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地区商代建筑夯土材料的科技分析与研究——以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谷天旸 杨雪钦 +6 位作者 师东辉 杨树刚 马玉鹏 郑晓旭 吴金旭 张玉修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夯筑技术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形象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福然 马雨墨 熊威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迅猛,也成为创建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数字文创丰富城市形象的内容、通过文化唤醒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通过"数字接入"推动城市形象的重构和价值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文化遗产 数字文创 数字接入 城市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历史回顾 被引量:4
3
作者 潜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点。早期科技史家与考古学家保持着良好关系,王琎、梁思成、竺可桢、王振铎等是其中代表。夏鼐与柯俊的交往是中国考古学家和科技史家交往的典范:夏鼐撰写了许多科技史文章,与科技史家们来往频繁,促进了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交融;柯俊在其帮助下,开展了商代铁刃铜钺、晋代周处墓"铝片"等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科技考古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科技史与考古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史与考古学将沿着各自轨迹发展,由"术"而"学",共同促进学术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考古学 科技考古 夏鼐 柯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万泉寺遗址金代白瓷胎釉配方的锶同位素特征研究
4
作者 刘乃涛 刘思然 +1 位作者 尚珩 吴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2,共11页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2左右且钙含量较高;草木灰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1左右,且锶含量在1000μg/g左右。通过釉层的成分分析及胎釉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釉层主要使用高硅原料与白云岩化石灰岩配制而成,并受到了部分熔融胎体的强烈影响,根据与草木灰关联性较强的P_(2)O_(5)含量推断,釉层中可能也含有一定量草木灰。万泉寺遗址白瓷的研究丰富了有关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的认识,确认了白云岩化石灰岩为胎釉的主要钙质助熔剂,揭示了草木灰类助熔剂在胎和釉中可能存在各自独立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寺遗址 金代 定窑白瓷 胎釉配方 锶同位素 助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研究
5
作者 郁永彬 陈坤龙 +1 位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4,共8页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重叠在一起,表明北窑墓地铜器与部分殷墟铜器的制作使用了相同矿料,说明商代晚期殷人开发利用的部分矿料到了西周早期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研究还表明,西周时期金属矿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是当时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流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北窑墓地 西周时期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同位素技术的秦俑彩绘胶结材料研究
6
作者 马颖 赵楹 +3 位作者 张尚欣 褚涵宇 朱思红 付倩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本研究尝试对秦始皇帝陵二号坑出土陶俑彩绘残块中的有机胶结材料具体来源进行判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彩绘颜料层中提取到的有机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及其氧化产物。在此基础上,结合脂肪酸同位... 本研究尝试对秦始皇帝陵二号坑出土陶俑彩绘残块中的有机胶结材料具体来源进行判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彩绘颜料层中提取到的有机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及其氧化产物。在此基础上,结合脂肪酸同位素分析技术,获取了提取物中的硬脂酸和棕榈酸的碳同位素比值,其结果指向反刍类动物来源。进一步结合文献资料,推测秦俑应采用了牛胶作为彩绘颜料的胶结剂。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引入不同萃取方式,即超临界流体萃取和传统总脂质提取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提取效果对比。结果显示与传统萃取法相比,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效率更高,提取到的组分更为丰富。因其具有流程精简、耗时短、化学污染少等优点,可能对珍贵考古样品的提取更具有优势。脂肪酸同位素分析技术在秦俑彩绘胶结材料中的成功应用,表明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未来考古有机残留物的研究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 彩绘胶结材料 超临界流体萃取 脂肪酸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蚕丝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龚钰轩 李政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6,共10页
选取南宋、战国丝织品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丝绸作为参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同时基于热分析动力学原理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利用Flynn-Wall-Ozawa(FWO)、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Kissinger三种动力学... 选取南宋、战国丝织品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丝绸作为参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同时基于热分析动力学原理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利用Flynn-Wall-Ozawa(FWO)、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Kissinger三种动力学模型计算了蚕丝的动力学参数,并对相关热力学参数做了求解。本研究将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引入丝织品文物的劣化研究中,考察了现代蚕丝和古代蚕丝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以活化能、活化焓和活化吉布斯自由能为特征量表征了丝织品的热稳定性、劣化状态和化学特性,对于揭示丝织品文物劣化机理和评估劣化程度具有参考价值,并为预测丝织品文物寿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 热降解 热分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艺社会史:传统工艺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学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在手工艺复兴的背景下,技术史研究衍生出了探讨传统工艺理论问题的需求。传统的以解释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史观在解决经验性技术问题时存在着理论上的"无奈"和实践中的"乏力"等困境。技艺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即是对这... 在手工艺复兴的背景下,技术史研究衍生出了探讨传统工艺理论问题的需求。传统的以解释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史观在解决经验性技术问题时存在着理论上的"无奈"和实践中的"乏力"等困境。技艺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即是对这种需求和困境的回应。它摒弃解释性技术史观的唯一指导,承认技术的多样性,采用整体性技术史观考察经验性技术问题,注重技术在地域、民族、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注重"技"与"艺"的双重功用,从而全面审视传统工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社会史 传统工艺 传统技术 经验性技术 技术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骟马文化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坤龙 王璐 +3 位作者 梅建军 王颖琛 陈建立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火烧沟骟马文化的铜器合金化程度较低,含有较多杂质元素,延续了该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铜器技术特点,但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东部、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等地相比,却显示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河西走廊受本土早期铜器技术的影响较大,而洮河流域则更多地体现与中原铜器技术体系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火烧沟遗址 骟马文化 铜器技术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废弃地景观、文化与遗产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冬冬 《风景园林》 2022年第4期67-76,共10页
采矿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与相关的金属生产一起,通常被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一项全球性活动,采掘业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部分矿产地已经或即将面临枯竭,成为矿业废弃地。从文献资料与实物遗存双重... 采矿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与相关的金属生产一起,通常被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一项全球性活动,采掘业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部分矿产地已经或即将面临枯竭,成为矿业废弃地。从文献资料与实物遗存双重层面理解矿业废弃地景观:一方面,文献资料展现了采矿文化及其内涵演变历程;另一方面,实物遗存见证了由自然和人类共同塑造的复杂多时相的遗产地。基于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认知,有2个主要研究目的:1)将矿业废弃地景观层层剥离,解读过去的采矿活动和采矿遗迹如何影响矿工群体和矿业文化;2)批判性地阐释矿业废弃地景观作为“遗产”服务于当代社会的特征和价值。结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工业遗产研究的视角分析案例,案例涉及金属和非金属矿业、地下和露天矿业等多种矿业废弃地类型,案例时间从古代持续到近代和现代,案例分布的地域范围几乎覆盖各大洲。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每处矿业废弃地都独具特点,但其整体蕴含着一系列生态、理论、技术、经济、历史、教育、艺术、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价值,可以将矿业废弃地景观及其蕴含的独特文化纳入全球化视野中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矿业景观 矿业文化 矿业遗产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知识图谱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党志刚 潜伟 +2 位作者 何正萱 赵一方 黄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71,共9页
本工作对五本国际期刊中10768篇样本数据的产出与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VosViewer软件开展了研究机构、作者群、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展现了国际科技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科学知识的主题范围、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本工作对五本国际期刊中10768篇样本数据的产出与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VosViewer软件开展了研究机构、作者群、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展现了国际科技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科学知识的主题范围、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考古 文物保护科技 知识图谱 知识体系 构建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质文物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娜 王珊 +3 位作者 郭宏 胡红东 刘亚昭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对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是保护这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本研究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的四类典型手工纸(竹纸、麻纸、桑皮纸和构皮纸)的分析中,结果表明竹纸中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桑皮纸和构皮纸中含有大分... 对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是保护这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本研究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的四类典型手工纸(竹纸、麻纸、桑皮纸和构皮纸)的分析中,结果表明竹纸中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桑皮纸和构皮纸中含有大分子三萜类特征物(如β-香树脂醇、α-香树脂醇和豆甾-3,5-二烯等物质),而麻纸中则无此类特征物——利用这些特征化合物可以区分竹纸、麻纸和桑皮/构皮纸。将这一成果应用到一副清代蜡笺纸对联的分析中:确定了该书法用纸为皮纸(桑皮纸或构皮纸);检测出长链脂肪酸和醇类物质,表明蜡笺纸的制作使用了蜂蜡;检测出吡咯及其衍生物,表明该书法蜡笺纸装裱时所用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另外检测到了生物碱类物质,表明该蜡笺纸使用了植物染料。综合以上研究表明,Py-GC/MS方法不仅能够确定中国传统纸质文物的纤维来源,同时可以确定纸质文物上蜡、胶结物及染料等信息;结合传统的赫兹伯格(Herzberg)染色法,进一步确定了皮纸的具体种类。蜡笺纸文物材料信息的检测识别可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方法为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纸质文物 蜡笺纸 文物材料信息识别 热裂解特征物 纤维原料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13
作者 韩刘杨 郭娟 +5 位作者 韩向娜 席光兰 田兴玲 李仁 陈家宝 殷亚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98,共16页
以古代沉船、出水木器和简牍等为代表的饱水木质文物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种载体,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技、经济的宝贵实物资料,准确认知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受长期水埋环境影响,饱水... 以古代沉船、出水木器和简牍等为代表的饱水木质文物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种载体,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技、经济的宝贵实物资料,准确认知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受长期水埋环境影响,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与性能均发生显著劣变,且样品获取、制备和测试分析等难度远大于健康木材,现有健康木材的科学研究理论和评估体系对其难以适用。本研究首先从解剖构造、化学结构、纤维素晶体结构和孔隙结构4方面介绍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特征与分析方法;其次阐述饱水考古木材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与表征手段;然后进一步总结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的综合评估原则、方法和关键指标;最后围绕饱水考古木材研究的现状、需求和难点,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领域。建议开展以下3方面研究:1)提出饱水考古木材创新无损或微损研究方法,建立饱水木质文物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2)提高饱水考古木材科学数据提取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完善饱水木质文物信息资源和共享体系建设;3)构建饱水考古木材结构与性能构效关系,完善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木材科学理论体系。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在饱水木质文物领域的应用,推动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为木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长期保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饱水考古木材 解剖构造 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 木质文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铠甲片与铁铤的制作工艺研究
14
作者 张周瑜 梁宏刚 +3 位作者 陈徐玮 刘振东 潜伟 张有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28,共7页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均存在超薄的夹铜层结构。依据两者微观结构特征,本文进一步认为具有铜铁复合架构的铠甲片是由这些铜镞之残铤经退火、锻打制成,且铠甲片的整个加工流程应完成于武库内,因此武库除屯藏兵备的职能外,还具有铁器锻造成型、加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武库 铠甲片 铁铤 铜铁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1 位作者 潜伟 刘海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257,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空间,有待于今后开展更多的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本文对1974年以来的重大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青铜冶铸技术体系 钢铁技术体系 冶金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皇庙壁画彩绘层颜料的分析研究
16
作者 闫海虹 张昕瑞 +2 位作者 张群喜 孙凤 董文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9-1895,共7页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三皇庙历经风雨,现状岌岌可危。为了辨析三皇...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三皇庙历经风雨,现状岌岌可危。为了辨析三皇庙建筑壁画制作材料,为壁画原始信息的获取及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micro-Raman)等多种分析技术,对现场采集的极少量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有朱砂、赤铁矿、铅丹;黑色颜料主要显色成分为炭黑,混有普鲁士蓝;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和钛白混合而成;颜料打底层主要成分为二水石膏。壁画制作材料的科技分析表明,三皇庙壁画确曾进行过历史修复,且修复年代较晚,修复中有混合颜料的使用,其中炭黑和普鲁士蓝的混合使用在壁画中属首次发现,该结果为陕西地区三皇庙壁画制作材料及修缮历史研究提供基础,为后期壁画保护修复和复原展示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皇庙 壁画 颜料 科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理黄矿厂遗址银铅冶炼技术研究
17
作者 吴慧敏 王雨晨 +3 位作者 刘思然 华春湧 刘田 孙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云南大理黄矿厂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大型银铅生产遗址。在以往研究中,已有学者对该遗址的开采年代、银课总额进行了梳理,但在冶炼技术复原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黄矿厂遗址四个地点冶炼的炉渣,对黄矿厂遗址银铅冶炼技术... 云南大理黄矿厂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大型银铅生产遗址。在以往研究中,已有学者对该遗址的开采年代、银课总额进行了梳理,但在冶炼技术复原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黄矿厂遗址四个地点冶炼的炉渣,对黄矿厂遗址银铅冶炼技术进行了重建。研究结果显示,黄矿厂遗址各地点炉渣可依据其形态特征、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铅同位素比值的差异分为A、B、C、D四类。A、B、C类炉渣使用焙烧还原熔炼法,D类炉渣则使用铁还原沉淀熔炼法进行冶炼。铅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B、C类炉渣所用矿石的铅同位素特征近似,D类炉渣则具有明显偏高的铅同位素比值。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B类炉渣的δEu呈负异常,而其他三类均为轻微正异常。A类炉渣中一件含有高放铅,其余为与B、C类近似的普通铅,微量元素含量较为离散,分布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显示了较为多元的银铅矿物来源。综上,黄矿厂遗址工匠可能使用了多种不同工艺进行冶炼,所用铅矿物可能来自多个不同矿床,显示该遗址在较长的生产周期中发生了多次生产技术与资源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白银 炉渣 冶炼 矿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岩石刻文物黑色结壳清洗研究
18
作者 王锋 韩化蕊 +2 位作者 李迪 顾耀奇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本体及黑色结壳科技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碳酸铵法、乙二胺四乙酸法、物理法进行清洗试验用于对比,并于北京不同区域的6处典型石刻上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改良。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测色仪、显微镜和离子色谱仪对清洗前后状态及可溶盐含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酸铵法对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黑色结壳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清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有助于相关石质文物病害的清洗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石刻 黑色结壳 文物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丙烯酸酯乳液加固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实验室研究
19
作者 董录明 韩向娜 +2 位作者 孙战伟 邵安定 种建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以常用的丙烯酸酯乳液AC33、B60A、MC76、SF016作为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加固剂,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微损、精确的特点,对加固前后漆膜的弯曲强度进行测试。根据漆膜应力应变的提升程度,对4种加固剂的保护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结合扫描电... 以常用的丙烯酸酯乳液AC33、B60A、MC76、SF016作为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加固剂,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微损、精确的特点,对加固前后漆膜的弯曲强度进行测试。根据漆膜应力应变的提升程度,对4种加固剂的保护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漆膜表面和剖面加固前后的孔洞、裂隙填充情况以及加固剂成膜状态,揭示其加固特点。结果发现,加固后漆膜的应力提高了56%~3 511%,应变提高了103%~3 876%,其中质量分数为20%的AC33增强效果最好,20%的B60A增韧效果最好,MC76和SF016加固效果相对较差。20%是4种加固剂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此时漆膜孔洞和裂隙被完全填充,加固剂在漆膜表面形成连续的薄膜且不过量堆积。本研究将静态热机械分析仪用于极端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残余力学强度测试和加固剂保护效果的量化评估,探讨4种典型丙烯酸酯乳液对漆膜机械强度提升的规律特征,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将为考古出土糟朽漆器保护修复遴选加固剂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漆膜 丙烯酸酯乳液 力学强度 静态热机械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醇在墓葬壁画抢救性揭取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韩向娜 张秉坚 +2 位作者 罗宏杰 黄晓 苏伯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149,共8页
薄荷醇是一种天然产物,在食品、日化和药物产业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薄荷醇在室温下能够自然挥发的特性,本文提出将其作为新型的墓葬壁画揭取材料用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墓葬壁画抢救性保护。在实验室对利用薄荷醇揭取壁画的可行性... 薄荷醇是一种天然产物,在食品、日化和药物产业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薄荷醇在室温下能够自然挥发的特性,本文提出将其作为新型的墓葬壁画揭取材料用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墓葬壁画抢救性保护。在实验室对利用薄荷醇揭取壁画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能够满足壁画揭取的需求,在高于其熔点20—40℃的温度下施工具有最好的揭取效果,多次涂刷能够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使用薄荷醇对西安市一处唐墓壁画进行了现场壁画揭取试验,结果显示薄荷醇是一种有效的墓葬壁画揭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醇 壁画揭取 临时固型 可控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