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双石 宋金慧 +2 位作者 杨国伟 汪洋 于海龙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16期111-113,共3页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类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前途,也关系到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为食品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食品专业毕业生 就业质量 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管网内生物膜与余氯衰减交互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钟丹 袁一星 +3 位作者 马文成 吴晨光 袁媛 李阳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9-54,共6页
为研究生物膜与余氯衰减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静态试验、动态试验相结合的模拟方式,在自制供水管网模拟装置内进行实验.选择铸铁、PE、不锈钢3种管材及1,3,4 mg/L 3个投氯量,多角度研究不同质量浓度余氯存在条件下生物膜的形成和发展差异... 为研究生物膜与余氯衰减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静态试验、动态试验相结合的模拟方式,在自制供水管网模拟装置内进行实验.选择铸铁、PE、不锈钢3种管材及1,3,4 mg/L 3个投氯量,多角度研究不同质量浓度余氯存在条件下生物膜的形成和发展差异,以及生物膜作用下的余氯衰减情况,探讨管网内余氯和生物膜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余氯质量浓度对生物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生物膜作用下,余氯衰减呈现不同的规律,二者之间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投氯量升高,PE和不锈钢管内生物量均逐渐降低,而铸铁管内生物量反而升高;在生物膜作用下,余氯衰减分为快速消耗阶段(0~30 min)和稳定消耗阶段(30 min之后);铸铁管内生物膜对余氯衰减状况影响较大,PE管次之,不锈钢管对余氯衰减影响最小;生物膜的生物多样性对余氯衰减影响不大,而生物量与余氯衰减之间关系密切;流速和初始氯质量浓度对余氯衰减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供水管网氯消毒的控制以及氯衰减模型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强化管网水质安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水质 余氯 衰减规律 管材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G蛋白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虎成 杨国伟 +3 位作者 王晓杰 郭东月 李小瑞 王亚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9期9979-9981,共3页
[目的]探索基因重组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为得到高浓度和高产量的链球菌(Streptococcus)G蛋白(SPG)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一级摇瓶、二级种子罐培养,以及将菌种转接到发酵罐并进行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探讨了IPTG加入量等条件对发酵的影... [目的]探索基因重组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为得到高浓度和高产量的链球菌(Streptococcus)G蛋白(SPG)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一级摇瓶、二级种子罐培养,以及将菌种转接到发酵罐并进行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探讨了IPTG加入量等条件对发酵的影响,考察了接种量、氧气、pH、培养方式等发酵工艺。[结果]高密度发酵能得到至少80 g/L的菌体,最高达到150 g/L,每升发酵液可得到1 g的SPG。SPG高密度发酵的生产条件为:接种量10%,通气量1 vvm,溶氧控制在30%~45%,发酵过程控制pH 7.0~7.2,IPTG的诱导浓度为0.2 mmol/L,时间为4 h,发酵后SPG总蛋白能达到菌体蛋白的20%以上。[结论]利用该生产工艺可得到高浓度菌体和高产量S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发酵 基因工程菌 SP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蛹虫草转录物组学的虫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4
作者 张虎成 邓丽娜 +8 位作者 章宇宁 罗帅 刘霖颖 杨军 杨国伟 范海涛 高博 杨冬清 柴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61,共14页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我国著名的中药,而虫草素是蛹虫草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通过转录物组分析野生型C.militaris、虫草素高产菌株C.militaris GYS60和低产菌株C.militaris GYS80虫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变化。利...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我国著名的中药,而虫草素是蛹虫草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通过转录物组分析野生型C.militaris、虫草素高产菌株C.militaris GYS60和低产菌株C.militaris GYS80虫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变化。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获得3株菌株的转录物组数据,以鉴定差异表达基因。与C.militaris相比,在GYS60和GYS80中,分别有145和470个上调基因及96和594个下调基因;GYS60与GYS80相比,GYS60有306个上调基因和207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经过GO和KEGG分析,与C.militaris相比,GYS60和GYS80分别有10和8个与嘌呤途径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与GYS80相比,GYS60有12个基因差异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8个关键酶的基因表达与转录物组分析一致。在GYS60中,参与虫草素生物合成的嘌呤核苷酸代谢中的氧化还原酶(CCM_07507,cmORE)、3′,5′-环AMP磷酸二酯酶(CCM_02777,cmAPE)、转移酶(CCM_04722,cmTRF)和腺苷酸环化酶(CCM_06928,cmADC)表达量显著上调。这些发现提高了我们对虫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理解和对其他次级代谢产物代谢通路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虫草素 转录物组分析 生物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种微生物蛋白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富玉竹 李欣 +3 位作者 李晔 王斯德 金丽华 于然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65-65,66-72,共8页
蛋白酶(protease)是以降解蛋白质为主的糖苷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生物有机体中发挥着重要而又广泛的作用,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4.1 server和NPSA serv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天蓝色链霉... 蛋白酶(protease)是以降解蛋白质为主的糖苷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生物有机体中发挥着重要而又广泛的作用,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4.1 server和NPSA serv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天蓝色链霉菌、普通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16种微生物蛋白酶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系统发生树和功能域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分析16种微生物蛋白酶的稳定性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唾液链球菌、短小芽孢杆菌、绿脓杆菌为不稳定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等结构元件组成;除了节杆菌属、无乳链霉菌、普通拟杆菌、肠杆菌属具有信号肽,其余蛋白酶氨基酸序列不具有信号肽的特点。可以推测出蛋白酶为非分泌性蛋白;只有绿脓杆菌和猪链球菌有跨膜结构,剩下其余几种微生物均没有跨膜结构。具有2个蛋白功能域,分别为Peptidase S8 familyi、Fn35like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蛋白酶 序列分析 生物信息学 理化性质 蛋白结构 信号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蔓越桔生物活性物质及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盖钰卓 张强 +3 位作者 陈亮 辛秀兰 李亚东 孙海悦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4-188,192,共6页
蔓越桔为杜鹃花科越桔属小浆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A型原花青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蔓越桔的植物学特性、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花青素、原花青素和酚酸等的研究进展,并简要阐述了蔓越桔代谢组学的... 蔓越桔为杜鹃花科越桔属小浆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A型原花青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蔓越桔的植物学特性、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花青素、原花青素和酚酸等的研究进展,并简要阐述了蔓越桔代谢组学的研究成果,为蔓越桔的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越桔 生物活性物质 原花青素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多糖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萌 范海涛 +1 位作者 姜艳艳 刘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1,I0020,I0021,共6页
目的采用体内外多指标免疫调节活性评价方法,研究防风多糖体内外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用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系,采用CCK-8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中性红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Griess法测定巨噬细胞NO释放量... 目的采用体内外多指标免疫调节活性评价方法,研究防风多糖体内外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用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系,采用CCK-8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中性红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Griess法测定巨噬细胞NO释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量。体内实验选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低下BALB/c小鼠,通过碳粒廓清实验探讨防风多糖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以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评价防风多糖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并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体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补体(C3、C4)含量。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防风多糖能够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吞噬能力,并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TNF-α和IL-6,但对IL-1β的释放量影响不显著。体内实验结果表明,防风多糖可使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的吞噬能力和免疫器官指数显著提高,并使免疫低下小鼠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升高。结论防风多糖在体内外水平均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多糖 免疫调节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型枸杞酒关键香气物质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雅冉 李俊龙 +3 位作者 谷佩珊 李若彤 朱保庆 张柏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6,共11页
利用液液萃取-溶剂辅助蒸发-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法结合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和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解析枸杞酒中的挥发性香气组分,并结合香气重构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鉴定枸杞酒中的关键呈香组分。结果表明,枸杞酒关键呈香组分主要... 利用液液萃取-溶剂辅助蒸发-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法结合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和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解析枸杞酒中的挥发性香气组分,并结合香气重构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鉴定枸杞酒中的关键呈香组分。结果表明,枸杞酒关键呈香组分主要由乙酯类化合物、其他酯类、C_(13)-降异戊二烯类、挥发性酚类、醇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组成。其中,乙酯类化合物包括肉桂酸乙酯、乙酸乙酯、2-甲基丙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其他酯类包括乙酸异戊酯、乳酸异戊酯,C_(13)-降异戊二烯类包括β-大马士酮和β-紫罗兰酮,挥发性酚类包括4-乙基愈创木酚、丁香酚、2,4-二叔丁基苯酚,醇类包括1-辛烯-3-醇、苯甲醇、苯乙醇和异戊醇,其他类包括萘、甲硫基丙醇、辛酸和2-乙酰吡咯。本研究的开展明晰了枸杞酒的关键呈香组分和感官特性,有助于丰富改善枸杞酒香气的基础理论,为枸杞酒产品增香提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酒 香气物质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 香气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种分布模型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50
9
作者 李国庆 刘长成 +3 位作者 刘玉国 杨军 张新时 郭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27-4835,共9页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物种生态位模型 气候变化 生态位理论 竞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果醋酿造过程中抗氧化性能的变化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强 辛秀兰 +3 位作者 杨富民 陈亮 张雪 池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1,共6页
采用液态深层快速发酵法发酵红树莓果醋,分析红树莓酿造过程中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的含量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的变化... 采用液态深层快速发酵法发酵红树莓果醋,分析红树莓酿造过程中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的含量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3种自由基清除率随着醋酸发酵明显升高,醋酸发酵10 d后,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分别保留了68%、85%、38%,DPPH自由基、O2-·、·OH清除率分别为98.63%、83.82%、78.36%。相关性分析显示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互为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主成分1成很高的负相关;·OH清除率、O2-·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互为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主成分1成很高的正相关。聚类分析将酿造过程分为3个集群,代表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能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果醋 抗氧化 自由基清除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比较不同酵母发酵红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家利 辛秀兰 +3 位作者 陈亮 陶伯旭 张丹 杨晓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以红树莓为原料,选取1 203、1399、SY、RW、F151、F152 6种果酒酵母进行发酵,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6种果酒香气成分萃取、鉴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6种酵母发酵的酒液中共检测出159种香气成分,分别为45... 以红树莓为原料,选取1 203、1399、SY、RW、F151、F152 6种果酒酵母进行发酵,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6种果酒香气成分萃取、鉴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6种酵母发酵的酒液中共检测出159种香气成分,分别为45、56、67、58、66、39种,其中相同成分占13种。6种果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含量依次为15.73%、22.05%、15.74%、18.38%、19.14%、15.24%。通过仪器测定和嗅闻感官综合判断,果酒酵母1399发酵的红树莓果酒香气较好,适宜大众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果酒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汁发酵和带渣发酵蓝靛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杨旭 陈亮 +1 位作者 辛秀兰 杨富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5-119,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果汁发酵和带渣发酵两种工艺条件下蓝靛果酒香气成分的不同,为蓝靛果酒加工利用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种不同工艺蓝靛果发酵酒共鉴定出62种香气成分,果汁发酵和带渣发酵各检出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果汁发酵和带渣发酵两种工艺条件下蓝靛果酒香气成分的不同,为蓝靛果酒加工利用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种不同工艺蓝靛果发酵酒共鉴定出62种香气成分,果汁发酵和带渣发酵各检出39种和50种香气成分,27种是两者共有的。2种蓝靛果发酵酒的主要香气成分都为苯乙醇和辛酸乙酯,其中,果汁发酵酒相对含量分别为23.11%和12.97%,带渣发酵酒相对含量分别为30.27%和16.83%。此外,根据感官评价,带渣发酵的果酒优于果汁发酵,带渣发酵的果酒酒色清澈透明,色泽稳定,口感圆润柔和,香气持久迷人,更具蓝靛果典型性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蓝靛果酒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香气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101
13
作者 盖禹含 辛秀兰 +1 位作者 杨国伟 李亚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1-174,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为原料,对3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6种香气成分。其中酿酒活性干酵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发酵的蓝莓酒中分别...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为原料,对3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6种香气成分。其中酿酒活性干酵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发酵的蓝莓酒中分别检测到56、50、47种香气成分,其中30种是3者共有的。酿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3-甲基-1-丁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98%、37.64%;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其相对含量为1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GC-MS) 蓝莓酒 酵母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果酒发酵期间抗氧化成分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亮 杨志勇 +3 位作者 辛秀兰 王佳 吴志明 路梅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12期17-20,共4页
对蓝莓果酒发酵期间的花色苷含量、总酚含量、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用R2.5.1相关性分析对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残差自相关性诊断。结果表明,发酵期间花色苷及总酚的含量缓慢下降;还原... 对蓝莓果酒发酵期间的花色苷含量、总酚含量、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用R2.5.1相关性分析对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残差自相关性诊断。结果表明,发酵期间花色苷及总酚的含量缓慢下降;还原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主要呈递减趋势;花色苷含量、总酚含量、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聚类树状图上总酚与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距离更近;以总酚含量预测抗氧化活性效果最佳,其与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的回归方程依次为Y1=0.2976X+11.2918和Y2=2.052×10-3X+0.4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果酒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 自相关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澄清剂对蓝莓发酵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辛秀兰 盖禹含 +1 位作者 刘俊英 李亚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采用明胶、硅藻土、壳聚糖3种澄清剂对蓝莓发酵原酒进行了单一澄清剂和复合澄清剂的澄清试验,对加入澄清剂处理后的蓝莓发酵酒进行透光率、酒精度、残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澄清剂中,壳聚糖... 采用明胶、硅藻土、壳聚糖3种澄清剂对蓝莓发酵原酒进行了单一澄清剂和复合澄清剂的澄清试验,对加入澄清剂处理后的蓝莓发酵酒进行透光率、酒精度、残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澄清剂中,壳聚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澄清剂,最佳添加量为0.2g/L,透光率为96.43%。在复合澄清剂中,明胶(单宁)与壳聚糖的澄清效果最好,最佳添加量为明胶0.55g/L,单宁1.45g/L,壳聚糖2.5g/L,透光率可达到97.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发酵酒 澄清 明胶 硅藻土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果与发酵酒香气成分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家利 杨晓清 +2 位作者 陈亮 陶伯旭 辛秀兰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3期61-66,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萃取检测鉴定红树莓果实和果酒酵母1399酿造的红树莓果酒香气物质成分和含量,对比红树莓果实、红树莓果酒主发酵、后发酵的香气成分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实、果酒主发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萃取检测鉴定红树莓果实和果酒酵母1399酿造的红树莓果酒香气物质成分和含量,对比红树莓果实、红树莓果酒主发酵、后发酵的香气成分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实、果酒主发酵和后发酵中共检测出醇类26种,酯类35种,酸类7种,烷烃烯烃类26种,胺类25种,醛酮苯酚类物质12种,其他类11种。果实中主要的呈香物质为R-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己醛和2-己烯醛,相对含量分别为8.00%、14.73%、9.08%;果酒主发酵和后发酵中香味变化明显的为乙醇、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辛酸乙酯,其含量对比变化分别为8.78%、17.24%;22.05%、22.61%;11.37%、17.98%;18.67%、6.58%。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了红树莓汁经发酵和陈酿作用,香气成分的总体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果酒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膨化预处理技术对灵芝多糖提取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闫征 李双石 +3 位作者 杨国伟 王越鹏 罗忠智 郝利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0-283,289,共5页
以灵芝子实体为原料,在热水浸提前进行双螺杆挤压膨化预处理,以提高灵芝多糖的提取得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物料提取前的挤压膨化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采用高效凝胶排阻色谱对比了挤压膨化预处理对水提灵芝多糖分子量分布... 以灵芝子实体为原料,在热水浸提前进行双螺杆挤压膨化预处理,以提高灵芝多糖的提取得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物料提取前的挤压膨化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采用高效凝胶排阻色谱对比了挤压膨化预处理对水提灵芝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在物料粒度60目时,通过优化得到了双螺杆挤压膨化预处理的最优工艺:套筒温度160℃,固液比1:3,螺杆转速150 r/min,采用上述条件进行预处理后,灵芝多糖的提取得率为7.92%,较未挤压膨化灵芝的多糖提取得率提高了92.7%,表明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对灵芝子实体进行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灵芝多糖的提取得率,同时双螺杆挤压膨化预处理会增加灵芝多糖提取物中低分子量多糖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灵芝 多糖 提取 分子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被引量:20
18
作者 闫征 郝利民 +4 位作者 张黎明 康彩彩 马天娇 崔燕 郑志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0-246,共7页
为探讨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安徽1号、吉林1号和吉林2号)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其基本物质组成、微量元素、多糖、灵芝酸、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 为探讨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安徽1号、吉林1号和吉林2号)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其基本物质组成、微量元素、多糖、灵芝酸、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3种灵芝子实体中均有较高含量的Ca、Mg、Fe微量元素,以及较高含量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脂肪酸总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安徽1号>吉林2号>吉林1号;3种灵芝子实体水溶性粗多糖含量相近,但碱溶性粗多糖含量、纯化多糖的单糖组成差异较大;在3种灵芝子实体样品中,安徽1号的灵芝酸A和灵芝酸B总含量(5.62 mg/g)最高。这些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灵芝子实体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化学成分 灵芝酸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虎成 范海涛 +4 位作者 杨国伟 王晓杰 李小瑞 王亚萍 王孟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340-5342,共3页
[目的]研究红茶菌发酵液是否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菌体浓度、pH、总蛋白浓度和抑菌圈大小的影响;调节第6天的红茶菌发酵液至不同的pH,利用蛋白酶、热处理作用红茶菌发酵液,并用青霉素、糖茶水、胰蛋白... [目的]研究红茶菌发酵液是否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菌体浓度、pH、总蛋白浓度和抑菌圈大小的影响;调节第6天的红茶菌发酵液至不同的pH,利用蛋白酶、热处理作用红茶菌发酵液,并用青霉素、糖茶水、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作参比,分别抑制供试菌,测量抑菌圈大小。[结果]发酵液总蛋白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抑菌圈大小随着pH升高而逐渐降低,pH为7时最小,而后随着pH升高又逐渐增大;蛋白酶处理过的第6天发酵液抑菌效果明显降低。[结论]红茶菌发酵液中具有抑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发酵液 抑菌 抑菌蛋白 抑菌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琥珀酒和猕猴桃桃红酒的香气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陶伯旭 陈亮 +2 位作者 王家利 辛秀兰 赵丽芹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3期158-161,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种不同猕猴桃酒中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101种香气成分,其中猕猴桃琥珀酒和猕猴桃桃红酒分别检测到54、78种香气成分,其中32种是二者共有的。猕猴桃琥珀酒的主要香气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种不同猕猴桃酒中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101种香气成分,其中猕猴桃琥珀酒和猕猴桃桃红酒分别检测到54、78种香气成分,其中32种是二者共有的。猕猴桃琥珀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9.11%和13.58%,猕猴桃桃红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和苯乙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为14.52%、1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GC-MS) 猕猴桃琥珀酒 猕猴桃桃红酒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