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环境空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比分析
1
作者 李云凤 汤济霖 +7 位作者 董铭浩 周峰 齐京明 高锐 胡义 张心钰 王亚飞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0-1010,共11页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区〔朝阳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2个典型站点的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在线数据,对北京市2个典型功能区的VOCs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北京市2个站点出现多次O_(3)污染,BIPT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11.1×10^(−9)±3.9×10^(−9))低于CRAES站点(17.3×10^(−9)±4.2×10^(−9)),VOCs体积分数总体呈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2个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中均为烷烃占比(62%~65%)最高,BIPT站点的芳香烃体积分数明显高于CRAES站点。②O_(3)污染天09:00之后的O_(3)体积分数高于非O_(3)污染天,滞后于温度变化(07:00)2 h,而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在O_(3)污染天和非O_(3)污染天无明显差异。③BIPT站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OH自由基消耗速率更强,影响O_(3)生成的活性VOCs物种主要为异戊二烯、丙烯、邻二甲苯和1,2,4-三甲苯等,而CRAES站点以异戊二烯、乙烯、丙烯和邻二甲苯等活性物种为主。④综合正交矩阵因子来源解析、臭氧生成潜势和相对增量反应性分析表明,2个站点的VOCs主要来源不同,除汽车尾气源外,溶剂使用源、油气挥发源和柴油车尾气源、溶剂使用源分别是BIPT和CRAES站点VOCs的主要来源,溶剂使用源和柴油车尾气源分别是影响BIPT和CRAES站点O_(3)生成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北京市不同功能区VOCs污染特征与来源有所不同,为有效控制O_(3)污染,应采取差异化VOCs管控措施,大兴区BIPT站点应优先控制溶剂使用源和汽油车尾气源,而朝阳区CRAES站点应以控制柴油车尾气源和溶剂使用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污染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硫自养反硝化处理污废水工程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柏利 胡广志 +3 位作者 李再兴 邢琳琼 韩严和 刘艳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9-963,共5页
系统阐述了以无机硫为电子供体的硫自养反硝化系统中微生物特性,分析了不同反应器中硫自养反硝化微生物的优势菌属、无机硫源氧化还原过程中涉及的功能酶,介绍了加快硫自养反硝化启动的方法,如减少S~0颗粒的粒径、外加磁场、添加硫代谢... 系统阐述了以无机硫为电子供体的硫自养反硝化系统中微生物特性,分析了不同反应器中硫自养反硝化微生物的优势菌属、无机硫源氧化还原过程中涉及的功能酶,介绍了加快硫自养反硝化启动的方法,如减少S~0颗粒的粒径、外加磁场、添加硫代谢中间产物或牛血清蛋白等,重点归纳了近年来硫自养反硝化国内外的实际工程应用的情况,并展望了硫自养反硝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硫自养反硝化体系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自养反硝化 反硝化脱氮 工程应用 反应机理 单质硫电子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角度评价焦化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
3
作者 史涛 原慧聪 +3 位作者 桑义敏 王清玥 刘畅 张文毓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5,共7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水平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某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水平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某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总体较好,人体毒性(HT)、水资源消耗(WU)、生态毒性(ET)、全球增温潜势(GWP)、可吸入无机物(RI)、非生物质资源消耗潜值(ADP)、酸化潜值(AP)、初级能源消耗(PED)、竞争-土地使用(CLU)、富营养化潜值(EP)对环境影响相对较高且差别不大(贡献率为94.90%~100%),臭氧层消耗(ODP)对环境影响稍弱(贡献率为68.53%);影响环境(HT,WU,ET,GWP,RI,ADP)的主要物料清单因素为气体通入量、CO_(2)产生量、尿素投加量和风机耗电量。选择营养全面、含水率(w)大于10%的焦化场地,优化最小风量设计以及配备合适风机型号等措施可提升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有机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土壤 生物堆修复 生命周期评价 绿色可持续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系材料对厌氧发酵处理农业废物的影响综述
4
作者 芦悦 岳欣 +5 位作者 叶炳南 李再兴 李佩琪 徐晗 杜若青 赵茜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1341,共11页
铁系材料作为优质添加物能显著提高厌氧发酵的反应效率和系统稳定性,被认为是解决厌氧发酵运行不稳定、甲烷产率低等问题的最佳处理方式之一。介绍了不同铁系材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探讨了铁系材料在厌氧不同阶段的增效和抑制作用,以及... 铁系材料作为优质添加物能显著提高厌氧发酵的反应效率和系统稳定性,被认为是解决厌氧发酵运行不稳定、甲烷产率低等问题的最佳处理方式之一。介绍了不同铁系材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探讨了铁系材料在厌氧不同阶段的增效和抑制作用,以及在补充微量元素和去除污染物等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铁系材料能够通过降低氧化还原电位(ORP)、促进有机物转化、增强关键酶活性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以及优化微生物群落等途径提高厌氧发酵甲烷产量和系统稳定性;但铁系材料存在制备成本较高、易团聚、利用率和回收率低等问题,导致铁系材料的强化潜力受限。讨论了铁系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联合作用对改善团聚效果或提高利用率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以优化复合材料促进利用率和回收率提升的发展前景,为实现铁系材料强化厌氧发酵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系材料 厌氧发酵 农业废物 甲烷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类型臭氧污染日的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亳州市为例
5
作者 张丹丹 毋振海 +7 位作者 吴渴 毕方 李云凤 安聪 韩翼昕 刘正阳 朱玲 王学中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0-730,共11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O_(3)污染日关键O_(3)前体物和气象因素差异及其影响,在研究2017-2022年中国重点区域不同类型O_(3)污染日O_(3)污染特征的基础上,以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典型城市亳州市为例,分析了不同类型O_(3)污染日下O_(3)前体物和气象因... 为了解不同类型O_(3)污染日关键O_(3)前体物和气象因素差异及其影响,在研究2017-2022年中国重点区域不同类型O_(3)污染日O_(3)污染特征的基础上,以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典型城市亳州市为例,分析了不同类型O_(3)污染日下O_(3)前体物和气象因素变化特征及差异;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随机森林等方法研究了O_(3)污染气象条件、气团来源,及前体物与气象因素影响大小。结果表明,1)O_(3)高值超标(O_(3)质量浓度小时值和日最大8 h均值均超标)和O_(3)低值超标(O_(3)质量浓度小时值不超标,但日最大8 h均值超标)天数的占比与其前体物质量浓度的高低整体呈现一致的变化关系;NO_(2)质量浓度日均值在30-40μg·m^(-3)区间时,O_(3)高值超标日占比高达71.4%;CO质量浓度日均值<0.4 mg·m^(-3)时,O_(3)低值超标日占比为83.3%。2)O_(3)污染状态与气象条件较为密切。当日均气温在35℃以下时,气温的升高有利于O_(3)质量浓度的升高且高值超标天数出现频率占比呈增加趋势;当相对湿度在50%-60%区间时,更有利于O_(3)高值超标天的出现;当相对湿度在60%-70%区间时,更有利于O_(3)低值超标天的出现。3)O_(3)高值超标日受西北和东南气团影响较大,低值超标日受南部和东北方向气团影响较大。4)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O_(3)高值超标日相对湿度(40.9%)和气温(26.4%)影响较大;O_(3)低值超标日相对湿度(30.4%)和NO_(2)(26.0%)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高低值超标 前体物 气象因素 后向轨迹 随机森林 亳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下游典型农村饮用水中苯并[a]芘含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潘恩春 许秋瑾 +3 位作者 梁存珍 刘林飞 胡伟 何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59-1064,共6页
为了解淮安市淮河两岸农村居民饮用水中ρ〔B(a)P〕(苯并[a]芘浓度)与人群肿瘤发病死亡关系,选择淮安市沿淮河分布的盱眙、金湖、楚州三县(区)14个乡镇28个村,分别在丰、枯水期采集沟塘水、浅层井水、深层井水水样并测定ρ〔B(a)P〕,分... 为了解淮安市淮河两岸农村居民饮用水中ρ〔B(a)P〕(苯并[a]芘浓度)与人群肿瘤发病死亡关系,选择淮安市沿淮河分布的盱眙、金湖、楚州三县(区)14个乡镇28个村,分别在丰、枯水期采集沟塘水、浅层井水、深层井水水样并测定ρ〔B(a)P〕,分析其与当地人群肿瘤发病死亡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9份水样中,有89.94%的水样检测到B(a)P,ρ〔B(a)P〕平均值为9.77ng/L(95%CI,7.01~12.54 ng/L),水样超标率为25.78%.丰水期不同水源超标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0.15,P<0.01),其中沟塘水的ρ〔B(a)P〕最高.虽然三县(区)肿瘤发病、死亡率及各区水样中的ρ〔B(a)P〕平均值有统计学差异,但不论是丰、枯水期,沟塘水、浅层井水和深层井水中的ρ〔B(a)P〕与人群肿瘤发病、死亡率之间却均未在统计学上有相关性.淮安市淮河流域农村居民饮用水中ρ〔B(a)P〕有一定超标,但尚未证实其与当地肿瘤高发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下游 农村居民 饮用水 苯并[A]芘 人群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胁迫条件下极端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桑义敏 艾贤军 +4 位作者 王曙光 朱玲 梁存珍 刘婧 孔欣然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2-1284,共13页
嗜冷菌、嗜盐菌、耐重金属菌、耐重油菌等极端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极地高寒、盐碱地以及存在重金属、重油等污染的毒性污染土壤中,是胁迫条件下石油烃降解与转化的重要微生物资源。文章从适应机制、降解机理、降解特性、修复实践等角度出发... 嗜冷菌、嗜盐菌、耐重金属菌、耐重油菌等极端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极地高寒、盐碱地以及存在重金属、重油等污染的毒性污染土壤中,是胁迫条件下石油烃降解与转化的重要微生物资源。文章从适应机制、降解机理、降解特性、修复实践等角度出发,综述了低温、盐碱、重金属、重油等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进展。在石油烃降解机理方面,微生物细胞与油滴的附着机制尚不清楚,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嗜冷菌的适冷机制与细胞膜脂类组成、冷激蛋白、冷适应蛋白、嗜冷酶、能量代谢等有关,低温(15℃)时石油烃降解效率可达70%以上。嗜盐菌具备细胞外被隔离机制和离子反向运输机制,能产生渗透压调节剂、具有独特的渗透压平衡方式,NaCl浓度为30g·L-1时石油烃的降解效率可达60%以上。石油烃降解菌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包括生物吸附、细胞内积累、酶催化转化、生物浸出和生物矿化、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会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率和生物有效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对重金属的富集。微生物吸收重油的机制包括界面张力降低、选择性堵塞、粘度降低、生物降解和润湿性改变等,对重质原油的总体降解率可达70%以上,但是对其中沥青质单一组分的历史最高生物降解率仅为48%。利用极端微生物修复极端、胁迫条件下的石油污染土壤,应加强菌种培育、未明机制探索、重油组分(沥青质和树脂)降解、风险评估、修复工艺参数优化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条件 极端微生物 石油烃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组分预测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翠红 路迈西 吴文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7-40,共4页
研究了北京市 1991— 1999年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及变化特点。发现食品的含量最大 ,其次是塑料和纸类。以 2 0世纪 90年代生活垃圾产量和组分数据为基础 ,建立了生活垃圾组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预测的生活垃圾产量为输入值 ,分别对 ... 研究了北京市 1991— 1999年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及变化特点。发现食品的含量最大 ,其次是塑料和纸类。以 2 0世纪 90年代生活垃圾产量和组分数据为基础 ,建立了生活垃圾组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预测的生活垃圾产量为输入值 ,分别对 6个不同区域 2 0 0 1年、2 0 0 5年、2 0 0 8年与 2 0 10年的生活垃圾组分进行了预测 ,并用类比法进行了修正。考虑到由于城市发展规划不同区域生活垃圾比例变化情况 ,最终计算出全市生活垃圾组分变化。结果表明 ,在未来几年内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组分中 ,食品含量较高 ,但其比例逐年下降 ,纸类与塑料垃圾有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生活垃圾 组分 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绿色可持续性评价
9
作者 史涛 原慧聪 +5 位作者 桑义敏 籍龙杰 刘畅 周冰雨 杨婷玉 朱玲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1,共7页
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治理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变得更为重要,而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评价鲜有报道。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国内典型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好氧堆肥技术案例数据,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 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治理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变得更为重要,而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评价鲜有报道。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国内典型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好氧堆肥技术案例数据,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其绿色可持续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结果表明:(1)秸秆是初级能源消耗量(PED)、矿物资源消耗潜势(ADP)、水资源消耗量(WU)、臭氧消耗潜势(ODP)、竞争性土地利用(CLU)、酸化潜势(AP)、富营养化潜势(EP)、可吸入无机物量(RI)、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势(POFP)等9项生命周期评价指标的最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为49.06%~99.95%);废液是人体非致癌毒性(HTnc)和人体致癌毒性(HTc)的最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为81.09%~82.47%);全球增温潜势(GWP)的主要贡献因子依次是钙镁磷肥(贡献率31.10%)、麦麸(贡献率30.68%)和废液(贡献率18.18%)。(2)决定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绿色可持续性的主要环境影响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ADP、PED、CLU、EP、RI、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势(POFP)、HTnc、HTc,它们的环境影响总贡献率分别为110.36%、103.25%、99.97%、97.65%、94.90%、93.29%、92.94%、92.63%。(3)可从降低秸秆和麦麸添加比例、少添加或不添加钙镁磷肥、加大废液循环再利用水平、减少废液排放等角度进一步提升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对改善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技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泥 好氧堆肥 生命周期评价 绿色可持续性 eFootpr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桩法在北京地铁12号线苏州桥站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利华 张洪军 +1 位作者 陈佳蕊 高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15,共4页
北京地铁12号线苏州桥站为地下暗挖车站,采用洞桩法进行桩柱一体化施工。针对地铁暗挖车站在砂卵石地层中的洞内机械成桩,采用革新改进后的反循环钻机进行洞内机械成孔,施工中通过改变设备外形尺寸、钻头功率、优化动力头配置及钻头形... 北京地铁12号线苏州桥站为地下暗挖车站,采用洞桩法进行桩柱一体化施工。针对地铁暗挖车站在砂卵石地层中的洞内机械成桩,采用革新改进后的反循环钻机进行洞内机械成孔,施工中通过改变设备外形尺寸、钻头功率、优化动力头配置及钻头形式等措施来适应砂卵石地层的需要。通过对成孔后分节下放桩基钢筋笼及钢护筒,成孔后分节下放桩基钢筋笼及钢管柱2种施工工艺的对比,可明显看出第2种工艺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隧道施工 暗挖法 洞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苯降解的微环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孔惠 李东艳 钟佐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4,共3页
以稻田土,田边土和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进行微环境试验,评价苯在厌氧反硝化条件下的可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苯和甲苯均发生了生物降解,甲苯的存在促进苯的降解,生物降解的同时发生硝酸盐还原,苯与硝酸根的消耗量之比为1∶2 ̄1∶3(质量比... 以稻田土,田边土和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进行微环境试验,评价苯在厌氧反硝化条件下的可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苯和甲苯均发生了生物降解,甲苯的存在促进苯的降解,生物降解的同时发生硝酸盐还原,苯与硝酸根的消耗量之比为1∶2 ̄1∶3(质量比)。适宜的微生物种群是降解的关键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微电解技术处理化工染料废水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严和 陈家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35,共3页
采用移动式铁炭微电解技术对染料废水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染料废水初始COD约为2 000 mg/L,铁炭比为1:1,pH为3.0,停留时间为30 min,并进行适量曝气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45%左右.色度去除率达... 采用移动式铁炭微电解技术对染料废水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染料废水初始COD约为2 000 mg/L,铁炭比为1:1,pH为3.0,停留时间为30 min,并进行适量曝气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45%左右.色度去除率达到99%以上,废水可生化性提高将近4-5倍,且该装置能连续运行40 d以上。利用移动技术解决了固定床的板结问题。移动式铁炭微电解技术可作为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的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铁炭微电解 染料废水 可生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泥臭氧氧化工艺参数与模型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楠 朱玲 +2 位作者 杨子育 张亚宁 齐美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5-202,共8页
文章以模拟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清洗技术,以处理后底泥中的残油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影响含油污泥清洗效率的参数。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清洗时间、气体流量、pH值、液固比的取值范围;采用Design-Expert响应曲面法,考察单独变量... 文章以模拟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清洗技术,以处理后底泥中的残油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影响含油污泥清洗效率的参数。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清洗时间、气体流量、pH值、液固比的取值范围;采用Design-Expert响应曲面法,考察单独变量作用及交互作用对含油污泥残油率的影响。选择二次多项式模型进行模拟可知,仅有气体流量因素和气体流量与液固比的交互项对含油污泥残油率影响不显著;模型优化结果显示,氧化法处理含油污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清洗时间为42 min,气体流量为0.92 L/min、pH值为9、液固比为6∶1,模型预测底泥残油率为1.00%,实验验证结果的平均值是1.04%,测定值与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为3.54%,证明该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臭氧 氧化清洗 残油率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沉降强化型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和数值模拟
14
作者 丁国栋 郑佳媛 +3 位作者 陈家庆 胡建龙 蔡小垒 杨磻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通过采用中空环形内筒和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开展了工艺设计研究。为确保实现预期工作性能,重点对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气旋浮二次分离的作用机理和结构参数优选开展数值... 通过采用中空环形内筒和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开展了工艺设计研究。为确保实现预期工作性能,重点对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气旋浮二次分离的作用机理和结构参数优选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开展了四因素三水平的初步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模拟边界条件下,常规内筒内旋式气旋浮罐内部增设消旋和锥台状碟片束结构后,可使整体除油率提升45.22百分点;随着锥台状碟片个数的增加,除油率呈现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碟片径向或轴向间距的增大,除油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基于优化后结构参数组合的除油率较优化前提升了9.77百分点;在不同进水含油浓度和分流比下,优化后结构的除油率变化范围控制在6百分点以内,表明其对水质波动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浮设备 含油污水 浅层沉降 碟片束 除油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DGGE技术分析沼气生物脱硫系统中的优势菌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卫国 梁存珍 马梦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共4页
文章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沼气生物脱硫系统中的优势菌种。测得的16Sr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中有5种优势菌株:Halothiobacillus nea-politanus strain CIP 104769,Thiob... 文章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沼气生物脱硫系统中的优势菌种。测得的16Sr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中有5种优势菌株:Halothiobacillus nea-politanus strain CIP 104769,Thiobacillus sp.ISA11,Sulfurimonas autotrophica DSM 16294,Sulfurimonas sp.RS_Sur15-1,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J69-151C-2A。结合DGGE谱图条带亮度,系统中优势脱硫细菌依次为:硫杆菌属的Thio-bacillus sp.ISA11,螺杆菌科Sulfurimona属的Sulfurimonas autotrophica DSM 16294,盐生硫杆菌属的Halothiobacillusneapolitanus strain CIP 104769,螺杆菌科Sulfurimona属的Sulfurimonas sp.RS_Sur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生物脱硫 PCR-DGGE 菌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旋结构对旋流文丘里管式微气泡发生器成泡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冯子夏 丁国栋 +3 位作者 陈家庆 翟路生 杨磻槟 李子阳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570-5581,共12页
旋流剪切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常规文丘里管式微气泡发生器成泡性能的重要途径,但其产生的尾流效应将加剧气泡聚并,从而影响最终成泡质量。在文丘里管出口处加装破旋结构是解决微气泡尾流聚并的有效途径,但相关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 旋流剪切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常规文丘里管式微气泡发生器成泡性能的重要途径,但其产生的尾流效应将加剧气泡聚并,从而影响最终成泡质量。在文丘里管出口处加装破旋结构是解决微气泡尾流聚并的有效途径,但相关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缺乏定量表征和深入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两种新型破旋结构,借助高速摄像和Wire-mesh金属丝网传感器,以成泡索特平均粒径和分散系数等作为评判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下的破旋效果和成泡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安装交叉板式破旋结构时的工作性能明显优于中心挡板式破旋结构,成泡索特平均粒径同比中心挡板式破旋结构下降4.0%,而进出口压降同比下降33.7%;与不安装破旋结构相比,成泡索特平均粒径下降12.7%,进出口压降同比略微增长1.18%。交叉板式破旋结构的板长对成泡效率影响显著,当板长由0增至45mm时,成泡索特平均粒径从0.43mm降至0.30mm,进出口压降由165.1kPa增长至215.2kPa,且当板长超过15mm后增长幅度明显减缓。此外,表观液速和气速对安装交叉板式破旋结构旋流文丘里管式微气泡发生器的破旋效果和成泡性能影响显著,表观液速由0.56m/s增至1.70m/s时,交叉板式破旋结构的成泡索特平均粒径下降64.7%,分散系数下降81.9%,气相分布均匀度提升;表观气速由1.33m/s增至3.98m/s,成泡索特平均粒径和分散系数随之增加,在气速为3.98m/s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51mm和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文丘里管 旋流剪切 破旋结构 成泡索特平均粒径 分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对厌氧消化影响的研究概述
17
作者 杜若青 岳欣 +5 位作者 叶炳南 李再兴 李佩琪 徐晗 芦悦 赵茜雅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49,共6页
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电解池施加电压激活产甲烷菌系、电极促进直接电子传递强化厌氧消化的作用机理,探讨了优化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厌氧消化的关键技术,包括最适电压选择、电极间距最小化、单室构造的设计以及改性电极材料的开发;分析了微生... 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电解池施加电压激活产甲烷菌系、电极促进直接电子传递强化厌氧消化的作用机理,探讨了优化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厌氧消化的关键技术,包括最适电压选择、电极间距最小化、单室构造的设计以及改性电极材料的开发;分析了微生物电解池提升厌氧消化稳定性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其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厌氧消化 厌氧微生物 电子传递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空气降尘采样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李阳 黄玉虎 +2 位作者 李贝贝 赵宇 秦建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04-112,共9页
降尘是环境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近年来十分重视降尘量监测和改善工作,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近10年降尘污染现状,综述了国内外降尘采样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中国近10年降尘量平均值为8.4 t/(km^(2)·月),相比199... 降尘是环境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近年来十分重视降尘量监测和改善工作,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近10年降尘污染现状,综述了国内外降尘采样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中国近10年降尘量平均值为8.4 t/(km^(2)·月),相比1991-2011年下降约43%,中国降尘量平均值约为国外的2.5倍,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湿法降尘采样方法优于美国标准,而国外集尘缸防鸟环设计值得中国标准借鉴,为了将每月单一降尘量数据分解为多个降尘量数据,国内外研发了干湿降尘采样技术、沙尘降尘采样技术、污染源降尘采样器和多方位降尘采样器等;国际标准和美国标准通过测定水溶性和不溶性降尘量得到总降尘量的方法值得中国标准借鉴,为了提高降尘量监测结果的时间分辨率,国内外研发了降尘量自动采样器、不溶性降尘自动采样器、降尘量连续自动监测仪、水溶性降尘自动监测仪等;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环境空气降尘采样及测定方法研究,利用国内外先进的降尘采样及测定技术来指导中国降尘量污染成因识别及防治工作,以使中国降尘量尽快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 采样方法 测定方法 多方位降尘采样器 连续自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污油泥热脱附处理技术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桑义敏 原慧聪 +2 位作者 张振鹏 朱玲 邵雪停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5-572,共8页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软件eFootprint和国内典型污油泥热脱附处理实际,从绿色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对污油泥热脱附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污油泥热脱附处理过程中,主要评价指标按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可吸入无机物(RI)...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软件eFootprint和国内典型污油泥热脱附处理实际,从绿色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对污油泥热脱附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污油泥热脱附处理过程中,主要评价指标按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可吸入无机物(RI)、富营养化潜值(EP)、竞争-土地使用(CLU)、臭氧层消耗潜值(ODP)和水资源消耗(WU);回收油和天然气是初级能源消耗(PED)、非生物质资源消耗潜值(ADP)、WU、全球增温潜势(GWP)、ODP等11项评价指标的主要贡献因素,蒸汽是影响RI的最主要因素;污油泥热脱附处理产生的回收油能够抵消热脱附处理过程的部分能源和资源消耗,从而减小PED、ADP、GWP等评价指标的数值;为了进一步提升污油泥热脱附处理技术的绿色和可持续性,建议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蒸汽消耗,回收蒸汽余热,优化尾气净化系统和器具清洗系统,减少废水排放和水分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油泥 热脱附 可持续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油泥超声波除油效果的因素与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晨阳 谭文捷 +3 位作者 桑义敏 赵端 朱玲 周翠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9,共8页
油泥超声波除油技术绿色环保,但目前除油效率不高、机理不明,在工业中未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南方某油田高含油钻屑油泥的特性,设计了一套油泥超声除油试验装置,考察了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温度等7个主要因素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 油泥超声波除油技术绿色环保,但目前除油效率不高、机理不明,在工业中未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南方某油田高含油钻屑油泥的特性,设计了一套油泥超声除油试验装置,考察了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温度等7个主要因素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时间、固液比(油基钻屑与水质量比)和pH对油泥除油效果影响较大,而超声温度和超声处理次数对除油效果影响较小。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除油率达到57.18%;当超声空化作用产生的剪切力大于油与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附着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油分脱附,且随温度升高和固液比降低,油泥的黏度降低,超声空化作用增强;弱碱环境下HSiO3-占据油泥颗粒吸附位点,可阻止油的再吸附,除油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超声波 除油效果 破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