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半月板外突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沈杰威 洪雷 +6 位作者 张辉 王雪松 张晋 刘心 李岳 宋关阳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9-504,共6页
目的:研究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半月板外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连续病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有52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损伤的病例入选。研究内容包括:后根部损伤... 目的:研究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半月板外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连续病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有52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损伤的病例入选。研究内容包括:后根部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相关因素分析及对外突的影响。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在1021例ACL损伤病例中,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损伤的发生率为5.1%(52/1021)。52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损伤病例中,单纯后根部损伤发生率为36.5%(19/52),后根部联合体部放射状撕裂(联合损伤)的发生率为63.5%(33/52)。在联合损伤的病例中,将后根部损伤分为两型:A型,后根部完全损伤、半月板股骨韧带完整型(28/33,85%);B型,后根部完全损伤、半月板股骨韧带断裂(或缺失)型(5/33,15%)。在联合损伤的病例中,将半月板体部放射状撕裂分为:1型,部分损伤,未累及纤维环(30/33,91%);2型,完全损伤,累及纤维环(3/33,9%)。联合损伤与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数和术前膝关节前向KT-1000的侧-侧差值具有相关性(P=0.047,P=0.023),与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时间、伤因、轴移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半月板外突在本组病例的发生率为30.8%(16/52)。半月板股骨韧带断裂或缺失(B型)的外突发生率为100%,半月板股骨韧带完整(A型)的外突发生率为21.4%,二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体部完全损伤(2型)的外突发生率为100%,体部部分损伤(1型)的外突发生率为26.7%,二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CL损伤时,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发生率为5.1%。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损伤病例中的63.5%合并体部放射状撕裂;当后根部完全撕裂时,如果损伤累及半月板股骨韧带或者半月板体部纤维环会导致半月板外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损伤 半月板后根部损伤 半月板撕裂 外侧半月板 半月板外突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心 冯华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1-336,共6页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 structure,PLS),又被称为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mer,PLC)或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其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及关节软骨退变。过去一段时间...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 structure,PLS),又被称为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mer,PLC)或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其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及关节软骨退变。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相关研究表明,PLC损伤不仅导致膝关节外旋、内翻以及胫骨近端后向不稳定,对于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手术,如果忽略了后外侧角损伤的治疗,将会导致重建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不稳定 后外侧结构 结构损伤 临床研究 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软骨退变 前交叉韧带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创面新鲜化处理治疗稳定型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心 冯华 +1 位作者 洪雷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0-734,共5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稳定型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损伤,对半月板撕裂部分进行创面新鲜化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7月,连续3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术中确诊合并...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稳定型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损伤,对半月板撕裂部分进行创面新鲜化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7月,连续3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术中确诊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损伤,半月板损伤为稳定型。对撕裂区域的游离缘和滑膜缘创面进行新鲜化处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以KT-1000进行的Lachman试验结果(健侧-患侧差值)并进行对比,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恢复情况。最终随访时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内侧关节间隙压痛、关节交锁,拍摄膝关节核磁共振片(MRI)了解ramp损伤愈合情况。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Lysholm评分测定,比较差异。部分患者接受二次关节镜探查了解ramp损伤愈合情况。结果: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33.7±8.2岁(18至51岁)。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40.9±43.9天(3至148天)。平均随访时间39.3±16.0个月(24至72个月)。全部患者均接受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患者术后以KT-1000行膝关节Lachman试验检查的患侧-健侧差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01)。最终随访时,4例患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隙压痛,全部患者未出现关节交锁症状。MRI显示16例患者ramp区域信号正常,11例患者存在II级信号,4例患者存在III级信号,MRI检查的愈合率为87.1%(27/31)。患者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01)。15例患者接受二次关节镜检查,ramp损伤完全愈合,愈合率为100%。结论:对稳定型ramp损伤的半月板撕裂部分进行创面新鲜化处理,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满意,MRI证实ramp损伤愈合率为87.1%,接受二次关节镜探查的患者ramp损伤的愈合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手术 ramp损伤 新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在医院康复治疗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丽洁 陆琳 +1 位作者 覃鼎文 冯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便于患者自行实施的康复模式。方法:对60例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20例,术后6周坚持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治疗B组20例,定...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便于患者自行实施的康复模式。方法:对60例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20例,术后6周坚持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治疗B组20例,定期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术后第1—3天及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的某一天,共6d);对照组20例,回家自行训练。术后第12周后进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KT-1000试验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ysholm评分:治疗A组与治疗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坚持在医院连续康复治疗6周或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都可以安全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比没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能更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晋 宋关阳 +2 位作者 李岳 王雪松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索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造成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并以患者术前麻醉下轴移试验分度结果为分组依据... 目的:探索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造成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并以患者术前麻醉下轴移试验分度结果为分组依据。其中,病例组共入选60例高度轴移阳性(II度或III度)患者,对照组共入选60例低度轴移阳性(0度或I度)患者。首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到手术时间、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前外侧韧带异常状况以及内侧/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计算上述变量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最终确定导致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两组间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0.002)、前外侧韧带异常状况(P=0.011)以及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P=0.008)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确认上述三个因素(OR1=6.41;95%CI1:1.48~47.70;OR2=4.96;95%CI2:1.07~28.75;OR3=5.83;95%CI3:1.21~38.56)均为导致急性ACL损伤后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结论: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偏大、前外侧韧带损伤以及外侧半月板损伤为导致急性ACL损伤后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高度轴移现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内侧辅助高位入路关节镜下修复ramp损伤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雪松 刘心 +2 位作者 冯华 洪雷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在关节镜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对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损伤的患者,采用经后内侧辅助高位关节镜入路对半月板撕裂进行全内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5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 目的:分析在关节镜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对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损伤的患者,采用经后内侧辅助高位关节镜入路对半月板撕裂进行全内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5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术中确诊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损伤。采用后内侧入路对ramp损伤进行全内缝合修复,采用后内侧辅助高位入路作为关节镜观察通道。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以KT-1000行Lachman试验的结果(健侧-患侧差值)并进行对比,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恢复情况。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测定,包括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对随访患者进行MRI检查及二次关节镜探查了解ramp损伤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平均随访时间37.2±14.9个月(24至72个月)。患者术后以KT-1000行膝关节Lachman试验检查患侧-健侧差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01)。患者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01)。41例患者于术后1年接受MRI检查,35例显示ramp损伤完全愈合,MRI检查的愈合率为95.1%。39例患者接受二次关节镜检查,ramp损伤完全愈合,愈合率为100%。结论:通过后内侧辅助高位入路进行ramp损伤的观察,更有利于对该区域的半月板损伤进行全内缝合修复,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ramp损伤 后内侧辅助高位入路 全内缝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重建术后步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晋 冯华 +4 位作者 周敬滨 陶增羽 洪雷 王雪松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通过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和后外复合体损伤(posterolateralcorner,PLC)重建术后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动态评估重建术后的时间-距离指标、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住后交叉韧带... 目的:通过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和后外复合体损伤(posterolateralcorner,PLC)重建术后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动态评估重建术后的时间-距离指标、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住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16例(实验组)并进行异体跟腱重建后交叉韧带以及异体胫前肌重建腘腓韧带手术,术前行外旋拨号测试、术后1年行步态分析测试和外旋拨号测试。并与对照组(16例健康志愿者)的步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时间-距离指标和运动学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力学指标中患侧膝关节伸膝力矩占主导地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16例患者术前患侧外旋角度较对侧平均增大16.5±6.2度,重建术后1年,外旋拨号试验患侧较对侧外旋角度平均增大-4.4±7.8度,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建术后1年,实验组步态分析中膝关节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14.1±15.7度,外旋拨号试验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29.7±15.2度,二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9671,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以及后外复合体重建术后1年,除屈膝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外,患者步态基本达到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后外复合体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CT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局部骨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星佐 王雪松 +5 位作者 姜春岩 张晋 李佳录 宋关阳 李岳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7-393,共7页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膝关节骨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分析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与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4月至2...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膝关节骨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分析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与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共26名ACL损伤患者入组本研究。所有患者在ACL重建术前接受QCT检查,分别在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平台、预期ACL股骨骨道、预期ACL胫骨骨道选取8个感兴趣区,测量所选区域BMD,并与健侧相应区域进行对比。结果:上述区域除预期ACL胫骨骨道口层面外,BMD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间的BMD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MD变化率与患者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周围区域骨密度均下降,变化程度与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前交叉韧带 损伤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由外向内”技术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杨敬 王强 +7 位作者 苏宝金 何保华 石航 商玉臣 董巍 李梦茹 郑宇豪 张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建立方法分为改良入路组(75例,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36&#...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建立方法分为改良入路组(75例,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36±14岁)和经典入路组(6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11岁)。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入路建立时间以及术前、术后4周、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总手术时间,改良入路组明显少于经典入路组(49.0±16.9 min vs.66.0±13.3 min,P<0.05),且改良入路组术中未使用C形臂透视,辅助中前(mid-anterior,MA)入路建立时间明显缩短(10.4±5.9 min vs.25.9±15.1 min,P<0.05),术中牵引时间更少(66.0±13.3 min vs.49.0±16.9 min,P<0.05)。结论:改良“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手术方法,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加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镜 股骨髋臼撞击 临床效果 由外向内 髋关节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撕裂合并外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损伤导致膝关节高度前外旋转不稳定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峒 李旭 +5 位作者 洪雷 张辉 宋关阳 李岳 张志军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43-651,共9页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伴有或不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损伤对膝关节前外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ACL撕裂并接受韧带重...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伴有或不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损伤对膝关节前外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ACL撕裂并接受韧带重建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关节镜探查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研究组纳入ACL撕裂合并LMPR损伤病例(ACL+LMPR组),对照组纳入单纯ACL撕裂病例(ACL组)。研究组根据术前核磁中半月板股骨韧带(meniscofemoral ligament,MFL)信号是否消失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损伤者纳入MFL-亚组,完整者纳入MFL+亚组。比较组间人口学数据、病史资料及膝关节稳定性差异,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以及胫骨前移。结果:LMPR合并损伤率在伤后时间超过6周后显著上升(P=0.048)。与单纯ACL撕裂患者相比,ACL撕裂合并LMPR损伤患者的高度轴移阳性率显著升高(P<0.001),胫骨前移显著增加(P=0.001)。MFL损伤与否对膝关节稳定性无进一步影响。结论:对于ACL撕裂同时合并LMPR损伤的患者,其膝关节动态及静态前外旋转稳定性均进一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外侧半月板后角根部 膝关节稳定性 轴移试验 胫骨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骨运动轨迹测量方法及结果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薛喆 宋关阳 +3 位作者 刘心 张辉 钱驿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2-1116,1121,共6页
目的:总结对比测量不同人群的髌骨轨迹时所使用的参考系、对象、方法及结果,探索对髌骨轨迹的测量可否作为髌股关节疾病的诊断参数之一。方法:以patellar tracking,measurement of patellartracking,patellar mal-tracking,髌骨运动轨... 目的:总结对比测量不同人群的髌骨轨迹时所使用的参考系、对象、方法及结果,探索对髌骨轨迹的测量可否作为髌股关节疾病的诊断参数之一。方法:以patellar tracking,measurement of patellartracking,patellar mal-tracking,髌骨运动轨迹、髌骨运动轨迹的测量、膝关节紊乱、膝关节不稳定及髌骨轨迹、髌骨脱位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EMBASE databases、Medline、Psych INFO、A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英文或中文文献,研究中至少包含一种髌骨轨迹测量方法。分析髌骨轨迹测量的坐标系、研究对象、精确度、方法、结果。结果:髌骨轨迹的测量对象及方式呈多样化。使用连续的、六自由度测量方法可更加全面地记录髌骨运动轨迹,但多数研究着重于对内外侧位移、内外侧倾斜这两个自由度的静态描述。通过对髌骨轨迹在体、无创、六自由度的评估,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其运动轨迹,而临床工作中仍缺乏对髌骨轨迹动态、定量的评估方式。精准、定量的髌骨轨迹测量可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关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全面评价。髌骨轨迹的测量或可成为一种诊断髌股关节疾病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轨迹 轨迹测量方法 髌股关节不稳定 髌骨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忠益 王雪松 +1 位作者 张晋 吴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58-862,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54例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分别采用直径4.5 mm与直径8.0mm自体骨软骨移植器械完成植骨手术。内踝截骨暴露距骨病... 目的: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54例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分别采用直径4.5 mm与直径8.0mm自体骨软骨移植器械完成植骨手术。内踝截骨暴露距骨病变部位,制备软骨损伤区受区,取自体股骨外髁非负重区骨软骨柱修复距骨软骨缺损区。随访期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摄X线片。末次随访时获得磁共振成像(MRI)随访,明确软骨移植区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功能,对比大直径组与小直径组骨软骨移植术后优良率。结果: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出现1例供区疼痛,1例踝关节内大量瘢痕形成影响功能行二次关节镜下清理,无皮肤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7%。随访证实术后10~14周(平均12周)截骨端愈合,MRI检查显示骨软骨移植区愈合良好,无明显退变。AOFAS评分术后(90.3±7.3)与术前(69.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5,P<0.01)。大直径组与小直径组骨软骨移植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05)。结论: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功能。大直径自体骨软骨柱移植能取得与小直径自体骨软骨柱移植一致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损伤 距骨 骨软骨移植 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过度胫骨前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倪乾坤 张辉 +5 位作者 宋关阳 张志军 郑峒 冯峥 曹晏维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急性损伤后出现过度胫骨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资料完整且...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急性损伤后出现过度胫骨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资料完整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计14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6例、女性35例。在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测量胫骨前移,ATT≥6 mm定义为过度胫骨前移,该组患者为病例组,ATT<6 mm的患者归入对照组。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至手术时间、半月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及体格检查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出现过度胫骨前移的危险因素。结果:ATT≥6 mm的患者77例为病例组,ATT<6 mm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轴移试验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认异常增大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TS≥17°)(OR=4.22,P<0.001)和高度轴移(OR=2.46,P=0.037)是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半月板损伤、年龄、性别、BMI等与ATT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PTS≥17°和高度轴移是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平台后倾角 高度轴移 负重位胫骨前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麻醉苏醒护理对肩关节镜术后全麻复苏期患者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49
14
作者 肖蕊 史晓萍 +3 位作者 高昀 张頔 郑峒 王庚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7-783,共7页
目的:探究在肩关节镜术后全身麻醉复苏期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患者复苏期躁动(EA)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实施麻醉复苏... 目的:探究在肩关节镜术后全身麻醉复苏期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患者复苏期躁动(EA)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实施麻醉复苏期的基础护理,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根据Richmond量表记录患者EA评分。比较两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复苏期低体温、复苏期寒战和EA的差异,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发生EA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EA的发生率和评分分别为22%和0(0,0)分[M(P25,P75)],低于对照组的64%和1(0,2)分[M(P25,P75)](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复苏期低体温发生率和复苏期寒战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E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OR=8.763,P=0.025)和复苏期低体温(OR=7.006,P=0.030)。结论:全身麻醉复苏期的优质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肩关节镜术后患者复苏期躁动的发生率,男性和复苏期低体温是采取优质护理干预下仍然发生复苏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期躁动 麻醉后护理 肩关节 关节镜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奉龙 姜春岩 +3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刘心 吴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8-881,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45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30例;平均年龄(64.9±10.6)岁(45~85岁);损伤侧别... 目的:评价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45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30例;平均年龄(64.9±10.6)岁(45~85岁);损伤侧别:左侧14例,右侧3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0.2±4.8)d。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脱位4例,四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脱位22例,四部分外展嵌插4例,头劈裂10例。45例患者均使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其中肱骨头置换39例,全肩关节置换6例。结果:4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7±8.1)个月(12~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30.4°±36.5°,外旋平均为37.6°±16.6°,内旋平均为第3腰椎椎体水平(±3个椎体);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5±1.2)分(0~4分),ASES评分平均为(81.4±13.9)分(43~100分),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1.6±13.6)分(52~100分),UCLA评分平均为(28.5±5.1)分(16~35分)。患者满意度为95.6%。患者术后拍摄手外旋肩关节正位、侧位和腋位X线片复查,42例患者大结节获得解剖愈合,3例出现大结节不愈合,2例出现肱骨头上移,无感染、假体松动、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术后大结节骨块愈合率为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肩关节 骨小梁金属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切开改良Weaver-Dunn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奉龙 姜春岩 +2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李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257,共5页
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 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10.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10.3±5.3) d。根据Rockwood分型,其中Rockwood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5例,RockwoodⅢ型并高运动水平需求患者1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关节镜手术组(32例)和切开手术组(31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同时拍摄双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是否有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结果:6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6±6.0)个月(24~43个月)。关节镜手术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年龄[(41.0±10.5)岁vs.(38.0±10.8)岁)]、性别(男/女,24/8 vs.25/6)、损伤类型(Ⅴ/Ⅲ,22/10 vs.23/8)、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9) d vs.(10.1±5.7) d]、主力侧累及情况(19/32 vs.17/31)、平均随访时间[(29.8±6.4)月vs.(29.5±5.5)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64.4°±17.2°) vs.(162.6°±12.9°)]、体侧外旋[(60.9°±17.0°) vs.(57.3°±15.8°)]及内旋[(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 vs.(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平均ASES评分(96.0±5.1 vs.94.5±3.8)及UCLA评分(34.2±1.5 vs.33.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手术组复位丢失率(1/32)低于切开手术组(7/31,P=0.026)。结论: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或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并且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手术组术后复位丢失率低于切开手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肩脱位 关节镜检查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喙突移位术:手术技术与早期随访探讨 被引量:15
17
作者 姜春岩 吴关 +3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李奉龙 刘心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7-302,311,共7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喙突移位术(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共有18例肩关节前向不稳定患者行全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对比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的肩关节活动度(...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喙突移位术(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共有18例肩关节前向不稳定患者行全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对比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的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前屈上举FE、外旋ER)及Rowe评分,并通过术后CT评价骨移植物位置优劣。结果:所有患者于术后平均6.5个月进行随访,未发现复发脱位及半脱位。术前Rowe评分平均43.6分(25~50分);术前FE平均176.7°(160°~180°),ER平均65.6°(45°~90°)。术后6个月Rowe评分平均74.4分(60~95分);术后FE平均163.3°(150°~180°)。ER平均41.1°(30°-60°)。术后CT显示,骨块与肩盂平齐的为77.8%,外凸11.1%,偏内侧11.1%。骨块位于2点~5点位置的占83.3%,过高11.1%,过低5.6%。结论: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的初步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活动及功能恢复满意。通过合理的手术技术操作,喙突骨块可达到良好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不稳定 关节镜 喙突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旭 李奉龙 +4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郭斯翊 李屹钧 姜春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5-86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果: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共治疗107例新鲜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67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9±23.3)个月(24~108个月)。在最终随访时,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1±11.7)分(51~100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UCLA)平均为(30.5±3.9)分(18~35分),VAS疼痛评分为(1±2)分(0~7分);主动前屈上举为159.0°±19.3°(80°~180°),体侧外旋为36.8°±19.5°(0°~80°),体侧内旋为T11水平(T2~LS水平)。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螺钉穿出(7.5%),9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3.4%)及5例创伤性骨性关节炎(7.5%),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显著高于三部分骨折。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四部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骨折的复杂程度亦对术后结果产生影响,四部分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高于三部分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肱骨骨折 近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关 姜春岩 +3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李奉龙 李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是治疗复杂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有效方法,而经典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没有进行前方关节囊的重建,且术中对肩胛下肌破坏较明显。从2013年2... 目的:探讨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是治疗复杂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有效方法,而经典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没有进行前方关节囊的重建,且术中对肩胛下肌破坏较明显。从2013年2月开始,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对经典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进行改良,术中加入前方关节囊重建术,并采取经腱腹结合部位分离肩胛下肌的技术充分保护肩胛下肌,术后第2天行CT检查评价骨移植物位置。结果: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共有51例肩关节前向不稳定患者行改良后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CT显示,骨块与肩盂平齐的病例为48例(94.1%),偏内侧病例3例(5.9%)。骨块位于2点至5点位置的病例49例占96.0%,高于2点位置1例占2.0%,低于5点位置1例占2.0%。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脱位及半脱位。结论:改良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不仅可按照经典切开术式进行操作,同时又能兼具关节镜下手术的微创、精细等优势,喙突骨块可达到良好的位置,手术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奉龙 姜春岩 +2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李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267,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相关感染 肱骨骨折 分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