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学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以北京电影学院二级学科“艺术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艺术学在我国的发展已走过百年历程,学科地位获得逐步确立,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推动北京电影学院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内涵式发展,需要把握艺术学门类整体升级这一重要历史契机,处理好艺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尤其是门类艺术... 艺术学在我国的发展已走过百年历程,学科地位获得逐步确立,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推动北京电影学院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内涵式发展,需要把握艺术学门类整体升级这一重要历史契机,处理好艺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尤其是门类艺术学的辩证关系;在确立、巩固和提升艺术学学科地位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的电影优势学科特色,着力整合学科发展资源、凝练学科方向,主动借鉴、融入电影研究并寻找学科发展的新增生长点,建设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鲜明电影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从而走出一条独具艺术院校特征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内涵式发展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电影叙事体系研究综述
2
作者 侯光明 白文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4-19,共6页
2014年发表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影响了我国文艺事业的方向,并为解决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电影叙事体系,既需要在理论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发表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影响了我国文艺事业的方向,并为解决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电影叙事体系,既需要在理论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探寻中国电影意象叙事与物叙事的文化内涵,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电影叙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也需要在实践应用层面,充分结合中国电影丰富的创作实践,厚述中国电影英雄叙事、深描中国电影民俗叙事、精述中国电影地缘文化叙事,从而在整体层面推进新时代文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电影叙事 意象叙事 物叙事 英雄叙事 民俗叙事 地缘文化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人利物”——中国电影物叙事研究
3
作者 白文硕 侯光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14,共6页
中国电影物叙事研究,一方面尝试回应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物转向”,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物”及其文化思想,探讨“物”作为重要的言说对象、生命景观和价值维度,“人与物偕”地参与到... 中国电影物叙事研究,一方面尝试回应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物转向”,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物”及其文化思想,探讨“物”作为重要的言说对象、生命景观和价值维度,“人与物偕”地参与到相关叙事之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中国电影物叙事理论,而后在各类型电影中进行方法实践并形成中国电影物叙事的民族化美学风格,进而助推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物叙事 物叙事理论 物叙事方法实践 民族化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精神与中国电影的审美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68-76,共9页
中国美学精神与中国电影的审美表达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中国美学精神影响着中国艺术创作思维与审美品格的形成。中国电影审美品格的铸造同样离不开中国美学精神,它不仅作用于中国电影的审美认识,还为中国电... 中国美学精神与中国电影的审美表达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中国美学精神影响着中国艺术创作思维与审美品格的形成。中国电影审美品格的铸造同样离不开中国美学精神,它不仅作用于中国电影的审美认识,还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与路径。具体而言,中国美学精神不仅决定了中国电影的镜语形式、影像形象的审美倾向,也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内在旨趣与价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中国美学精神 影像品格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发》:民族诗性电影的“再次出发”
5
作者 王海洲 虞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28,共6页
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 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化实践与探索,力求突破同类题材中脸谱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并从中国古典山水绘画经验中借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挪用与转化,在叙事、影像和空间上尝试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审美进行有机融合与嫁接,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民族形态探索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创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山水美学 诗性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电影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志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8,共5页
电影的发展受到包括法律在内的国家电影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国内地各个历史时期,电影反映出来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象都成为那个时期的时代符号和标志。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自信目标下,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影学派&q... 电影的发展受到包括法律在内的国家电影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国内地各个历史时期,电影反映出来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象都成为那个时期的时代符号和标志。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自信目标下,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影学派"体系的建构使得中国电影独具民族特点的辨识性成为电影创作的聚焦。"中国电影学派"的特点是"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它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发展繁荣过程中的自我思辨。创建电影管理制度建设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话语体系,也更明确了电影产业管理制度对电影生产类型、电影创作方向的指导意义。《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特有的电影管理制度促进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类型 产业管理 电影产业促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教育”概念辨正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2期54-57,共4页
"电影教育"概念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区分为本体意义、教育活动、制度意义、文化或艺术意义、学科意义五个维度。理性思辨"电影教育"概念内涵,对于构建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反思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 "电影教育"概念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区分为本体意义、教育活动、制度意义、文化或艺术意义、学科意义五个维度。理性思辨"电影教育"概念内涵,对于构建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反思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教育 概念 电影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四梁八柱”——解读《电影产业促进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志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8-12,共5页
"四梁八柱",代表着四根横梁和八根立柱,在房屋的主体结构中依靠其支撑整个建筑。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各项事业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在党的最新理论与方针、政策中,"四梁八柱"外化成我们改革的主体框架。有识之士的电影学... "四梁八柱",代表着四根横梁和八根立柱,在房屋的主体结构中依靠其支撑整个建筑。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各项事业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在党的最新理论与方针、政策中,"四梁八柱"外化成我们改革的主体框架。有识之士的电影学者,适时提出中国电影学派,它的构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为基础的,是推进我国电影强国之路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国电影学派为研究主体,将《电影产业促进法》以"四梁八柱"形式进行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电影学派 四梁八柱 《电影产业促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影像或“叹逝”美学--《小城之春》的时间意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海洲 林逸枫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6,共6页
一、问题意识自德勒兹的影像理论问世,电影的时间性再度成为电影研究的核心议题。其中,时间-影像理论提供了弱戏剧性电影的经典解释框架[1]:正是在事件进程遭到阻滞时,时间才得以从运动的附庸中逃脱出来,呈现其自身。此时的影像由运动-... 一、问题意识自德勒兹的影像理论问世,电影的时间性再度成为电影研究的核心议题。其中,时间-影像理论提供了弱戏剧性电影的经典解释框架[1]:正是在事件进程遭到阻滞时,时间才得以从运动的附庸中逃脱出来,呈现其自身。此时的影像由运动-影像进入了时间-影像,体现了本真的时间性。于是,当我们运用时间-影像理论理解影片时,已然预设了这样一种时间意识:本真的时间是非时序性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融的绵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之春》 意识分析 时序性 时间性 德勒兹 核心议题 相互交融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风光》:走向三十年代高峰的探索之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8,共7页
袁牧之编导的处女作《都市风光》(1935)被时人以“大胆尝试”^([1])“噱头颇多”^([2])称奇,但该片始终“没有得到普通观众的理解”^([3]),以致上映后“营业上不能卖钱”^([4])。此后,复杂的政治语境导致《都市风光》又被影史一再搁置,... 袁牧之编导的处女作《都市风光》(1935)被时人以“大胆尝试”^([1])“噱头颇多”^([2])称奇,但该片始终“没有得到普通观众的理解”^([3]),以致上映后“营业上不能卖钱”^([4])。此后,复杂的政治语境导致《都市风光》又被影史一再搁置,致使该片成为浩瀚影视的浮光掠影。近年来,该片由于其乐剧的开拓形式以及西洋镜的叙事机制被部分研究者影史淘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风光》 袁牧之 乐剧 三十年代 政治语境 叙事机制 噱头 大胆尝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夜生活》大众文化的在地性表达
11
作者 周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42-145,共4页
《长沙夜生活》以城市青年的独特视角,讲述了在长沙夜色中几个不同命运的年轻人相遇与和解的故事。在影片中,长沙被阐释为一个类似家庭的空间,借用大众文化中的种种元素为人物确定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此外,影片具有既和当代商业媒体系统... 《长沙夜生活》以城市青年的独特视角,讲述了在长沙夜色中几个不同命运的年轻人相遇与和解的故事。在影片中,长沙被阐释为一个类似家庭的空间,借用大众文化中的种种元素为人物确定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此外,影片具有既和当代商业媒体系统高度结合,又挖掘了流行文化的多重性质的特征,各种市井的、平民的文化符号反复出现,成功解构了城市与生俱来的中心——边缘结构,让每一个进入城市并共享其文化的个体都能找到自身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夜生活》 大众文化 地域文化 在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