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手术技术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辉 冯华 +3 位作者 洪雷 王雪松 耿向苏 王满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内侧支持带紧缩 手术技术 韧带重建 外侧支持带松解 股骨 临床常见疾病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韧带囊肿MR影像与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雪松 冯华 +2 位作者 洪雷 张辉 耿向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5-276,277,278,I0006,I0007,共6页
目的:分析交叉韧带囊肿的MR影像和临床表现。方法:对7例交叉韧带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6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体征、外伤病史以及MR影像进行了... 目的:分析交叉韧带囊肿的MR影像和临床表现。方法:对7例交叉韧带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6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体征、外伤病史以及MR影像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5例前交叉韧带囊肿和2例后交叉韧带囊肿,所有囊肿形态为椭圆形或分叶状。大多数位于交叉韧带的后方。采用关节镜手术对所有患者的囊肿进行切除和吸取,术后症状消失并且经过随访未出现复发。结论:膝关节内的交叉韧带囊肿较为少见。它可能造成膝关节疼痛,屈伸功能受限。MRI检查是有助于确立诊断、指导治疗的有效手段。这类损伤经过关节镜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膝关节 囊肿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辉 冯华 +2 位作者 洪雷 耿向苏 王雪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4-537,共4页
目的:介绍解剖重建胭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手术技术与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7月~2006年9月,采用胭腓韧带重建手术治疗19例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患者。随访时间大于等于1年的病例占94.7%(18/19),平均随访期27.2... 目的:介绍解剖重建胭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手术技术与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7月~2006年9月,采用胭腓韧带重建手术治疗19例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患者。随访时间大于等于1年的病例占94.7%(18/19),平均随访期27.2个月。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且均为复合韧带损伤,包括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全部病例的术前胫骨外旋与健侧相比均大干10°。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临床查体、X线片、MRI检查以及IKDC主、客观评分。手术方法为:通过膝关节外侧切口,在腓骨头胭腓韧带止点处制作双骨隧道,在股骨侧胭肌腱起点制作骨隧道,移植物选择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移植物的两端穿过腓骨头骨隧道后,使用一枚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在股骨隧道内。同时对合并的其它韧带损伤进行修复或重建。结果:与健侧相比胫骨外旋角度减小0°~5°(不包括5°)者14例,减小5°~10°(不包括10°)者3例,减小10°~15°(不包括15°)者2例。屈膝受限平均4.2°(O°~10°)。无伸膝受限病例。术后IKDC评分为:A级7例,B级12例。术前所有病例均为D级。结论:胭腓韧带解剖重建技术是治疗单纯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良好方法,手术安全,操作简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复合体 胭腓韧带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与关节镜下重建手术骨隧道位置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雪松 冯华 +2 位作者 洪雷 张辉 耿向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4-567,共4页
目的:将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导航系统)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分组测量导航手术和同期进行的传统关节镜下手术中股骨和胫骨隧道位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评估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0... 目的:将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导航系统)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分组测量导航手术和同期进行的传统关节镜下手术中股骨和胫骨隧道位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评估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导航下完成47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选取其中连续进行的40例导航手术作为研究组,再选取40例同期连续进行的传统关节镜手术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后的股骨和胫骨隧道关节内口位置进行比较测量。胫骨隧道位置的测量采用Klos推荐的方法进行测定,股骨隧道按照Amis法进行测量。结果:导航手术组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位置平均值45.35%(标准差3.827%,范围37%~53%),传统关节镜手术组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位置平均值41.05%(标准差6.008%,范围25%~54%),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手术组标准差小于关节镜手术组。导航手术组股骨隧道关节内入口位置平均值62.25%(标准差5.610%,范围52%~73%),传统关节镜手术组股骨隧道关节内入口位置平均值56.62%(标准差7.316%,范围46%~77%),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手术组标准差小于关节镜手术组。结论:导航系统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与传统关节镜下重建手术相比,股骨和胫骨的隧道位置均明显偏后,更接近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位置,导航手术组的可重复性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手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 隧道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的缝合方法 被引量:15
5
作者 冯华 洪雷 +2 位作者 耿向苏 张辉 王雪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经前方关节镜入路进行全关节内半月板缝合的手术技术,探讨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安全、有效的修补方法。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共采用经前方入路的全内缝合技术修补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36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26例... 目的介绍一种经前方关节镜入路进行全关节内半月板缝合的手术技术,探讨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安全、有效的修补方法。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共采用经前方入路的全内缝合技术修补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36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26例,单纯桶柄样撕裂2例,盘状软骨损伤8例。常规关节镜前内及前外侧入路,缝合时关节镜置于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为缝合通道。膝关节屈曲90°位内翻,呈“4”字位。将预装配可吸收缝线的缝合钩通过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内,在腘肌腱两侧分别进行缝合,关节内完成垂直褥式缝合、过线、打结、剪线的全部操作步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同时行韧带重建手术,具备修补性的盘状软骨损伤者在修补术之前进行成形术。结果其中30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5.8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及二次手术探查对半月板愈合状况进行综合评估。30例可随访病例全部进行了临床检查,均属于“无症状”,其中26例进行了二次手术探查,结果25例完全愈合,1例部分愈合,未发现不愈合病例。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前方关节镜入路的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可以达到牢靠的缝合效果,有效地避免损伤腘肌腱及腓总神经,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半月板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的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 被引量:15
6
作者 冯华 洪雷 +2 位作者 耿向苏 张辉 王雪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自内向外缝合技术联合全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的手术方式(联合修补技术),探讨修补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的安全、可靠方法。方法:2002年5月-2006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修补93例患者的96个半月板大桶柄样...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自内向外缝合技术联合全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的手术方式(联合修补技术),探讨修补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的安全、可靠方法。方法:2002年5月-2006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修补93例患者的96个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均累及半月板后角至前角与体部交界处(前体部)区域。手术适应症:红-红区及红-白区损伤、具备可复位性、半月板组织无复合撕裂及明显变性、前十字韧带(ACL)完整或同时重建。手术技术:撕裂的后角与体部交界处(后体部)至中、前1/3区域采用标准的自内向外缝合技术:在半月板上、下表面交错进行垂直褥式缝合,膝后内侧或后外侧作辅助安全切口保护血管神经,伸膝位将缝线在关节囊浅层打结固定;撕裂的后部区域采用全关节内缝合技术:经两个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在关节内完成垂直褥式缝合、打结及剪线。单纯的红-白区撕裂修补后局部植入血凝块促进愈合,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者同时行韧带重建手术。术后对93例患者中的49例共51个半月板进行了平均20.1个月(9.2个月-54.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均进行了临床评估,包括交锁、积液、关节间隙压痛、McMurray试验。随访结果显示:49例患者中,无症状者46例(93.9%),关节间隙压痛者2例(4.1%),交锁复发1例(2%)。51个半月板中的44个(86.3%)经MRI复查,结果为:30个(68.2%)完全愈合,13个(29.5%)部分愈合,1个(2.3%)不愈合。38例患者共40个半月板(78.4%)经过二次手术探查,完全愈合者36个(90%),部分愈合者2个(5%),不愈合行半月板切除者2个(5%)。膝关节活动度检查显示3例伸膝受限〉10°。结论:对于发生在红-红区或红-白区的大型半月板撕裂,采用自内向外与全关节内两种缝合技术可以保证撕裂的全长区域获得有效、稳定的修补,并且与ACL重建同期进行,可以获得很好的主、客观临床疗效。联合修补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的修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半月板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被引量:8
7
作者 冯华 洪雷 +2 位作者 王雪松 耿向苏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导航 后交叉韧带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佳录 嵇辉 +3 位作者 陈星佐 赵海竹 钱占华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8-991,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BMD)的重复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未经治疗),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30名患者行双膝关节QCT骨密度检测,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患者双...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BMD)的重复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未经治疗),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30名患者行双膝关节QCT骨密度检测,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患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密度。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除双膝关节胫骨平台内上1/9处BMD值统计学有差异(P<0.05,ICC>0.7),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测量同一部位的BMD值均值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ICC>0.9)。不同观察者所测定的BMD值也无显著性差别(P>0.05,ICC>0.9)。结论定量CT能够测量膝关节松质骨的体积骨密度,并且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评价膝关节骨密度的状态及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膝关节 定量CT 前交叉韧带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改建及其作为软骨细胞移植载体在兔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江健 孙磊 +3 位作者 冯华 陈磊 陶剑锋 Peter I.Lelkes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经改建后作为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小牛背部真皮组织,分别用自制脱细胞剂和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脱细胞处理后,观察得出自制脱细胞剂脱细胞的效果良好,但脱细胞后的胶...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经改建后作为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小牛背部真皮组织,分别用自制脱细胞剂和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脱细胞处理后,观察得出自制脱细胞剂脱细胞的效果良好,但脱细胞后的胶原纤维结构需要改建;将自制脱细胞剂脱细胞后的真皮组织分别用按一定浓度配比的消化液和胃蛋白酶消化,发现经配比消化液改建后的胶原纤维表面光滑、孔隙均匀,符合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要求;比较戊二醛和水溶性交联剂对改建后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交联效果,可见水溶性交联剂交联后的ADM载体植入大鼠皮下后,其生物相容性良好;用生长因子对改建和交联后的ADM进行纤维表面修饰,然后接种乳兔软骨细胞,观察细胞粘附及生长情况;最后将接种有兔自体软骨细胞的ADM植入兔胫骨软骨缺损部位,术后定期取材观察修复效果。结果:(1)经戊二醛交联后的ADM植入大鼠皮下后有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有组织出血坏死;而经水溶性交联剂交联的ADM的组织相容性较好。(2)在植入接种有自体软骨细胞的ADM24周后,大白兔胫骨的软骨缺损修复完好,附和的细胞能够存活且增殖,ADM本身基本降解。结论:经脱细胞、纤维改建、交联及生长因子修饰的ADM孔隙均匀,组织相容性好,适于细胞粘附及长期生长。ADM胶原支架在兔体内可基本降解,未见排异反应,移植24周后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真皮 组织工程 软骨细胞 软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导航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工作原理及手术流程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华 张辉 +2 位作者 洪雷 耿向苏 王雪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介绍双平面透视导航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原理、术前规划方案、手术流程。方法:术前根据标准正、侧位X线片设计股骨、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角度。股骨采用四方格定位法,胫骨采用矢状位46±3%、正位65°~70°... 目的:介绍双平面透视导航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原理、术前规划方案、手术流程。方法:术前根据标准正、侧位X线片设计股骨、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角度。股骨采用四方格定位法,胫骨采用矢状位46±3%、正位65°~70°方案进行设计。术中C臂获得标准正侧位X线透视影像后输入计算机系统形成虚拟工作界面。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固定主动型红外线追踪器,称为“患者追踪器”。前交叉韧带胫骨及股骨导向器上另分别装配“工具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所发射的信号,经过计算确定膝关节与手术工具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实时跟踪手术工具的位置、方向并投射在上述工作界面上,作为隧道的虚拟路径,供术者实时调整,直至达到术前规划要求。最后将理想化的虚拟隧道转换为真实骨隧道,置入移植物并固定,实现导航目的。结果: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共完成导航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47例,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单纯ACL损伤43例,合并MCL损伤4例。急性损伤18例,陈旧损伤29例。移植物均选择骨-髌韧带中1/3-骨,其中自体移植物36例,异体移植物11例。固定方式均为金属挤压螺钉。术后除3例于股骨侧追踪器固定钉孔处出现骨化现象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实现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骨隧道的术前、术中规划,保证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导航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前交叉韧带松弛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雪松 冯华 +2 位作者 洪雷 张辉 朱以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对15例前交叉韧带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双极射频对16例前交叉韧带松弛的患者进行电热固缩治疗。完整随访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9岁。12例前交叉韧带... 目的:对15例前交叉韧带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双极射频对16例前交叉韧带松弛的患者进行电热固缩治疗。完整随访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9岁。1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3例为自体绳肌重建术后。电热射频设备输出功率为284W,组织内作用温度为65℃。术后患者采用支具制动,康复计划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基本相同。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5·6个月(4~25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74·27±5·51分(66~84分),术后3个月89·6±7·11分(72~99分),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最终评分83·33±11·81分(56~95分),虽仍显著高于术前评分(P<0·05),但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所降低。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差值为5·47mm±1·61mm(3·5mm^10mm),术后3个月为2·67mm±1·35mm(2~7mm),与术前测量值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最终测量结果为3·8mm±1·96mm(2~9mm),虽仍显著低于术前测量值(P<0·05),但较术后3个月有所增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13·3%)术后失效,接受了二期重建手术。结论:电热固缩治疗前交叉韧带松弛可获得较好的短期主、客观疗效,但长期随访疗效有所下降。建议慎重选择手术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松弛 双极射频 电热固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