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PPPS教学模式下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俊杰 梁宝瑞 +2 位作者 李婧男 宋娜 汪群慧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解决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工程和创新思维训练薄弱等问题,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将BOPPPS教学模式引入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借助学习通、虚拟仿真实验等线上平台和线下实验操作平台,以粉煤灰配制混凝土实验为... 为解决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工程和创新思维训练薄弱等问题,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将BOPPPS教学模式引入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借助学习通、虚拟仿真实验等线上平台和线下实验操作平台,以粉煤灰配制混凝土实验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实践证明,BOPPPS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综合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2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4
3
作者 吕绿洲 林海 +2 位作者 陈秀枝 周远松 冯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1-224,共4页
以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为例,结合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展开讨论,探讨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明确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多年来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丰富了实践教学、... 以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为例,结合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展开讨论,探讨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明确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多年来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丰富了实践教学、完善了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入户调查的农村民用源排放清单与清洁能源政策的减排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晨 鲍艾 +7 位作者 刘俊 周鑫 赵相怡 彭丽 王玉 安浩文 唐晓龙 易红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11-2822,共12页
以全国农村生活燃料消费入户调查数据建立的能源消费模型为基础,模拟2015年我国县级煤炭与生物质消费水平,构建农村生活能源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以2025年作为政策效应年份,评估农村生活能源清洁转型的减排效果.... 以全国农村生活燃料消费入户调查数据建立的能源消费模型为基础,模拟2015年我国县级煤炭与生物质消费水平,构建农村生活能源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以2025年作为政策效应年份,评估农村生活能源清洁转型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煤炭和生物质燃料的消耗量分别为169.5和242.0Mt,由此产生的PM_(2.5)、VOCs、SO_(2)、NO_(x)、CO、CO_(2)排放量分别为2.91Mt、1.98Mt、2.39Mt、524.3kt、43.0Mt和642.9Mt,其中河北省是排放最高的省份.到2025年,在无政策作用情景下,温室气体与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2015年下降约15%,而在清洁转型政策作用最为明显的北方采暖地区,相对于无政策作用情景,PM_(2.5)、VOCs、SO_(2)、NO_(x)、CO、CO_(2)的排放量分别下降76.0%、76.7%、75.6%、55.4%、76.6%、43.2%,具有较理想的污染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能源 空气污染 排放清单 清洁取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的北京PM_(2.5)组分特征及氧化潜势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滑彤昕 刘蕾 +5 位作者 温维 刘晓宇 姜博 马欣 刘育松 邓子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于2019年3、7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站进行PM_(2.5)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并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交通源(19.10%)、二次组分(19.17%)和扬尘源(18.02%)是采样期间PM_(2.5)污染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以每立方米大... 于2019年3、7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站进行PM_(2.5)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并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交通源(19.10%)、二次组分(19.17%)和扬尘源(18.02%)是采样期间PM_(2.5)污染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以每立方米大气体积的抗坏血酸的消耗速率(OPv)表征PM_(2.5)的氧化潜势.3月北京的OPv值为(210.49±169.00)[pmol/(min·m^(3))],7月则为(313.34±131.84)[(pmol/(min·m^(3))).且OPv与Cu(r=0.801)、As(r=0.742)、SO_(4)^(2-)(r=0.701)等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将多元回归结果和WRF-Chem模型结合,构建了新的氧化潜势预测模型,发现OPv和PM_(2.5)浓度的空间特征存在差异,北京市OPv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 氧化潜势 多元回归分析 WRF-Chem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在环境中的赋存、时空分布及迁移转化特征
6
作者 盛雪莹 刘景富 +3 位作者 赖余建 于素娟 陈钰杭 周庆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0-1995,共16页
黑碳(black carbon,BC)作为典型的颗粒污染物,具有复杂的组成,能够对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甚至人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探究BC的赋存、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过程,对深刻理解其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控制、健康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BC... 黑碳(black carbon,BC)作为典型的颗粒污染物,具有复杂的组成,能够对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甚至人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探究BC的赋存、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过程,对深刻理解其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控制、健康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BC来源于自然和人为活动,并可在水-气-固三相间跨介质传输,增加了其溯源解析研究的难度.BC的时空分布受诸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气象和排放源等,其研究极具挑战性.本综述分析了BC的源与汇,归纳了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赋存、时空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总结了其分布规律与关键影响因素,可为更好的理解“碳循环”及实施“双碳战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 碳循环 双碳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退役光伏组件回收研究热点、演化趋势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钟洪麟 李丁丁 +4 位作者 刘茜 严萌 姜璐 王晨 王赛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79-4106,共28页
为实现全球碳减排与温控目标,以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即将迎来的光伏组件大规模集中退役与处置已成为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也逐渐成为新能源发展领域的焦点。基于大量文献调研,从光伏组件... 为实现全球碳减排与温控目标,以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即将迎来的光伏组件大规模集中退役与处置已成为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也逐渐成为新能源发展领域的焦点。基于大量文献调研,从光伏组件回收技术、影响评估和管理策略三个维度对光伏回收产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具体包括:(1)梳理了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现状,识别了潜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2)总结了光伏组件回收潜在的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影响及再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3)提出了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体系构建、策略设计、合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问题,为未来研究方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策略建议。本研究对于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统筹管理光伏产业链、制定未来循环再利用产业发展路径规划以及相关标准与政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循环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光伏组件回收 回收技术 综合评估 政策设计 产业发展与管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推焦串序下焦炉耦合模拟研究
8
作者 吴佳辉 楼国锋 +3 位作者 温治 刘训良 豆瑞锋 苏福永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推焦串序操作会对焦炉燃烧室和炭化室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建立了焦炉多室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燃烧室两侧炭化室固定时间差的方式进行了推焦串序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推焦串序对燃烧室产生明显的影响,会使燃烧室出口温度和NO浓度出现W曲... 推焦串序操作会对焦炉燃烧室和炭化室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建立了焦炉多室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燃烧室两侧炭化室固定时间差的方式进行了推焦串序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推焦串序对燃烧室产生明显的影响,会使燃烧室出口温度和NO浓度出现W曲线的变化趋势,其中2-1推焦串序过程呈现对称型W曲线,5-2推焦串序过程呈现不对称型W曲线。在整个结焦周期内,5-2推焦串序具有较低的NO和较小的直行温度波动,能够更好地满足6 m焦炉的低NO排放和温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 推焦串序 数值模拟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ERPA的环境空气质量减排情景模拟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媛媛 高愈霄 +5 位作者 刘冰 王威 鲁宁 朱莉莉 宫正宇 李健军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2,共8页
分析了SHERPA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建模理念,重点介绍了其在环境空气质量减排情景模拟评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排放源与受体关系(SRR)方面的处理方法,比较了其与欧盟常用的其他情景模拟模型的优缺点。SHERPA模型的特点是空间灵活... 分析了SHERPA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建模理念,重点介绍了其在环境空气质量减排情景模拟评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排放源与受体关系(SRR)方面的处理方法,比较了其与欧盟常用的其他情景模拟模型的优缺点。SHERPA模型的特点是空间灵活性较好,对于任何给定地点,可以快速评估不同地区对该研究地点空气质量的影响。SHERPA模型的3个主要功能为污染物来源分析、决策支持和情景模拟。基于SHERPA模型对法国环境空气中PM_(2.5)、PM_(10)和NO_2年均浓度进行污染来源分析、决策支持分析和减排情景模拟评估,展示了模型在环境治理措施优先级筛选和政府间联合治理措施协调建议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以期为中国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成效评估等环境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RPA 空气质量 PM2.5 情景模拟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人群暴露特征的污染物职业接触与环境空气浓度限值转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敏 王宗爽 +4 位作者 姜楠 顾闫悦 徐舒 谭玉菲 段小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18-2526,共9页
污染物职业接触与环境空气浓度限值之间的转换系数是制定保护公众健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环境空气浓度限值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运用等效健康风险评估法,构建了基于中国人群暴露特征的污染物职业接触与环境空气浓度限值之间的转换系数推导模... 污染物职业接触与环境空气浓度限值之间的转换系数是制定保护公众健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环境空气浓度限值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运用等效健康风险评估法,构建了基于中国人群暴露特征的污染物职业接触与环境空气浓度限值之间的转换系数推导模型,分别计算了我国居民不同性别、年龄、区域、工龄等条件下的转换系数,并检验了影响转换系数的敏感性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人群(包括儿童)的转换系数在0.0009~0.0026之间,平均值为0.0021,与蒙特卡洛模拟值(平均值为0.0023,中位数为0.0022)相近,但低于美国和欧盟的转换系数(美国、欧盟分别为0.0024、0.0027).②我国男性居民的转换系数普遍高于女性,且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敏感人群(6岁以下儿童)转换系数接近成年人的50%,其中1岁以内儿童转换系数低至0.0009.我国不同省份成人的转换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上海市(0.0019)最低,西藏自治区(0.0023)最高.③敏感性检验发现,体质量、呼吸量等暴露参数对转换系数影响较大.研究显示,基于中国人群暴露特征的转换系数可以指导我国科学、准确、合理、高效地制定出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浓度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 转换系数 职业接触 环境空气质量 浓度限值 中国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n_(2)O_(4)/Ce-TiO_(2)双功能催化剂SCR脱硝协同CO氧化性能研究
11
作者 唐晓龙 温佳俊 +6 位作者 刘媛媛 王成志 罗宁 段二红 周远松 易红宏 高凤雨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实现工业烟气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任务。本工作以负载型Mn基尖晶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Co、Ce金属改性的方式研发了一种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兼顾CO氧化的CoM... 实现工业烟气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任务。本工作以负载型Mn基尖晶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Co、Ce金属改性的方式研发了一种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兼顾CO氧化的CoMn_(2)O_(4)/Ce-TiO_(2)双功能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烟气组分对同时脱硝脱CO效率的影响:SO_(2)对脱硝效率、脱CO效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H_(2)O降低了NO_(x)转化率却可以提高CO转化率;CO与NH_(3)在较低浓度下起到双还原剂的作用,共同提升NO_(x)转化率,而在较高浓度时,二者由于竞争吸附导致CO转化率下降。分析认为,Mn是主要的SCR反应活性位点,Co是主要的脱CO活性位点,而Ce物种对SCR反应和脱CO反应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同时脱硝脱CO反应中,NO_(x)主要通过NH_(3)-SCR反应脱除,CO主要通过氧化反应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 一氧化碳氧化 CoMn_(2)O_(4)/Ce-TiO_(2)催化剂 二氧化硫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钢连续热镀锌冷却过程模拟与参数分析
12
作者 田玉珠 李月发 +4 位作者 张艳影 谢天华 豆瑞锋 刘训良 温治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针对带钢连续热镀锌镀后冷却工艺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文章构建的带钢温度预测模型、镀锌层凝固模型,分析了带钢TV值、冷却气体流量、镀锌层厚度等因素对带钢在各个冷却段出口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随着TV值的增加,冷却段二段与冷却... 针对带钢连续热镀锌镀后冷却工艺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文章构建的带钢温度预测模型、镀锌层凝固模型,分析了带钢TV值、冷却气体流量、镀锌层厚度等因素对带钢在各个冷却段出口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随着TV值的增加,冷却段二段与冷却段三段出口处带钢宽度方向温差逐渐增大,温度在宽度方向的均匀性逐渐变差;对于冷却段一段,出口处带钢宽度方向表面温差逐渐减小,温度在宽度方向的均匀性逐渐变好。随着冷却段冷却气体流量的增加,冷却段出口处带钢温度分布越来越不均匀。镀锌层重量从50 g/m^(2)变化到200 g/m^(2)时,三个冷却段出口处温差增幅分别为2.21%、2.30%和2.43%,镀锌层质量对温度在宽度方向的均匀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 凝固 气体射流冲击冷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热扩散式测量技术助力气液多相流监测
13
作者 郭伟 刘传平 +1 位作者 童莉葛 王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1785,共5页
气液多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动力、冶金等诸多工业领域,其流型的在线识别和流量的在线不分离测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气相、液相的热物性不同,在外加热源条件下气液多相流的组分变化会使管壁产生对应的温度响应,本文介绍... 气液多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动力、冶金等诸多工业领域,其流型的在线识别和流量的在线不分离测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气相、液相的热物性不同,在外加热源条件下气液多相流的组分变化会使管壁产生对应的温度响应,本文介绍了本文作者课题组基于此现象提出的一种由管壁温度波动间接反演气液多相流流型和各相流量的热扩散式测量法,并已在实验室内完整验证。该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多相流测量方法,具有非接触、无辐射、低成本、实时在线、无外加阻力等优点,助力工业过程气液多相流的在线监测与智慧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多相流 非接触测量 热扩散 流型识别 流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折射率赋值优化的碳烟比色测温法
14
作者 杜新雨 李诗媛 张俊友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71,共8页
在比色测温法中,传统复折射率在赋值时认为波长确定的碳烟复折射率恒定,因此采用经验公式或实验值赋值。随着碳烟机理的研究深入到更小的尺度,此种赋值方式将导致比色测温法的计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以光学带隙为中间桥梁,将光学带隙和... 在比色测温法中,传统复折射率在赋值时认为波长确定的碳烟复折射率恒定,因此采用经验公式或实验值赋值。随着碳烟机理的研究深入到更小的尺度,此种赋值方式将导致比色测温法的计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以光学带隙为中间桥梁,将光学带隙和粒径间物理关系与线性插值取得的光学带隙和复折射率间的关系相结合,构建得到复折射率与碳烟粒径的关系,然后以此来探索比色测温法中碳烟颗粒尺度效应对复折射率的影响,并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和实验值对复折射率赋值方法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碳烟颗粒温度计算值与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的温度数据进行比较,评估两种方法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复折射率传统赋值方法的测温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20%~50%的相对误差,偏差值在300 K~1000 K之间。在两种优化方法中,基于经验公式的优化方法仅将相对误差降低了约5%,而基于实验值的优化方法则显著提高了火焰温度测量的精度,测温结果的相对误差降低了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烟 复折射率 尺度效应 比色测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场三维重建的压电片振动模态激光测量
15
作者 徐水洋 汪群慧 +1 位作者 梁宝瑞 李天昕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6,53,共12页
模态测量始终是振动控制的首要任务。在对压电器件振动模态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基于光学偏转法的模态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的高准直性,通过压电振子反射激光并在光屏上成像来捕获偏转角度。精确控制位移平台和摄像头,高效地获取不同... 模态测量始终是振动控制的首要任务。在对压电器件振动模态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基于光学偏转法的模态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的高准直性,通过压电振子反射激光并在光屏上成像来捕获偏转角度。精确控制位移平台和摄像头,高效地获取不同位置的反射光点轨迹。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处理提取表面各点的梯度信息,并应用梯度数值积分、G2S算法对曲面进行重构。与激光多普勒测振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研究得到模态振型和位移与理论模型以及现行测量方法高度一致,证实了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扩展了激光测角技术在振动测量领域的应用,并为测振技术从点位移到面形变的精确测量和曲面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器件 振动模态测量 激光测角法 梯度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暖和非采暖期华北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研究
16
作者 李梓阳 李天昕 +3 位作者 曹素珍 乔岑 温东森 张亚群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14-4123,共10页
以华北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分别于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开展空气污染分布特征和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研究,并探究华北地区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华北地区采暖期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为72... 以华北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分别于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开展空气污染分布特征和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研究,并探究华北地区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华北地区采暖期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为72.15,非采暖期满意度为72.62,均达到“比较满意”.采暖期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与PM_(2.5)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采暖期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与PM_(1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指标体系中公众期待、感知价值和公众信任3项指标受采暖因素影响较大:采暖期的公众期待显著低于非采暖的公众期待;采暖期的感知价值显著高于非采暖期的感知价值;采暖期的公众信任显著低于非采暖期的公众信任.颗粒物污染仍是影响华北地区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居民空气质量满意度还受教育水平、年龄和信息公开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空气质量政策治理上,政府应继续注重对PM_(2.5)的排放治理、采暖期集中供暖的大气污染以及内蒙古沙尘治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公众满意度指数 华北地区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工艺处理预过滤黑水影响因素探究
17
作者 鲍俊虎 李子富 朱立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6,共6页
针对农村黑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了一种户用粪污原位固液分离、滤液多级生物处理的工艺,使用生物质滤料对黑水进行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后,约60%的营养物质保留在过滤剩余残渣中。固体部分可做堆肥材料,滤液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处理... 针对农村黑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了一种户用粪污原位固液分离、滤液多级生物处理的工艺,使用生物质滤料对黑水进行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后,约60%的营养物质保留在过滤剩余残渣中。固体部分可做堆肥材料,滤液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处理。本研究采用AO工艺处理预过滤的黑水,搭建了小试规模的试验系统并进行了黑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HRT=21.16 h、外体积回流比为100%、内体积回流比为400%,SRT=15 d时,COD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_(4)^(+)-N去除率达到95%以上,TN的去除率为70%,出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碱度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保证足够的碱度可以加强对氨氮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经过AO工艺处理的预处理黑水可以实现户用污水的高质量排放或回用,这为户用厕所黑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 预过滤 AO工艺 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4个行业的工业氨逃逸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周立松 李林倩 张慧兰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唐山市工业脱硝基本实现了超低排放,但仍存在氨逃逸问题。因此,对唐山市4个行业9家代表企业的氨排放浓度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进行实地监测,并结合工况分析氨逃逸与氨投加量、生产行业、生产强度的关系。...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唐山市工业脱硝基本实现了超低排放,但仍存在氨逃逸问题。因此,对唐山市4个行业9家代表企业的氨排放浓度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进行实地监测,并结合工况分析氨逃逸与氨投加量、生产行业、生产强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有7家企业的氨排放浓度与氨投加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在实际生产中会因催化剂失活、氨投加过量、生产状况变化、氨与氮氧化物未完全混合等原因而出现不同情况。水泥行业、焦化行业和钢铁行业采用轧钢工序的企业氨排放浓度较火电行业和钢铁行业采用烧结工序的企业更高。一般来说,生产强度越大,氨逃逸现象越明显,特别是对于水泥行业和焦化行业。因此,精细化管控脱硝工艺和工况条件是降低氨逃逸的重要解决思路,对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逃逸 氨投加量 工业脱硝 大气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牛粪沼渣对模拟含氨臭气的去除效能及建模分析研究
19
作者 孟洁 朱星宇 +3 位作者 徐明月 荣凌云 吴川福 汪群慧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2-930,共9页
针对牛粪沼渣好氧发酵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含氨臭气的处理问题,采用腐熟后的牛粪沼渣处理模拟含氨臭气,探究腐熟沼渣中腐殖质及嗜温硝化细菌对含氨臭气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含氨臭气在吸附柱内停留时间为30-120 s、氨气质量浓度在... 针对牛粪沼渣好氧发酵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含氨臭气的处理问题,采用腐熟后的牛粪沼渣处理模拟含氨臭气,探究腐熟沼渣中腐殖质及嗜温硝化细菌对含氨臭气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含氨臭气在吸附柱内停留时间为30-120 s、氨气质量浓度在50-500 mg·m^(-3)范围内变化时,腐熟牛粪沼渣对氨气的去除率保持在95.60%-100.00%,并具备一定的抗冲击能力。为进一步全面地评估牛粪沼渣对含氨臭气的吸附转化性能,并探究多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基于所得试验数据建立了多层感知器模型(MLP)对该生物处理系统的氨气去除性能进行预测,拟合效果的R^(2)值为0.95,并使用SHAP解释模型给出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同时研究含氨臭气的进气浓度、进气流量以及吸收柱运行时间对氨气去除率的交互影响,为今后利用腐熟牛粪沼渣原位去除自身堆肥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氨臭气的工艺设计和规划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沼渣 含氨臭气 原位自净化 好氧发酵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微环境PM_(2.5)浓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胡晨霞 邹滨 +2 位作者 李沈鑫 段小丽 周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0-916,共7页
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在203个地面点通过加密观测并获取PM_(2.5)浓度小时观测值,辅以同步常规稀疏国控点PM_(2.5)浓度观测数据,在点、面尺度对比分析加密、稀疏两种观测模式下城市微环境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地面加... 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在203个地面点通过加密观测并获取PM_(2.5)浓度小时观测值,辅以同步常规稀疏国控点PM_(2.5)浓度观测数据,在点、面尺度对比分析加密、稀疏两种观测模式下城市微环境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地面加密观测模式下PM_(2.5)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道路、地表扬尘、住宅小区、医院和工业园等人群、车辆活动的微环境场景;低值区主要出现在公园景区等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同一空间点位,地面加密观测PM_(2.5)浓度值均高于常规稀疏国控点PM_(2.5)浓度观测值,平均高出29.71μg/m^3.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制图揭示地面加密观测模式下的PM_(2.5)浓度呈现明显的西北部高(>75μg/m^3)、中部和南部居中(65~75μg/m^3)、东部低(<55μg/m^3)的三级阶梯式异质特征,剖面分析各向波动较大.相比,稀疏国控观测模式空间分布图仅能反映主城区PM_(2.5)浓度整体较低(<55μg/m^3)、除北-南向之外各向剖面PM_(2.5)浓度相对无明显变化的格局.与此同时,稀疏国控观测模式在地面加密观测点估算的PM_(2.5)浓度同样显著低于实际观测值,所揭示的研究区高值PM_(2.5)浓度微环境为道路、地表扬尘、汽车站.研究结果证实,出于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的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难以精确反映同点位近地面PM_(2.5)浓度,所识别的城市高低PM_(2.5)浓度值微环境与真实情景存在偏差,空气质量越优等级下偏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土地利用 空间分异 空间插值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