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伤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原源 范斌 +2 位作者 李晓玉 吴新宝 张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0,117,共7页
目的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分析,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伤因素,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例570例,按照年龄、性别等对致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病例... 目的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分析,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伤因素,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例570例,按照年龄、性别等对致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病例中男性167例(29.3%),女性403例(70.7%),平均年龄79.5岁(60~100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94.9%为低应力骨折,且随着年龄增长脆性骨折比例逐步升高;骨折地点随着年龄增高逐步由户外为主转为室内为主;患者在户外及室内客厅发生髋部骨折的时间段均以白天为主(8:00~20:00),卧室及卫生间发生髋部骨折的时间段均以晚上为主(20:00~6:00);髋部骨折地域不同,摔倒的主要原因亦有不同;570例患者中95.1%合并基础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比例也逐步升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存在呼吸系统基础疾病、中重度营养不良以及患者基础疾病数量是髋部骨折后新发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致伤原因包括自身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医疗工作人员应做好预防摔倒宣教、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纠正骨质疏松,以期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脆性骨折 致伤因素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7
2
作者 岳睿 李晓玉 +3 位作者 杨明辉 刘晓艳 范斌 张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8-463,共6页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进行初筛,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行静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2.4%(85/687)。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伤至入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延迟入院以及APTT缩短的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髋部骨折 高龄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晓玉 李娜 +4 位作者 苏永彬 李谨 朱玲 程晓光 张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0-983,共4页
目的评估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干部科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共59例,年龄54~92岁。本组病例均行腰椎正位和髋关节DXA及腰椎QCT检查,且两项检... 目的评估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干部科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共59例,年龄54~92岁。本组病例均行腰椎正位和髋关节DXA及腰椎QCT检查,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结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DXA-2.5 SD和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腰椎QCT<80 mg/cm3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DXA诊断本组病例腰椎、髋关节及腰椎或髋关节任一部位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0%、8.5%和8.5%。腰椎QCT诊断本组病例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35.6%。其中腰椎QCT诊断为骨质疏松而腰椎正位DXA未诊断者21例,占35.6%,其中3例CT显示有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腰椎QCT诊断为骨质疏松而髋关节DXA或任一部位DXA未诊断者均为16例,占27.1%。结论腰椎QCT比髋关节DXA及腰椎正位DXA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更敏感。腰椎QCT骨密度测量对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腰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密度测定法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QCT与DXA对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差异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凯 李新民 +7 位作者 闫东 程克斌 翁磊 李瑾 张萍 李晓玉 顾翔 程晓光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诊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效能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时接受腰椎DX...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诊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效能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时接受腰椎DXA、髋部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614例。DXA诊断骨质疏松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标准:T值≤-2.5 SD为骨质疏松,-2.5 SD<T<-1.0 SD为低骨量,≥-1.0 SD为正常。QCT采用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的诊断标准,腰椎BMD<80 mg/cm^3为骨质疏松,>120 mg/cm3为正常,80 mg/cm^3≤BMD≤120 mg/cm^3为低骨量。当两种方法诊断骨质疏松只有一个分类差别时,称为小差异;当一种方法诊断为骨质疏松而另一种方法诊断为骨量正常时,这种差异称为大差异。比较DXA和QCT诊断骨质疏松的结果差异。结果在614例平均年龄(76.3±26.0)岁的老年人群中,DXA和QCT诊断骨质疏松的大差异、小差异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5.9%、46.9%和47.2%。DXA(腰椎正位、髋部)和腰椎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6,P<0.01)。结论利用腰椎QCT测量BMD对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新萍 龚晓峰 +3 位作者 陈狄 李晓玉 吴新宝 张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1-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跌倒所致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年龄≥65岁脆性髋部骨折患者(A组),其中男性179例,女性456例;并以同期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5岁无髋部骨折病史患者作为对照(B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52... 目的探讨跌倒所致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年龄≥65岁脆性髋部骨折患者(A组),其中男性179例,女性456例;并以同期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5岁无髋部骨折病史患者作为对照(B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52例;应用SPSS 19统计学软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①635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9.69±7.64)岁;有45.2%的跌倒是发生在家中,在家中的高发地点是卧室、起居室(占家中跌倒的72.1%),跌倒高发时间为入睡时间段,22:00~7:00占33.6%;有54.8%的跌倒是发生在户外,老人因使用非机动车产生的相关非暴力伤占到户外跌倒的28.2%。②发生跌倒后髋部骨折与老人行走时是否使用助行器(P=0.000)、步态(P=0.000)、优势手握力(P=0.000)、内科合并症CCI(P=0.006)有关;其中,行走时需要双手支撑辅助的老年患者比独立行走的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高4.7倍(95%CI:2.7,8.0)。③反复发生跌倒,即跌倒超高危老人与行走时是否使用助行器(P=0.000)、优势手握力(P=0.027)、内科合并症指数(P=0.027)相关。结论老年人需尽可能的改善肌力及掌控平衡,居家出门少的老人需要注意卧室和起居室的布置,使用非机动车来助行的老人在上下车时及行驶时需要尽可能的缓慢来预防跌倒。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开展跌倒预防及跌倒损伤发生后的复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老年髋部骨折 现状研究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早期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新萍 李晓玉 +4 位作者 刘晓艳 范斌 汪蕾 吴新宝 张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16-1524,共9页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比较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患者216例,其中女性151例,男性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5例,股骨颈骨...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比较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患者216例,其中女性151例,男性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5例,股骨颈骨折81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P1NP、CTX、25(OH)D等水平以及骨密度和QCT检查。结果 (1)股骨粗隆间骨折后P1NP在第7天可达到初始值的两倍,股骨颈骨折后1 w内P1NP的上升未见统计学意义。股骨粗隆间骨折后CTX在1 w内的上升未见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后CTX在第7天可达到初始值近2倍水平;(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1NP和CTX的上升均与25(OH)D成负相关(r=-0.2),而股骨颈骨折患者P1NP和CTX的上升与25(OH)D均不相关;(3)在平衡了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后天数的情况下,骨代谢标记物和骨密度的相关分析提示仅有ALP与骨密度相关,P1NP和CTX均不与骨密度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记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同类型的骨折似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老年髋部骨折 骨代谢标记物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前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新萍 李晓玉 +5 位作者 李宁 刘晓艳 范斌 薛嫱 吴新宝 张萍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320-327,共8页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老年髋部骨折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18
8
作者 岳睿 李晓玉 +1 位作者 杨明辉 张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9-634,共6页
目的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ABT)的需求及不同因素对ABT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112例老年(... 目的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ABT)的需求及不同因素对ABT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112例老年(≥65岁)患者进行了研究。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危险因素。结果1112例患者中50.6%(563例)的患者围手术期有ABT记录。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组的患者年龄更大、术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BL)更多,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更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更长,手术持续时间更短,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全身麻醉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很常见,ABT与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相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降低围手术期ABT,针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则需早期充分备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老年 异体红细胞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淑惠 董洁英 +5 位作者 黄妙清 孙文萍 薛延 陈文利 孙葆明 何玉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63-66,共4页
为了评价1αOH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人治疗的有效性,作者应用1αOHD3对32例(男19例,女13例)骨质疏松病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作者对病人的临床症状,L2~4BMD和BMC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 为了评价1αOH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人治疗的有效性,作者应用1αOHD3对32例(男19例,女13例)骨质疏松病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作者对病人的临床症状,L2~4BMD和BMC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结果表明,服用1αOHD36个月可以使男性和女性病人的BMD分别增加5.0%和4.6%。但是1αOHD3对抗骨吸收的作用男女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后 原发性骨质疏松 女性病人 活性维生素D BMD 疗效观察 临床结果 相关生化指标 骨吸收 服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新萍 李晓玉 +3 位作者 杨明辉 朱仕文 吴新宝 张萍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血骨转换标志物的异同。方法纳入髋部骨折患者5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21例,... 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血骨转换标志物的异同。方法纳入髋部骨折患者5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21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29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的水平以及骨密度。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两种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30~60 d时骨转换标记物均有明显上升,P1NP、CTX及OC分别由术前的41.9(29.6,44.9)μg/L、0.57(0.38,0.67)μg/L和13.9(10.5,14.3)μg/L上升至134.0(110.7,57.0)μg/L、0.84(0.69,1.00)μg/L和21.6(16.8,28.6)μg/L;80~120 d时P1NP和CTX已经下降,分别下降至102.0(72.3,126.8)μg/L和0.69(0.55,0.82)μg/L;OC在80~120 d时仍为上升趋势,为24.3(18.6,26.5)μg/L。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变化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术后30~60 d P1NP比基线升高3~4倍,80~120 d时比基线升高2~3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CTX比值的变化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两种典型骨折术后30~60 d时P1NP/CTX比基线升高2.5倍,80~120 d比基线升高2倍。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不同并受许多因素影响,但观察P1NP不必考虑性别不同,观察P1NP/CTX比值可不必顾虑骨折类型术式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老年髋部骨折 骨转换标志物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晓玉 原源 张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308-314,共7页
目的对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减少临床漏诊率。方法采集、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1例78岁孤立性PLSVC患者的症状体征演变史及其近21年历... 目的对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减少临床漏诊率。方法采集、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1例78岁孤立性PLSVC患者的症状体征演变史及其近21年历次就诊的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例患者57岁出现心慌的首发症状,11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双腔起搏器,术前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低,术中发现PLSVC,7年前开始出现腹腔静脉淤血表现,5年前因重度三尖瓣反流、右心功能不全而就诊,3个月前胸部增强CT加血管重建明确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结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阳性症状出现晚,首发症状常为各种心律失常,临床极易漏诊误诊,心脏查体可于早期闻及三尖瓣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为首选筛查手段,心导管检查或增强CT加血管重建可明确诊断。其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及冠状窦靶点消融。部分患者需早期手术治疗,疾病晚期可考虑心脏移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 冠状静脉窦扩张 右上腔静脉缺如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对油酸制备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干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巍 王彤 倪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比较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对油酸(oleic acid,OA)制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2h、6h、18h组,七叶皂苷钠2h、6h、18h组和甲基泼... 目的比较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对油酸(oleic acid,OA)制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2h、6h、18h组,七叶皂苷钠2h、6h、18h组和甲基泼尼松龙2h、6h、18h组,每组各10只大鼠。采用鼠尾静脉缓慢注射OA(0.1mL/kg)复制大鼠ALI模型,静推油酸30min后对七叶皂苷钠组和甲基泼尼松龙组大鼠分别静推七叶皂苷钠2mg.kg-1和甲基泼尼松龙5mg.kg-1,空白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0.1mL.kg-10.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大鼠均在相应处理时间2h、6h和18h后观察。检测指标为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肺湿/干质量比(wet/dry weight ratio,W/D)、血浆和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明胶酶B(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含量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h、6h和18h时,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组大鼠PaO2、W/D、SOD、MDA、MMP-9和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甲基泼尼松龙组比较,2h和6h时,七叶皂苷钠组大鼠PaO2明显升高(P<0.01),18h时有升高趋势(P>0.05);6h时,七叶皂苷钠组W/D明显降低(P<0.01),2h和18h无明显变化(P>0.05);与甲基泼尼松龙组比较,2h、6h和18h时,七叶皂苷钠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SOD、MDA、MMP-9和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均对OA制备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有抗炎、抗渗出作用;在对ALI大鼠用药初期,七叶皂苷钠作用效果更好,中后期两者作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皂苷钠 甲基泼尼松龙 油酸 急性肺损伤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欣 刘亚奇 +3 位作者 崔爱民 张自琴 李晓玉 柏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6-731,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的临床特点,减少患者的诊治歧路及合并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普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诊治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临...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的临床特点,减少患者的诊治歧路及合并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普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诊治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处理情况、术前影像定位检查等,对再次手术资料及术中标本、术后病理、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等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例数逐年增加,可来源于临床多科室,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型,以骨型及骨肾型为多见,各占53.2%和24.6%,其中有骨折病史者30例,占18%,曾行骨科手术者24例,占14.4%,其中行2次及以上骨科手术者5例,占骨科手术患者的21%。有骨科事件(骨折或可疑骨肿瘤者)患者PTH值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1例患者非初次手术,其中5例为既往异位甲状旁腺手术,占再手术的45.5%。甲状旁腺增生组与甲状旁腺癌组及腺瘤组术前PT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病灶湿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PHPT患者应注重其临床早诊断,加强对有骨折、骨畸形变、骨质疏松等患者的筛查,术前良恶性较难确定,PTH有提示意义,应结合术前影像及术中快速PTH检测技术,做到定位准确,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因异位多次手术,或术中反复探查等。对于复发患者,应考虑到异位病灶或甲状旁腺癌转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激素 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玉 宋立清 张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60岁)住院患者134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42例,未合并糖尿病92例,比较2组冠脉病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2组体质指数(BMI)、吸烟年限...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60岁)住院患者134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42例,未合并糖尿病92例,比较2组冠脉病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2组体质指数(BMI)、吸烟年限、高血压病史、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受累血管数及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糖尿病组病变数、末梢病变数较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有低密度脂蛋白、年龄和吸烟年限;冠脉病变数、末梢病变数与糖尿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数多、末梢病变多。血脂代谢异常、吸烟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冠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高脂饲养大鼠肝脏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关望 刘文莉 +3 位作者 王海英 关岚 赵晓东 赵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4-716,共3页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对高脂饲养大鼠肝脏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NaHS组,每组8只。喂养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冰冻切片,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总胆固醇PHILIPIN染色及HE染色,...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对高脂饲养大鼠肝脏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NaHS组,每组8只。喂养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冰冻切片,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总胆固醇PHILIPIN染色及HE染色,对油红O染色和总胆固醇染色结果采用积分光密度计数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经油红O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肝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高脂组肝细胞和细胞间隙有脂质大量弥漫沉积,肝小叶结构破坏;高脂+NaHS组脂质沉积(5818.79±297.45)较高脂组(62 612.70±756.46)明显减少(P<0.01),肝小叶结构破坏程度减轻。对照组总胆固醇PHILIPIN荧光染色无阳性信号显示;高脂组总胆固醇PHILIPIN荧光染色(201.21±3.18)呈明蓝色荧光阳性信号,信号强烈且分布较均匀;高脂+NaHS组明蓝色荧光阳性信号强度(52.13±3.70)明显减弱,与高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对照组肝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高脂组大量肝细胞含有脂肪滴,将胞核推挤到细胞一侧,肝细胞肿大变圆,小叶中央区受累明显;高脂+NaHS组肝细胞内脂肪滴明显减少,肝细胞形态和结构有所恢复。结论外源性H2S对大鼠高脂饮食所致肝脏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脂代谢障碍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抗凝治疗致起搏器囊袋出血一例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2
16
作者 原源 李晓玉 +1 位作者 安学志 张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随着起搏器治疗的广泛开展及起搏器功能的日趋完善,其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接受人群也日益壮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血栓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可能增加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而如果停用上述药... 随着起搏器治疗的广泛开展及起搏器功能的日趋完善,其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接受人群也日益壮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血栓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可能增加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而如果停用上述药物,又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栓事件。围术期能否应用这些药物、如何合理选择用药方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临床共识。介于此,笔者介绍l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致囊袋出血的病例,并就起搏器植入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问题进行文献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出血 除颤器 植入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骨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误诊一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晓艳 李晓玉 张萍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344-349,共6页
报道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误诊病例。患者是以多发骨痛为临床表现的绝经后女性,因多发骨骼病变被误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骨髓瘤、骨转移瘤等。本文旨在警示临床医师关注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减少并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 误诊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4例甲状腺结节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7-748,共2页
目的探讨病理明确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不宜手术者甲状腺结节的观察方法。方法与结果病理明确的228例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又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最多(占84.21%),恶性病变只占6.58%,其中以B超为单发低回声实性结节且ECT为冷结... 目的探讨病理明确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不宜手术者甲状腺结节的观察方法。方法与结果病理明确的228例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又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最多(占84.21%),恶性病变只占6.58%,其中以B超为单发低回声实性结节且ECT为冷结节者恶性可能性较大。另外26例老老年中1例因血清降钙素升高且ECT为冷结节手术,病理为甲状腺滤泡癌,1例因有症状手术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出血、囊性变。结论对无症状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结节病例,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结节性质,争取行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良性结节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对老老年患者有效的随诊既避免延误病情,又减少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结节 病理分析 老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畸形性骨炎伴低血钙、低血磷一例
19
作者 刘晓艳 李晓玉 +2 位作者 邓晓慧 程晓光 张萍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报道1例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骨病(Paget's disease,PD)伴低血钙、低血磷病例。患者是围绝经期女性,以骨痛,血碱性磷酸酶增高以及骨骼影像学特征性病变明确诊断为Paget骨病,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痛减轻,X线片提示多骨损害有好转。但是... 报道1例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骨病(Paget's disease,PD)伴低血钙、低血磷病例。患者是围绝经期女性,以骨痛,血碱性磷酸酶增高以及骨骼影像学特征性病变明确诊断为Paget骨病,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痛减轻,X线片提示多骨损害有好转。但是,不同于典型Paget骨病,该患者血钙、血磷及维生素D水平降低,甲状旁腺素增高。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分析伴钙、磷代谢异常Paget骨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积累更多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骨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低钙血症 碱性磷酸酶 低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氟化物治疗的未来 被引量:2
20
作者 J.D.Ringe P.J.Meunier 葛宝铭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86-89,共4页
骨质疏松氟化物治疗的未来J.D.Ringe,P.J.Meunier大多数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作用于破骨细胞,它们被称为抗骨重吸收药物。这些药物包括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以及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的二磷酸盐,还有许多处于研... 骨质疏松氟化物治疗的未来J.D.Ringe,P.J.Meunier大多数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作用于破骨细胞,它们被称为抗骨重吸收药物。这些药物包括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以及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的二磷酸盐,还有许多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如Iprifla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治疗 骨质疏松 药物作用 钙剂 破骨细胞 降钙素 骨形成 骨量 二磷酸盐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