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手术中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系统的模型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张培海 孙振兴 +3 位作者 张恺 郭毅 陈刚 杨学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 构建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模型,并评价该导航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并制作可用于脊柱手术导航的视觉追踪导板,并采用视觉追踪导板和增强现实设备完成增强现实图像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图像配准和实时追... 目的 构建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模型,并评价该导航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并制作可用于脊柱手术导航的视觉追踪导板,并采用视觉追踪导板和增强现实设备完成增强现实图像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图像配准和实时追踪。增强现实导航系统辅助下,先后由两位操作者以克氏针模拟椎弓根置钉操作,并按照克氏针置入点与视觉追踪导板的距离分为邻近组(<100 mm)和远离组(100~200 mm),对比分析不同操作者以及邻近组与远离组置入点误差值和角度误差值以评估增强现实导航系统的精度。结果 两位操作者均顺利完成模型置钉,共获得100例置入点误差值和角度误差值。两位操作者置入点误差值(t=0.835,P=0.406)和角度误差值(t=0.220,P=0.8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远离组置入点误差值大于邻近组(t=3.221,P=0.002),进一步将其分解为x值和y值,远离组置入点误差x值(t=4.980,P=0.000)和y值(t=2.416,P=0.018)均大于邻近组;而角度误差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6,P=0.077)。结论 初步构建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模型,并完成导航系统精度评估,随着置入点与视觉追踪导板距离的增加,置入点定位能力下降,但角度指向性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增强现实 视觉 手术导航系统 椎弓根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和脑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一丁 赵本琦 +4 位作者 张培海 刘勇 陈刚 杨学军 郭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研究背景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数智神经外科学日趋成熟,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已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探讨该项技术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将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重要议题。方法 纳入4例2024年1-1... 研究背景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数智神经外科学日趋成熟,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已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探讨该项技术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将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重要议题。方法 纳入4例2024年1-12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1例)、颅内动脉瘤(2例)和锁骨下动脉闭塞致椎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患者,分别接受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和颈总动脉(CCA)-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将术前常规影像学数据导入Surgical AR软件,基于HoloLens 2平台进行术前规划、模拟手术和术中实时显示,并与实际手术操作和术后影像学数据对比,定性分析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的疗效。结果 (1)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与术前增强现实技术模拟手术(模拟手术)对比,实际手术完全复现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内耳道后壁磨除、内耳道内肿瘤显露和切除的操作过程,术中面神经保护完好,术后面神经功能达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但未保留有效听力;术后1周三维重建CT与术前模拟和术中实际所见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2分。(2)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与术前模拟手术对比,实际手术完全复现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磨除前床突、显露动脉瘤颈并夹闭的手术过程;术后三维重建CTA与术前模拟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眼部胀痛、上睑下垂、复视等症状完全缓解,mRS评分为零。(3)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夹闭术:根据术前模拟结果,经眶颧入路对动脉瘤颈的显露更充分且术者可于直视下完全夹闭动脉瘤并保护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操作安全性明显优于经颞下入路;实际手术中选择经眶颧入路,分离外侧裂经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显露基底动脉和动脉瘤、夹闭动脉瘤;术后6个月mRS评分为零,动眼神经功能恢复良好。(4)CCA-SA搭桥术:术中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辅助颈部重要肌肉、血管体表定位,充分显露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吻合;术后三维重建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患者头晕症状未再发作,患侧上肢血压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mRS评分为零。结论 增强现实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可术前手术规划、手术模拟和术中引导,有助于青年医师快速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缩短学习曲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颅底肿瘤 颅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沿趋势
3
作者 周寿军 彭永军 +5 位作者 李茂全 程振宇 刘天勇 杜悦 李洪亮 刘新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50-553,共4页
手术机器人(SR)融合机械控制、多模态影像导航与人工智能(AI)算法,正以其微创、高精度及智能化优势重塑现代外科手术模式。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SR技术演进、分类及典型商业化平台,对比不同厂家核心参数与关键技术突破,剖析未来向半自主... 手术机器人(SR)融合机械控制、多模态影像导航与人工智能(AI)算法,正以其微创、高精度及智能化优势重塑现代外科手术模式。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SR技术演进、分类及典型商业化平台,对比不同厂家核心参数与关键技术突破,剖析未来向半自主、全自主方向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外科导航系统 人工智能 临床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鹏 马汛杰 +3 位作者 唐白茶 翁志坚 简智恒 陈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目的 总结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病例为2024年3-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接受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5例。术前影像学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并生成肿瘤灶、解剖标志... 目的 总结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病例为2024年3-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接受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5例。术前影像学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并生成肿瘤灶、解剖标志和邻近结构的全息图像,导入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同时投影至患者头部,进行术前手术切口规划并指导术中肿瘤切除;通过评估导航注册时间、导航应用时间和配准次数分析该系统的便捷性和稳定性;评估骨窗范围、肿瘤灶与全息图像重叠效果、建模时间、肿瘤定位的应用价值、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及手术相关指标分析该系统的精准性、快速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术前建模,平均建模时间(25.20±1.60)min,注册时间(3.20±0.05)min,术前导航应用时间(12.74±1.09)min,术中导航应用时间(8.17±0.81)min,所有患者均1次配准成功,肿瘤均位于骨窗范围内,骨窗显露良好。全息投影定位的肿瘤与术中所见完全重叠,肿瘤切除分级均达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72 h KPS评分(94.00±4.90)分。结论 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便捷性、稳定性、精准性、快速性和安全性良好,可为幕上肿瘤开颅手术提供帮助,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肿瘤 混合现实(非MeSH词)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后复发风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董歌 彭永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173,180,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aemic strokes,IS)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性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已成为治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核心策略,但术后复发风险严重影响预后。因此,精准预测并及时干预取栓后复发对于降低... 缺血性脑卒中(ischaemic strokes,IS)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性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已成为治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核心策略,但术后复发风险严重影响预后。因此,精准预测并及时干预取栓后复发对于降低复发率、减少死亡风险及优化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综述系统梳理了当前用于评估机械性取栓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像学方法,分析其机制基础、技术要点与临床适用性,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卒中患者术后风险分层及精准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参考与影像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性取栓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卒中复发 复发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la细胞蛋白质分离和肽质量指纹谱鉴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家 李燕英 +3 位作者 孙丽翠 殷爱红 武文琦 贺俊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研究Hela细胞总蛋白质的分离及利用肽质量指纹谱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的方法。方法提取了Hela细胞的总蛋白质,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并应用图像扫描仪及图像分析软件获取蛋白质点的数字化信息。对其中不同丰度的蛋白质点... 目的研究Hela细胞总蛋白质的分离及利用肽质量指纹谱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的方法。方法提取了Hela细胞的总蛋白质,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并应用图像扫描仪及图像分析软件获取蛋白质点的数字化信息。对其中不同丰度的蛋白质点,进行胶内酶切后,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直角型飞行时间质谱(MALDIO-TOF-MS)分析,再将检测出的多肽质量数通过Mascot搜索引擎检索NCBInr数据库。结果获得了Hela细胞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及蛋白质点的数字化信息,通过MALDIO-TOF-MS检测得到的肽质量指纹谱再经过网上公共数据的检索从而获得3个蛋白质点分别是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γ-肌动蛋白(γ-actin)和过氧化物酶2(peroxiredoxin 2)。结论Hela细胞总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分离效果较好,肽质量指纹谱法能有效地对Hela细胞的蛋白质斑点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A细胞 蛋白质组 2-DE MALDIO-TOF-MS 肽质量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