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HBsAg感染的Vis-NIR光谱模式识别研究
1
作者 高乔基 吴振邦 +6 位作者 徐茜 陈敏 刘文轩 曹诚诚 廖敬龙 欧超 潘涛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6-1023,共8页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该文建立了血清HBsAg感染的无试剂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模式识别新方法。收集到临床血清样品1243例(HBsAg阳性601、阴性642),采用训练-预测-检验实验设计,搭建了基于多尺度卷积、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该文建立了血清HBsAg感染的无试剂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模式识别新方法。收集到临床血清样品1243例(HBsAg阳性601、阴性642),采用训练-预测-检验实验设计,搭建了基于多尺度卷积、压缩-激励网络(SE Net)注意力机制和多尺度膨胀卷积的新型卷积神经网络(CNN)集成算法,连同经典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普通浅层CNN算法,被用于建立HBsAg阳性和阴性血清的Vis-NIR光谱判别模型。该研究采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变换进行光谱预处理。基于近红外区(780~1118 nm)经SNV处理的光谱的PLS-DA模型和新型CNN模型取得更优的建模效果,新型CNN模型的灵敏度(SEN)达到99.3%,漏诊率(FNR)达到0.7%。结果表明,采用Vis-NIR光谱精准判别HBsAg阳性和阴性血清具有可行性,提出的新型深度学习算法可望应用于其他光谱分析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模式识别 血清HBsAg感染判别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卷积神经网络(CNN) SE Net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膨胀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NIR光谱无约束MW-PLS方法及其在血清胆红素分析的应用
2
作者 谭辉 潘涛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3-1189,共7页
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MW-PLS)采用有约束的双参数(起点波长、波长数)搜索,遍历所有子波段,是光谱分析的有效波段筛选方法。该文将MW-PLS扩展为无约束参数搜索,记为无约束MW-PLS(UMWPLS),其兼顾前向和后向优化,可优选双波段组合。分别采... 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MW-PLS)采用有约束的双参数(起点波长、波长数)搜索,遍历所有子波段,是光谱分析的有效波段筛选方法。该文将MW-PLS扩展为无约束参数搜索,记为无约束MW-PLS(UMWPLS),其兼顾前向和后向优化,可优选双波段组合。分别采用MW-PLS和UMW-PLS方法,建立了血清胆红素指标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胆红素(TBil)的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模型。对于每个指标,最优2nd UMW-PLS和3rd UMW-PLS模型分别优选到双波段和三波段组合,严格优于最优MW-PLS模型,波长复杂性依次下降。经外部检验,三指标的最优3rd UMW-PLS模型的偏差性能比(RPD)分别为3.0、3.2和5.8,表明Vis-NIR光谱可用于胆红素指标IBil、DBil和TBil的无试剂同时定量分析。提出的UMW-PLS是一种简洁有效的多波段优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总胆红素 无约束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 多波段优选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模结构的超宽带无源混频器设计
3
作者 李潇然 王乾 +4 位作者 雷蕾 刘自成 韩放 齐全文 王兴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5-660,共6页
采用SMIC 55 nm CMOS工艺,提出基于电流模结构的2~8 GHz超宽带高线性度直接下变频无源混频器结构.本设计主要结构为低噪声跨导放大器(low noise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LNTA)驱动I/Q两路电流模无源混频器,负载为低输入阻抗的跨阻... 采用SMIC 55 nm CMOS工艺,提出基于电流模结构的2~8 GHz超宽带高线性度直接下变频无源混频器结构.本设计主要结构为低噪声跨导放大器(low noise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LNTA)驱动I/Q两路电流模无源混频器,负载为低输入阻抗的跨阻放大器(trans-impedance amplifier,TIA),即LNTA-Passive Mixer-TIA结构.LNTA采用电容交叉耦合以及双端正反馈结构,解决阻抗匹配以及噪声等关键参数的折中问题.整个接收机链路获得较好的线性度及噪声性能,对于电源电压以及衬底噪声的鲁棒性也有所提升.后仿结果表明,在电源电压1.2 V情况下,射频输入信号频率为2~8 GHz,1 dB压缩点为−5.5 dBm,带内输入三阶交调点为−1 dBm,整体噪声系数为4 dB,核心版图面积为0.12 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 低噪声跨导放大器 直接下变频无源混频器 跨阻放大器 CMOS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尧 高岩 +6 位作者 张淅 秦雪妮 周雨萌 赵亮 郑重 费泽松 于伟华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7,共17页
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被认为是下一代通信的重要技术备选方案,其高速、实时、大容量传输特性为“万物智联”提供了可能。当前,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研制,梳理了太赫兹波段信号调制、固态... 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被认为是下一代通信的重要技术备选方案,其高速、实时、大容量传输特性为“万物智联”提供了可能。当前,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研制,梳理了太赫兹波段信号调制、固态器件、天线以及收发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剖析了太赫兹通信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将进一步加快通信系统小型化研究,促进信号、器件、芯片、系统等多项技术深度优化融合,为商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通信 功率放大器 低噪声放大器 片上天线 太赫兹固态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化波导圆极化阵列天线设计
5
作者 李明泽 刘浩 +1 位作者 李昊霖 于伟华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40-43,共4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太赫兹小型化波导圆极化阵列天线,其中包括十六个圆极化辐射单元组成的辐射口面和一分十六功分器。圆极化辐射单元是由波导口激励的加载了梯形金属块的辐射腔体。为适应4×4阵列天线馈电口的紧凑性,采用了4层馈电网... 本文设计了一种太赫兹小型化波导圆极化阵列天线,其中包括十六个圆极化辐射单元组成的辐射口面和一分十六功分器。圆极化辐射单元是由波导口激励的加载了梯形金属块的辐射腔体。为适应4×4阵列天线馈电口的紧凑性,采用了4层馈电网络组成的一分十六功分器。最终天线尺寸为4.4λ×5.08λ×7.2λ(f=145GHz),在140-150GHz内平均增益22.8dBi,轴比小于2.5dB。同时实现了圆极化阵列天线的小型化与高增益,对于小型化波导圆极化阵列天线的发展及其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小型化 圆极化 波导馈电网络 波导阵列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Z结构的紧凑型太赫兹波导双工器设计
6
作者 张李迪 高港 +1 位作者 周梓乔 于伟华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22-325,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ENZ(epsilon-near-zero)结构的紧凑型太赫兹波导双工器设计。ENZ结构通过在金属波导中引入亚波长狭缝实现,该结构在特定频率范围内介电常数接近于零,能够有效产生零阶谐振(ZOR)和法布里-珀罗谐振(FPR)。本文首先分析...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ENZ(epsilon-near-zero)结构的紧凑型太赫兹波导双工器设计。ENZ结构通过在金属波导中引入亚波长狭缝实现,该结构在特定频率范围内介电常数接近于零,能够有效产生零阶谐振(ZOR)和法布里-珀罗谐振(FPR)。本文首先分析了ENZ结构的原理及其谐振特性,然后提出了两种基于ENZ结构的滤波器设计,并进一步设计了两种构型的双工器。仿真结果表明,基于ENZ结构的双工器在D波段范围内实现了高效的频率分离和信号合成,且具有良好的隔离度和回波损耗特性。与传统设计相比,该设计具有体积小、性能优越的优势,有望应用于未来的太赫兹通信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Z结构 太赫兹波导 双工器 滤波器 零阶谐振 法布里-珀罗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P DHBT工艺的33~170 GHz共源共栅放大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伯武 于伟华 +4 位作者 侯彦飞 余芹 孙岩 程伟 周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0,共4页
基于500 nm磷化铟双异质结双极晶体管(InP DHBT)工艺,设计了一种工作在33~170 GHz频段的超宽带共源共栅功率放大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平行短截线起到变换阻抗和拓展带宽的作用,输出端紧密相邻的耦合传输线补偿了一部分高频传输损耗。测... 基于500 nm磷化铟双异质结双极晶体管(InP DHBT)工艺,设计了一种工作在33~170 GHz频段的超宽带共源共栅功率放大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平行短截线起到变换阻抗和拓展带宽的作用,输出端紧密相邻的耦合传输线补偿了一部分高频传输损耗。测试结果表明,该放大器的最大增益在115 GHz达到11.98 dB,相对带宽为134.98%,增益平坦度为±2 dB,工作频段内增益均好于10 dB,输出功率均好于1 d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铟双异质结双极晶体管(InP DHBT)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 共源共栅放大器 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