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轧机电工钢高精度板形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曹建国 宋纯宁 +3 位作者 孙磊 谭星勇 李艳琳 孔宁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自由规程轧制是实现柔性一体化生产组织和追求最大生产效率的必要途径,板形控制一直是制约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的瓶颈难题。阐述了国际上对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轧机机型的不断探索与板形控制技术特征及其日趋复杂化的进展研究;基于热模拟... 自由规程轧制是实现柔性一体化生产组织和追求最大生产效率的必要途径,板形控制一直是制约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的瓶颈难题。阐述了国际上对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轧机机型的不断探索与板形控制技术特征及其日趋复杂化的进展研究;基于热模拟与数学模型构建了电工钢完整轧制过程的高温本构关系,建立了电工钢热塑性变形过程集成仿真模型,原创构建了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完整过程中可同时控制不均匀变形和不均匀磨损的非对称自补偿轧制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由数据与机理融合驱动的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形性协同的非对称自补偿轧制轧辊辊形、液压窜辊和液压弯辊的高精度融合控制方法。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新一代高技术热连轧自由规程轧制过程的全板形融合π机型与板形控制创新技术,突破性实现了高效低成本对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轧机自由规程轧制的高精度板形控制,为现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实现路径。最后展望了宽幅电工钢高精度板形控制的创新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带轧机 电工钢 自由规程轧制 板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流程形状与性能遗传影响的高强钢冷轧板形板厚控制研究
2
作者 王宏峰 郑帅帅 +3 位作者 杨庭松 张明 陈禄祯 孙文权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5,共10页
针对高强薄带钢轧制过程中的头尾厚差波动、高阶板形缺陷问题,以提升高强薄带钢的质量、促进高强薄带钢的稳定制备为目标,从热轧卷取至冷轧变形的全流程入手,围绕DP780和DP980高强度薄带钢,分析了热轧卷取过程中的非均匀相变现象、冷轧... 针对高强薄带钢轧制过程中的头尾厚差波动、高阶板形缺陷问题,以提升高强薄带钢的质量、促进高强薄带钢的稳定制备为目标,从热轧卷取至冷轧变形的全流程入手,围绕DP780和DP980高强度薄带钢,分析了热轧卷取过程中的非均匀相变现象、冷轧过程中的厚差波动现象以及板形难调控现象,探究了非均匀相变对冷轧基料的形状与性能的遗传影响,给出了高强薄带钢热轧-冷轧厚差联合调控策略;探究了冷轧基料的横向非均匀性能分布规律,给出了适配于冷连轧机组和单机架精密轧机的高阶板形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薄带钢 非均匀相变 横向非均匀性能 板形控制 板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带轧机通用变凸度板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19
3
作者 曹建国 黄小海 +3 位作者 赵秋芳 熊海涛 王涛 张兆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72-2781,共10页
针对已有的变凸度板形控制技术在大宽度变化范围板形控制能力下降快和常规宽度窄料板形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变凸度(universal variable crown,UVC)辊形设计数学模型,提出大宽度变化范围内增强板形控制能力的... 针对已有的变凸度板形控制技术在大宽度变化范围板形控制能力下降快和常规宽度窄料板形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变凸度(universal variable crown,UVC)辊形设计数学模型,提出大宽度变化范围内增强板形控制能力的UVC辊形设计方法,分析UVC辊形的不同宽度板带辊缝凸度调节能力。最后,采用1450热连轧机验证UVC板形控制技术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板带轧机中广泛应用的CVC技术相比,UVC技术在400 mm带钢宽度变化范围内(950~1350 mm)板形控制能力提升91.71%,常规宽度窄料板形二次辊缝凸度调控范围增大142.99%。UVC板形控制技术可增强轧机板形控制能力,有效解决因液压弯辊力偏大甚至超过极限而难以满足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高精度板形质量要求的难题。UVC技术可在大型工业轧机电工钢轧制中稳定运行并推广应用于普钢轧制,为完善宽带钢轧机机型,增强热、冷连轧机全流程板形控制能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钢轧机 电工钢 轧辊 数学模型 板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轧板坯自动转钢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昆鹏 王孝敏 +2 位作者 崔广礼 邓能辉 石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宽厚板生产过程中,其粗轧工艺需控制交叉的锥形辊实现板坯长宽方向的对调,该过程严重依赖人工操作,节奏无法有效控制,制约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进程。结合视觉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设计的粗轧板坯自动转钢系统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在粗轧机出入... 宽厚板生产过程中,其粗轧工艺需控制交叉的锥形辊实现板坯长宽方向的对调,该过程严重依赖人工操作,节奏无法有效控制,制约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进程。结合视觉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设计的粗轧板坯自动转钢系统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在粗轧机出入口分别安装视频监控相机,捕捉转钢辊道区域上板坯的状态,利用改进的包含去雾模块的PIDNet(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network)模型提取板坯前景轮廓,通过组合式角度度量方法实时跟踪板坯旋转角度。过程中融合安全限位、位置优选、速度调控、过转修正等策略共同优化转钢控制,保证转钢的安全稳定,自主学习人工经验提升转钢效率。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可准确测量板坯角度并实现自动转钢功能,能够替代人工操作,节省能耗,实现智能化生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轧 自动转钢 PIDNet 角度跟踪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应力检测技术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尚飞 孙博 +1 位作者 张宏辉 刘文婧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应力检测是保证机械装置稳定可靠运行的必要手段,而考虑到机械装置结构的复杂性与工作环境的多样性,其对检测方法的要求较高。超声应力检测以其高精度、无害性、强适应性等优点在连续介质与非连续介质内外应力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 应力检测是保证机械装置稳定可靠运行的必要手段,而考虑到机械装置结构的复杂性与工作环境的多样性,其对检测方法的要求较高。超声应力检测以其高精度、无害性、强适应性等优点在连续介质与非连续介质内外应力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文章针对超声应力检测中最主要的三种方法:声弹性效应法、声反射系数法以及非线性超声检测法,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其工作原理、发展过程与实际应用等方面分别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技术 应力检测 声弹性效应 声反射系数 非线性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Mg_(4.5)MnZr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研究
6
作者 李亚彪 余伟 +3 位作者 梁家豪 程志诚 孟云 胡水平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热模拟压缩试验,对AlMg_(4.5)MnZr合金在变形温度300~500℃、应变速率0.01~10 s^(-1)、变形量60%条件下进行了高温流变行为和组织演化分析,建立了AlMg_(4.5)MnZr合金的热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并...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热模拟压缩试验,对AlMg_(4.5)MnZr合金在变形温度300~500℃、应变速率0.01~10 s^(-1)、变形量60%条件下进行了高温流变行为和组织演化分析,建立了AlMg_(4.5)MnZr合金的热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并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热加工后AlMg_(4.5)MnZr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在一定范围内,变形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小,合金的动态再结晶特征越明显;运用建立的Arrhenius本构方程对该合金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流变应力值进行了预测,预测值与实验测试值吻合较好;AlMg_(4.5)MnZr合金的热加工图中仅存在1个失稳区,可加工区间较大,其中最佳加工区域参数为:变形温度440~500℃,应变速率0.01~0.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应力 本构关系 热加工图 动态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期哈密瓜坚实度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李锋霞 黄勇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7,共7页
坚实度是哈密瓜成熟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为了研究哈密瓜成熟期坚实度的变化规律,结合试验条件,对2种不同成熟期的哈密瓜质量、纵横径、坚实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不同原始光谱、不同检测部位哈密瓜的坚实度指... 坚实度是哈密瓜成熟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为了研究哈密瓜成熟期坚实度的变化规律,结合试验条件,对2种不同成熟期的哈密瓜质量、纵横径、坚实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不同原始光谱、不同检测部位哈密瓜的坚实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高光谱技术建立哈密瓜不同检测部位坚实度与成熟度的预测模型。试验建模结果显示,赤道阳面部位的模型相关系数:校正集相关系数Rc=0.982,预测集相关系数Rp=0.832;赤道阴面部位的模型相关系数:Rc=0.889,Rp=0.878;果脐部位的模型相关系数:Rc=0.626,Rp=0.821。结果表明,哈密瓜坚实度指标的变化规律与成熟度具有相关性,且不同检测部位的坚实度值存在差异,赤道部位检测结果优于果脐部位。此研究结果为确定哈密瓜的最佳采摘期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密瓜 成熟期 坚实度 变化规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冷轧机全机组一体化板形控制 被引量:25
8
作者 曹建国 江军 +3 位作者 邱澜 李艳琳 何安瑞 张勇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84-1591,共8页
针对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冷轧机冷轧薄板高精度板形质量边降、凸度、同板差和平坦度等多指标日趋严苛难题,结合生产实践分析宽带钢冷轧机国际主流机型及其板形控制特点,提出宽带钢冷连轧"门户机架""中间机架组"和&qu... 针对新一代高技术宽带钢冷轧机冷轧薄板高精度板形质量边降、凸度、同板差和平坦度等多指标日趋严苛难题,结合生产实践分析宽带钢冷轧机国际主流机型及其板形控制特点,提出宽带钢冷连轧"门户机架""中间机架组"和"成品机架"全机组一体化板形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从四辊和六辊冷轧机的凸度和边降构成特征可知,四、六辊轧机轧辊压扁的不均匀变形和"有害接触区"弯矩在带钢凸度和边降构成均占主要比例,四辊轧机板形控制能力随着宽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且对四辊和六辊轧机高精度一体化板形控制应采取明显不同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轧机机型 带钢 板形控制 边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状态下线接触滑动粗糙界面的动摩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肖会芳 杨荃 +1 位作者 邵毅敏 徐金梧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194,共7页
滑动粗糙界面的摩擦润滑特性对界面的润滑设计和润滑状态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建立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滑动粗糙界面模型,基于界面的法向载荷由润滑油膜和粗糙体共同承担的载荷分配思想,采用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描... 滑动粗糙界面的摩擦润滑特性对界面的润滑设计和润滑状态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建立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滑动粗糙界面模型,基于界面的法向载荷由润滑油膜和粗糙体共同承担的载荷分配思想,采用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描述粗糙表面形貌,考虑界面润滑的时变效应和润滑油的黏-压特性,建立线接触滑动粗糙界面的油膜厚度方程和粗糙体接触压力方程,获得了整个润滑区的润滑油膜载荷比例因子、油膜厚度和摩擦系数随滑动速度的变化关系,推导了界面由混合润滑过渡为液压润滑的临界速度关系表达式,分析了滑动粗糙界面的润滑承载机理,获得了界面油膜厚度、摩擦系数和临界速度随界面形貌参数、法向载荷、润滑油属性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机械结构的界面润滑设计、润滑状态预测和润滑优化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粗糙界面 动摩擦 润滑特性 临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轧板坯镰刀弯生成规律仿真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海玉 高雷 +1 位作者 杨荃 王晓晨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78,共8页
针对某常规热连轧粗轧板坯的镰刀弯问题,通过对某2 250mm热连轧粗轧机板坯镰刀弯现象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轧辊-轧件动态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考虑粗轧轧制过程中的非对称影响因素,系统研究了来料楔形、来料两侧温度不... 针对某常规热连轧粗轧板坯的镰刀弯问题,通过对某2 250mm热连轧粗轧机板坯镰刀弯现象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轧辊-轧件动态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考虑粗轧轧制过程中的非对称影响因素,系统研究了来料楔形、来料两侧温度不均以及轧机两侧纵向刚度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板坯镰刀弯的产生机理,从而得到了出口板坯镰刀弯生成规律,建立了出口板坯镰刀弯弯曲量计算公式。将该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可知,偏差绝对值基本在15%以内,表明该式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镰刀弯弯曲量。同时,定量表达了入、出口板坯楔形和镰刀弯弯曲量之间的关系。即已知入口板坯楔形和出口镰刀弯弯曲量,利用该式,则可计算出口板坯楔形,从而计算出辊缝倾斜调整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轧 板坯 镰刀弯 楔形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耐蚀车体用钢热变形行为及本构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春雨 余伟 +2 位作者 程知松 王铭阳 唐荻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8153-18162,共10页
使用GLEEBLE 3500研究了高强耐蚀车体用钢在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的规律,建立了变形抗力模型。通过单道次压缩实验,得到了温度与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影响的模型,推导出高强耐蚀钢的动态再结晶发生时的激活能;通过双道次压... 使用GLEEBLE 3500研究了高强耐蚀车体用钢在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的规律,建立了变形抗力模型。通过单道次压缩实验,得到了温度与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影响的模型,推导出高强耐蚀钢的动态再结晶发生时的激活能;通过双道次压缩实验,研究了形变温度和道次间停留时间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高强耐蚀钢奥氏体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计算了高强耐蚀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结果表明:形变温度和应变速率是对单道次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影响最明显的两个因素。在相同温度下,变形速率越大,高强耐蚀钢的峰值应力越大;在应变速率一致的情况下,温度降低峰值应力增大。变形温度和道次间隔时间对高强耐蚀钢的双道次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明显。变形温度越高,道次间隔时间越长,高强耐蚀钢的静态再结晶程度越高,软化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货车 车体用钢 耐候钢 高强钢 热变形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界面法向接触振动响应与能量耗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会芳 邵毅敏 徐金梧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9-155,共7页
粗糙界面的法向接触振动与能量耗散特性对描述界面动力学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建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振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其法向接触振动响应特征量和振动能量耗散量的计算方法。基于粗糙表面的三维分形模型描述,构造... 粗糙界面的法向接触振动与能量耗散特性对描述界面动力学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建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振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其法向接触振动响应特征量和振动能量耗散量的计算方法。基于粗糙表面的三维分形模型描述,构造了粗糙界面的接触力-变形关系式,并与Hertz接触模型的力-变形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粗糙界面接触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计算了不同表面形貌粗糙界面系统每周期的振动能量耗散率和累计能量耗散率;分析了粗糙界面法向接触振动的响应特征与能量耗散特性,从理论上对界面法向微动能量耗散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为描述接触界面的动力学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界面 接触振动 动力学响应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带钢材表面缺陷检测实验平台开发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小占 石杰 +2 位作者 杨朝霖 吴昆鹏 邓能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59,共6页
针对机器视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实际生产现场的板带钢材表面缺陷检测装置为依据,设计开发了板带钢材表面缺陷检测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包括光学图像采集装置、数据处理中心和HMI人机交互端。可开设光学成像实验、驱动软件... 针对机器视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实际生产现场的板带钢材表面缺陷检测装置为依据,设计开发了板带钢材表面缺陷检测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包括光学图像采集装置、数据处理中心和HMI人机交互端。可开设光学成像实验、驱动软件开发实验、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设计实验等。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与生产现场贴近的应用场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机器视觉相关技术原理和工作流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缺陷检测 光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形距离的生产状态聚类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飞 梁治国 +1 位作者 王晓晨 马粹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242-3244,共3页
现代生产中的大量生产数据蕴藏着丰富的生产过程和质量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可以了解生产状态,进行生产故障诊断或有针对性的质量检测,而经常使用的相似性的度量欧式距离只能反映数据空间分布为球形或超球形的结构特性。难以刻画复杂数据... 现代生产中的大量生产数据蕴藏着丰富的生产过程和质量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可以了解生产状态,进行生产故障诊断或有针对性的质量检测,而经常使用的相似性的度量欧式距离只能反映数据空间分布为球形或超球形的结构特性。难以刻画复杂数据分布特性,将流形距离引入到生产过程状态的聚类分析中,利用标准数据、田纳西—伊斯曼过程和热轧带钢实际生产过程数据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进而可以更加有效地了解生产过程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形距离 聚类分析 生产状态分析 K-中心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状态的测地距离谱聚类分析
15
作者 何飞 王晓晨 +1 位作者 马粹 梁治国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2年第24期241-244,共4页
随着计算机和传感技术的发展,大量生产过程数据被记录。提取数据中的知识信息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聚类分析可以了解生产状态,进行生产故障诊断或有针对性的质量检测,谱聚类是较为先进的聚类方法,而传统的谱聚类中使用欧式距... 随着计算机和传感技术的发展,大量生产过程数据被记录。提取数据中的知识信息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聚类分析可以了解生产状态,进行生产故障诊断或有针对性的质量检测,谱聚类是较为先进的聚类方法,而传统的谱聚类中使用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的度量,但欧式距离只能反映数据空间分布为球形或超球形的结构特性,难以刻画复杂数据分布特性,将测地距离引入谱聚类中,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状态的聚类分析中,分别利用标准数据、TE生产过程数据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测地距离谱聚类方法可以降低参数的敏感性,且具有更优的聚类结果,可以更加有效了解生产过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地距离 谱聚类 生产状态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织构材料中激光超声表面波传播特性研究
16
作者 殷安民 陶程 +4 位作者 王晓晨 杨荃 徐晓东 董锋 束学道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4,共6页
采用瞬态热栅激发(Impulsive Stimulated Thermal Scattering或ISTS)声表面波技术对钢板上的超声表面波速度色散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多晶体材料的织构会对超声表面波速度的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不同的织构类型会对超声表面... 采用瞬态热栅激发(Impulsive Stimulated Thermal Scattering或ISTS)声表面波技术对钢板上的超声表面波速度色散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多晶体材料的织构会对超声表面波速度的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不同的织构类型会对超声表面波速度的色散性影响不同。{100}织构使得声表面波速度较高但是波动性较小,{111}织构使得声表面波速度较低波动性较小,{112}和{332}织构使得声表面波最高速度较高,最低速度较低,速度波动性较大。研究表明:通过对所检测到的超声表面波速度色散性分析反演金属多晶体材料的不同织构类型是可行的,这也给采用激光超声技术对多晶体材料性质的实时无损测定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超声 声表面波 织构 多晶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板带凸度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冰 何飞 +2 位作者 杨德斌 杨荃 刘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3-359,共7页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针对热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板带凸度进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工艺参数与板带凸度的关系模型,引入Morris及Variance-based敏感性分析方法,获得影响板带凸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针对热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板带凸度进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工艺参数与板带凸度的关系模型,引入Morris及Variance-based敏感性分析方法,获得影响板带凸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建模的Morris及Variance-based敏感性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定位关键因素,为实现热轧过程中的生产控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带凸度 敏感性分析 MORRIS Variance-bas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边剪钢板自动对中系统研究
18
作者 吴昆鹏 石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6-204,共9页
双边剪切工艺中钢板对中过程需要人工目视激光线进行余量观测,操作复杂且主观判断影响数据准确性。为此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双边剪钢板自动对中系统,依赖沿辊道分布的多组面阵相机进行辊道钢板状态数据采集,利用现场测量数据及钢板目标... 双边剪切工艺中钢板对中过程需要人工目视激光线进行余量观测,操作复杂且主观判断影响数据准确性。为此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双边剪钢板自动对中系统,依赖沿辊道分布的多组面阵相机进行辊道钢板状态数据采集,利用现场测量数据及钢板目标宽度标定出两条虚拟剪切线,摆脱对传统辅助激光线的依赖。同时系统中采用级联的钢板对象提取模型,采用先粗后精的分步提取思想,提升钢板边缘检测精度。依据钢板轮廓位置与虚拟剪切线位置关系换算出移动距离,从而控制磁力对中装置完成钢板对中过程,提升双边剪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对于钢板宽度测量误差小于5 mm,系统自动控制对中误差小于10 mm,满足企业自动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边剪 自动对中 剪切线标定 轮廓提取 级联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点云拼接的型钢轮廓测量实验平台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能辉 石杰 +2 位作者 吴昆鹏 李小占 杨朝霖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针对传统型钢轮廓尺寸的连续人工监测困难、测量精度低和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三维点云拼接的轮廓尺寸测量实验平台。采用6组激光光源和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搭建了用于三维点云数据采集的硬件平台,并提出了基于最近点迭代(ICP)的... 针对传统型钢轮廓尺寸的连续人工监测困难、测量精度低和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三维点云拼接的轮廓尺寸测量实验平台。采用6组激光光源和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搭建了用于三维点云数据采集的硬件平台,并提出了基于最近点迭代(ICP)的多帧三维点云拼接算法以及轮廓尺寸测量方法,从而模拟型钢生产中移动工况下的轮廓尺寸测量。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型钢轮廓尺寸,并且测量精度可达到0.01 mm。该实验平台能够针对型钢生产现场轮廓尺寸测量过程的难点问题进行相关理论的实验论证,完善了测量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 三维轮廓 最近点迭代 点云拼接 尺寸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FE-SAFE的高速动车组非动力车轴疲劳寿命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曹建国 宋红攀 +3 位作者 刘鑫贵 吴毅 江军 项彬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以CRH380B型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车轴为研究对象,开展高速动车组非动力车轴的疲劳寿命预测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车轴危险截面处的应力分析;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高速动车组整车模型,分析车轴... 以CRH380B型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车轴为研究对象,开展高速动车组非动力车轴的疲劳寿命预测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车轴危险截面处的应力分析;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高速动车组整车模型,分析车轴垂向和横向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疲劳累计损伤理论,以车轴的应力和载荷谱为输入,基于疲劳寿命专用仿真软件FE-SAFE对车轴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非动力车轴轮座内侧的过渡圆弧处为最大应力部位和危险部位,最大应力为122.01 MPa,疲劳寿命约为28.6a,均满足车轴静强度和设计寿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车轴 载荷谱 疲劳寿命 有限元模型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