹏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第4期91-92,共2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集形、音、义三位于一体,因此具有表形、表音、表义三方面属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使用汉字时可以只突显其某一方面的属性。本文重点讨论凸显和利用汉字表音属性的几种情况。
关键词 汉字 表音属性 假借 注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版权阿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刚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63,共8页
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问世是上海孤岛时期出版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关于全集的编校出版、人员分工、发行预约等诸多细节已有反复记述,许广平和复社在整个出版过程的诸多努力也都被反复褒扬,其文化意义毋庸赘言。但遗憾的是,现有... 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问世是上海孤岛时期出版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关于全集的编校出版、人员分工、发行预约等诸多细节已有反复记述,许广平和复社在整个出版过程的诸多努力也都被反复褒扬,其文化意义毋庸赘言。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对《鲁迅全集》涉及的版权问题鲜有触及,原因可能是现有关于许广平处理此问题的资料披露极少,涉及的出版商也多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版权问题 孤岛时期 人员分工 出版过程 文化意义 出版史 许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公敌》中“多数派”的人性与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晛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5期48-48,共1页
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业已形成。当轰隆隆的机械声取代耕作成为社会主流的"旋律"时,社会便开始急剧进化。然社会形态的演进却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人心,因此引出了对人心的思考。
关键词 《人民公敌》 “多数派” 人性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小说《二马》的域外生成背景
19
作者 安妮.韦查德 林玮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82,共5页
《二马》是老舍在旅英期间经历东西方文化碰撞后创作的小说,东方与西方都是这部小说的主角。然而,由于域外史料的缺乏和自身视角的局限,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东方视角出发的。本文作者在关注英国以华人和唐人街为题材的小... 《二马》是老舍在旅英期间经历东西方文化碰撞后创作的小说,东方与西方都是这部小说的主角。然而,由于域外史料的缺乏和自身视角的局限,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东方视角出发的。本文作者在关注英国以华人和唐人街为题材的小说时发现,《二马》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书写的这一题材的小说。通过还原历史现场以及对比其他同类题材小说,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小说《二马》的域外生成背景,并在此背景下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了一些有重要意义却从未被发现的细节及隐喻。文中归集的文化史料以及从域外视角分析得出的观点,对进一步深化老舍早期文学创作及思想背景的研究,有多方面的启示,其发掘东西方文学、文化差异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也很值得我们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二马》 伦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畸变中的自我探求——弗朗西斯·培根肖像画呈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锐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1期57-59,共3页
20世纪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以其独有血肉风格的肖像画引人注目,他有意将传统人像作品扭曲血腥化,令绘画对对象丧失五官面目,无法辨识,不能称之为人。许多受众将此风格归于世界大战的创伤印象,但文章认为不尽然,其风格养成一方面... 20世纪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以其独有血肉风格的肖像画引人注目,他有意将传统人像作品扭曲血腥化,令绘画对对象丧失五官面目,无法辨识,不能称之为人。许多受众将此风格归于世界大战的创伤印象,但文章认为不尽然,其风格养成一方面源自童年经历,一方面来自对人的重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根 肖像画 血肉 自我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