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本位·师法传统·理论再塑——“中国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研究路径与理论地图
1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试图走出一条民族化之路,涌现出诸多具有东方式审美品格与民族风格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化为本位,师法传统,建构民族化的理论路径,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与中... 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试图走出一条民族化之路,涌现出诸多具有东方式审美品格与民族风格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化为本位,师法传统,建构民族化的理论路径,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现阶段的工作。可以说,追寻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念,透过中国电影具体的实践创作,捕捉两者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体系,是中国电影研究者始终践行的方向和理应完成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中国文艺传统 电影民族理论 中国电影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症候:当代中国电影的城中村图绘 被引量:1
2
作者 叶航 李新纪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关系、阶层流动的空间向度、空间认同与身份认同--这些电影文本是对城中村的空间再生产,表征着某种社会文化症候。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影像叙事建构/重构的城中村空间可被视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社会情状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当代中国电影 空间生产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海洲 虞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0,共11页
百余年来,在娱乐本位的表象下,中国香港电影始终在多个维度保持着与内地主流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价值取向上,中国香港电影自萌芽之初便以儒家文化及岭南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导人向善,导人向上”的文化追求聚焦于平民生活的日常呈现;一些... 百余年来,在娱乐本位的表象下,中国香港电影始终在多个维度保持着与内地主流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价值取向上,中国香港电影自萌芽之初便以儒家文化及岭南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导人向善,导人向上”的文化追求聚焦于平民生活的日常呈现;一些代表性的中国香港影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追求古典化的影像风格,为海外华人观众提供了抒发故国思绪的影像载体;此外,对戏曲元素及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运用也彰显了中国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层联结。这些继承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构成了中国香港电影独特的美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民族性 中国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电影“风物”修辞下的隐秘叙事--《在街上》“城市风物”叙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章龙 张仲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 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是打开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意义的标签,它刻录着一座城市远古今朝的发展过程。城市风物是活在当下的历史,是时空叠加的沉积;它不是孤立的、无结构和无序的,而是被一串串联动的空间隐喻符号以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或是艺术的方式相互交织而凝结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戏剧舞台 历史文化意义 风物 电影叙事 活在当下 隐喻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形象的差异化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淞可 刘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5,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指出2025年中国银幕总数将超过10万块,2035年中国将建成电影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指出2025年中国银幕总数将超过10万块,2035年中国将建成电影强国。文化强国与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形象建设密切相关。国家文化形象承载着内外部公众对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精神品格、行为模式等的综合认知,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艺术 中国电影发展 电影强国 文化影响力 外部公众 国家文化形象 精神品格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发》:民族诗性电影的“再次出发”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洲 虞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28,共6页
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 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化实践与探索,力求突破同类题材中脸谱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并从中国古典山水绘画经验中借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挪用与转化,在叙事、影像和空间上尝试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审美进行有机融合与嫁接,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民族形态探索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创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山水美学 诗性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象迭用”与中国电影的表意观念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海洲 吕培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8-85,共8页
“形象迭用”作为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审美创造方式,深刻内化于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当中,成为其叙事表意的关键所在。叙事场景的迭用不仅强化了故事空间的稳定性,还能使电影在“叠韵绵延”的形式美感中实现表意。情景交融的镜语穿插复现... “形象迭用”作为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审美创造方式,深刻内化于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当中,成为其叙事表意的关键所在。叙事场景的迭用不仅强化了故事空间的稳定性,还能使电影在“叠韵绵延”的形式美感中实现表意。情景交融的镜语穿插复现于影像之中,既体现了中国电影对传统叙事“闲笔”的自觉继承,同时也是对意象美学的有效转化。功能性的物象“草蛇灰线”般贯穿于叙事进程时,既构成了推动情节变化的关键之处,也成为情感外化的重要体现。“形象迭用”并不意味着机械地复现,作者的深意往往存在于“重复”的细微变化中。“复”之手法让“隐”之深意得以言说,为作品带来“伏采潜发”的审美意蕴。中国电影“意象”表意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而“迭用与反复”的普遍运用代表其整体性表意观念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迭用 中国电影 叙事表意 中国文化 艺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实践路径与发展前瞻
8
作者 王海洲 王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15,共7页
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已步入提质增量的时期。当下,微短剧作为“视听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是在深植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讲好中国故事,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发展,培育自身持久的产业韧性。因此,在宏观上总结微短剧在产业上的发展成就,在美... 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已步入提质增量的时期。当下,微短剧作为“视听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是在深植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讲好中国故事,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发展,培育自身持久的产业韧性。因此,在宏观上总结微短剧在产业上的发展成就,在美学表现上的媒介特性以及在对外传播上的媒介潜能尤为重要。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下,提出以技术为骨、产业为脉、文化为魂的发展进路,进而推动中国网络微短剧走向时代文艺高峰,以此赋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微短剧 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溯与对话:气氛美学的电影批评向度——批评的批评与批评的接续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素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8,共6页
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界出现了本体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批评范式,它们既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实践,又促进了电影镜头语言的创新;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积弊。“气氛”是德国美学家波默“气氛美学”思想的... 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界出现了本体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批评范式,它们既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实践,又促进了电影镜头语言的创新;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积弊。“气氛”是德国美学家波默“气氛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恰巧在电影中气氛也是无处不在。故而从“气氛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批评的历史图景,发掘电影批评中与气氛有关的美学批评传统,并立足当下思考一种以“气氛”为本体的美学批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批评 气氛美学 气氛 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旨显影:中国电影对郭熙画论观念的赓续转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宇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22,共5页
回溯中国电影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电影画面美学内蕴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脉联系。一方面,作为美学溯源的中国传统绘画,既滋养孕育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取景意识,也赓续影响当代中国电影的镜语表达;另一方面,作为视觉文化的中国电影... 回溯中国电影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电影画面美学内蕴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脉联系。一方面,作为美学溯源的中国传统绘画,既滋养孕育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取景意识,也赓续影响当代中国电影的镜语表达;另一方面,作为视觉文化的中国电影,既浸润承继于古典绘画理论美学精神,又吸纳转化中国传统画论观念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古典绘画 电影画面 当代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中国传统画论 郭熙 画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现象与新启示: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201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喜忧参半。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成长中的市场,不少方面是不成熟、不完善、不充分、不平衡的。思考和总结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 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 电影产业发展 优化路径 新启示 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再现的争论--基于认识论角度的考察
12
作者 王俊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9-24,共6页
关于电影再现的争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对“再现”概念的理解和电影特性的把握。而对“再现”概念的认识论争端则主要可以分为分析哲学与符号学两条脉络。分析哲学将“像”作为电影再现问题的讨论核心;符号学则从“指示”入手,试图... 关于电影再现的争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对“再现”概念的理解和电影特性的把握。而对“再现”概念的认识论争端则主要可以分为分析哲学与符号学两条脉络。分析哲学将“像”作为电影再现问题的讨论核心;符号学则从“指示”入手,试图构建电影再现的符码系统。这两种认识论看上去相互争执,甚至可能有所对立。然而如果将朗西埃的“政治学”观点引入其中,就会发现,两条脉络对电影“再现”问题的争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电影认识论的分层。而这一分层导致的认识论断裂则为电影知识生产带来了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再现 认识论 朗西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韵生动”的跨媒介美学流变——兼论戏曲电影中的“气韵”
13
作者 桑陌 章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0,共6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然而对于“气韵生动”的概念理解却呈现出各种分歧。从绘画而来的“气韵生动”本身就处于技艺与美学的双重身份中。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考察“气韵生动”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从“...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然而对于“气韵生动”的概念理解却呈现出各种分歧。从绘画而来的“气韵生动”本身就处于技艺与美学的双重身份中。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考察“气韵生动”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从“气韵生动”的美学概念入手,以戏曲为例,考察“气韵生动”的跨媒介流变,兼论戏曲电影创作中如何以“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为支点,完成戏曲到戏曲电影的跨媒介美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 跨媒介融合 戏曲电影 气韵生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电影的自然审美观——基于传统美学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培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19,共6页
一、传统自然审美观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建构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如何以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优质资源来熔铸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建构带有中国原创性的电影理论,成为紧迫的时代命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中,“自然”扮... 一、传统自然审美观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建构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如何以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优质资源来熔铸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建构带有中国原创性的电影理论,成为紧迫的时代命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中,“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在起源和发展上都与中国人的自然观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1])。无论是作为美学源流的儒释道思想、抑或是“意境”“意象”“心游”等审美范畴的生成均在不同程度地指向了自然何以为美的问题,其作为中国美学史“元范畴”^([2])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观 中国美学史 文化强国战略 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哲学 优质资源 文艺美学 审美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化: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电影的类型美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0-25,共6页
明清之际,小说文体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结构的中心。19世纪末,随着西方小说技法与理念传入中国。之后,在二者的双重合力下,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开启了漫长的现代转型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小说从1902年起开始呈现对传统小说叙事... 明清之际,小说文体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结构的中心。19世纪末,随着西方小说技法与理念传入中国。之后,在二者的双重合力下,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开启了漫长的现代转型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小说从1902年起开始呈现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大幅度背离,辛亥革命后略有停滞倒退趋向,但也没有完全回到传统模式;‘五四’前后突飞猛进,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此后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了。”^([1])在与之大致相近的时间段,法国人将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带入中国。自此,早期中国电影与中国现代小说宛若并蒂双生花,同根共荣,相生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中国现代小说 小说文体 小说叙事模式 早期中国电影 相生相成 类型美学 新兴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新西兰传播的表征、效果与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慕玲 卢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共6页
作为南半球最受瞩目的发达国家之一,新西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对新西兰的传播应被视为其中重要的一环。2019年,新西兰上映的中国影片共30部②,是“一带一... 作为南半球最受瞩目的发达国家之一,新西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对新西兰的传播应被视为其中重要的一环。2019年,新西兰上映的中国影片共30部②,是“一带一路”沿线上映中国影片最多的国家。尤为重要的是,新西兰上映的中国影片在消费偏好和消费趋势上与国内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趋势 消费偏好 中国文化走出去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好中国故事 新西兰 友好关系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势突破与现代转换:中国神话题材电影的改编进程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兆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12,共6页
一、“神话”前述与中国神话题材电影概述.神话,最早源自于上古时代,是人类社会对客观自然世界的一种反映与认识,其中蕴含了科学之外、超经验化对宇宙万象的理解和阐释。中文“神话”一词本属于外来词汇,从日文引进而来,日文词则缘起于... 一、“神话”前述与中国神话题材电影概述.神话,最早源自于上古时代,是人类社会对客观自然世界的一种反映与认识,其中蕴含了科学之外、超经验化对宇宙万象的理解和阐释。中文“神话”一词本属于外来词汇,从日文引进而来,日文词则缘起于英文“Myth”,表示原始时代神奇物像或者是受到了超自然力量所支配的自然事物的故事。“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中,第一次使用了‘神话’这个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丛报》 外来词汇 超自然力量 上古时代 现代转换 神话题材 梁启超 日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物以游心”:中国电影的时空形态观
18
作者 丁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2,共8页
中国电影的时空形态并非偶然生成,而是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时空意识休戚相关。后者不仅促就了中国电影的时空叙事观,更形塑了电影时空的建构观念与审美倾向。细究可知,中国电影不仅创造出一个个客观再塑与感性超越相统一的现实天地,... 中国电影的时空形态并非偶然生成,而是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时空意识休戚相关。后者不仅促就了中国电影的时空叙事观,更形塑了电影时空的建构观念与审美倾向。细究可知,中国电影不仅创造出一个个客观再塑与感性超越相统一的现实天地,更是建构了气化历史的古境、超越现实的异境以及虚实相生的幻境。“乘物以游心”,这些较具艺术表现性的时空境地是创作主体对种种表象/形象重新综合、提炼、拓展的结果,承载着电影创作者对世界的体悟与把握,成为他们栖息心灵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时空意识 中国美学 审美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一般符号学的电影修辞理论——《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能指》思想遗产与价值重估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33,共10页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能指》(以下简称《想象的能指》)阐明了电影的想象性和能指运作的修辞特征,开辟了电影第二符号学将语言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相互结合的崭新路径,依此方法检验了电影作为视觉修辞与一般语言的同一性问题,最终使电影...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能指》(以下简称《想象的能指》)阐明了电影的想象性和能指运作的修辞特征,开辟了电影第二符号学将语言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相互结合的崭新路径,依此方法检验了电影作为视觉修辞与一般语言的同一性问题,最终使电影符号学完成了"电影是语言"的命题论证。其思想遗产体现在它为修辞学提供了一种超越具体媒介的元修辞理论,为理解当代修辞学的谱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补充,特别是为统一"文本修辞"和"物的修辞"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同时,它也构成了20世纪后半叶"宏大理论"浪潮中最后一次"人文科学"的精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语言学 精神分析 修辞 电影 想象的能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创意阶层的崛起与新类型电影的建构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冠平 张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87,共6页
当城市成为新型行业、知识产业的中心时,各种新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群体。新的年轻知识阶层间的交流与碰撞建构了一个多样、包容、独立、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同时是被新经济驱动的情感分享与资源互动的体... 当城市成为新型行业、知识产业的中心时,各种新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群体。新的年轻知识阶层间的交流与碰撞建构了一个多样、包容、独立、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同时是被新经济驱动的情感分享与资源互动的体系,这正是新创意阶层所赖以存在的体系。新创意阶层在其间用新的编码方式建构当下中国本土类型电影的新样式。近十年中国电影业的巨大变化,为多样的类型提供了过往无法想象的生存空间,而新创意阶层所做的本土类型电影的商业尝试反馈了当下本土观众的痛点和兴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阶层 类型电影 网生代 新媒体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