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影视艺术院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1
作者 陈中国 《图书馆界》 2011年第4期13-15,共3页
针对当前影视艺术院校外文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之间产生的矛盾,指出了产生矛盾的三个原因,并结合实践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影视艺术院校 外文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课的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5,共5页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方式,由于易于接受和普及,语言障碍较弱,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也因此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产生了较强的影响。但日前电影市场日趋繁荣,影响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会涉及到暴力、色情等不适合青...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方式,由于易于接受和普及,语言障碍较弱,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也因此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产生了较强的影响。但日前电影市场日趋繁荣,影响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会涉及到暴力、色情等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因而,提升青少年的电影素养,亦即对电影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市场 素养教育 青少年 课程设计 媒介方式 语言障碍 作品质量 判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左翼电影文化阵地——《影痴》评介
3
作者 李婧 李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8-72,共5页
《影痴》(Cineaste ISSN:0009-7004)杂志创刊于1967年,是美国纽约出版的一本电影类季刊,定位为美国领先的关注电影艺术和政治的杂志,刊载美国和其他国家电影摄制花絮、影评、新片和电影节评比情况介绍。该杂志不靠任何电影公司或者... 《影痴》(Cineaste ISSN:0009-7004)杂志创刊于1967年,是美国纽约出版的一本电影类季刊,定位为美国领先的关注电影艺术和政治的杂志,刊载美国和其他国家电影摄制花絮、影评、新片和电影节评比情况介绍。该杂志不靠任何电影公司或者学院机构提供资金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金运营 艺术基金会 文化阵地 纽约艺术 出版发行 一本 编辑部成员 编委会成员 影评人 低俗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电影的类型创作与转型演变
4
作者 王海洲 陈奇佳 毛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2,共3页
王海洲:香港类型片的时代挑战与转型升级 香港电影创作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有一些纠结的问题,香港面临和内地大空间要不要融合的问题,内地的影人也在思考,在艺术和产业的道路究竟怎么走。香港是华语电影三大电影阵地中成熟最早的,现在... 王海洲:香港类型片的时代挑战与转型升级 香港电影创作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有一些纠结的问题,香港面临和内地大空间要不要融合的问题,内地的影人也在思考,在艺术和产业的道路究竟怎么走。香港是华语电影三大电影阵地中成熟最早的,现在面临的问题,因为香港电影市场有限,还想往外输出。如今台湾市场被美国影片占领,其他地区市场也有种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转型升级 电影创作 演变 时代挑战 华语电影 电影市场 美国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中的季节叙事策略——以《春蚕》和《小城之春》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海洲 张琳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26-31,共6页
四时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能给电影的语言带来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可能,其作为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化时间与空间,不仅仅在早期的电影中有所体现,而是一脉相承地隐匿在许多创作者无意识的叙事策略中。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春蚕》... 四时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能给电影的语言带来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可能,其作为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化时间与空间,不仅仅在早期的电影中有所体现,而是一脉相承地隐匿在许多创作者无意识的叙事策略中。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春蚕》,采取了以春天这一季节为背景,依据蚕的生长足迹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命运多舛的生存面貌。"春天"在影片中是表现主体,直接参与叙事,它影响蚕的生长,也时刻决定着主人公的情绪和命运。《小城之春》中的"春"不仅是大自然的时间意象,更具有一种象征意味。在该片中,它不参与任何故事推进,却无不在描绘着一种本该热闹却无奈宁静的初春景象,无不为勾勒一群毫无生气的人、一个破败的家、一个衰落的国而服务;大自然的"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失语了,而每个个体身中的生命意志则苏醒了——由此,其独特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蚕》 《小城之春》 电影叙事 季节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电影“鲜浪潮”--从新生代导演的突围看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和主体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洲 周奕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0-33,共4页
2005年,时任香港艺发局局长的杜琪峰,在香港面临“非典”危机和电影产业低潮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本土电影创作,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进而以“香港电影新浪潮”承先启后的精神为出发点,开始筹办“鲜浪潮短片竞赛”。鲜浪潮的竞赛方式为提供入... 2005年,时任香港艺发局局长的杜琪峰,在香港面临“非典”危机和电影产业低潮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本土电影创作,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进而以“香港电影新浪潮”承先启后的精神为出发点,开始筹办“鲜浪潮短片竞赛”。鲜浪潮的竞赛方式为提供入围的参赛者实报实销的拍摄资金,并在拍摄期间获得业内导师的指导,经过为期半年时间完成作品后,再共同角逐奖项,然而开办的前几届,其运作模式还不够贴合实际的电影工业,成效不甚明显,后来逐渐侧重于导演和编剧方向,一位导演带领四位学生的手把手教学,以师徒制的方式从前期筹划到后期制作尽量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香港电影 主体性 本土化 突围 “非典”危机 竞赛方式 电影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