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伟 史文勇 +1 位作者 周兆英 罗晓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53-755,共3页
目前在实施脊柱手术时处理骨骼的主要工具为咬骨钳和高速磨钻,但使用咬骨钳术中出血多,术者劳动强度大,患者术后愈合慢;高速磨钻虽减轻了术者劳动强度,但因钻头高速旋转,手柄不易把持,手术风险较高.由北京博达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 目前在实施脊柱手术时处理骨骼的主要工具为咬骨钳和高速磨钻,但使用咬骨钳术中出血多,术者劳动强度大,患者术后愈合慢;高速磨钻虽减轻了术者劳动强度,但因钻头高速旋转,手柄不易把持,手术风险较高.由北京博达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开拓者"超声骨科手术仪Ⅱ型(ExploiterTM UOSS-Ⅱ,简称超声刀)是一种新型骨骼微动力切割系统,于2003年10月开始应用其代替高速磨钻或咬骨钳进行脊柱外科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手术中 超声刀 高速磨钻 劳动强度 术中出血 术后愈合 手术风险 咬骨钳 手术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原发性膝关节炎住院费用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段芳芳 吕艳伟 +2 位作者 王立芳 唐杞衡 田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3-866,870,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住院费用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5年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分析住院费用及构成的年度变化趋势,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推断,探讨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4497例... 目的了解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住院费用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5年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分析住院费用及构成的年度变化趋势,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推断,探讨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4497例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住院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P <0. 001),费用中位数由2011年的55995. 56元上升至2015年的62984. 07元。住院费用的构成中材料费所占比例最高,约占79. 33%。材料费的变化趋势与总费用的变化基本一致。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治疗方式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其他手术、医保类型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全自费和其他医保的患者住院费较高,材料费、住院天数和出院年份与住院费用正相关,而年龄在45~60岁之间的患者住院费用较低(β=-0. 010,P=0. 024)。结论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住院费用较高,住院费用结构不合理。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控制材料费和缩短住院天数是控制原发性膝关节炎住院费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膝关节炎 住院费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无创示踪装置在静态和术中动态环境下的临床精度研究
3
作者 范明星 房彦名 +3 位作者 何睿 张琦 段星光 何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79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无创示踪系统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的临床精度表现。方法该系统由无创示踪装置和光学导航设备组成。在静态环境下,使用术中C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脊椎模型,通过CT图像空间中的标记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无创示踪系统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的临床精度表现。方法该系统由无创示踪装置和光学导航设备组成。在静态环境下,使用术中C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脊椎模型,通过CT图像空间中的标记点进行实时自动化配准,测量无创示踪装置配准精度和8个体表验证点的配准精度。将无创示踪装置与连接于椎体的刚性示踪装置进行比较,测量椎弓根螺钉导针在体表下3~4 cm处螺钉入点位置误差和体表下8~9 cm处螺钉终点位置误差,以及导针整体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角度误差。本研究中前期构建了呼吸运动下脊柱椎体运动模型以仿真术中椎体的动态环境,通过机械臂进行伺服模拟呼吸运动构建术中动态环境,并在术中同法测量动态环境下的无创示踪器临床精度。结果无创示踪器配准误差较小,静态环境下为(0.483±0.242)mm,动态环境下为(0.524±0.229)mm。无创示踪装置内部区域的配准误差低于外部区域的配准误差,静态环境下为[(0.472±0.202)mm vs(0.954±0.279)mm,P<0.001],动态环境下为[(0.516±0.188)mm vs(1.029±0.252)mm,P<0.001]。8条导针入路的骨表面入点精度高于骨内部终点精度,体表下3~4 cm处位置误差小于8~9 cm处,静态环境下为[(0.018±0.024)mm vs(0.061±0.061)mm,P=0.002],动态环境下为[(0.403±0.275)mm vs(0.938±0.640)mm,P<0.001]。导针入路的角度误差较小,静态环境下<0.25°,动态环境下<1.50°。结论在静态环境下,无创示踪器对体表区域和深部区域均保持较高位置精度和角度精度,在动态环境中,体表区域和深部区域的定位精度和角度精度降低,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示踪装置 静态环境 动态环境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治疗后功能性动作特征及疗效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康晓霞 肖斌 刘名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后功能性动作特征,建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预测疗效不佳风险。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行支具治疗的AIS患者作训练集,治疗前、初次随访时和...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后功能性动作特征,建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预测疗效不佳风险。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行支具治疗的AIS患者作训练集,治疗前、初次随访时和治疗后均行功能性动作测试;同标准收集2022年4月~2022年8月在我院行支具治疗的AIS患者为验证集。根据治疗1年后侧凸进展度数是否>5°将训练集患者分为稳定组(≤5°)和进展组(>5°),比较组间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区分度与准确性。以训练集Bootstrap自抽样前后预测风险值为检验变量、患者实际预后情况为状态变量进行内部验证;验证集Bootstrap自抽样随机化后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共纳入AIS患者102例,稳定组73例,进展组29例(侧凸进展8°~27°),中位随访时间15.4个月;治疗后胸、腰Cobb角均显著性下降(P<0.05);初次随访时旋动稳定性、俯卧撑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弓步蹲、跨栏、旋动稳定性、俯卧撑项目评分提高(P<0.05);功能性动作特征与Cobb角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治疗前Cobb角≥35°、Risser征≥3级、顶椎旋转度≥Ⅲ度、脊柱长度增速≥20mm/年是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腰椎骨密度≥0.8g/cm^(2)、脊柱柔韧性≥50%是保护因素。列线图预测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风险总值为0.93。训练集自抽样前后AUC分别为0.928(95%CI:0.858~0.998)和0.926(95%CI:0.854~0.997)。验证集共纳入37例患者,验证集外部验证AUC为0.891(95%CI:0.857~0.998)。校准曲线均显示拟合度较好。结论:AIS患者因脊柱受限而存在运动模式不良,支具治疗可提升躯干稳定性和旋动稳定性,对患者运动模式有良好的校正作用。治疗前Cobb角≥35°、Risser征≥3级、顶椎旋转度≥Ⅲ度、脊柱长度增速≥20mm/年、腰椎骨密度<0.8g/cm^(2)、脊柱柔韧性<50%的AIS患者行支具治疗易发生侧凸进展,应基于列线图模型及时预警,并在合适时机辅以体态纠正,以改善AIS支具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功能性动作特征 侧凸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家属对治疗前SRS-22量表评分认知的一致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斌 张延斌 +4 位作者 阎凯 蒋继乐 行勇刚 刘波 田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9-704,711,共7页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与家属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认知一致性的差异,明确影响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方法:2019年1...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与家属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认知一致性的差异,明确影响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6例AIS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前分别填写SRS-22量表,患者中女性37例,男性9例,年龄11~19岁(13.6±1.8岁)。比较AIS患者与家属在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的一致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侧凸主弯部位、主弯Cobb角、轴向躯干旋转角(ATR)与SRS-22量表各维度的相关性。结果:AIS患者自评SRS-22量表疼痛、心理状况、功能状况、自我形象得分和总分分别为4.6±0.5、4.0±0.8、4.4±0.6、3.6±0.6和4.2±0.5分,家属评价各维度得分分别为4.6±0.5、4.1±0.7、4.2±0.7、3.2±0.6和4.1±0.5分,患者疼痛、心理状况得分与家属无显著性差异(P=0.868、0.195),功能状况、自我形象得分和总分高于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01和0.038)。患者自评年龄与心理状况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343,P=0.020),主弯Cobb角度数与功能状况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366,P=0.012),病程、BMI、ATR与各维度得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家属评价各维度得分与患者年龄、主弯Cobb角度数、病程、BMI、ATR均无显著相关性。女性患者的家属在疼痛亚维度平均得分低于男性患者的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6分vs 5.0±0.1,P=0.017);其他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对功能状况和自我形象维度的满意度高于其家属,双方在疼痛和心理状况方面具有较好的认知一致性,年龄、主弯Cobb角分别是影响AIS患者SRS-22量表疼痛、功能状况维度得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SRS-22量表 心理健康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边臻 郭源 +4 位作者 傅刚 杨征 吕学敏 朱振华 肖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观察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9例,其中女性46例,男性3例,治疗初始年龄12.6±1.3岁(10~15岁),初始主弯Cobb角32... 目的:观察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9例,其中女性46例,男性3例,治疗初始年龄12.6±1.3岁(10~15岁),初始主弯Cobb角32.5°±6.9°(20°~45°),初始Risser征2.2±1.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每日佩戴时间等信息;影像学资料:初始、佩戴支具即刻和随访的系列脊柱全长X线片。通过佩戴支具即刻X线片计算初始支具矫正率。评估治疗后结果:Cobb角减少≥6°定义为“改善”,Cobb角变化5°以内定义为“稳定”,Cobb角增大≥6°定义为“进展”,前两者为治疗成功。观察初始支具矫正率在各组结果中的差异;分析畸形进展的患者相关因素:畸形严重程度(20°~29°,30°~39°及40°~45°三组)、Risser征(0~4)和侧凸类型(胸弯、胸腰弯/腰弯、双主弯三种类型);并分析影响初始支具矫正率的可能因素。结果:49例患者平均治疗2.0±1.0年,所有患儿每天支具佩戴时间在18~20h以上,依从性良好。随访2.0±1.0年(1~5年),末次随访时年龄14.6±1.4岁,Risser征4.2±0.6,末次随访Cobb角28.5°±9.6°;其中畸形改善31例,畸形稳定14例,支具治疗的总体成功率为91.8%(45/49);畸形进展4例,其中3例畸形超过45°。初始支具矫正率平均(64.9±23.6)%,其在改善组、稳定组和进展组分别为(69.5±23.2)%、(61.5±23.7)%和(42.5±10.0)%,初始支具矫形率和各组结果存在中等强度相关性(相关系数0.318,P=0.026);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支具矫正率对结果存在正向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畸形进展的患者相关因素发现:畸形严重和骨骼成熟度低是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P=0.016和P=0.010),不同侧凸类型的畸形进展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4),但4例进展患儿均发生在胸段侧凸(3例胸弯,1例双主弯),胸腰弯/腰弯无进展病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畸形程度越低,初始支具矫正率越高(P=0.001);侧凸类型和Risser征对矫正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色努支具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初始支具矫正率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初始支具矫正率越高治疗效果越优;畸形程度严重(>40°)和骨骼成熟度低(Risser 0)的胸段侧凸患儿,畸形进展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初始支具矫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玉梅 刘名名 金鑫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体验与需求,为合理设置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内容及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入访谈13名参加2014年北京市首届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班的护士,将所得资料使用Colaizz... 目的探讨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体验与需求,为合理设置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内容及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入访谈13名参加2014年北京市首届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班的护士,将所得资料使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从临床培训需求中提炼出5个主题,即学习内容需要多元化、对带教老师期望值高、课程设置出现重复现象、临床基地实践时间短、心理压力大。结论骨科专科护士培训课程设置有待优化,临床培训时间有待个体化,同时专科护士希望临床培训基地能提供系统、先进、实用的学习内容,希望临床基地带教老师能够掌握全面的知识且有规范的带教计划,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专科护士 临床培训 需求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行性疾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吕艳伟 田伟 +2 位作者 肖斌 段芳芳 王立芳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5-658,共4页
目的分析脊柱退行性疾病住院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为医疗费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医院的His系统,分析2011-2015年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的时间趋势,并计算实际和扣除物价影响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采用决策树模型分... 目的分析脊柱退行性疾病住院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为医疗费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医院的His系统,分析2011-2015年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的时间趋势,并计算实际和扣除物价影响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采用决策树模型分析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8844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男性4827例(54. 58%),女性4017例(45. 42%)。住院费用中位数为78419. 6元,下四分位数费用为45167. 7元,上四分位数费用为98794. 7元。与2011年相比,2015年的实际和调整住院费用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 83%和5. 84%。经决策树模型分析,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层次包括4层。手术分类、退变部位、年龄、性别及伴随骨质疏松症是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费用呈逐年升高趋势;恰当控制内置物的使用可能是降低脊柱退行性疾病住院费用的可行方法;对于DRG预付费制度,需要考虑年龄、性别和是否伴随骨质疏松对脊柱退行性疾病医保费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费用 脊柱退行性疾病 腰椎退行性疾病 胸椎退行性疾病 颈椎退行性疾病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主动脉位置变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崔冠宇 田伟 +1 位作者 刘波 松本守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4-689,共6页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建CT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主动脉位置和顶椎旋转畸形情况,测量参数包括主动脉-椎体距离、主动脉-椎体角、主动脉-椎管距离、左侧椎弓根螺钉长度和顶椎旋转角。通过X线片测量胸主弯的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结果: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7.5°±9.8°,术后1周矫正至13.6°±6.5°,术后2年时为16.2°±6.8°;主胸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77.5%,术后2年时为73.3%。术前顶椎轴面旋转角为29.4°±9.3°,术后1周矫正至14.6°±6.9°,术后2年时为17.4°±6.8°;顶椎旋转畸形的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49.5%,术后2年时为39.7%。主动脉-椎体距离在T6~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9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体角在T5~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管距离在T7~T11节段术前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在T6~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结论: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后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位置较术前向前内侧移位,术后2年较术后向后外侧移位。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中应该避免椎弓根螺钉穿出椎体前皮质或者椎弓根外侧皮质而导致主动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主动脉 椎弓根 螺钉 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芳芳 马腾飞 +2 位作者 刘名名 黄洁 刘亚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4-598,共5页
目的 探讨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住院费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某三甲医院主要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椎或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住... 目的 探讨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住院费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某三甲医院主要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椎或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及手术相关信息,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拟合通径分析模型,研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163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09±1.80天,中位住院天数为2.00天;CPI调整后平均住院费用为55312.68±9889.93元,中位数为53512.22元。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椎体数量是住院费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总通径系数为0.354、0.299,对住院费用有直接影响,其他对住院费用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包括是否使用ICU、住院天数、入院年份和年龄分组,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42、0.134、-0.123至-0.026、-0.072至0.002,性别、职业类型、合并疾病数量、是否使用ICU和入院年份可通过住院天数间接影响住院费用,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07、-0.003至0.010、-0.003至0.008、0.009、-0.014至0.008。结论 手术椎体数量是影响住院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是否使用ICU和住院天数。需采取综合措施,如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骨折风险、通过集采等方式进一步控制骨水泥等手术相关耗材的成本、术前合理评估并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合理控制住院天数等,从而降低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住院费用 影响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年随访结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静晔 葛腾辉 +3 位作者 李观清 敖进涛 徐忠宁 孙宇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9月OLIF(46例)和TLIF...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9月OLIF(46例)和TLIF(45例)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年随访资料,融合范围1~2个腰椎节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年影像学参数、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和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结果OLIF和TLIF术后2年腰痛VAS[2(2,3)vs.2(2,2),P=0.943]、下肢痛VAS[2(2,2)vs.2(2,2),P=0.988]和ODI[17%(10%,22%)vs.14%(10%,22%),P=0.417]差异均无显著性。OLIF术后2年椎间高度优于TLIF[(11.9±1.5)mm vs.(9.2±2.0)mm,P<0.001],节段前凸角度优于TLIF(15.7°±7.2°vs.12.5°±5.9°,P=0.029),且融合器沉降率低[19.6%(9/46)vs.40.0%(16/40),P=0.037]。2组术后2年融合率[93.5%(43/46)vs.87.5%(35/40),P=0.562]和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4.3%(2/46)vs.6.7%(3/45),P=0.98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短节段OLIF和TLIF术后2年在症状改善和融合率方面表现相似,但OLIF椎间高度和前凸角度恢复更显著,且融合器沉降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RRS并联机构的颈椎矫形机器人运动学适配
12
作者 刘建泽 郭江真 +2 位作者 李楠 陶春静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3-643,共1页
目的针对慢性颈痛患者康复需要,分析颈部运动学特性,设计基于3-RRS构型的颈椎矫形机器人,以适配患者颈部运动和辅助发力。方法招募慢性颈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分析颈部屈伸、侧屈、转动、环绕的运动特性,对比颈痛患者与健康组差异。3-RR... 目的针对慢性颈痛患者康复需要,分析颈部运动学特性,设计基于3-RRS构型的颈椎矫形机器人,以适配患者颈部运动和辅助发力。方法招募慢性颈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分析颈部屈伸、侧屈、转动、环绕的运动特性,对比颈痛患者与健康组差异。3-RRS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改变三支链转动轴线交点的空间关系,对比不同布局对工作空间影响,特别是平移自由度耦合的影响,并探讨与颈部运动的异步特性。根据颈部运动学特征,个性化设计机构学参数,优化人机适配性。结果不同受试者同一动作最大运动范围不同;颈部运动不仅是多维环转运动,同时伴随某些方向平动;颈痛患者与健康组表现不同,常表现为更小运动范围伴随异常平动。采用仅两轴线共交点或均不共交点布局,机器人末端可多自由度转动并耦合平动;改变机构学参数,转动平动范围改变。基于3-RRS构型设计颈椎矫形机器人,可实现转动平动耦合运动,具备良好人机适配性。结论颈部运动为多维转动耦合平动,范围因人而异,且颈痛患者存在差异;颈痛辅助治疗需顺应颈部运动,反之效果不佳,运动范围及自由度不适不仅限制运动甚至引起损伤;基于3-RRS设计颈椎矫形机器人人机适配性好,且范围可调,为慢性颈痛治疗提供新的康复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个性化设计 机器人 运动学特性 运动学特征 构型设计 矫形 轴线交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矫治力实时适配的矫形器三维形貌重建方法研究
13
作者 李相龙 郭江真 +2 位作者 李楠 陶春静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0-660,共1页
目的矫形器通过形变产生矫治力从而预防和矫正畸形。矫治力的力点与方向取决于矫形器的形变状况,因此明确矫形器的三维形貌有助于实时优化和调整矫治力,保障其治疗效果。方法将矫形器三维形貌视为其与人体接触产生的不规则柱状曲面,柱... 目的矫形器通过形变产生矫治力从而预防和矫正畸形。矫治力的力点与方向取决于矫形器的形变状况,因此明确矫形器的三维形貌有助于实时优化和调整矫治力,保障其治疗效果。方法将矫形器三维形貌视为其与人体接触产生的不规则柱状曲面,柱面上的点集便可反映矫形器三维形貌。研究先重建柱面上数条轮廓曲线上的点集,再根据多组轮廓线上的点生成用于三维形貌重建的全部点集。采用应变传感单元结合应变-曲率关系对轮廓线上的曲率采样,根据坐标变换及Frenet标架等方法重建出各轮廓线上的点集,最终得到曲面上的数条轮廓线上的点集,用以进行矫形器三维形貌重建。结果仿真表明,对30 cm总长由初等函数叠加和拼接形成的单轮廓线曲率进行5 cm间隔采样,并重建轮廓线点集,重建点位置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93 cm,最大百分误差为3.10%,平均误差为0.32 cm,平均百分误差为1.08%。增加1倍采样点可将位置最大绝对误差降低45.16%,平均误差降低53.13%。研究发现轮廓线曲率沿其弧长的波动影响重建的效果,不合理的曲率采样分布造成数倍的位置误差,需合理规划采样点分布,以保证重建有效性并降低传感单元数量。结论所提出的矫形器三维形貌重建方法有效、可靠,为后续优化适配矫治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形貌 矫形器 Frenet标架 轮廓线 最大绝对误差 传感单元 应变传感 初等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视化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开放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4
作者 曾成 吴佳源 +3 位作者 丁红涛 张宁 郎昭 何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814,共7页
目的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 目的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钉法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术后腰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评估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对比两组患者的置钉优良率、钉道调整次数、螺钉调整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钉道调整次数和螺钉调整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围术期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的置钉准确性显著优于徒手置钉,并可以减少重复调整钉道和重复置钉的次数。尽管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术,但其临床疗效不劣于传统手术,且具有一次性置钉成功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腰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33
15
作者 范明星 张琦 +7 位作者 赵经纬 段芳芳 刘亚军 韩晓光 茅剑平 肖斌 刘波 田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连续完成的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32例,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学习曲...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连续完成的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32例,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学习曲线,并比较不同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精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48小时行CT检查,显示螺钉置入位置均可接受,与设计位置偏差0. 4~2. 1 mm,平均1. 16 mm。按手术时间CUSUM学习曲线形态分为3个阶段,前期为病例1~8,中期为病例9~20,后期为病例21~32。3个阶段的手术时间逐渐缩短(P <0. 05)。螺钉置入偏差在3个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7),后期的偏差显著低于前期和中期(P <0. 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在3个时期无明显差异(P=0. 685,P=0. 057)。结论术者开展8~20例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能够达到高水平,显著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胸腰椎 微创手术 学习曲线 累积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茅剑平 张琦 +8 位作者 范明星 韩晓光 肖斌 行勇刚 刘波 胡临 袁强 孙宇庆 田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1-484,489,共5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徒手(free-hand,FH)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TLIF...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徒手(free-hand,FH)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TLIF手术116例,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RA 57例,FH 59例。比较置钉准确性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根据Gertzbein-Robbins量表和小关节侵犯,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辐射暴露和是否翻修等。结果在RA组234枚螺钉中,A级220枚,B级10枚,C级3枚,D级1枚;在FH组的278枚螺钉中,A级244枚,B级20枚,C级10枚,D级2枚,E级2枚。RA组螺钉位置优秀(A级)率高于FH组[94. 0%(220/234) vs.87. 8%(244/278),χ^2=5. 837,P=0. 016]。RA组螺钉的临床可接受(A+B级)率高于FH组[98. 3%(230/234) vs. 95. 0%(264/278),χ^2=4. 145,P=0. 042]。RA组螺钉侵犯近端小关节更少[1. 7%(4/234) vs. 6. 5%(18/278),χ^2=7. 016,P=0. 008]。RA组辐射剂量更低[(33. 3±24. 4)μSv vs.(56. 8±30. 9)μSv,t=-4. 563,P=0. 000]。FH组2枚螺钉需要二次手术翻修,RA组无螺钉需要翻修(P=0. 503)。结论与徒手置钉相比,骨科机器人辅助TLIF腰椎置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徒手 椎弓根螺钉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7
作者 行勇刚 田伟 +2 位作者 何达 肖斌 郎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48,45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TLIF)21例,2组术前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间及同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差异。结果与TLIF组比较,椎间孔镜组出血量少[(94.3±67.7)ml vs.(371.4±164.8)ml,t=-7.130,P=0.000],住院时间短[(6.2±2.0)d vs.(10.5±2.9)d,t=-5.611,P=0.000],但手术时间长[(161.9±44.5)min vs.(111.7±28.0)min,t=4.375,P=0.000]。2组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TLIF在治疗神经根孔狭窄中均能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椎间孔镜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可能与初期经验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椎间孔成形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腰椎椎间孔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精度及手术即时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6
18
作者 茅剑平 李祖昌 +7 位作者 范明星 韩晓光 肖斌 刘波 胡临 袁强 孙宇庆 田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4-539,共6页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徒手(free-hand,FH)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及手术即时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20年1月146例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65例选择RA螺钉置入(RA组),81例选...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徒手(free-hand,FH)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及手术即时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20年1月146例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65例选择RA螺钉置入(RA组),81例选择FH螺钉置入(FH组)。根据Gertzbein与Robbins量表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对2组螺钉置入准确性和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节段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是否翻修等进行比较。结果RA组置入331枚螺钉,其中325枚螺钉A级,5枚B级,1枚C级;FH组置入484枚螺钉,其中431枚螺钉A级,44枚B级,9枚C级。RA组螺钉位置优秀(A级)率明显高于FH组[98.2%(325/331)vs.89.0%(431/484),χ^2=24.442,P=0.000]。FH组475枚螺钉(98.1%)的位置在临床上是可接受的(A+B级),RA组为330枚(99.7%)。RA组手术时间(119.8±38.9)min,显著多于FH组(92.6±25.0)min(t=4.822,P=0.000);术中出血量中位数50.0(25.0,100.0)ml,显著少于FH组100.0(100.0,200.0)ml(Z=-6.261,P=0.000)。2组内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中位数较术前明显降低[RA组:3.0(3.0,3.5)分vs.6.0(6.0,7.0)分,Z=-7.066,P=0.000;FH组:3.0(3.0,4.0)分vs.6.0(6.0,7.0)分,Z=-7.939,P=0.000],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内骨折节段Cobb角术后3~5 d较术前明显改善[RA组:9.4°±3.3°vs.20.3°±3.8°,t=23.173,P=0.000;FH组:9.7°±3.4°vs.20.0°±3.8°,t=23.407,P=0.000],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内骨折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出院前较术前明显改善[RA组:(89.2±4.6)%vs.(63.6±4.6)%,t=-174.651,P=0.000;FH组:(89.4±4.9)%vs.(64.1±5.2)%,t=-169.251,P=0.000],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式变更或因手术并发症造成的术后翻修。结论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RA置钉是准确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徒手 椎弓根螺钉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加宁 田伟 +1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 再手术 年龄 融合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椎体楔形变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6
20
作者 韦祎 田伟 +3 位作者 刘波 行勇刚 王永庆 崔冠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8-570,F0003,共4页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据统计,20%的绝经后女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脊柱胸腰段,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据统计,20%的绝经后女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脊柱胸腰段,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诊断主要依靠脊柱正侧位X线,观察骨折后椎体楔形变现象[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椎体楔形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