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ABT)的需求及不同因素对ABT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112例老年(...目的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ABT)的需求及不同因素对ABT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112例老年(≥65岁)患者进行了研究。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危险因素。结果1112例患者中50.6%(563例)的患者围手术期有ABT记录。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组的患者年龄更大、术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BL)更多,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更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更长,手术持续时间更短,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全身麻醉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很常见,ABT与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相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降低围手术期ABT,针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则需早期充分备血。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血骨转换标志物的异同。方法纳入髋部骨折患者5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21例,...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血骨转换标志物的异同。方法纳入髋部骨折患者5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21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29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的水平以及骨密度。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两种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30~60 d时骨转换标记物均有明显上升,P1NP、CTX及OC分别由术前的41.9(29.6,44.9)μg/L、0.57(0.38,0.67)μg/L和13.9(10.5,14.3)μg/L上升至134.0(110.7,57.0)μg/L、0.84(0.69,1.00)μg/L和21.6(16.8,28.6)μg/L;80~120 d时P1NP和CTX已经下降,分别下降至102.0(72.3,126.8)μg/L和0.69(0.55,0.82)μg/L;OC在80~120 d时仍为上升趋势,为24.3(18.6,26.5)μg/L。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变化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术后30~60 d P1NP比基线升高3~4倍,80~120 d时比基线升高2~3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CTX比值的变化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两种典型骨折术后30~60 d时P1NP/CTX比基线升高2.5倍,80~120 d比基线升高2倍。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不同并受许多因素影响,但观察P1NP不必考虑性别不同,观察P1NP/CTX比值可不必顾虑骨折类型术式之间的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对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减少临床漏诊率。方法采集、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1例78岁孤立性PLSVC患者的症状体征演变史及其近21年历...目的对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减少临床漏诊率。方法采集、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1例78岁孤立性PLSVC患者的症状体征演变史及其近21年历次就诊的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例患者57岁出现心慌的首发症状,11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双腔起搏器,术前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低,术中发现PLSVC,7年前开始出现腹腔静脉淤血表现,5年前因重度三尖瓣反流、右心功能不全而就诊,3个月前胸部增强CT加血管重建明确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结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阳性症状出现晚,首发症状常为各种心律失常,临床极易漏诊误诊,心脏查体可于早期闻及三尖瓣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为首选筛查手段,心导管检查或增强CT加血管重建可明确诊断。其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及冠状窦靶点消融。部分患者需早期手术治疗,疾病晚期可考虑心脏移植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诊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效能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时接受腰椎DXA、髋部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614例。DXA诊断骨质疏松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标准:T值≤-2.5 SD为骨质疏松,-2.5 SD<T<-1.0 SD为低骨量,≥-1.0 SD为正常。QCT采用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的诊断标准,腰椎BMD<80 mg/cm^3为骨质疏松,>120 mg/cm3为正常,80 mg/cm^3≤BMD≤120 mg/cm^3为低骨量。当两种方法诊断骨质疏松只有一个分类差别时,称为小差异;当一种方法诊断为骨质疏松而另一种方法诊断为骨量正常时,这种差异称为大差异。比较DXA和QCT诊断骨质疏松的结果差异。结果在614例平均年龄(76.3±26.0)岁的老年人群中,DXA和QCT诊断骨质疏松的大差异、小差异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5.9%、46.9%和47.2%。DXA(腰椎正位、髋部)和腰椎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6,P<0.01)。结论利用腰椎QCT测量BMD对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文摘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文摘目的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ABT)的需求及不同因素对ABT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112例老年(≥65岁)患者进行了研究。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危险因素。结果1112例患者中50.6%(563例)的患者围手术期有ABT记录。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组的患者年龄更大、术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BL)更多,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更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更长,手术持续时间更短,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全身麻醉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很常见,ABT与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相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降低围手术期ABT,针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则需早期充分备血。
文摘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血骨转换标志物的异同。方法纳入髋部骨折患者5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21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29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的水平以及骨密度。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两种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30~60 d时骨转换标记物均有明显上升,P1NP、CTX及OC分别由术前的41.9(29.6,44.9)μg/L、0.57(0.38,0.67)μg/L和13.9(10.5,14.3)μg/L上升至134.0(110.7,57.0)μg/L、0.84(0.69,1.00)μg/L和21.6(16.8,28.6)μg/L;80~120 d时P1NP和CTX已经下降,分别下降至102.0(72.3,126.8)μg/L和0.69(0.55,0.82)μg/L;OC在80~120 d时仍为上升趋势,为24.3(18.6,26.5)μg/L。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变化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术后30~60 d P1NP比基线升高3~4倍,80~120 d时比基线升高2~3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CTX比值的变化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两种典型骨折术后30~60 d时P1NP/CTX比基线升高2.5倍,80~120 d比基线升高2倍。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不同并受许多因素影响,但观察P1NP不必考虑性别不同,观察P1NP/CTX比值可不必顾虑骨折类型术式之间的差异。
文摘目的对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减少临床漏诊率。方法采集、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1例78岁孤立性PLSVC患者的症状体征演变史及其近21年历次就诊的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例患者57岁出现心慌的首发症状,11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双腔起搏器,术前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低,术中发现PLSVC,7年前开始出现腹腔静脉淤血表现,5年前因重度三尖瓣反流、右心功能不全而就诊,3个月前胸部增强CT加血管重建明确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结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阳性症状出现晚,首发症状常为各种心律失常,临床极易漏诊误诊,心脏查体可于早期闻及三尖瓣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为首选筛查手段,心导管检查或增强CT加血管重建可明确诊断。其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及冠状窦靶点消融。部分患者需早期手术治疗,疾病晚期可考虑心脏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