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科首诊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1
作者 高新晓 王京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8-859,共2页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眼科首诊 淋巴结外淋巴瘤 MALT淋巴瘤 眼附属器 胃肠道 甲状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晓寒 唐少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0例(680眼)高度近...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0例(68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170例340眼)、B组(170例340眼)。比较两组患者脉络膜病变发生率,在A组、B组中,根据是否发生脉络膜病变分为a组、b组两个亚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在A组、B组中,a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占比、眼轴长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高于b组,屈光度均低于b组(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均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正相关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负相关危险因素(均为P<0.05)。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AUC为0.818,且校准度良好。结论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屈光度、血清TGF-β1水平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对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应依据该模型制定治疗方案,以降低继发脉络膜病变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萎缩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 Logistic回归 Nomogram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孟忻 王京 +2 位作者 唐少华 黄秉仁 蔡良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本试验制成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剂对碱烧伤后的兔角膜溃疡创面进行治疗。63只纯种新西兰白兔分为7组,每组9只,其中5组为治疗组,另2组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用每毫升0.5,5,20,5... 本试验制成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剂对碱烧伤后的兔角膜溃疡创面进行治疗。63只纯种新西兰白兔分为7组,每组9只,其中5组为治疗组,另2组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用每毫升0.5,5,20,50和100μg表皮生长因子滴眼剂滴眼,对照组分别用纤维结合蛋白和氯霉素滴眼。伤后24,48,72,96及120h裂隙灯荧光素染色,照像观察溃疡面积,经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结果显示5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EGF对角膜碱烧伤后的溃疡面愈合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角膜碱烧伤 治疗方法 疗效 创面愈合时间 EGF 组织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脯氨酸羟化酶对人RPE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通路的负向调节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昱 唐少华 +1 位作者 姜燕荣 石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4-238,共5页
背景目前抗VEGF药物的应用已广泛用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病的治疗,但有部分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研究VEGF的上游基因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其限速酶脯氨酸羟化酶(PHDs)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 背景目前抗VEGF药物的应用已广泛用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病的治疗,但有部分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研究VEGF的上游基因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其限速酶脯氨酸羟化酶(PHDs)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外源性PHDs在HIF-1激活通路中的负性调节作用。方法用Hela细胞提取RNA,采用逆转录PCR法从cDNA克隆PHD1、PHD2和PHD3,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构建pFLAG—PHD1、pFLAG—PHD2和pFLAG—PHD3质粒并通过基因测序进行鉴定。分别将人RPE细胞株(ARPE-19)在体积分数21%O2(常氧组)、1%O2(低氧组)和缺氧模拟剂(CoCl2,缺氧组)条件下进行培养,将pFLAG—PHD1、pFLAG—PHD2和pFLAG—PHD,质粒分别转染至培养的ARPE-19细胞中,pFLAG—CMV2转染作为空白对照。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和比较转染细胞在不同氧环境培养下PHD1、PHD2和PHD3蛋白的表达强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评估各组细胞中HIF-1的转录活性。结果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常氧组、低氧组和缺氧组ARPE-19细胞中均有PHD1、PHD2和PHD3蛋白的表达,各组细胞中PHD2的表达条带均强于PHD1和PHD3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LAG—CMX转染后常氧组细胞中内源性HIF-1活性反应低,低氧组和缺氧组细胞中HIF-1的转录活性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FLAG—PHD1、pFLAG—PHD2、pFLAG—PHD3转染后常氧组细胞中内源性HIF-1活性反应无明显变化(F=0.48,P〉0.05),而低氧及缺氧组细胞中HIF-1活性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30,112.67,均P〈0.05)。相同培养条件下,pFLAG—PHD:转染后细胞中HIF-1活性明显低于pFLAG—PHD,和pFLAG—PHD,转染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HDs对人RPE细胞中HIF-1的激活通路有明显的负向调节作用,其对低氧细胞和缺氧细胞中HIF-1转录活性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常氧细胞,其中PHD2抑制HIF调节通路的作用明显强于PHD1和PHD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缺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调控 缺氧诱导因子-1 脯氨酸羟化酶/代谢 转录因子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睑刷上皮病变与干眼检查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爽 董红 +1 位作者 黄晓寒 唐少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4-757,共4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患者的干眼相关检查结果与LWE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强度,初步探讨LWE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就诊的有干眼症状的LWE患者共200例(200眼)行... 目的观察并分析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患者的干眼相关检查结果与LWE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强度,初步探讨LWE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就诊的有干眼症状的LWE患者共200例(200眼)行眼睑刷部位染色、角结膜染色、OCULUS 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分析各项指标与LW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200眼)LWE患者中轻度者33例(33眼),中度者128例(128眼),重度者39例(39眼),LWE染色评分为(1.58±0.49)分。LWE染色评分与泪河高度、脂质层厚度、睑板腺缺失程度之间存在较弱相关性(|r|≤0.4,P<0.05);与患者年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氉性(0.4<|r|≤0.6,P<0.05),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角结膜染色评分、结膜印迹细胞学分级存在强相关性(0.6<|r|≤0.8,P<0.05)。LWE患者中有53例53眼出现瞬目异常情况,占总人数的26.5%。结论 LWE的病因与眼睑刷区域和眼表的摩擦异常有关,其中泪膜稳定性下降、黏蛋白异常、角结膜表面不光滑是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刷 眼睑刷上皮病变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萍 刘炯 +2 位作者 夏英杰 仲燕莹 陈跃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8-502,共5页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在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中的临床疗效(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在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中的临床疗效(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手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Allegretto Wavelight-Wave1007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0.0D)分别行LASIK和LASEK,其中LASEK组62人106只眼,LASIK组38人59只眼。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屈光状态、裸眼视力、戴镜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LASEK与LASIK屈光矫正结果平均等值球镜(mean spherical equivalent,,MSE)分别为(-1.32±1.66)D和(-1.02±0.85)D,12月时LASEK与LASIK分别为(-1.57±1.09)D和(-1.19±0.8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1个月时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好于LASEK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趋于相同,术后12个月LASEK组稍好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术后12月时UCVA≥1.0的百分比LASEK组与LASIK组分别为47.8%和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在Snellen视力表上变化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术后疼痛不适较LASIK组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两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LASEK和LASIK手术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正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实验评估
7
作者 马昱 姜燕荣 +1 位作者 黎晓新 尹虹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评估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安全性。方法24只(24眼)兔随机分为4组:玻璃体切割组(8只)、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8只)、对照玻璃体切割组(4只)及对照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4只),手术采用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经...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评估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安全性。方法24只(24眼)兔随机分为4组:玻璃体切割组(8只)、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8只)、对照玻璃体切割组(4只)及对照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4只),手术采用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经玻璃体切割及晶状体玻璃体切割分别填充Vitreon,术后观察1周、2周、4周、8周后,行房角光镜及视网膜光镜、电镜检查。结果光镜示Vitreon填充眼术后2周出现房角及虹膜基质慢性炎症,术后2个月房角基本消失。下方视网膜术后1周神经纤维层可见大量空泡,术后1个月见视网膜表面机化膜及吞噬细胞;2个月视网膜变薄,以核层及光感细胞层为著。电镜示术后2周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外节膜盘;2个月外节膜盘大部溶解、破碎。结论Vitreon注入玻璃体腔后短期内出现视网膜病理改变,不宜作为眼内长期填充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填充物 全氟化碳液 Vitre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