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 |
李小牧
李嘉珊
|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9
|
|
2
|
认同困境中的“他者”——对当前台湾文学在大陆传播、接受效应的几点省察 |
李林荣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3
|
我国文化传播的动漫路径探讨 |
朱麟
刘辉
|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4
|
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 |
胡智锋
李继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4
|
|
5
|
网络剧内容博弈与商业模式变革 |
李星儒
佘贤君
王蓓蓓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6
|
《人民日报》、《洛杉矶时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对比研究 |
曲茹
卢婷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7
|
美国电影产业创意问题与研究维度、趋向——梅·L·拉里教授访谈录 |
李继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8
|
论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理念的缘起与嬗变 |
李继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9
|
西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和运行路径 |
李继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0
|
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效益问题初探 |
袁笠菱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13
|
|
11
|
双语公关写作课程教学法探析——关于学生自我效能的激发与协同式写作 |
刘晖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2
|
“两个三角”语法理论溯源 |
宋晖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3
|
略论培养分析的矛盾性与理论修正 |
刘晖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4
|
嵌入式新闻报道的渊源、效果与伦理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 |
刘晖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5
|
花语传情——从《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看劳伦斯的浪漫主义气质 |
徐敬珍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4
|
|
16
|
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 |
李林荣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7
|
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与审美特征 |
曲茹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8
|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 |
徐敬珍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3
|
|
19
|
意象派对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影响 |
刘燕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3
|
|
20
|
汉英文化语言场域构建 |
宋晖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