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晓彤 曹俊阳 +3 位作者 张荣月 贾红霞 王愈聪 乔娟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0-1022,共13页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PLNPs)是一种在停止外部激发后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纳米材料,即在没有恒定外部光源刺激的条件下仍能发光,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识别、外部照明、生物医学等领域。该文总结了PLNPs的控制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液相法(水热法...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PLNPs)是一种在停止外部激发后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纳米材料,即在没有恒定外部光源刺激的条件下仍能发光,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识别、外部照明、生物医学等领域。该文总结了PLNPs的控制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液相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系统阐述了PLNPs在生物传感技术、生物成像技术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检测原理及应用进展,综述了PLNPs在食品安全检测、指纹检测、防伪技术中的应用进展及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PLNPs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向,应制备具有更优越长余辉性能的PLNPs及提高PLNPs的生物相容性,使PLNPs具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放疗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 合成 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生物成像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醛/苯氧基聚磷腈/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刘滋伟 丁伟 +2 位作者 刘若凡 金玉顺 伍一波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6-212,共7页
聚甲醛(POM)因具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然而POM热稳定性较差,且结晶时容易出现球晶过大、球晶分布不均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使用苯氧基聚磷腈(PPPh)与ZnO对POM进行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OM/PPPh/ZnO复合材料,探究了P... 聚甲醛(POM)因具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然而POM热稳定性较差,且结晶时容易出现球晶过大、球晶分布不均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使用苯氧基聚磷腈(PPPh)与ZnO对POM进行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OM/PPPh/ZnO复合材料,探究了PPPh和ZnO的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晶性能、断裂面形貌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Ph与ZnO作为POM热稳定剂能有效提高POM在空气氛围下的热稳定性,复合样品热失重10%的温度由纯POM的300.97℃提升至310.89℃。PPPh的加入导致POM结晶度下降,而随着ZnO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样品的结晶度逐渐升高。ZnO同时作为POM的异相成核剂,使POM球晶尺寸变得更小、成核点分布变得更加均匀,从而降低POM的缺口敏感度。改性复合样品的缺口冲击强度从10.28 kJ/m^(2)提高至13.01 kJ/m^(2),断裂伸长率从28.50%提高至38.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苯氧基聚磷腈 氧化锌 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 熔融共混 成核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强韧化改性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欣悦 丁伟 +2 位作者 金玉顺 刘若凡 伍一波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5-1637,共13页
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原料聚合得到的聚酯类聚合物,具有无毒、无刺激、生物相容性好以及生物可降解等优点,已应用于包装、医疗和农业等领域。然而,PLA存在脆性高、耐热性差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对PLA进行强韧化改性是... 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原料聚合得到的聚酯类聚合物,具有无毒、无刺激、生物相容性好以及生物可降解等优点,已应用于包装、医疗和农业等领域。然而,PLA存在脆性高、耐热性差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对PLA进行强韧化改性是解决上述缺点的有效途径。该文从添加韧性材料共混改性聚乳酸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生物质强韧化改性聚乳酸的研究进展。对典型强韧化改性体系涉及的界面增容等基本原理、熔融共混等技术方法、复合材料力学强度以及当前强韧化改性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生物质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关键难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纤维 纤维素 木质素 淀粉 界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其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妍 杨萌 +3 位作者 葛淑凡 张荣月 王敏 乔娟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81-2486,共6页
系统介绍了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D-MOFs)的7种主要合成方法,深入探讨了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在手性识别中的优势。相比传统手性分离材料,CD-MOFs能够有效提高手性分离效率,克服了传统材料分离能力有限、选择性差等问题。此外,还总结了... 系统介绍了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D-MOFs)的7种主要合成方法,深入探讨了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在手性识别中的优势。相比传统手性分离材料,CD-MOFs能够有效提高手性分离效率,克服了传统材料分离能力有限、选择性差等问题。此外,还总结了CD-MOFs在药物递送、手性分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作为多功能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潜力。展望了CD-MOFs材料在手性药物分离领域的前景,为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 合成方法 药物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5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与非贵金属材料催化醇氧化耦合制氢研究进展
6
作者 曹丽娟 张荣欣 周蕾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7,I0004,共11页
在电催化醇氧化耦合制氢反应中,过渡金属催化剂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贵金属与非贵金属过渡金属的调配及改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相关研究在纳米结构优化、电子结构调控、多组分协同效应等方面对催化剂进行改性,本文详细综述... 在电催化醇氧化耦合制氢反应中,过渡金属催化剂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贵金属与非贵金属过渡金属的调配及改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相关研究在纳米结构优化、电子结构调控、多组分协同效应等方面对催化剂进行改性,本文详细综述了杂原子掺杂、空位工程、合金化、核-壳结构等策略对醇氧化电催化剂进行微观调控的机理,深入剖析d电子轨道、空轨道、晶格参数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重大影响,接着对典型的表征技术进行了原理分析.最后,对催化剂的微观调控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电催化领域中有望实现进一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氧化 过渡金属催化剂 贵金属催化剂 原位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嘉玲 宋焕巧 +1 位作者 何志宏 罗明生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锂离子电容器是弥补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缺陷的选择之一。锂离子电容器由电容型正极和电池型负极组成,但电池型负极材料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导致与电容型正极材料性能不匹配,阻碍了其应用。对负极材料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 锂离子电容器是弥补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缺陷的选择之一。锂离子电容器由电容型正极和电池型负极组成,但电池型负极材料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导致与电容型正极材料性能不匹配,阻碍了其应用。对负极材料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介绍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讨论锂离子电容器对负极材料的要求及转化型、合金型和插层型等3种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对未来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容量 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循环稳定性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材料在CO_(x)加氢制醇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诗怡 罗明生 张子扬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8,共13页
传统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CO_(2)/CO会导致环境的日益恶化,通过热催化将CO_(2)/CO还原成高附加值的醇类是应对和解决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要得到收率和选择性高的产物,需要设计高效的催化剂来提高CO_(2)/CO加氢的催化活性.M... 传统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CO_(2)/CO会导致环境的日益恶化,通过热催化将CO_(2)/CO还原成高附加值的醇类是应对和解决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要得到收率和选择性高的产物,需要设计高效的催化剂来提高CO_(2)/CO加氢的催化活性.MOFs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高度可调性等特点,在加氢催化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系统地阐述了MOFs材料在碳氧化物CO_(x)加氢制醇反应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碳氧化物加氢制醇的部分反应机理,同时对MOFs材料应用于CO_(x)加氢反应的性能表现和合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转化 CO_(x)加氢 低碳醇 MO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_(0.05)Ti_(1.95)Nb_(10)O_(29)/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昊 党兆涵 +3 位作者 韩现英 卫高阳 刘奇豪 李建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135,146,共6页
Ti_(2)Nb_(10)O_(29)具有理论容量高、结构稳定、安全性好等优势,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用新型负极材料,但其电子导电率极低,限制了应用。采用Mo掺杂和碳包覆双协同策略,经优化葡萄糖添加量所制Mo_(0.05)Ti_(1.95)... Ti_(2)Nb_(10)O_(29)具有理论容量高、结构稳定、安全性好等优势,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用新型负极材料,但其电子导电率极低,限制了应用。采用Mo掺杂和碳包覆双协同策略,经优化葡萄糖添加量所制Mo_(0.05)Ti_(1.95)Nb_(10)O_(29)/C复合负极材料显著提升了充放电性能,0.1C充放电的可逆容量达到了313.6mAh/g,1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比Ti_(2)Nb_(10)O_(29)的提升了72.3mAh/g,高达174.3mAh/g,且0.5C循环100圈后容量损失仅2.4%。第一性原理分析证明,该电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Mo掺杂导致的Ti_(2)Nb_(10)O_(29)材料本征电子导电性提高及碳包覆导致的材料颗粒间电子传输行为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Ti_(2)Nb_(10)O_(29) Mo掺杂 碳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基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11
作者 何志宏 宋焕巧 罗明生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1-864,共4页
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导电性差和Li^(+)扩散系数低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金属有机骨架(MOF)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丰富等优点。通过MOF前驱体来提升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有很高的可行性。从用MOF或MOF衍生物通过制备... 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导电性差和Li^(+)扩散系数低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金属有机骨架(MOF)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丰富等优点。通过MOF前驱体来提升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有很高的可行性。从用MOF或MOF衍生物通过制备、掺杂和表面改性等3种不同方法改性正极材料的角度,综述近年来MOF基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MOF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MOF) 磷酸铁锂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固体阻燃浮力材料的合成与阻燃性能研究
12
作者 栾国华 吴一鹏 +1 位作者 李鑫 吴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为了解决油品储运过程中所用的固体阻燃浮力材料存在的环保和阻燃性能不理想等问题,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基体、微晶纤维素为炭源、植酸溶液为酸源和气源,合成了一种新型环保无毒的生物质阻燃浮力材料,并对材料形貌、极限氧指数、密度、体... 为了解决油品储运过程中所用的固体阻燃浮力材料存在的环保和阻燃性能不理想等问题,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基体、微晶纤维素为炭源、植酸溶液为酸源和气源,合成了一种新型环保无毒的生物质阻燃浮力材料,并对材料形貌、极限氧指数、密度、体积电阻率、机械强度、隔热及抑制油品挥发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53%,最低密度为0.469 g/cm^(3),体积电阻率为2.178×10^(7)Ω·m,抗压强度为512 kPa,油品挥发抑制率为97%。该生物质材料具有阻燃性能优异、机械强度高、抑制油品挥发性能良好、可降解等特点,可满足油品储运过程中阻燃防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电阻率 抑制油品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双交联网络自修复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勇 刘若凡 +2 位作者 金玉顺 丁伟 伍一波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一系列由可逆双硫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和可逆-Fe^(3+)配位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组成的双交联网络聚氨酯弹性体,得到可逆双交联网络互锁自修复聚氨酯材料(FSN)。该材料利用可逆双键网络中的二硫键和Fe^(3+)配位键网中的... 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一系列由可逆双硫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和可逆-Fe^(3+)配位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组成的双交联网络聚氨酯弹性体,得到可逆双交联网络互锁自修复聚氨酯材料(FSN)。该材料利用可逆双键网络中的二硫键和Fe^(3+)配位键网中的金属配位键互穿互锁,形成两个单交联网络协同的可逆双交联网络自修复弹性体材料。研究了双交联网络的自修复能力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SN网络的机械应力达到3.5 MPa;聚合物自修复效率高达80%以上。该结果证明两个单交联网络间存在协同作用,使得FSN比单一可逆聚合物网络在力学性能和自修复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自修复聚合物 双交联网络 金属配位键 二硫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N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载体催化剂上十氢萘产氢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文达 王凤丽 +3 位作者 赵俊哲 陈杰玉 刘清龙 罗明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N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Al-LDH),经焙烧得到NiAl-LDH载体(NiAl-LDO),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NiAl-LDO催化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上十氢萘的... 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N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Al-LDH),经焙烧得到NiAl-LDH载体(NiAl-LDO),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NiAl-LDO催化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上十氢萘的产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法更有利于形成NiAl-LDH的层状结构,有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和反应物与催化剂活性位的接触;载体中适量Ni的存在有利于Pt颗粒的稳定;过高的Pt负载量易导致Pt颗粒粒径明显增大;当Ni/Al摩尔比为4∶1,Pt负载量为1%(w)时,催化剂的催化脱氢活性最高,在260℃、常压下反应20 min,每克Pt原子的产氢量达到4.47 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有机氢载体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十氢萘脱氢 Pt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源对Co/RPSA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董浩 赵明新 +5 位作者 车嘉 王杰 林世静 张丽芳 迟姚玲 王虹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8-926,共9页
以硝酸钴、氯化钴、乙酸钴为钴源,RPSA分子筛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o/RPSA系列催化剂。采用XRD、N_(2)物理吸附、Pyridine-FTIR、NH_(3)-TPD、H_(2)-TPR和XPS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使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研究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 以硝酸钴、氯化钴、乙酸钴为钴源,RPSA分子筛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o/RPSA系列催化剂。采用XRD、N_(2)物理吸附、Pyridine-FTIR、NH_(3)-TPD、H_(2)-TPR和XPS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使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研究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结果表明,钴物种以Co_(3)O_(4)形态存在于催化剂中,钴源影响催化剂理化性质,以氯化钴为钴源,即Co/RPSA(C)催化剂表面CO_(3)O_(4)物种数量较多,Co^(2+)活性位点数量较多,Lewis酸量较多,有较多的吸附氧,氧化还原性能较强,催化活性较好,N_(2)O分解温度较低,t_(10)、t_(50)和t_(90)分别为371、428和485℃;而以乙酸钴为钴源,Co/RPSA(A)催化剂催化活性较差,N_(2)O分解温度较高,t_(10)、t_(50)和t_(90)分别为454、531和5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催化剂 N_(2)O 催化分解 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制碳酸丙烯酯
16
作者 王陇豫 卢志凯 +7 位作者 柳鑫 罗国华 徐新 刘海燕 孟祥海 徐春明 刘植昌 靳海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52,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SEM、XRF和NH 3-TPD分析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晶貌、元素组成及表面酸性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SEM、XRF和NH 3-TPD分析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晶貌、元素组成及表面酸性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沉淀体系的pH值、金属离子比及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沉淀体系n(Ca^(2+))∶n(Zn^(2+))∶n(Al 3+)=1.6∶3∶1、pH=9.5条件下,通过共沉淀得到具有水滑石结构的前驱体,前驱体经900℃焙烧4 h所制得的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在n(1,2-丙二醇)∶n(尿素)=1.5∶1、温度145℃、压力20 kPa条件下反应4 h,碳酸丙烯酯收率达到93.8%。同时通过温度序列控制方案对该反应过程实现了有效优化,碳酸丙烯酯收率提高至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Zn-Al催化剂 尿素 1 2-丙二醇 碳酸丙烯酯 醇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一步式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测定鲤鱼中54种兽药残留
17
作者 文宇鹏 霍文迪 +4 位作者 张超英 刘欢 穆迎春 吴立冬 李晋成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09-1221,共13页
水产食品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等干扰物质,这些干扰物质不仅会影响目标化合物分析检测的结果,大大降低检测效率,也会对检测仪器造成污染。干扰物质的有效去除是食品质量检测领域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降低水产品中干扰物质的影响,本研究采... 水产食品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等干扰物质,这些干扰物质不仅会影响目标化合物分析检测的结果,大大降低检测效率,也会对检测仪器造成污染。干扰物质的有效去除是食品质量检测领域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降低水产品中干扰物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磁性一步式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HPLC-QTRAP-MS/MS)建立了鲤鱼中54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对样品前处理过程进行优化,添加一定量的四氧化三铁颗粒使得净化材料获得磁性,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作为去除提取液中的脂肪酸和有机酸等干扰物质的净化剂,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净化材料(C_(18))作为去除非极性杂质的辅助净化剂材料,采用磁性一步式净化进行净化处理;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实现快速分离,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进行测定,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分析,实现快速、准确测定鲤鱼中54种兽药残留量。54种兽药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在0.99以上,其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1.0μg/kg和1.0~2.0μg/kg;在2.0、5.0、20.0μg/kg 3个水平下,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1.34%~109.85%,精密度的考察结果显示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该方法可作为鲤鱼中兽药监测方法,其符合经济、简便、高效的要求,且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 磁性一步式净化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 鲤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iO_(2)催化二甘醇脱氢制备对二氧环己酮
18
作者 张欢 孙培永 +1 位作者 张胜红 姚志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6-180,共5页
采用尿素辅助沉淀法制备了系列Cu/SiO_(2)催化剂,并利用氮气物理吸附、XRD、H2-TPR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单一变量法优化了Cu/SiO_(2)组成及其催化二甘醇(DEG)液相脱氢制备对二氧环己酮(PDO)的反应温度、压力、溶剂等条件。结果... 采用尿素辅助沉淀法制备了系列Cu/SiO_(2)催化剂,并利用氮气物理吸附、XRD、H2-TPR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单一变量法优化了Cu/SiO_(2)组成及其催化二甘醇(DEG)液相脱氢制备对二氧环己酮(PDO)的反应温度、压力、溶剂等条件。结果表明,Cu/SiO_(2)催化剂中的最佳Cu含量为质量分数18.2%,1,4-二氧六环为适宜的反应溶剂;在反应温度为250℃、氢气压力为0.1 MPa、DEG浓度为1 mol/L、反应时间4 h的条件下,DEG转化率和PDO选择性分别达到94.4%和99.0%。此外,Cu/SiO_(2)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在DEG液相脱氢反应中未见明显的活性组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甘醇 对二氧环己酮 催化脱氢 Cu/SiO_(2)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型约束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在火驱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19
作者 袁元 赵仁保 +6 位作者 徐浩天 赵邑镇 孙梓齐 杨凤祥 展宏洋 李海波 吕世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00,共11页
火驱是中国稠油开发的重大战略接替技术,具有原位生热,高采收率与绿色低碳的显著优势。由于其地下物理化学过程极其复杂,物理模型与数据挖掘方法之间难以达到统一,致使火驱产量预测难度较大。利用燃烧管实验,基于物质平衡理论,推导出火... 火驱是中国稠油开发的重大战略接替技术,具有原位生热,高采收率与绿色低碳的显著优势。由于其地下物理化学过程极其复杂,物理模型与数据挖掘方法之间难以达到统一,致使火驱产量预测难度较大。利用燃烧管实验,基于物质平衡理论,推导出火驱产油量的物理模型。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并将物理模型约束加入损失函数中,建立基于物理模型约束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火驱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物理模型约束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方法的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0948、0.0113、0.1064、15.28%,相比其他方法误差较小,拟合效果较好;物理约束的引入,有效克服了复杂神经网络作为“黑箱”的可解释性不足问题,同时显著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和鲁棒性。研究成果可用于火驱油田生产井产量预测,为稠油火驱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技术 卷积神经网络 物理实验模型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硼掺杂碳量子点的镁合金腐蚀预警涂层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谢馨媛 徐晨凯 +2 位作者 董彦豪 邹敏敏 张优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3,共10页
目的 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且实现腐蚀预警,提高使用寿命,监测服役状态。方法 以AZ91D镁合金为基体,通过引入对Mg^(2+)有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硼掺杂碳量子点(Boron-doped Carbon Dots,BCDs),制备了具有腐蚀预警性能的微弧氧化-溶胶凝... 目的 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且实现腐蚀预警,提高使用寿命,监测服役状态。方法 以AZ91D镁合金为基体,通过引入对Mg^(2+)有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硼掺杂碳量子点(Boron-doped Carbon Dots,BCDs),制备了具有腐蚀预警性能的微弧氧化-溶胶凝胶碳量子点(Micro-Arc Oxidation-Sol-Gel-Boron-doped Carbon Dots,MAO-SG-BCDs)复合涂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BCDs的结构、成分对镁离子及镁合金腐蚀表面的荧光性质。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涂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随着在3.5%(质量分数)Na Cl腐蚀溶液中浸泡时间的增加,与未掺杂BCDs的微弧氧化-溶胶凝胶(Micro-Arc Oxidation-Sol-Gel,MAO-SG)涂层样品相比,MAO-SG-BCDs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逐渐呈现出蓝色荧光。浸泡7 d后,MAO-SG-BCDs复合涂层的腐蚀产物膜更加致密均匀,且低频区阻抗值高于未掺杂BCDs的样品,其腐蚀电位有所提升,腐蚀电流密度、腐蚀速率均降低2个数量级,表明BCDs可以有效提升涂层的耐蚀性能。结论 BCDs可作为镁合金腐蚀预警的荧光探针材料,将其添加到微弧氧化和溶胶凝胶复合涂层中,不仅可以提升镁合金AZ91D的耐蚀性能,还兼具对基体的腐蚀荧光预警响应。为开发有效的镁合金腐蚀预警材料及智能防腐涂层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掺杂碳量子点 镁合金 微弧氧化 溶胶凝胶 防腐 腐蚀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