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滤除菌用净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任峰 刘太奇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综述了过滤除菌用净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情况,介绍了目前用于过滤除菌的各种净化材料以及制备新型过滤材料的新工艺。还探讨了过滤除菌的机理,概述了细菌净化材料在空气净化、生产纯净水以及在食品行业、医疗行业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过滤材料 细菌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十水硫酸钠的个体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赵荣 韩子夜 +2 位作者 吴飞翔 刘太奇 李谭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新冠病毒的爆发使得人们对医用防护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隔离病毒并确保密闭空间人体舒适。人们试图用基于十水硫酸钠的相变材料来调节个体防护服的温度,但是其配方中含有危险品硼酸,并存在相分离、过冷等现象,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新冠病毒的爆发使得人们对医用防护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隔离病毒并确保密闭空间人体舒适。人们试图用基于十水硫酸钠的相变材料来调节个体防护服的温度,但是其配方中含有危险品硼酸,并存在相分离、过冷等现象,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硼砂两种不同类型的成核剂,成功制备出不含硼酸的过冷度低、热性能稳定、可用于调节人体温度的个体防护材料,并研究了用DSC测试该材料相变潜热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有效降低了十水硫酸钠的过冷度,个体防护材料的潜热足以用于制造防护服。当纳米二氧化硅添加量为3%时,个体防护材料的潜热为179 J/g,相变温度为16℃,过冷度仅为0.7℃;DSC测试该防护材料热性能的最佳条件为:样品质量为30 mg,制样温度维持在0℃,氮气压力为0.1 MPa。使用该防护材料制备的个体防护背心测试结果表明:防护背心4 h内可保持在26℃范围中,6 h保持在29℃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水硫酸钠 个体防护 相变材料 成核剂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晓 温玉全 +2 位作者 杨莉燕 师奇松 刘太奇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25-628,共4页
微胶囊相变材料是将微胶囊技术应用于相变材料而形成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其直径为2-1000μm,它能够在10-80°C温度范围内,吸收或放出100-200 J/g的热量,而且在吸、放热量的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就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特性、结... 微胶囊相变材料是将微胶囊技术应用于相变材料而形成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其直径为2-1000μm,它能够在10-80°C温度范围内,吸收或放出100-200 J/g的热量,而且在吸、放热量的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就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特性、结构组成、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分别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相变 微胶囊技术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金属氧化物纳米夹心材料的制备及净化菌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太奇 陈曦 +2 位作者 齐明霞 李唯真 操彬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3-146,共4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负载有不同含量金属氧化物的纳米TiO2/聚己内酰胺(PA6)及纳米TiO2/PA6/Ag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纤维进行了表征,纤维直径在50 nm~100 nm之间;讨论了纤维平均直径与溶液黏度及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实验选用霉菌作...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负载有不同含量金属氧化物的纳米TiO2/聚己内酰胺(PA6)及纳米TiO2/PA6/Ag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纤维进行了表征,纤维直径在50 nm~100 nm之间;讨论了纤维平均直径与溶液黏度及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实验选用霉菌作为测试菌种,采用振荡瓶法对纤维进行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抗菌纤维的杀菌率最高可达99.99%。综合考虑生产工艺难度和杀菌效果,确定最佳的抗菌纤维为2.0%TiO2/PA6/Ag纳米纤维。通过热压将此纤维制备成"夹心"式净化材料,其过滤菌效率可达9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二氧化钛/聚己内酰胺 二氧化钛/聚己内酰胺/银 抗菌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纳米纤维的水稳定性与夹心净化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瑞雪 刘太奇 操彬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2-155,159,共5页
聚乙烯醇(PVA)的水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可以生成直径均匀的纳米纤维,但纤维的水稳定性较差,用于液体过滤时一般需进行预处理。文中采用热处理的方法提高PVA纳米纤维的水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PVA纳米纤维结晶度有所增加;在150... 聚乙烯醇(PVA)的水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可以生成直径均匀的纳米纤维,但纤维的水稳定性较差,用于液体过滤时一般需进行预处理。文中采用热处理的方法提高PVA纳米纤维的水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PVA纳米纤维结晶度有所增加;在150℃热处理10min后纤维的结晶度最大,增加了12%。处理后的纤维在水中不溶解,只发生凝集和膨胀。通过热压技术将PVA纳米纤维制成夹心净化材料,当纤维密度为5g/m2时,该夹心材料对粒径1μm的PS微球的过滤效率为95.50±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纳米纤维 水稳定性 结晶度 夹心净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涂制备抗菌夹心净化材料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操彬彬 刘太奇 刘瑞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7-120,共4页
为解决净化过滤用静电纺纤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和残留有机物二次污染的问题,将电纺尼龙6(PA6)纤维、玻璃纤维与涂覆硅凝胶的工业滤布热压成型,采用静电喷涂技术将纳米TiO2沉积于净化材料的表面,制备出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夹心... 为解决净化过滤用静电纺纤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和残留有机物二次污染的问题,将电纺尼龙6(PA6)纤维、玻璃纤维与涂覆硅凝胶的工业滤布热压成型,采用静电喷涂技术将纳米TiO2沉积于净化材料的表面,制备出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夹心净化材料。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喷涂的TiO2负载于纳米纤维的表面;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喷涂后的纳米TiO2的晶型(锐钛型)未发生改变;抗菌测试结果表明,材料整体的杀菌率可达98.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涂 静电纺丝 二氧化钛 抗菌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纳米丝基夹心净化材料的结构与过滤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瑞雪 刘太奇 操彬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71,共4页
研究了纤维面密度不同的夹心材料对不同浊度的聚苯乙烯(PS)微球悬浮液的过滤效率、压力降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纤维密度为2.5 g/m2时夹心材料的滤性能相对较好,浊度为80NTU时,QF最大为1.713×10-3。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夹心材... 研究了纤维面密度不同的夹心材料对不同浊度的聚苯乙烯(PS)微球悬浮液的过滤效率、压力降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纤维密度为2.5 g/m2时夹心材料的滤性能相对较好,浊度为80NTU时,QF最大为1.713×10-3。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夹心材料的形貌及不同面密度纤维的孔径大小,平均孔径随着面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过滤效率随着平均孔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夹心材料在循环使用5次后,过滤效率及纤维的保留率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心材料 过滤效率 压力降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心式纳米超净化材料的制备及净化除菌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任峰 刘太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5-138,共4页
介绍了一种新颖夹心式纳米超净化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净化除菌性能,通过对这种新型材料过滤酵母菌浊液的过滤效率以及滤液的浊度变化值等参数的测定,表明这种新型材料过滤效率很高。并对材料净化除菌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新型材料 过滤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电纺丝基夹心净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操彬彬 刘太奇 +2 位作者 王晨 张若凡 陈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纳米TiO2作为一种高效、无毒的光催化剂,在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首先应考虑和解决的就是其有效负载问题。文中采用气流电纺法制备了TiO2/尼龙6(PA6)纳米复合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 纳米TiO2作为一种高效、无毒的光催化剂,在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首先应考虑和解决的就是其有效负载问题。文中采用气流电纺法制备了TiO2/尼龙6(PA6)纳米复合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仪(EDX)和热重分析(TG)等技术手段对纤维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Shake Flask法对纤维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气流电纺纤维的平均直径在60 nm~65 nm之间,杀菌率最高可达99.74%。通过热压将此纤维制备成"夹心"式净化材料,其对1μm的PS微球的过滤效率可达9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电纺 尼龙6/TiO2 表征 抗菌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龙-6纳米纤维膜老化性能的研究
10
作者 杨莉燕 刘太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53,60,共3页
分别将w(尼龙-6)=10%、12%和14%的甲酸溶液经静电纺丝后得到具有不同纤维直径的纳米纤维膜,模拟自然环境,将其与普通薄膜进行老化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薄膜厚度的情况下,纳米纤维膜比普通薄膜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并且随纳米... 分别将w(尼龙-6)=10%、12%和14%的甲酸溶液经静电纺丝后得到具有不同纤维直径的纳米纤维膜,模拟自然环境,将其与普通薄膜进行老化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薄膜厚度的情况下,纳米纤维膜比普通薄膜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并且随纳米纤维直径的减小,相应纳米纤维膜的耐老化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膜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牢固结合的多层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雪 刘太奇 +1 位作者 李言 赵小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6,共7页
为提升纳米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过滤效率及膜层间的结合力,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工业过滤织物上纺制低熔点聚合物纤维和聚酰胺6(PA6)纳米纤维,再与玻璃纤维进行热压成形制备出一种结合牢固的多层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过滤性能,同时... 为提升纳米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过滤效率及膜层间的结合力,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工业过滤织物上纺制低熔点聚合物纤维和聚酰胺6(PA6)纳米纤维,再与玻璃纤维进行热压成形制备出一种结合牢固的多层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过滤性能,同时通过建立拉力测试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层间结合强度。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过滤效率随着PA6纳米纤维膜面密度和聚苯乙烯(PS)微球水溶液起始浊度值的增加而增高,当PA6纳米纤维膜面密度为2.5 g/m^(2)时,该复合材料对直径为1μm的PS微球的过滤效率可达98.9%;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随着低熔点聚合物纤维平均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当采用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纤维时,其结合力可达8.2 N/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聚酰胺6 聚苯乙烯 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多层纳米复合材料 过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熔体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一种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晓敏 刘太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MOFs)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文中首次采用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纤维作为沉积MOFs晶体的衬底,并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原位制备了负载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的LDPE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扫描... 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MOFs)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文中首次采用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纤维作为沉积MOFs晶体的衬底,并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原位制备了负载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的LDPE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TG),对UiO-66@PE纤维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UiO-66@PE复合纤维材料最佳制备温度是100℃,它是由UiO-66包裹的纤维态复合材料,且晶体较均匀负载于LDPE纤维表面,UiO-66晶体直径为190~900 nm;FT-IR分析表明UiO-66晶体与LDPE纤维之间没有化学作用;TG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基材LDPE,UiO-66@PE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能够达到4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静电纺丝 低密度聚乙烯 金属-有机框架 UiO-66@PE纤维复合材料 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个体防护的高效净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雪 吴锦程 +1 位作者 刘太奇 李谭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目前,经驻极生产的熔喷布对空气中病毒等微小颗粒的过滤主要依靠其静电吸附机理,但由于熔喷布表面电荷难以持久保持,不能长期保持高效过滤,因而不能保证医护人员不被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所以需要提升熔喷布在失电荷时的机械过... 目前,经驻极生产的熔喷布对空气中病毒等微小颗粒的过滤主要依靠其静电吸附机理,但由于熔喷布表面电荷难以持久保持,不能长期保持高效过滤,因而不能保证医护人员不被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所以需要提升熔喷布在失电荷时的机械过滤效率。文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在熔喷布上电纺尼龙6(PA6)纳米纤维,通过热压法制成一种以熔喷布为表层,PA6纳米纤维为中间层的夹心材料;对该夹心材料的表面形貌、热学性能、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并测试其过滤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夹心材料表面完整度高,纳米纤维直径可达67 nm左右;在没有驻极工艺处理的情况下,该夹心材料对粒径为0.2μm的颗粒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而对照试验的无纺布相应的过滤效率为0;该夹心材料过滤阻力在284 Pa左右,适合作为个体防护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喷布 静电纺丝 夹心材料 过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活性炭材料及其在净化VOC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锦程 刘太奇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以甲醛、甲苯为代表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洞结构、高比表面积、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在空气净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普通活性炭材料的环境治理效率以及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 以甲醛、甲苯为代表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洞结构、高比表面积、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在空气净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普通活性炭材料的环境治理效率以及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改性。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选择不同的有机原料(坚果果壳、树叶、秸秆、木材等)、不同的活化剂(磷酸、焦磷酸、氯化锌等)以及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升温速度,制备出性能不一的改性活性炭材料;对活性炭改性可以进一步增大其接触面积、增强多孔性,因而增强其对香烟烟雾、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吸附能力。综述了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以及在空气净化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材料面临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改性方法 挥发性有机物 空气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石墨烯/高分子复合电热材料渗流阈值确定的模拟方法
15
作者 李言 龚良发 刘太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6-790,817,共6页
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了一种确定导电填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理论渗流阈值的方法。首先,通过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构成的二相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建模;其次,利用有效介质理论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石墨烯/聚氨酯二相复合电热材料理论渗流阈... 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了一种确定导电填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理论渗流阈值的方法。首先,通过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构成的二相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建模;其次,利用有效介质理论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石墨烯/聚氨酯二相复合电热材料理论渗流阈值。模拟结果表明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中,当石墨烯添加量为3.4 wt%时,该复合电热材料达到了理论渗流阈值。实验以上述模拟结果为基础,采用溶液共混法成功制备出了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水溶液;实验结果表明,该石墨烯浆料中石墨烯添加量在3.7 wt%时,电热复合材料达到渗流阈值,表明该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吻合。使用实验制备的石墨烯/聚氨酯浆料涂覆而成的电热网状材料,在24 V时温度可达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仿真 石墨烯 聚氨酯 渗流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静电共喷纺及其在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婕 刘太奇 +3 位作者 郑玄之 安雪 谢成西 吴飞翔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文中介绍了一种制备纳米复合膜的方法——同轴静电共喷纺。首先组装了由外喷嘴和内喷嘴构成的同轴共喷纺装置,将静电纺丝与静电喷涂结合起来,利用该技术制备纳米纤维/颗粒复合膜。将聚偏氟乙烯(PVDF)/SiO_(2)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 文中介绍了一种制备纳米复合膜的方法——同轴静电共喷纺。首先组装了由外喷嘴和内喷嘴构成的同轴共喷纺装置,将静电纺丝与静电喷涂结合起来,利用该技术制备纳米纤维/颗粒复合膜。将聚偏氟乙烯(PVDF)/SiO_(2)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从外喷口制备颗粒;PVDF溶于DMF和丙酮混合物中,从内喷口制备纤维,成功制备了同时含颗粒和纤维的PVDF&PVDF/SiO_(2)复合膜,复合膜中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01μm,纤维平均直径为0.43μm。然后将PVDF&PVDF/SiO_(2)复合膜原位涂覆在商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隔膜上,从而制备了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隔膜的孔隙率为85.96%,比UHMWPE基材膜的37.85%有明显的提高,纵向收缩率由7.28%降低到5.26%,复合隔膜接触角由48.55°降低到14.93°。与未改性的商用隔膜相比,同轴静电共喷纺制备的复合隔膜首次充放电比容量由107.8 mAh/g提高到122.4 mAh/g,经50次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静电共喷纺 复合 隔膜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石墨烯复合相变电热膜的制备与性能
17
作者 谢成西 刘太奇 +2 位作者 赵荣 吴飞翔 任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5,共9页
文中采用价格低廉的多层石墨烯(MLG)为导电填料,潜热较高的聚乙二醇(PEG)相变材料为基体,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电热性能的复合相变电热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文中采用价格低廉的多层石墨烯(MLG)为导电填料,潜热较高的聚乙二醇(PEG)相变材料为基体,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电热性能的复合相变电热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升降温实验等分析了相变电热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性能、相变焓、热稳定性和电热性能。SEM结果表明,MLG与PEG基体中分散较好,并在PEG中构建了MLG杂化网络,其中MLG提供了导热路径,并限制了PEG在相变过程中的泄漏。FT-IR和XRD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PEG与MLG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但PEG的结晶度有所降低。DSC和TGA分析表明,MLG质量分数为7%时,该复合相变材料相变焓为164J/g,开始热失重温度为300℃左右。升降温实验表明电热膜具有可靠的温度调节性能,3gPEG/MLG(7%)样品在20V电压下可升温至91.3℃,并且能在相变温度65℃附近保温280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电热转换 聚乙二醇 相变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亚微米级取向纤维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淑敏 王洪涛 +2 位作者 陈曦 刘太奇 温玉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9-111,115,共4页
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直径在纳米级到微米级超细纤维的新技术。普通的静电纺丝装置制备出的是无纺布状超细纤维,但有些场合需要使用取向纤维,因此文中介绍了制备取向纤维的方法,并成功地采用自制装置制备出取向的纳米/亚微米纤维,研究了... 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直径在纳米级到微米级超细纤维的新技术。普通的静电纺丝装置制备出的是无纺布状超细纤维,但有些场合需要使用取向纤维,因此文中介绍了制备取向纤维的方法,并成功地采用自制装置制备出取向的纳米/亚微米纤维,研究了电纺丝参数,如纺丝电压、溶液浓度、接收距离等对纤维取向的影响,最后对取向原理进行了简单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取向纳米纤维 制备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体mLLDPE静电纺纤维基锂电池隔膜的制备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福瑞 刘太奇 赵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156,共4页
采用熔体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无纺纤维,并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静电纺纳米纤维复合改性,成功制备出mLLDPE无纺纤维基锂电池隔膜。对该锂电池隔膜的孔隙率、热稳定性、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 采用熔体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无纺纤维,并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静电纺纳米纤维复合改性,成功制备出mLLDPE无纺纤维基锂电池隔膜。对该锂电池隔膜的孔隙率、热稳定性、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隔膜的孔隙率在54%~62%,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0mA·h/g,且循环稳定性良好,性能优于同等测试条件下的商业锂电池隔膜,可以应用于锂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静电纺丝 锂电池 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聚偏氟乙烯静电纺纤维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锂电池隔膜的制备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太奇 马福瑞 赵云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132,共5页
通过研究溶液浓度及电压等因素对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静电纺丝的影响,确定最佳纺丝条件制备出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并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隔膜复合,成功制备出PVDF纳米纤维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锂电池隔膜。对该锂电池隔膜的性能... 通过研究溶液浓度及电压等因素对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静电纺丝的影响,确定最佳纺丝条件制备出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并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隔膜复合,成功制备出PVDF纳米纤维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锂电池隔膜。对该锂电池隔膜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隔膜的孔隙率为55%,隔膜在横纵向的热收缩率均在1%以内,放电容量比同等测试条件下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提高了4.8%,并且循环稳定性良好,可作为锂电池隔膜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偏氟乙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隔膜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