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传播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仲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0-94,共5页
近年来,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其中,整体性传播整合了多样化的"非遗"资源,契合"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同时节约了传播成本,因此成为各地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然而,整体性传播也存在忽视个... 近年来,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其中,整体性传播整合了多样化的"非遗"资源,契合"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同时节约了传播成本,因此成为各地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然而,整体性传播也存在忽视个体差异的问题,而且在具体操作层面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和机械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该针对具体的传播对象和受众群体,将整体性传播与分类化传播结合起来,处理好传承与传播的关系,处理好传播中各种角色间的关系等问题,形成在各方推动下既讲经济效益又注重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理想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传播 传播方式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民族地区文化资本的创意性生成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林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24,共7页
民族地区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创意性转化是补齐这一短板的重要路径。培育壮大区域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有助于民族地区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在探索资本转化的过... 民族地区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创意性转化是补齐这一短板的重要路径。培育壮大区域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有助于民族地区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在探索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运动式"开发、"空心化"经营和"同质化"发展三种较为典型的不良趋向。为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资本转化的质量和效率,应构建创意、文脉、共识、场景和资产为要素的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理念更新、新型体制机制建设和内外部的驱动性力量,打造文化资本生成升级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文化资本 创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视野中探索健康景观设计问题——读潘锋教授《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建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74,共2页
对于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来说,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环境都是必需的,因为有了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环境才会有健康的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人类社会。在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生存环境健康都成为需要人类迫切关注的时代,如何深入思考和探讨人类自身... 对于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来说,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环境都是必需的,因为有了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环境才会有健康的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人类社会。在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生存环境健康都成为需要人类迫切关注的时代,如何深入思考和探讨人类自身的环境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进行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 景观设计 设计问题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人类生存 人类社会 人类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建构与治理趋势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林生 金元浦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5,共12页
建构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是关乎国家治理互联网文化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的提出,意味着互联网平台及其相关文化业态在角色功能、市场地位、管理方式、行业治理效果等方面均发... 建构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是关乎国家治理互联网文化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的提出,意味着互联网平台及其相关文化业态在角色功能、市场地位、管理方式、行业治理效果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应包括意识形态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创新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推进主体责任建构与治理中,其呈现出包容审慎、整体化治理、聚焦音视频产业、关注个人信息过度收集以及重构互联网伦理等特征。破解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建构与治理的障碍,需要厘清互联网平台娱乐与导向的安全边界、互联网平台生存与膨胀的成长边界、互联网平台责任与义务的法治边界、互联网平台中立与工具的道德边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平台 主体责任 文化新业态 治理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道德失范与伦理构建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林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1,共9页
互联网文化产业伦理伴随着互联网文化业态的发展而出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规范产业行为的作用。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如产业垄断、圈地运动、侵犯知识产权、干预消费者选择、危及隐私安全等,制约着产业的快速健康... 互联网文化产业伦理伴随着互联网文化业态的发展而出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规范产业行为的作用。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如产业垄断、圈地运动、侵犯知识产权、干预消费者选择、危及隐私安全等,制约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产业伦理建构的角度来看,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与技术伦理、文化伦理、产业伦理包含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密切相关。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情境主义的伦理认识观是构建互联网文化产业伦理并对产业实践进行伦理评判的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产业 道德失范 伦理构建 情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文化新业态发展的战略语境、历史机遇与行动路线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林生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8-56,共9页
2021—2025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文化新业态总体处于承上启下衔接期、既有成果巩固期和新制高点抢占期的战略语境中。这一宏观语境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体现为文化新业态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产业高质量发... 2021—2025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文化新业态总体处于承上启下衔接期、既有成果巩固期和新制高点抢占期的战略语境中。这一宏观语境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体现为文化新业态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互联网+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文化新业态发展,需要在政策体系、设施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等层面制定有效的行动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2025 文化新业态 “两个一百年” 历史机遇 行动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林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6,共8页
"互联网+"理念逐渐与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业态。泛娱乐文化业态、二次元文化业态、虚拟文化业态、粉丝经济文化业态、影音文化业态和传媒文化业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新业态在发... "互联网+"理念逐渐与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业态。泛娱乐文化业态、二次元文化业态、虚拟文化业态、粉丝经济文化业态、影音文化业态和传媒文化业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高端创意、跨界融合、模式创新、场景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特征,促进了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总体来看,文化新业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整体发展的速度较快、小微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迅速崛起、文化内容的创造与形式发生变化、资本的有效供给得到增加、新生代成为消费的主体等。但在文化新业态认知、产业发展秩序、内部产业结构和资金使用效率等层面,也存有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新业态 产业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东亚场域中共时的殖民体制差异/历时的时代转换维度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9,共11页
中国20世纪上半期文学,是在东亚殖民语境中发生和展开的,其中,各种日本占领区文学占有相当的份额。经过近20年的拨乱反正,被冷落半个世纪的沦陷区文学开始纳入新版中国文学史。不过,由于过于简略,远未达到最基本的共时均衡。日本的侵华... 中国20世纪上半期文学,是在东亚殖民语境中发生和展开的,其中,各种日本占领区文学占有相当的份额。经过近20年的拨乱反正,被冷落半个世纪的沦陷区文学开始纳入新版中国文学史。不过,由于过于简略,远未达到最基本的共时均衡。日本的侵华战争造成区域的分割和发展的断裂,因此引入共时的殖民体制差异维度和历时的时代转换维度,重新关注外部因素与文学的关联,有助于进一步细化复杂的日本占领区文学评估,还原民国时期文学本来的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史 沦陷区文学 殖民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7,共6页
世界在全球化,世界已被卷入全球化,在全球化语境中,他者文化系统和文化观念影响与文化传承和文化身份认同形成多样性的矛盾和张力,各种不同的、相异性的、多样化的文化被卷入全球化之中,各种相异性、多样性、传统性和地方性的文化在&qu... 世界在全球化,世界已被卷入全球化,在全球化语境中,他者文化系统和文化观念影响与文化传承和文化身份认同形成多样性的矛盾和张力,各种不同的、相异性的、多样化的文化被卷入全球化之中,各种相异性、多样性、传统性和地方性的文化在"全球化"中面临着重大而严峻的挑战。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来说,如何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传承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扩张中保护文化的地方性和差异性,成为当前文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性 文化多样性 文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消费逻辑中的拟像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林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2,共3页
拟像是数字技术与图像艺术结合的产物。拟像一经出现便被纳入到资本的运行中,遵从文化消费的逻辑,既体现出鲜明的商品化特质,又推进了经济的拟像化进程。在文化消费的逻辑中,观看已不再关注图像的物质性,符号价值成为拟像消费所追求的... 拟像是数字技术与图像艺术结合的产物。拟像一经出现便被纳入到资本的运行中,遵从文化消费的逻辑,既体现出鲜明的商品化特质,又推进了经济的拟像化进程。在文化消费的逻辑中,观看已不再关注图像的物质性,符号价值成为拟像消费所追求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像 消费 逻辑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怀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张毓茂先生——从吉林大学的东亚殖民研讨会谈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泉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2,共5页
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在行旅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事由,我们总会遇到或共事协作、或志同道合、或情趣相投的人群。于是,一波一波或轻松或紧张的交流,或亲密或拘谨的交往,也就自然而至。人们各有各的忙碌,各有各的操心。特别是,随着兴趣工... 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在行旅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事由,我们总会遇到或共事协作、或志同道合、或情趣相投的人群。于是,一波一波或轻松或紧张的交流,或亲密或拘谨的交往,也就自然而至。人们各有各的忙碌,各有各的操心。特别是,随着兴趣工作的迁移、生活轨迹的变化,那些曾经或主动或被动的密切交流与交往,有的会延绵不绝,有的会慢慢淡出,也有的会戛然而止。人聚总有离散时。生活就是这样。但即使是慢慢淡出或戛然而止的那一群,也总有一些人在你的心中沉淀下来,融入了你的生命历程,留下无情岁月也无法抹去的情愫和感念。对我来说,张毓茂先生就是我的人生旅行中的这样的一位。他的声音影像已经静静的封存在我大脑的某个角落近20年,是吉林大学的东亚殖民研讨会又把我的张毓茂记忆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大学 沦陷区文学 延绵不绝 生命历程 生活轨迹 志同道合 拓荒者 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娘在1942:太平洋战争下的文化触变与认同游移——以她与《妇女杂志》《实报》的关系考释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言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4,共8页
梅娘从1942年起任职《妇女杂志》社,并在该杂志上发表大量作品;同时她还在《实报》的"某夫人信箱"专栏任编辑,充当社会调停人的角色。本文通过梳理梅娘与这些报刊的关系,指出:梅娘这一时期频频出入公共视野,将自身提升为具有... 梅娘从1942年起任职《妇女杂志》社,并在该杂志上发表大量作品;同时她还在《实报》的"某夫人信箱"专栏任编辑,充当社会调停人的角色。本文通过梳理梅娘与这些报刊的关系,指出:梅娘这一时期频频出入公共视野,将自身提升为具有公共知识分子意味的角色,她以及同时代女性报刊的高度个性化和性别化的发声,补充了抵抗、妥协的二元殖民叙事。然而梅娘的复杂性在于:在不被强迫的情况下,她却肯定并宣扬了"大东亚圣战"的意义,这种繁复多变的殖民体验与民族认同,消解了民族主义话语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它为我们了解战时下中国知识分子回应殖民统治的方式提供了新视角,梅娘的犹疑和矛盾也揭示了沦陷北京文化所包含的矛盾、冲突和讽刺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娘 《妇女杂志》 女性主义 《实报》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区隔”与显性支配——论审美趣味与审美权力的双向建构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仲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152,共6页
在审美文化领域,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隐性的"区隔"力量,形成文化资本占有者对其他阶层审美活动的软性控制和引导,这与通过对审美资源的硬性占有而呈现出显性支配力的审美权力形成对应关系。在审美权力到审美趣味领域的延伸过程中... 在审美文化领域,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隐性的"区隔"力量,形成文化资本占有者对其他阶层审美活动的软性控制和引导,这与通过对审美资源的硬性占有而呈现出显性支配力的审美权力形成对应关系。在审美权力到审美趣味领域的延伸过程中,呈现了一种由硬到软、由显性到隐性的向度;另一方面,审美趣味的层级结构又反哺并巩固已有的审美权力结构,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指向对方的双向建构关系。在这种关系形态下,需要结合时代语境反思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权力颠覆与趣味博弈,从中趋利避害,实现社会审美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区隔” 显性支配 审美趣味 审美权力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中心主义”:视觉观看中的理性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林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3,共6页
"视觉中心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图像认知理念,它强调理性在观看中的主导地位。柏拉图对"肉体之眼"的贬低和笛卡尔对"心灵之眼"的绝对张扬,显现出理性对视觉观看的主导。随着理性与科学技术深入结合,科学理... "视觉中心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图像认知理念,它强调理性在观看中的主导地位。柏拉图对"肉体之眼"的贬低和笛卡尔对"心灵之眼"的绝对张扬,显现出理性对视觉观看的主导。随着理性与科学技术深入结合,科学理性成为视觉中心主义遵循的绝对法则,并主宰着图像意义的建构。视觉中心主义对理性的遵从,挤压了感性等人文要素的生存空间。在解构视觉中心主义的"霸权"中,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出发的结构主义传统和从现象学到解释学的传统成为两条重要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中心主义 肉体之眼 心灵之眼 科学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意识与文学理解事件的辩证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建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共4页
哲学诠释学最重要的意识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此在性、历史性和有限性的意识,这种诠释学意识规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视域。文学的理解活动就是在效果历史意识的效果历史事件中展开的理解的此在性与有限性、历史性与开放性、语言性与思辨性... 哲学诠释学最重要的意识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此在性、历史性和有限性的意识,这种诠释学意识规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视域。文学的理解活动就是在效果历史意识的效果历史事件中展开的理解的此在性与有限性、历史性与开放性、语言性与思辨性的辩证运动,从而使文学的理解活动成为一种持续的对话过程和效果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意识 有限性 历史性 语言性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观看批评范式的历史性出场及其理论构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林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0-165,共6页
观看作为一种向图像进行提问的话语范式出现在批评的视野,彰显了图像批评的"问题意识"。以约翰·伯格为中心的理论践行者构筑了图像观看批评范式的话语共同体,在观者范式的批评视域之下,与观者有关的本体论、前理解、效... 观看作为一种向图像进行提问的话语范式出现在批评的视野,彰显了图像批评的"问题意识"。以约翰·伯格为中心的理论践行者构筑了图像观看批评范式的话语共同体,在观者范式的批评视域之下,与观者有关的本体论、前理解、效果史、意义多元性等成为批评范式的核心命题。观者在图像批评中的凸显,究其实质体现的是图像批评诸要素"背景—突前"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看 图像批评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与现代性张力中的宗白华美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建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宗白华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构建的美学思想,不仅丰富而且深刻。这种美学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深刻把握和他对中国美学的创造性诠释,更重要地体现于,他在中西美学的视界中实现了中国美学的一... 宗白华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构建的美学思想,不仅丰富而且深刻。这种美学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深刻把握和他对中国美学的创造性诠释,更重要地体现于,他在中西美学的视界中实现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现代性范式的转换。而最重要的标志是,他的美学是一种把最感性("肉身化")的生命与最深刻的形而上之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构了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或者说"体道"的感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本体 肉身化 审美现代性 意境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