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采的酒神经验与艺术的本性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院成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的规定因素,却尚未获得新的规定,这导致现代艺术作品往往显得奇异甚至荒诞。这种情况唤起人们对艺术本性问题的省思。尼采在现代视域中开辟了一条经由艺术批评进入原初生命状态的路径,回应了现代艺术的本性问题。他认... 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的规定因素,却尚未获得新的规定,这导致现代艺术作品往往显得奇异甚至荒诞。这种情况唤起人们对艺术本性问题的省思。尼采在现代视域中开辟了一条经由艺术批评进入原初生命状态的路径,回应了现代艺术的本性问题。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丢弃了“主体”的身份,消融了主客二分的世界结构,进入了生命的原初层次,可以直面“虚无”、感受生命力的丰盈状态,从而获得陶醉的酒神经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酒神经验得以进入艺术作品,并作为艺术的本性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低级感性 虚无主义 陶醉 酒神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唯物史观社会学视野形成中的普列汉诺夫
2
作者 赵京华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2,29,共11页
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实现的思想“转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而在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过程中所受启发,不仅是唯物史观艺术论方面的,更在于唯物史观本身。以往的鲁迅与普列汉诺夫关系研究,拘泥于普氏第二国际的背景... 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实现的思想“转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而在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过程中所受启发,不仅是唯物史观艺术论方面的,更在于唯物史观本身。以往的鲁迅与普列汉诺夫关系研究,拘泥于普氏第二国际的背景和他与列宁的复杂关系,很少深入到唯物史观的哲学和艺术论的社会学方法论层面。本文以晚清“文明论”到五四“文化论”再到1930年前后“社会科学”兴起的思想史演进为大背景,从翻译介绍、理论接受和批评实践三方面,展开鲁迅与普列汉诺夫思想关联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普列汉诺夫 唯物史观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适应性视阈下媒介接触行为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庚 田嵩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148,共6页
从跨文化传播的学术视角,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下,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对留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媒介使用在语言学习、人际交往、对留学生活满意度及对中国社会好感度等方面的作... 从跨文化传播的学术视角,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下,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对留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媒介使用在语言学习、人际交往、对留学生活满意度及对中国社会好感度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建立路径分析模型来探究在华留学生活的适应性、满意度和好感度对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能力建言,建议挖掘社交媒体优势、发掘智能手机在汉语教学及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国际教育中重视人际传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适应性 社交媒体 留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7,共8页
随着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汉语教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出来。文章着重研究近20年来中华文化因素与国际汉语教材结合的情况,按照呈现内容及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从... 随着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汉语教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出来。文章着重研究近20年来中华文化因素与国际汉语教材结合的情况,按照呈现内容及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从重视程度、文化教学大纲、文化内容的古今倾向、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策略、新媒体形式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探索建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的新途径,提出具体的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汉语教材 中华文化 跨文化交际 新媒体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祀”的句法语义差异及演变探析
5
作者 万群 邵永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8,共8页
“祭”与“祀”的差异及演变,映射了社会文化、礼制层面的重大变革;在语言层面,“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亦发生变化。通过对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祭”“祀”的系统考察,细致剖析远古、上古汉语中“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深入... “祭”与“祀”的差异及演变,映射了社会文化、礼制层面的重大变革;在语言层面,“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亦发生变化。通过对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祭”“祀”的系统考察,细致剖析远古、上古汉语中“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深入探究其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远古汉语中“祭”是特定的“五祀”之一,所关涉的对象、工具受限;“祀”是祭祀通称;二者句法表现也不同。上古汉语阶段,“祭”的义域扩大,与“祀”成为同义词,并凝固为联合式复音词,但也产生了新的差异:“祀”的附加意义、语用环境受限,而“祭”不受限,成为活跃的上位词;句法表现亦呈现新的差异。从上古至中古,“祭”取代了“祀”在祭祀动词系统中的中心词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汉语 上古汉语 句法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专业边界:青年网络主播的关系建构与媒介知识生产
6
作者 薛翔 高贵武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0,共5页
作为中国文化生产的新兴样态,短视频内容创作既适应了国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创业解决主义”,又在国民个体中形成数字创意文化。本研究引入边界工作的理论资源,对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技术可供性以及青年网络主播的媒介知识生产实践进... 作为中国文化生产的新兴样态,短视频内容创作既适应了国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创业解决主义”,又在国民个体中形成数字创意文化。本研究引入边界工作的理论资源,对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技术可供性以及青年网络主播的媒介知识生产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青年网络主播试图与观众建构一种协商式的数字亲密关系,兼以创意劳动与反向的参与式文化编织知识的意义之网,由此完成媒介知识生产并重构专业化的边界工作。研究进而探讨了摇摆于业余与专业之间的青年网络主播何以运用多种形式重构媒介知识生产,并更好地理解青年网络主播群体的实践逻辑及其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工作 网络主播 媒介知识 知识生产 青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北京歌谣的地理叙事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宝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34,共10页
清末民初北京歌谣的价值有重新审视之必要,就其地理叙事方面而言,除具有地理意象、地理图像和城市空间的广泛蕴含外,还具有审美和“召唤”的功能。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以歌谣而展现;北京独特的地域特质和文化空间因歌谣而丰富。从北京... 清末民初北京歌谣的价值有重新审视之必要,就其地理叙事方面而言,除具有地理意象、地理图像和城市空间的广泛蕴含外,还具有审美和“召唤”的功能。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以歌谣而展现;北京独特的地域特质和文化空间因歌谣而丰富。从北京歌谣的地理叙事中可以见出,其地理意象的跳跃性、地理蕴含的多义性和文化空间的交错性,充分体现了北京城立体的、层叠的人文景观。地理叙事的介入,在审美上为北京歌谣增添了质朴活泼、清新灵动的地域特色,从而也丰富了既往历史向度研究的单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北京歌谣 地理叙事 审美功能 召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小说文体的历史基因和文化谱系
8
作者 李林荣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40,共8页
以小说为尊的当下文学创作格局,既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流脉经过了曲折的近现代转型和急骤的当代变革之后的一个历史结果,又是这一长达百年的文学史共时性折叠和共时性存在的一个现实见证。循着历史的维度,全面探察小说从创作到接受、从观... 以小说为尊的当下文学创作格局,既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流脉经过了曲折的近现代转型和急骤的当代变革之后的一个历史结果,又是这一长达百年的文学史共时性折叠和共时性存在的一个现实见证。循着历史的维度,全面探察小说从创作到接受、从观念到方法、从文学文体之一到文学文体之尊的古今演变道路,可以确认中国当代小说文体的面貌、机理和功能各层面,都仍然还凝聚和交叠着在百年中国新文学进程上或长久绵亘或猝然中断的种种历史想象和实践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文体 鲁迅 小说史 历史基因 文化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约瑟《旧约全书》的翻译策略及其跨文化特质
9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52-67,共16页
本文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圣经》白话中译本《旧约全书》为例,总结了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译经王子"施约瑟的《圣经》翻译策略及其跨文化特质,主要包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语言特质;以易读性为导向的翻译目标;塑造诗意化的《... 本文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圣经》白话中译本《旧约全书》为例,总结了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译经王子"施约瑟的《圣经》翻译策略及其跨文化特质,主要包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语言特质;以易读性为导向的翻译目标;塑造诗意化的《圣经》语言风格;使用权威的注释与评点等等。可见,施约瑟的白话《圣经》翻译不仅体现了圣言的可译性、可读性及其中国化历程,而且也是犹太-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美好见证。正是通过《圣经》的中文翻译事业,施约瑟实现了他一生最伟大的使命,并在东西文化精神最隐秘的交汇处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约瑟 白话《圣经》翻译 可译性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鲁迅著译编年全集》——2017年9月29日在北京“对话鲁迅”研讨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世家 李林荣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我本来不想开会,我这些年什么会也没有开,至于这套《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已经做完出版了,对我来说就算完事了,告一段落。李林荣说非得来谈谈这套书的情况,盛情难却。鲁迅作品的传播,1938年以前基本上是靠鲁迅文章的初刊文,和后来经过鲁... 我本来不想开会,我这些年什么会也没有开,至于这套《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已经做完出版了,对我来说就算完事了,告一段落。李林荣说非得来谈谈这套书的情况,盛情难却。鲁迅作品的传播,1938年以前基本上是靠鲁迅文章的初刊文,和后来经过鲁迅自己修订、编纂的单行本,这两个途径来传播。到了1938年,鲁迅去世的两年以后,才开始编纂他的总集,就是《鲁迅全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年体 写作时间 《鲁迅全集》 文本校勘 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钊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6-152,共7页
鲁迅认为文化以人的精神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离不开"国民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民精神都经过历史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整体。所以,要谈中国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批判清理的过程;要谈中国文化的自信,... 鲁迅认为文化以人的精神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离不开"国民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民精神都经过历史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整体。所以,要谈中国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批判清理的过程;要谈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必须有面对"国民性"糟粕的勇气。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是希望中国国民精神得到改进,成为现代的"新人"。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是要中国和中国人能够与世界各国先进、强大的方面并肩而立,甚至超越向前;中国文化的自信,并非建立在眼睛朝下向低标准看齐的基础,或处处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而是建立在处处向上、向最高目标奋斗的要求。否则,我们只是"复兴"了遭扭曲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的阿Q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思想 中国文化 复兴 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代言”到“文化共创”:虚拟数字人驱动传统文化传播范式演进
12
作者 曲茹 陈争阳 《现代出版》 2025年第10期61-69,共9页
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深度介入文化传播实践,传统文化传播正经历从单向度“文化代言”向交互性“文化共创”的范式演进。虚拟数字人兼具技术形态与文化载体双重属性,其通过人机协同的传播逻辑,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并驱动范式演进。虚拟数... 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深度介入文化传播实践,传统文化传播正经历从单向度“文化代言”向交互性“文化共创”的范式演进。虚拟数字人兼具技术形态与文化载体双重属性,其通过人机协同的传播逻辑,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并驱动范式演进。虚拟数字人既延续了代言模式的权威性与教育功能,又通过交互共创机制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多元路径,从而构建出更具活力的人机协同传统文化传播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代言 文化共创 虚拟数字人 传统文化传播 范式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惜与揖别:鲁迅1924年暑期西行之旅的神思姿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林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1,共11页
鲁迅1924年暑期的西行之旅,缘起偶然却又仓促成行,与他当时正陷于兄弟交恶升级、身心备受煎熬、愤懑无从排遣、窘况无力转圜的极端困境,存在若干事端头绪可证的紧密关系。全程往返36天,两度途经河南并歇脚,一次登岸山西且小憩,20天讲学... 鲁迅1924年暑期的西行之旅,缘起偶然却又仓促成行,与他当时正陷于兄弟交恶升级、身心备受煎熬、愤懑无从排遣、窘况无力转圜的极端困境,存在若干事端头绪可证的紧密关系。全程往返36天,两度途经河南并歇脚,一次登岸山西且小憩,20天讲学、阅市、观剧、宴游于长安。其行踪匆促,其言动喧哗,既不散淡,更不悠闲,唯因直陈现场见闻、细述当时情状的笔墨辞章的缺失,遂致定格为鲁迅履历中一段节外生枝的小插曲。参照孙伏园《长安道上》刻意而为的同步描述,联系鲁迅本人“忽然想到”式的有关片言只语,抵近1924年及其前后一两年鲁迅猝不及防地踏地雷、跨陷阱的人生剧情现场,再作详察,或许可见:面向执着于诚与爱的血勇之士的敬惜与揖别这一“神思”姿态,不仅贯穿了鲁迅这趟西行之旅的全程,而且在他之后信笔提及长安的字里行间还屡有闪现,在他着力经营的后续小说创作中,更有形象化和主题化的纵深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1924年西行之旅 神思 敬惜与揖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西·黑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身份建构——以《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燕 周安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5,共16页
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 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黑德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绘了3类女性形象:在守旧状态中屈从于乡村传统和殖民地压迫的女乡民;以暴力反抗男权统治、逃离家庭束缚的女囚犯;获得教育机会、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新女性。贝西·黑德借助女乡民、女囚犯和新女性等形象,描摹了博茨瓦纳女性顽强抗争、发现自我、争取权力的艰难历程。通过带有自传性的写作,她为沉默的非洲女性发声,建构了追求独立自主、具有创造力的非洲新女性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西·黑德 博茨瓦纳 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 非洲女性形象 身份建构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彷徨进向左翼——鲁迅著述历程中的《语丝》时期
15
作者 李林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33,共11页
《语丝》周刊存在的1924年冬至1930年春前后近五年半时间,适值鲁迅思想和著述状态从彷徨进向左翼的急剧转折阶段。尽管围绕“女师大风潮”的舆论攻防战,使得论敌将鲁迅指认为“语丝派首领”,但贯穿《语丝》在北京编发时期的23题《野草... 《语丝》周刊存在的1924年冬至1930年春前后近五年半时间,适值鲁迅思想和著述状态从彷徨进向左翼的急剧转折阶段。尽管围绕“女师大风潮”的舆论攻防战,使得论敌将鲁迅指认为“语丝派首领”,但贯穿《语丝》在北京编发时期的23题《野草》系列篇章和后来收入《彷徨》的3篇小说等与论战无关之作的陆续发表及相关情形,显示出鲁迅对这一时期的《语丝》并无“自己的园地”似的主场意识。直至1927年底《语丝》迁往上海后,鲁迅才找到机会,将自己倾力于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建设的著译劳作和思想探索印记,通过《语丝》加以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著述历程 《语丝》 《野草》 左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数据与数字经济”多人谈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少安 汪张龙 +4 位作者 宋晖 高宁 姜国权 饶高琦 陈振铎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5,共5页
“数字化”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语言数据”的经济价值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热议话题,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却还没有完全厘清。现在说“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个“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针对特定对象... “数字化”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语言数据”的经济价值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热议话题,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却还没有完全厘清。现在说“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个“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各种信息,其中既有数字信息,也有非数字信息。抽象的“数字”本身不可能成为生产要素。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数据”第一次被官方文件纳入生产要素并参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息 语言数据 官方文件 数字化处理 黄少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化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剧跨媒介叙事互文空间构建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星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9-85,共7页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网络剧创作者有意识地通过跨媒介叙事建构独特的故事世界。包括网络剧在内的多媒介版本可通过对同一个文本的讲述形成多层异构的互文空间,共同构造起复调式的故事世界。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参与式创作,为这一互文空间...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网络剧创作者有意识地通过跨媒介叙事建构独特的故事世界。包括网络剧在内的多媒介版本可通过对同一个文本的讲述形成多层异构的互文空间,共同构造起复调式的故事世界。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参与式创作,为这一互文空间的后续生长提供了持续动力,网络剧的生产者则通过有意识的互文空间召唤叙事实现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交互传播,并将之开拓为新的营销传播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 网络 互文空间 叙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过程理论在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0-188,共9页
一般认为,人们的写作行为是一种直线性的模型,但这一直线模型假说受到挑战。Flower与Hayes采用出声思维法对作者的写作思维活动进行研究发现,作者的写作思维远非是直线模型所能够解释的问题。相反,作者的写作思维极其复杂,呈现出多层次... 一般认为,人们的写作行为是一种直线性的模型,但这一直线模型假说受到挑战。Flower与Hayes采用出声思维法对作者的写作思维活动进行研究发现,作者的写作思维远非是直线模型所能够解释的问题。相反,作者的写作思维极其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多目标的特点,且作者的思维在不同的目标与子目标之间来回穿梭。对作者写作时的认知过程深入研究可以为从事写作课程教学的执教者提供多种启发。新闻有多种文体,不同的文体各有特点。采用认知过程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倒金字塔体的硬新闻与华尔街日报体的软新闻写作,有助于揭示作者写作时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过程理论 倒金字塔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结构 出声思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呐喊”者鲁迅的诞生——《〈呐喊〉自序》重读札记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林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6,共12页
作于1922年12月的《〈呐喊〉自序》,不仅是鲁迅为此前四年的小说创作所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其全部著述中仅有的一篇把人生遭逢、思想际遇和文学理念几方面的复杂体验融合起来,加以描述、阐发和提炼、重构的奇异之作。它使《呐喊》... 作于1922年12月的《〈呐喊〉自序》,不仅是鲁迅为此前四年的小说创作所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其全部著述中仅有的一篇把人生遭逢、思想际遇和文学理念几方面的复杂体验融合起来,加以描述、阐发和提炼、重构的奇异之作。它使《呐喊》初版中的15篇作品在中国新文学初兴的历史语境中获得了归属于“小说”的文体共名。而鲁迅此后在小说范畴内外迅速扩展开来的多体并行且交叉复合的独特写作样态,也经由“幻灯片事件”引发的弃医从文、立志践行改变国民精神第一要著,以及“S会馆”中的辩论激起担当“铁屋中呐喊”的道义责任等思想转变关键情节的细腻刻画,得到了主题学意义上的鲜明预示和生动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鲁迅小说 鲁迅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越界日本九十年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京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67,共8页
本文聚焦《阿Q正传》在日本近一个世纪的跨文化传播,分别梳理文本翻译、戏剧改编和学界研究三个方面的情况。重点考察日本人认识的三条路径,即反思阿Q表现中国人乃至人类普遍的性格弱点,强调其与现代革命的深层关联,以及从亚洲历史经验... 本文聚焦《阿Q正传》在日本近一个世纪的跨文化传播,分别梳理文本翻译、戏剧改编和学界研究三个方面的情况。重点考察日本人认识的三条路径,即反思阿Q表现中国人乃至人类普遍的性格弱点,强调其与现代革命的深层关联,以及从亚洲历史经验出发肯定其体现"千古之民"生活智慧的思考路径。力图透过以上分析,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存在价值和特有力量,加深理解鲁迅文学丰饶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日本鲁迅研究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