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陆敏秋 褚彬 +7 位作者 白砚霞 左杏果 吴梦青 石磊 付丽娜 高珊 房立娟 项秋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8-665,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2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治MM并行化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化疗,42例合并放疗。记录患者的性别...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2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治MM并行化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化疗,42例合并放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型、有无重度贫血、血β2微球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有无低蛋白血症、血钙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浆细胞比例、骨病分级(MBD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ECOG评分)、有无复杂核型(G显带核型分析)、有无淀粉样变、有无肾损伤、有无截瘫及是否达到完全缓解(CR)、有无沙利度胺维持治疗(治疗≥6个月)。随访至2015年3月,随访时间1.0-180.0个月。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因素及采用生存曲线分析DS分期、ISS分期与MM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19例患者在确诊后6个月内死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及ISS分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分层患者的预后。结果 202例MM患者中53例(26.2%)达到CR,96例(47.5%)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9例(14.4%)达到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为88.1%。截至随访时间死亡120例。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7%、70.6%、36.1%、7.6%。OS为1.0-180.0个月,中位OS为51.0个月;PFS为1.0-91.0个月,中位PFS为38.0个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复杂核型、淀粉样变、截瘫、沙利度胺维持治疗与OS有回归关系(P0.05)。不同DS分期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2,P〈0.05)。不同ISS分期患者OS、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037及32.22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重度贫血〔32%(8/25)与6.2%(11/177),χ-2=0.512,P=0.039〕、有无淀粉样变〔66.7%(4/6)与7.7%(15/196),χ-2=11.460,P=0.007〕患者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淀粉样变是早期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β=2.178,SE=0.915,Waldχ-2=5.669,P=0.017,OR=8.826,95%CI(1.470,53.002)〕。不同危险因素分层患者OS、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高龄、合并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复杂核型、淀粉样变、截瘫的患者预后较差,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患者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期,ISS分期较DS分期更有预测预后的意义,合并淀粉样变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大。根据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及ISS分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对预测患者预后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2
作者 陆敏秋 鲍立 +7 位作者 禇彬 石磊 高珊 项秋晴 房立娟 王宇彤 刘晰 丁月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4443-4447,4453,共6页
背景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差,不能耐受高强度的传统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成为新的治疗选择。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 背景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差,不能耐受高强度的传统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成为新的治疗选择。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收治并应用地西他滨单药治疗的中高危MDS和老年AML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均应用地西他滨单药20 mg·(m^2^)-1·d^-1×5 d治疗。从地西他滨第1疗程开始随访,每28 d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10-13。结果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0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1例、死亡2例,疾病控制率85.0%(17/20),总有效率80.0%(16/20)。18例老年患者中CR 6例、PR 8例、SD 1例、疾病控制率83.3%(15/18),总有效率77.8%(14/18)。其中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6例,5例达到CR,1例SD。不同诊断、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COG)评分、白细胞计数、是否高危、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患者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3个疗程治疗患者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总生存时间2~27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30.0%(6/20)、2年生存率为20.0%(4/2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1±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4±2.5)个月。15例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15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血流感染。结论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疾病控制率高,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地西他滨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1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白砚霞 陆敏秋 +4 位作者 吴梦青 左杏果 曹园园 石磊 张宜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284-128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6月—2007年6月1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60岁者患病率最高(56.2%),40岁以下发病率高于国外,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骨痛是MM的常见首发症状,以腰骶痛为主。骨髓瘤细胞...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6月—2007年6月1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60岁者患病率最高(56.2%),40岁以下发病率高于国外,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骨痛是MM的常见首发症状,以腰骶痛为主。骨髓瘤细胞中位数值为0.22。骨组织活检有助于MM诊断。47.8%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呼吸道感染为主,高龄患者感染率高。感染是MM的主要死因(50.0%),60岁以上患者早期死亡率相对较高。双磷酸盐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使75.0%的复发、难治患者得到缓解。结论MM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多种指标异常。高龄患者早期死亡率相对较高,双磷酸盐及沙利度胺治疗MM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检查 双磷酸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高珊 王宇彤 +5 位作者 陆敏秋 石磊 褚彬 丁月华 王梦真 鲍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3-789,共7页
目的:探讨在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总生存期(... 目的:探讨在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总生存期(OS)是否超过24个月分为早期死亡组(OS<24个月)和对照组(OS≥24个月),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修订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骨髓浆细胞比例>60%、髓外浆细胞瘤、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及疗效,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法筛选危险因素,筛选出有意义的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探讨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NDMM患者,其中早期死亡组53例,对照组184例。早期死亡组患者中位OS为16个月,对照组至随访截止时中位OS仍未达到,2组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死亡组患者死亡原因包括疾病进展死亡(77.4%)和非疾病进展死亡(22.6%),非疾病进展死亡中包括肺炎4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急性脑梗塞1例和自动放弃治疗死因不祥4例。单因素分析,早期死亡组患者中高龄(>65岁)、ISS分期Ⅲ期、R-ISS分期Ⅲ期、贫血、LDH水平升高、骨髓浆细胞比例>60%、髓外浆细胞瘤、FISH检测17P缺失和最佳疗效未达部分缓解(PR)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高龄(P=0.007)、R-ISS分期Ⅲ期(P=0.003)、髓外浆细胞瘤(P=0.008)和最佳疗效未达PR(P<0.01)是新药时代NDMM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药时代下早期死亡的原因为疾病进展,年龄>65岁、R-ISS分期Ⅲ期、髓外浆细胞瘤和最佳疗效未达PR仍是NDMM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具有上述特征的NDMM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死亡 预后 危险因素 总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DP骨显像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 被引量:7
5
作者 白砚霞 杨芳 +1 位作者 陆敏秋 彭京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前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表现特征和变化,探讨骨显像在MM骨病诊断和疗效评判中的应用。方法研究86例MM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并与X线摄片结果对比观察,治疗中动态监测全身骨显像变化。...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前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表现特征和变化,探讨骨显像在MM骨病诊断和疗效评判中的应用。方法研究86例MM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并与X线摄片结果对比观察,治疗中动态监测全身骨显像变化。结果86例患者用骨显像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的阳性率为97.7%,共发现病灶447处,脊柱、肋骨最易受累。其中87.7%骨显像异常表现为放射性浓集:肋骨多为多处点状放射性浓集,脊柱为多处条状放射性浓集。12.3%病灶为放射性减低。骨显像比X线摄片发现病灶多,其与X线摄片发现病灶的符合率为45.3%。治疗监测:缓解期患者有74.3%(26/35例次)可见原病灶放射性浓集程度减低,检查13例次进展期MM骨显像示病灶数增多。结论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对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MM疗效的动态观察具有监测意义,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可作为MM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常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显像 99MTC-MDP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对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孙晶 李新民 +3 位作者 张灵艳 赵海竹 白砚霞 程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87-889,共3页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光密度测定法 X线 骨密度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灵性需求及干预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雪 王梅 +1 位作者 陈晓欢 孟凡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共4页
目的改善急性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及其应对方式。方法将10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灵性需求实施针对性干预。连续干预1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 目的改善急性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及其应对方式。方法将10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灵性需求实施针对性干预。连续干预1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焦虑及抑郁评分、应对方式评分显著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存在多方面灵性需求,针对性灵性护理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急性白血病 焦虑 抑郁 应对方式 灵性需求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骨破坏的多发性骨髓瘤伴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陆敏秋 白砚霞 +3 位作者 左杏果 褚彬 吴梦青 石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38,共2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可通过刺激机体造血组织引发类白血病反应,导致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在临床上需与急慢性白血病加以鉴别。及时准确诊断及治疗原发病,白细胞计数可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可通过刺激机体造血组织引发类白血病反应,导致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在临床上需与急慢性白血病加以鉴别。及时准确诊断及治疗原发病,白细胞计数可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可指示原发病病情变化。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以掌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伴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类白血病反应 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霍丽丽 白砚霞 +3 位作者 王红 邓微 兰玲 纪立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601-2603,26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05年12月为明确糖耐量状态于我院内分泌门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者837例,其中MS患者479例(MS组),非MS者358例(非MS组)。询问两组受检者...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05年12月为明确糖耐量状态于我院内分泌门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者837例,其中MS患者479例(MS组),非MS者358例(非MS组)。询问两组受检者的年龄、患病史和饮酒史。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实验室检查包括OGTT空腹及2 h的血糖(FPG、2 hPG)和胰岛素(FINS、2hINS),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ALT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MS组患者的年龄、女性比例、高血压患病率、血压、腰围、BMI、FPG、2 hPG、FINS、2 hINS、HOMA-IR、TC、TG、ALT均高于非MS组,HDL-C水平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LDL-C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均可见不同MS组分个数者其血清ALT水平、BMI、腰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清ALT水平、BMI、腰围均随着MS组分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校正了年龄、腰围和BMI的影响后,男性血清ALT第4分位组(ALT≥37 U/L)患MS的危险性是第1分位组(ALT≤17 U/L)的4.21倍〔95%CI(2.11,8.39)〕;女性血清ALT第4分位组(ALT≥27 U/L)患MS的危险性是第1分位组(ALT≤13 U/L)的3.10倍〔95%CI(1.66,5.94)〕。结论血清ALT水平与MS的发生有关联,且随着MS组分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转氨酶 代谢综合征X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梦青 陆敏秋 +1 位作者 左杏果 白砚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表现和治疗。结果15例患者的年龄为19~69岁,中位年龄5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单发病灶13... 目的探讨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表现和治疗。结果15例患者的年龄为19~69岁,中位年龄5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单发病灶13例,多发病灶2例。骨病变部位X线及CT表现以溶骨性病变为主,MRI及骨扫描可对诊断提供帮助。病理组织学类型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结论该病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单骨侵犯多见,影像学表现对诊断有所提示但不能定性,骨病变部位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确诊依据。治疗以全身化疗结合局部放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特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四链体配体Tel03诱导小鼠模型白血病瘤体细胞凋亡
11
作者 褚彬 张英 +7 位作者 刘红星 白砚霞 左杏果 陆敏秋 吴梦青 石磊 刘蕾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体外研究发现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Tel03能够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本研究进一步用动物实验探讨Tel03的体内抗白血病瘤体细胞作用。建立裸鼠K562白血病瘤体模型,将实验用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300... 在体外研究发现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Tel03能够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本研究进一步用动物实验探讨Tel03的体内抗白血病瘤体细胞作用。建立裸鼠K562白血病瘤体模型,将实验用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300μl)含有不同剂量(5mg/kg和15mg/kg)Tel03药液的2组动物,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PBS,每周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瘤体体积和动物体重,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瘤体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表明:Tel03显著抑制动物白血病瘤体细胞的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体均显著缩小,并且在小剂量组(5mg/kg Tel03)中Tel03诱导瘤体细胞凋亡的同时对动物不产生明显毒性作用。蛋白水平分析证实,Tel03抑制bcl-2表达同时诱导bax表达。结论:G-四链体配体Tel03具有诱导白血病瘤体细胞凋亡的作用,有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配体 白血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
12
作者 张凡 张艳 +3 位作者 刘宝岳 左杏果 涂平 邝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9-361,共3页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6岁。因全身泛发多数红色丘疹、结节5个月,伴瘙痒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真皮浅层表现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毛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核大、异形;免疫组化染色报告CD3、CD45R...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6岁。因全身泛发多数红色丘疹、结节5个月,伴瘙痒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真皮浅层表现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毛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核大、异形;免疫组化染色报告CD3、CD45RO抗体阳性,CD20、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MUM)1、CD138抗体阴性。HIV抗体初筛试验及确证试验均阳性。T细胞亚群CD4^+计数126个/μL,CD8计数840个/μL,CD4/CD8比值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T细胞淋巴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项秋晴 陆敏秋 +7 位作者 褚彬 王宇彤 石磊 高珊 房立娟 刘晰 丁月华 鲍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2,共6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不可治愈,绝大多数患者终将复发。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CD38单克隆抗体,国外研究达雷妥尤单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我国患者临床使用数据有限。目的观察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不可治愈,绝大多数患者终将复发。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CD38单克隆抗体,国外研究达雷妥尤单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我国患者临床使用数据有限。目的观察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2019年10月-2020年6月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9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随访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7例可进行疗效评估,其中完全缓解(CR)2例(28.6%),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28.6%),部分缓解(PR)1例(14.3%),微小缓解(MR)1例(14.3%),疾病稳定(SD)1例(14.3%),总体缓解率(ORR)71.4%(5/7)。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3~4级发生率分别为33.3%(3/9)、33.3(3/9)和55.6%(5/9)〕;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9)。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达雷妥尤单抗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