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7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疏干井-分段接力系统的露天矿联合防排水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
1
作者 高嵛飞 李冲 +3 位作者 钱兆明 彭阳 杨志冉 周喻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98,共8页
为解决露天矿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面临的水害治理难题,基于刚波夫主矿体四周浅、中间深的向斜型含水层分布及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水文地质特征,提出1种基于“疏干井-分段接力”系统的联合防排水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将疏干井布设... 为解决露天矿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面临的水害治理难题,基于刚波夫主矿体四周浅、中间深的向斜型含水层分布及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水文地质特征,提出1种基于“疏干井-分段接力”系统的联合防排水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将疏干井布设在含水层最深部,能实现地下水的超前疏排,结合分段接力排水系统,可有效降低大气降水对采坑补给;面临暴雨季节最大涌水量46295 m^(3)/d的工况下仍可实现有效降水,保障矿山作业效率。研究结果为类似矿山的防排水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疏干井 分段接力式排水系统 防排水设计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工程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34
2
作者 谢云峰 曹云者 +2 位作者 张大定 柳晓娟 李发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51-59,共9页
工程控制技术通过限制场地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控制污染风险,由于成本低、风险控制效果好,在国外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国内污染场地治理仍主要采用高成本的清除修复手段,工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很少。为推动工程控制技术在我... 工程控制技术通过限制场地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控制污染风险,由于成本低、风险控制效果好,在国外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国内污染场地治理仍主要采用高成本的清除修复手段,工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很少。为推动工程控制技术在我国污染场地的应用,介绍了工程控制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其技术原理,并结合美国超级基金场地20多年来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工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基于污染场地应用案例,总结了各类工程控制技术的应用频率和污染风险控制效果。我国污染场地数量众多,污染情况复杂,而修复资金有限,对所有场地都实施清除修复不太现实。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工程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完善我国污染场地风险控制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工程控制 风险管理 垂直阻隔 泥浆墙 覆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京市6类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杰 杨鹏 +1 位作者 吕文生 王金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0-315,共6页
根据北京城6区2013年停暖前、后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结果,以各污染物质量浓度限值标准为依据,构建包含6类空气污染指标的评价体系。分别运用空气质量指数法和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详细评价步骤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 根据北京城6区2013年停暖前、后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结果,以各污染物质量浓度限值标准为依据,构建包含6类空气污染指标的评价体系。分别运用空气质量指数法和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详细评价步骤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其中,空气质量指数法将6类污染指标中分指数最大的指标确定为空气质量指数,并通过分级来评判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则通过构建指数型白化函数来提高不确定因素的计算精度,并研究各污染物在不同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和隶属度。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指数法适用于直观判定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则适用于评价各污染指标对空气质量级别的贴近程度。研究表明,对两种方法,需根据空气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实践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并结合使用,以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污染物 空气质量指数 灰色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衍生燃料法处置低品质塑料包装的环境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谢明辉 李丽 +3 位作者 闫大海 黄泽春 朱雪梅 孙体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84-1290,共7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北京市2种衍生燃料(RDF)法处置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与填埋和焚烧处置进行比较.通过现场及资料调研获得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发电量计算是通过实地调查生活垃...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北京市2种衍生燃料(RDF)法处置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与填埋和焚烧处置进行比较.通过现场及资料调研获得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发电量计算是通过实地调查生活垃圾中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组成特性,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各组分热值后折算成单位热值,再与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厂G单位热值生活垃圾发电量的调研结果类比,得出其对应的发电量.结果表明: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的4种处置方式环境影响潜值为直接作为RDF焚烧发电<干燥热压RDF焚烧发电<焚烧<填埋,这4种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0.064 9,0.009 0,0.024 1和0.152 8 Pt.直接作为RDF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无机物对健康损害方面;干燥热压RDF处置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无机物对健康损害和化石燃料方面;焚烧和填埋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和致癌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质塑料包装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处置 衍生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砂透水混凝土在北京市南北长街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娟红 王胜永 +1 位作者 王波 王俊杰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83,共3页
对无砂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与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强度高、孔隙率大、透水性好的混凝土应用于北京市南北长街道路工程中,并对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试验结果表明:对同一粒径的骨料拌制无砂混凝土,存在着最佳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对于不... 对无砂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与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强度高、孔隙率大、透水性好的混凝土应用于北京市南北长街道路工程中,并对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试验结果表明:对同一粒径的骨料拌制无砂混凝土,存在着最佳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对于不同粒径的骨料,在水泥用量相同时,并非骨料粒径小的混凝土强度大;无砂混凝土的渗透系数与连通孔隙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砂 透水混凝土 道路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密机内细尾砂沉降脱水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翠平 侯贺子 +2 位作者 阮竹恩 李雪 陈格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3-1533,共11页
为分析细尾砂粒径对浓密机内料浆沉降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实验室规模的细尾砂浓密脱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给料井内流场特征及固相分布、沉降区内水分流动及颗粒沉降速度变化等,并建立10~50μm范围内细尾砂... 为分析细尾砂粒径对浓密机内料浆沉降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实验室规模的细尾砂浓密脱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给料井内流场特征及固相分布、沉降区内水分流动及颗粒沉降速度变化等,并建立10~50μm范围内细尾砂的料浆固相体积分数数学模型和固体通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粒径增大到50μm时,给料井中上部湍动能显著增加,湍流耗散率明显提高;随着粒径逐渐增大,沉降区流线形态会发生变化,竖直流线逐渐减少,水平流线和弯曲流线增多,旋涡数量增多且尺度变大;当粒径每增加10μm时,沉降区细尾砂沉降速度提高约0.5 mm/s;当粒径增大时,底流固相体积分数和最小固体通量均呈线性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膏体充填技术中细尾砂高效浓密脱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尾砂 粒径 浓密 重力沉降 颗粒沉降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西露天矿周边城区建筑物修补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建功 路维 +4 位作者 王邵臻 王金安 李飞 胡浩聪 周家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4,共8页
为提升抚顺西露天矿周边城区受损建筑物的抗裂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研发1种微丝镀铜钢纤维砂浆修补材料。通过既有裂缝混凝土试块的修补实验,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构建黏结抗折强度的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提升... 为提升抚顺西露天矿周边城区受损建筑物的抗裂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研发1种微丝镀铜钢纤维砂浆修补材料。通过既有裂缝混凝土试块的修补实验,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构建黏结抗折强度的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提升效果最显著、减水剂掺量次之、水胶比最小。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达到最大强度对应的水胶比逐渐由0.19上升至0.22。随着水胶比增加,达到最大强度对应的钢纤维掺量逐渐由50 kg/m^(3)上升至80 kg/m^(3),对应的减水剂掺量约为12 g/L。此外,通过抗剪强度对比试验,验证钢纤维砂浆显著优于普通砂浆,该材料可为地层变形导致的建筑物受损与开裂部件提供可靠的修补与加固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周边受损建筑物的修补与加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并为解决当前由地表变形导致的建筑开裂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微丝镀铜钢纤维砂浆 响应面模型 黏结抗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速率下胶结充填体声发射及裂纹演化特征
8
作者 尹升华 周昀 +2 位作者 杨晓炳 陈威 陈俊伟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0-262,共13页
为探究加载速率v对胶结充填体裂纹演化机制的动态调控规律,开展了v=0.002,0.004,0.008,0.010 mm/s下的单轴压缩同步声发射试验。通过分析声发射振铃计数、平均频率(AF)、上升时间−幅值比(RA)及r值(RA/AF)的时变特征,并结合高斯混合模型(... 为探究加载速率v对胶结充填体裂纹演化机制的动态调控规律,开展了v=0.002,0.004,0.008,0.010 mm/s下的单轴压缩同步声发射试验。通过分析声发射振铃计数、平均频率(AF)、上升时间−幅值比(RA)及r值(RA/AF)的时变特征,并结合高斯混合模型(GMM)与移动平均滤波算法对RA-AF数据集进行无监督聚类,以识别裂纹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峰值应力(σ_(f))附近,充填体的声发射振铃计数呈现区间震荡现象,随着v增大,充填体的弹性变形及塑性屈服阶段的振铃计数波动率减小;②v从0.002增至0.010 mm/s时,AF分布集中范围随速率增加由0~150 kHz压缩至0~100 kHz,RA分布集中范围由0~5 ms/V扩展至0~10 ms/V,且高RA信号集中于AF<80 kHz窄带;③v增大对峰后破坏模式具有显著影响,剪切裂纹比例由19.11%(v=0.002 mm/s)跃升至64.23%(v=0.010 mm/s),表明v增大会驱动破坏机制从拉伸破坏主导向拉伸−剪切复合型破坏转化;④以加载应力阶段为界限,GMM聚类分析可将充填体的裂纹演化分为拉伸裂纹主导(0~20%σ_(f))、拉伸−剪切裂纹转化(20%σ_(f)~80%σ_(f))、剪切裂纹快速增长(80%σ_(f)~100%σ_(f))和剪切−拉伸裂纹共同主导(峰后破坏)4个阶段,其中剪切裂纹在80%σ_(f)~100%σ_(f)处的快速增长是充填体局部失稳破坏的前兆特征。研究可为充填体的稳定性分析与破坏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速率 胶结充填体 声发射 r值特征 裂纹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孔裂隙结构特征对其损伤演化规律影响
9
作者 赵怡晴 秦文静 +3 位作者 金爱兵 曹志国 刘金博 秦琨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101,共12页
煤岩孔裂隙发育扩展是造成煤岩损伤,从而导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煤柱失稳等矿山灾害的主要原因,探究煤岩压裂过程中裂隙破裂演化规律及煤岩损伤演化规律是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前提。裂隙倾角分布、孔隙率为影响煤岩裂隙破裂规律的重要... 煤岩孔裂隙发育扩展是造成煤岩损伤,从而导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煤柱失稳等矿山灾害的主要原因,探究煤岩压裂过程中裂隙破裂演化规律及煤岩损伤演化规律是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前提。裂隙倾角分布、孔隙率为影响煤岩裂隙破裂规律的重要因素,采用单轴压缩、CT电子扫描和核磁共振试验对煤岩力学性能和孔裂隙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煤岩裂隙分形维数和裂隙倾角分布特征,表征煤岩内部裂隙结构;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对不同裂隙倾角煤岩裂隙扩展和损伤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裂隙倾角分布特征为影响煤岩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孔隙率为影响煤岩力学性质的次要因素。②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单一裂隙煤岩抗压强度高于复杂裂隙煤岩抗压强度;且当煤岩裂隙倾角以单一裂隙为主时,急倾煤岩抗压强度>缓倾煤岩抗压强度>倾斜煤岩抗压强度。③单一裂隙煤岩相较于复杂裂隙煤岩,复杂程度较低,煤岩初始损伤较低,在裂纹加速扩展阶段,储存的应变能急速剧烈释放,宏观表现为破碎程度较高的剪切破坏。④基于裂隙发育数量建立包含峰后阶段的煤岩损伤变量,煤岩损伤演化过程呈指数型增长,分为近似无损、初始损伤、损伤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育阶段、残余损伤阶段,该损伤规律可为矿山灾害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裂隙结构 破裂 裂隙复杂度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构下砂岩热损伤机理及数值模拟验证
10
作者 赵怡晴 秦文静 +2 位作者 金爱兵 李曦豪 苏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共10页
在深部等复杂地质环境中,岩石力学特性及损伤特性对高温工程的开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深入探究高温岩石的力学性能及其在受载过程中的损伤机理,以不同温度(25、200、400、600、800℃)作用后的黄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 在深部等复杂地质环境中,岩石力学特性及损伤特性对高温工程的开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深入探究高温岩石的力学性能及其在受载过程中的损伤机理,以不同温度(25、200、400、600、800℃)作用后的黄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获取黄砂岩内部孔隙数据及三维模型,分析黄砂岩孔隙率随温度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探究黄砂岩微裂纹演化规律及损伤机理,从微观层面揭示高温作用下岩石热损伤机理。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黄砂岩总孔隙率呈二次函数形式增长,面孔隙率均匀度随之降低;黄砂岩产生热损伤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温脱水、矿物成分热分解、矿物颗粒膨胀;热分解及颗粒膨胀导致的孔隙率增加是造成热损伤的关键因素;25~400℃阶段,不同矿物颗粒膨胀挤压,导致局部应力区域出现,黄砂岩内部裂纹以晶间裂纹为主;400~800℃阶段,黄砂岩内部矿物成分相变、分解,导致局部应力区域增大,黄砂岩内部裂纹以晶内裂纹为主。以黄砂岩孔隙率定义损伤变量,构建了热作用下黄砂岩损伤演化模型,可为高温岩石力学的损伤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砂岩 CT扫描 三维重构 微观结构 热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浚淤泥固化机理及水稳性
11
作者 路维 李飞 +1 位作者 王金安 史燕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52-9060,共9页
随着中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疏浚淤泥,淤泥的处理处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是解决疏浚淤泥困扰的有效方式之一。以浙江北白荡的疏浚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固化... 随着中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疏浚淤泥,淤泥的处理处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是解决疏浚淤泥困扰的有效方式之一。以浙江北白荡的疏浚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固化产物,并利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压汞(mercury injection porosimetry,MIP)试验等手段,对淤泥固化土的孔隙率和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探索其在浸水条件与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力学变化规律和固化机理。研究表明:固化土中方解石含量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普通砂掺量的增加,提升了土体内部中小孔隙率,但总体孔隙率呈降低的趋势;水稳性试验结果显示,固化淤泥土强度和稳定性随着固化剂含量增加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随砂掺量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固化土 孔隙率 水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球形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盾构土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志冉 柴金飞 +1 位作者 方雨菲 周喻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为了对盾构土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以应对其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特性,克服传统评价模型的不足。采用专家评估法构建盾构施工技术、社会、安全、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层次结构,并利用球形模糊集对其进行成对比较和权重分配,通过... 为了对盾构土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以应对其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特性,克服传统评价模型的不足。采用专家评估法构建盾构施工技术、社会、安全、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层次结构,并利用球形模糊集对其进行成对比较和权重分配,通过去模糊化和归一化处理,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济南某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安全、技术、环境、经济和社会风险的权重分别为0.2162,0.2155,0.2043,0.1990,0.1650,并识别出资源回收成本高、施工扰民和盾构机适应性不足等高风险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盾构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土 全生命周期 风险评估 球形模糊集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得田沟金矿和崎峰茶金矿周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和潜在风险评价 被引量:59
13
作者 陈岩 季宏兵 +2 位作者 朱先芳 黄兴星 乔敏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42-2151,共10页
对密云水库上游已关闭的得田沟金矿和崎峰茶金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集因子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As和Pb外的重金属平均含量都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重金属的空间... 对密云水库上游已关闭的得田沟金矿和崎峰茶金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集因子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As和Pb外的重金属平均含量都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土壤中Pb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总量的50%,其次为残渣态占33%;Cu的残渣态为72%,其次有机结合态为21%;Zn和Mn均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93%和87%,其他重金属元素则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大多数重金属含量和可提取态含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堆积过尾矿石处(Z8、Z9和Z10),污染程度较重。基于总量的富集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Cr有显著污染,Hg、Cu、Cd和Ni为中度污染,其他元素轻微污染或无污染;基于形态的RAC表明该地区重金属元素具有较低的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土壤 重金属 形态 风险评价编码(R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检测环境水样中22种抗生素类药物 被引量:51
14
作者 高立红 史亚利 +2 位作者 厉文辉 刘杰民 蔡亚岐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1-497,共7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 MS/MS)分析环境水样中22种抗生素类药物的方法。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环境水样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净化,然后以6mL氨水-甲醇(5∶95,v/v)溶液洗脱。收集的洗脱液经氮气吹干至1mL,然后进...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 MS/MS)分析环境水样中22种抗生素类药物的方法。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环境水样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净化,然后以6mL氨水-甲醇(5∶95,v/v)溶液洗脱。收集的洗脱液经氮气吹干至1mL,然后进行HPLC-ESI MS/MS分离分析。色谱流动相A相为甲醇-乙腈(1∶1,v/v),B相为0.3%(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含0.1%(体积分数)甲酸铵,pH2.9);色谱柱为XTerra MS C18柱。质谱检测采用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分别以自来水和污水作为基质,22种抗生素类药物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54.9%~130%和57.4%~138%,相对标准偏差(n=3)分别为2.85%~28.6%和2.02%~23.2%;方法的检出限为0.05~0.5ng/L。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北京市高碑店湖和小清河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水样中均有部分抗生素类药物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 固相萃取 抗生素类药物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的非参数分析 被引量:88
15
作者 李军 孙春宝 +5 位作者 刘咸德 董树屏 郭婧 王焱 安欣欣 刘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3-669,共7页
利用2005年9月-2006年9月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分级(不同粒径)监测资料和同期分时段气象观测数据,采用非参数分析(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北京市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在不同季节的浓度水平与气象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 利用2005年9月-2006年9月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分级(不同粒径)监测资料和同期分时段气象观测数据,采用非参数分析(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北京市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在不同季节的浓度水平与气象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春季P(PM2.5),P(PM2.5-10)和P(PM10)都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夏季颗粒物质量浓度受降水影响很大;秋、冬季P(PM2.5)和P(PM10)均与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冬季P(PM2.5),ρ(PM2.5-10)和ρ(PM10)均与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细粒子和粗粒子质量浓度对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也有较大区别.春、夏季地面平均风速对粗粒子质量浓度的影响比细粒子显著,ρ(PM2.5)/ρ(PM10)随风速增加而增大;秋季日照时数对细粒子质量浓度的影响比粗粒子更显著,P(PM2.5)/ρ(PM10)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减小;冬季相对湿度对粗粒子质量浓度的影响比细粒子显著,ρ(PM2.5)/ρ(PM10)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水平 气象因素 非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理化性质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大定 曹云者 +3 位作者 汪群慧 谢云峰 柳晓娟 李发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6-532,共7页
以某化工污染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苯的环境风险评价为例,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对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在土壤污染物苯浓度不变的前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在场地条件下随机取值的变... 以某化工污染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苯的环境风险评价为例,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对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在土壤污染物苯浓度不变的前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在场地条件下随机取值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31%~2.31%、0.12~0.25和1.25~1.75 g/cm3.10 000次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在95%置信水平下,苯的总致癌风险(概率值)在1.45×10-5~2.74×10-5之间.在该场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苯风险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其对风险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贡献率高达90.2%;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的贡献率分别为5.6%和4.2%.因此,在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过程中,应对理化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取值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环境风险评价 不确定性 蒙特卡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李倩 秦飞 +2 位作者 季宏兵 冯金国 黄兴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84-2394,共11页
运用多变量分析、富集因子及地累积指数法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污染评价进行了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Be、V、Co、Ni、Cu、Cd、Pb的含量,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As、Hg含量,用... 运用多变量分析、富集因子及地累积指数法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污染评价进行了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Be、V、Co、Ni、Cu、Cd、Pb的含量,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As、Hg含量,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土壤所含矿物质成分。结果表明,除As外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北京市土壤元素背景值。XRD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的矿物质成分相似,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方解石。多变量分析(主成分、聚类、相关性分析)表明,Cu、Cd、Pb和Hg为人为源,主要来源于矿产的开采或运输过程;Be、V、Ni和Co来自混合源,即矿产开采过程和土壤背景;As为自然源,来自于岩石矿物的风化、侵蚀及土壤母质。富集因子法及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Cd、Pb、Hg污染较严重,受人为活动的显著影响,而Be、V、Co、Ni轻微污染,As无污染。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多变量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土壤 重金属 多变量分析 富集因子 地累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救生舱热环境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汪声 金龙哲 +1 位作者 栗婧 汪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24-1527,共4页
通过对救生舱进行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救生舱等效传热系数和系统平均热容值。并对舱内各种热源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热载荷的计算方法;最后根据救生舱标准规定的环境参数,通过舱内热平衡原理得出了该工况救生舱制冷系统所需最大制... 通过对救生舱进行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救生舱等效传热系数和系统平均热容值。并对舱内各种热源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热载荷的计算方法;最后根据救生舱标准规定的环境参数,通过舱内热平衡原理得出了该工况救生舱制冷系统所需最大制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生舱 传热系数 热载荷 制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剂有机/无机组分在高磷鲕状赤铁矿直接还原焙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余可馨 邹文杰 +4 位作者 寇珏 董豪 徐宏达 孙春宝 孙体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5-1289,共15页
直接还原焙烧-磁选工艺是处理高磷鲕状赤铁矿的有效方法,还原剂组分差异影响还原及脱磷过程机制。比较某褐煤、低变质程度烟煤、秸秆炭以及焦炭这4种组分存在显著差异的还原剂处理高磷鲕状赤铁矿的还原效果,采用TG-DSC、XRD和SEM-EDS揭... 直接还原焙烧-磁选工艺是处理高磷鲕状赤铁矿的有效方法,还原剂组分差异影响还原及脱磷过程机制。比较某褐煤、低变质程度烟煤、秸秆炭以及焦炭这4种组分存在显著差异的还原剂处理高磷鲕状赤铁矿的还原效果,采用TG-DSC、XRD和SEM-EDS揭示还原剂有机组分及无机矿物组成对直接还原及脱磷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烟煤和秸秆炭用量为30%时,直接还原所得铁的铁品位与铁回收率均超过90%,略低于焦炭还原时的指标,烟煤所得产品的磷含量显著降低,褐煤具有含水高、含碳低特性,因而还原效果不佳;褐煤、烟煤、秸秆炭在约300℃释放还原性气体(H_(2)、气态烃、CO),秸秆炭释放气体量较少导致还原性较弱,褐煤与烟煤较秸秆炭更早开始还原反应;秸秆炭与焦炭在700℃以上表现出强反应性,主要通过碳及CO还原铁矿,两者石英含量高,促进磷还原且进入铁相,增加了产品磷含量;烟煤中方解石分解产生CaO可抑制氟磷灰石还原,降低产品磷含量。本研究为寻求廉价易得替代还原剂用于低品质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战略矿产铁矿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高磷鲕状赤铁矿 直接还原焙烧 脱磷 矿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复合包装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谢明辉 李丽 +2 位作者 黄泽春 朱雪梅 孙体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73-779,共7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了牛奶纸塑铝复合包装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并与塑料包装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评价.通过现场和资料调研的方式获得整个生命周期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的数据.结果表明,纸塑铝复合包装和塑料包装的环境影...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了牛奶纸塑铝复合包装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并与塑料包装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评价.通过现场和资料调研的方式获得整个生命周期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的数据.结果表明,纸塑铝复合包装和塑料包装的环境影响值分别为5.225,4.670Pt,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获取阶段,两者均在80%左右.塑料包装在化石资源消耗方面是纸塑铝复合包装的2倍多,由于化石资源消耗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其对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相关途径降低.纸塑铝复合包装的环境影响较大的原因是其尚未得到很好的回收再生利用,通过发展铝塑分离再生技术和提高纸塑铝复合包装回收率可以降低其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纸塑铝复合包装 塑料包装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