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材料成型专业塑性力学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1
作者 李洪洋 李红 +1 位作者 许兴燕 刘颖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塑性力学是一门专注于探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的物理现象及其相关力学特性的科学,对于深入理解并预测材料在各种工程应用环境中的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的教学方法在培... 塑性力学是一门专注于探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的物理现象及其相关力学特性的科学,对于深入理解并预测材料在各种工程应用环境中的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使得塑性力学的教学改革变得愈发迫切。文中致力于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策略,探讨提升塑性力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着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成型 塑性力学 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热材料对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抑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友群 杨子昕 +4 位作者 郭佳涌 杨旭 喻成 杨辉前 陈来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存在热失控风险,易发生燃爆事故。阻断热失控传播对于锂离子电池安全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以方形高比能147 A·h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变隔热材料、玻璃纤维气凝胶、玄武岩纤维气凝胶等不同种类的隔... 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存在热失控风险,易发生燃爆事故。阻断热失控传播对于锂离子电池安全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以方形高比能147 A·h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变隔热材料、玻璃纤维气凝胶、玄武岩纤维气凝胶等不同种类的隔热材料来抑制电池组的热失控传播,探索了隔热材料的种类及厚度对热失控传播行为的影响,同时使用商用热失控预警传感器进行监测预警。结果显示,厚度为2.5 mm的相变隔热材料和玻璃纤维气凝胶均不能阻隔热失控传播,而当使用厚度分别为2.0、2.5、3.0 mm的玄武岩纤维气凝胶时,热失控传播能被有效阻止,下游电池后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为134.0、185.9、102.5℃,且使用厚度为3.0 mm玄武岩纤维气凝胶时,热失控预警传感器成功实现预警,此时下游电池依然具备正常循环放电能力。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设计以及热失控传播阻隔技术开发提供设计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安全 隔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表面陶瓷涂层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硕博 刘可立 +6 位作者 宋运泽 王兵 杨超 董健 柳彦博 刘玲 王琴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抗氧化烧蚀的陶瓷涂层,将超高温、高冲刷、含氧的服役环境与基体隔离开来,是延长其在极端环境下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之一。表面涂层技术种类丰富,工艺简单,耗时短,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既能赋予基体抗氧化和耐烧蚀性能... 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抗氧化烧蚀的陶瓷涂层,将超高温、高冲刷、含氧的服役环境与基体隔离开来,是延长其在极端环境下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之一。表面涂层技术种类丰富,工艺简单,耗时短,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既能赋予基体抗氧化和耐烧蚀性能,又不会显著影响基体的高温力学性能,有力地促进了C/C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本文从涂层的结构和成分出发,对现有涂层体系进行了梳理,再结合涂层的化学组成特点,系统综述了表面陶瓷涂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多种纳米结构增强涂层策略进行分析,最后展望了表面涂层技术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C/C复合材料 陶瓷涂层 表面涂层技术 抗氧化 耐高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_(2)Si_(2)O_(7)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自愈合行为研究
4
作者 刘玥豆 王旭 +2 位作者 刘玲 马壮 杨茗佳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5,共9页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推重比的发展要求,但在发动机内部高温恶劣环境下,需用环境障涂层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防护。目前环境障涂层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纹,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环境障涂...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推重比的发展要求,但在发动机内部高温恶劣环境下,需用环境障涂层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防护。目前环境障涂层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纹,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环境障涂层,在裂纹出现时及时修复。以Yb_(2)Si_(2)O_(7)材料为基础,分别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和无压烧结制备了Yb_(2)Si_(2)O_(7)-SiC和Yb_(2)Si_(2)O_(7)-Yb_(2)SiO_(5)复合陶瓷,开展了Yb_(2)Si_(2)O_(7)基复合材料的自愈合行为研究,并探究了该复合材料作为自愈合环境障涂层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向Yb_(2)Si_(2)O_(7)陶瓷中添加SiC第二相时,含5%和10%(质量分数,下同)SiC的Yb_(2)Si_(2)O_(7)-SiC复合材料在空气中1100℃热处理1 h后,由于表面的SiC氧化形成SiO_(2),SiO_(2)的填充作用以及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促进了裂纹愈合;而在1300℃下热处理,SiC大量氧化产生较大体积膨胀,含5%和10%SiC的Yb_(2)Si_(2)O_(7)-SiC复合材料内部反而出现新的裂纹。而向Yb_(2)Si_(2)O_(7)陶瓷中添加Yb_(2)SiO_(5)第二相可以促进材料致密化和裂纹愈合,当Yb_(2)SiO_(5)添加量为50%时,复合材料的裂纹愈合效率最高,约为78%,主要可归因于具有较高热膨胀系数的Yb 2SiO 5受热膨胀,对Yb_(2)Si_(2)O_(7)产生压应力,促进了裂纹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_(2)Si_(2)O_(7) 复合材料 自愈合 裂纹 环境障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改性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乐祥和 张晓红 +4 位作者 乔英杰 白成英 王晓东 李茂源 陈为为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0-258,共9页
石墨烯/热固性树脂是以石墨烯粉体作为增强体、热固性树脂作为基体构成的复合材料。石墨烯粉体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强热固性树脂的力学、抗烧蚀、电学、耐腐蚀和耐磨性能。石墨烯粉体的有效分散是提升热固性树脂性能的关键。利用表面改性... 石墨烯/热固性树脂是以石墨烯粉体作为增强体、热固性树脂作为基体构成的复合材料。石墨烯粉体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强热固性树脂的力学、抗烧蚀、电学、耐腐蚀和耐磨性能。石墨烯粉体的有效分散是提升热固性树脂性能的关键。利用表面改性和合理的混料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石墨烯在树脂基中的分散程度。同时,如何对基体内石墨烯粉体的分散程度进行表征,也是石墨烯/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石墨烯粉体的表面改性技术、石墨烯粉体与树脂的混合方式、石墨烯粉体分散程度表征手段以及石墨烯粉体对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和机理,并展望了石墨烯/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粉体 热固性树脂 分散程度 宏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氢氧化物原位生长ZIF-67纳米晶体用于阻燃环氧复合材料
6
作者 宋昆朋 白伟 +2 位作者 谢美娜 何吉宇 杨荣杰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6,共6页
以钴层状双氢氧化物(Co-LDH)作为载体,原位构建了Co-LDH@ZIF-67复合结构,有效地改善了Co-LDH的低催化活性和低比表面积的缺陷。结果表明,与Co-LDH相比,Co-LDH@ZIF-67改性的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在抑制热量、烟雾和有毒气体方面具有明显... 以钴层状双氢氧化物(Co-LDH)作为载体,原位构建了Co-LDH@ZIF-67复合结构,有效地改善了Co-LDH的低催化活性和低比表面积的缺陷。结果表明,与Co-LDH相比,Co-LDH@ZIF-67改性的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在抑制热量、烟雾和有毒气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Co-LDH@ZIF-67含量为2%(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LOI值由24.5%增加到28.2%。并且与纯EP相比,EP/Co-LDH@ZIF-67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以及总烟释放分别降低35.1%、16.3%和15.8%。并且相对于Co-LDH具有更明显的阻燃和抑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层状双层氢氧化物 环氧树脂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_(10)GeP_(12)S_(2)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
7
作者 张文杰 任东生 +4 位作者 吴宇 芮新宇 刘翔 冯旭宁 卢兰光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3-2199,共7页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宽工作温域、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等优势,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候选电池之一。硫化物电解质Li_(10)GeP_(12)S_(2)(LGPS)凭借其超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10^(-3)S/cm)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高能量密度...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宽工作温域、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等优势,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候选电池之一。硫化物电解质Li_(10)GeP_(12)S_(2)(LGPS)凭借其超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10^(-3)S/cm)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高能量密度体系下的LGPS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并没有被报道。本工作研究了LGPS为固态电解质,正极为LiNi_(0.92)Co_(0.04)Mn_(0.04)O_(2)(NCM92)、负极为SiC的全固态电池的热稳定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STA-MS)技术,分析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正极、负极及其混合物的产热产气特性。在产热产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技术、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不同温度下的产物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当温度升高至200℃时,NCM92正极发生相变,释放大量氧气,与硫化物电解质发生轻微反应,生成P_(2)S_(x)和微量SO_(2)。当温度升高至310℃时,LGPS和正极混合样品发生剧烈放热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磷酸盐等。本研究揭示了NCM92|LGPS|SiC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为全固态锂电池的材料选择和安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电池 Li_(10)GeP_(12)S_(2) 高能量密度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B增强TA15-N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冯可 张洪梅 +2 位作者 程兴旺 穆啸楠 孙亚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6,共10页
以氮化硼纳米片(BN)为增强体,采用低温高压快速热压烧结和热轧工艺制备了纳米TiB(Nano-TiB)主要分布于晶内且N固溶于钛基体中的TA15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BN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TiB的晶内分布和N的固... 以氮化硼纳米片(BN)为增强体,采用低温高压快速热压烧结和热轧工艺制备了纳米TiB(Nano-TiB)主要分布于晶内且N固溶于钛基体中的TA15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BN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TiB的晶内分布和N的固溶主要归因于轧制前保温过程中B、N元素向钛基体的扩散。晶内分布的Nano-TiB具有优异的载荷传递、抑制断裂和促进位错累积的能力。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由Nano-TiB的含量、分布位置以及N的固溶量共同决定。当BN添加量为0.025wt%时,复合材料的强塑性相比TA15基体同时提升,抗拉强度达1375.16 MPa,伸长率高达13.89%。当BN含量超过0.025wt%后,易形成Nano-TiB团聚区,导致该复合材料的塑性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氮化硼纳米片 快速热压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正极材料中金属浸出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武宏伟 孟祥雷 +3 位作者 廖彦舜 官亦标 黄擎 苏岳锋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5,共6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发展,废旧锂离子电池的保有量急剧增加,资源化回收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波辅助技术可以提高金属的浸出效率。主要探讨超声波辅助在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浸出方面的相关研究,从机械影响、热影...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发展,废旧锂离子电池的保有量急剧增加,资源化回收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波辅助技术可以提高金属的浸出效率。主要探讨超声波辅助在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浸出方面的相关研究,从机械影响、热影响和声化学影响等3个角度,分析超声波辅助浸出的机理,并整理超声波与无机酸、环境友好的有机酸、低共熔溶剂和微生物等浸出剂联用时的作用机理和浸出效果。研究旨在为超声波辅助浸出提供有益参考,促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回收利用 金属浸出 超声波辅助 正极材料 废旧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PB的含能结构材料冲击释能特性测试系统设计
10
作者 眭明斌 郭寻 +6 位作者 王本鹏 邢飞 张一博 曹泽凝 覃莒铭 曹堂清 薛云飞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6,共8页
为高效可靠地测试含能结构材料在冲击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和释能特性,该研究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平台,设计了一套冲击释能特性测试系统,并修正了释能计算模型。该测试系统既能获得含能结构材料的能量释放量和冲击释能阈值等关键... 为高效可靠地测试含能结构材料在冲击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和释能特性,该研究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平台,设计了一套冲击释能特性测试系统,并修正了释能计算模型。该测试系统既能获得含能结构材料的能量释放量和冲击释能阈值等关键释能参数,又能获得材料的动态压缩强度、断裂失效应变等力学性能参数,实现了含能结构材料力学性能与释能特性的定量化关联,能够为开发新型含能结构材料提供实验技术支撑。通过对典型含能结构材料进行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系统组装灵活、操作方便、准确高效,且测试成本大幅降低,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快速评估含能结构材料的冲击释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含能结构材料 冲击释能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模板限域合成LiMn_(0.5)Fe_(0.5)P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曹传宝 谢莹莹 +4 位作者 林威 武宇璐 沈超奇 朱有启 王连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363,共9页
LiMn_(x)Fe_(1-x)PO_(4)(LMFP)兼具LiFePO_(4)(LFP)的安全性和LiMnPO_(4)(LMP)的高能量密度,是当前锂电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通过溶剂热法合成LiMn_(0.5)Fe_(0.5)PO_(4)纳米棒,并选取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醇作为晶体生长过程中的软模板... LiMn_(x)Fe_(1-x)PO_(4)(LMFP)兼具LiFePO_(4)(LFP)的安全性和LiMnPO_(4)(LMP)的高能量密度,是当前锂电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通过溶剂热法合成LiMn_(0.5)Fe_(0.5)PO_(4)纳米棒,并选取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醇作为晶体生长过程中的软模板,探讨溶剂性质对材料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溶剂热过程中加入1,3-丙二醇作为软模板所合成的产物具有均匀细小的颗粒尺寸与规整的纳米棒状形貌,其晶体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生长取向,[010]晶向是生长过程中的短轴。软模板对产物微观形貌的改良有助于锂离子脱嵌扩散,该正极材料所制备的电池在0.1 C(1 C=17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166.1 mAh/g,1 C下初始容量为144.6 mAh/g,循环500周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9.1%,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锰铁锂 溶剂热法 纳米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激光烧蚀行为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松 甄岳泽 +2 位作者 马壮 高丽红 王东红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6,39,共7页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以石英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功率密度的高能连续激光对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辐照效应,分析了功率密度分别为100 W/cm2、500 W/cm2和1000 W/cm2的激光对辐照样品...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以石英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功率密度的高能连续激光对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辐照效应,分析了功率密度分别为100 W/cm2、500 W/cm2和1000 W/cm2的激光对辐照样品宏微观形貌和质量烧蚀率的影响,并通过温度演变数据和树脂热解阈值模型对烧蚀行为作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激光作用于复合材料表面后,沉积的能量将造成环氧树脂基体的热解,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增加,环氧树脂基体热解程度增加,复合材料表面烧蚀区域不断扩大,质量烧蚀率增加,对复合材料的破坏加剧。环氧树脂基体热解生成的气体和残炭起到了消耗能量、遮蔽激光、阻隔热量等作用,使复合材料具备了一定的抗激光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辐照 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基体热解 残炭 烧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穆啸楠 张洪梅 王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1,229,共11页
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DRTMCs)具有高比强度、低密度、优异的耐蚀性等诸多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本征物理和力学性能,是近年来的二维碳纳米“明星”材料,被视为极具潜力的DR... 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DRTMCs)具有高比强度、低密度、优异的耐蚀性等诸多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本征物理和力学性能,是近年来的二维碳纳米“明星”材料,被视为极具潜力的DRTMCs纳米增强体。国内外研究者聚焦DRTMCs设计与制备,突破了低温快速成型和界面改性等关键技术,初步实现了界面精细调控和微观构型,获得石墨烯在钛基体中的本征增强,制备出强塑性匹配较好的DRTMCs。简要综述近些年来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探讨界面反应、界面结构、微观构型等关键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失效机制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钛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界面设计 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含量对氟聚物基含能材料放热反应与燃烧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明智 刘金旭 +3 位作者 贺川 庄治华 方澳翔 李树奎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1-467,I0005,共8页
为了探索钨对氟聚物基含能材料放热反应与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双重球磨混料工艺制备了不同钨含量的氟聚物基含能材料,借助SEM和XRD表征了含能材料燃烧反应前后的微观结构;用氧弹量热仪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分析了含能材料放热反应的... 为了探索钨对氟聚物基含能材料放热反应与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双重球磨混料工艺制备了不同钨含量的氟聚物基含能材料,借助SEM和XRD表征了含能材料燃烧反应前后的微观结构;用氧弹量热仪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分析了含能材料放热反应的释能密度和反应机理,并利用高速热成像相机对含能材料的燃烧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钨质量分数由0增至30%,氟聚物基含能材料的放热反应释能密度由3690 J/g降至2695 J/g,燃烧速率从40.5 mm/s降至19.6 mm/s;不加钨时,含能材料燃烧火焰的温度最低;随着钨含量增加,火焰温度先显著升高然后缓慢降低;这是由于钨的加入减缓了Al与PTFE放热反应的热量传递,推迟了Al与Fe_(2)O_(3)的放热反应进程。加入钨后生成W_(2)C的反应造成了更多放热反应累积叠加,使氟聚物基含能材料产生更剧烈的燃烧反应过程和更高的火焰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氟聚物 含能材料 Al粉 PTFE 放热反应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子皮肤的智能材料构建策略
15
作者 何孟涵 陈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5,共17页
电子皮肤作为具有模仿人类皮肤感知功能的新型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具有轻薄、柔软、灵活等特点,可将外界刺激转化为不同的输出信号,近年来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从构建电子皮肤的智能材料角度出发,对电... 电子皮肤作为具有模仿人类皮肤感知功能的新型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具有轻薄、柔软、灵活等特点,可将外界刺激转化为不同的输出信号,近年来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从构建电子皮肤的智能材料角度出发,对电子皮肤常用基体和导电填料及其几何结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基于电子皮肤应用所需面对的复杂环境对其生物相容性、黏附性、自修复性、自供电性等应用性能需求进行讨论,进而指出电子皮肤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人体皮肤的综合感知性能差、制备工艺复杂且昂贵、感知刺激信号存在滞后性等问题,通过材料和结构优化提升电子皮肤基础性能,从而构建优异性能、多功能化、多种外界刺激同步检测成为电子皮肤发展趋势,并且在医疗诊断、软体机器人、智能假肢和人机交互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皮肤 智能材料 传感 构建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挤成型锚杆环氧树脂基体及复合材料杆体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存飞 杨增福 +1 位作者 陈亚芹 张旭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7,共7页
针对高强度复合材料锚杆拉挤成型的应用需求,开发了酸酐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研究了树脂基体的流变性能、固化性能和浇注体力学性能,并建立了Arrhenius粘度模型来预测树脂的粘度特性。结果表明,开发的环氧树脂基体具有粘度低、工艺操作期... 针对高强度复合材料锚杆拉挤成型的应用需求,开发了酸酐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研究了树脂基体的流变性能、固化性能和浇注体力学性能,并建立了Arrhenius粘度模型来预测树脂的粘度特性。结果表明,开发的环氧树脂基体具有粘度低、工艺操作期长、固化反应放热集中等优点,树脂浇注体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分别达到了74.25 MPa、4.48%、127 MPa,性能满足高强度复合材料锚杆拉挤生产工艺及性能要求。实验选取高强度玻璃纤维拉挤成型制备了直径22 mm的全螺纹复合材料锚杆,杆体的拉伸强度、横向剪切强度分别达到了1027.3 MPa、223.6 MPa,符合高强度复合材料锚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挤成型 环氧树脂 粘度模型 复合材料锚杆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处理对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迎春 杨彬 +3 位作者 万程 谷金波 迟宏宵 程兴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18,共6页
本文通过对低碳Cr-Co-Ni-Mo高合金不锈钢淬火后进行不同工艺的深冷和回火处理,并利用SEM、TEM、EBSD和XRD等组织表征方法和拉伸性能测试,研究了处理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次冷处理,二次冷处理可以促进残余奥氏体向马... 本文通过对低碳Cr-Co-Ni-Mo高合金不锈钢淬火后进行不同工艺的深冷和回火处理,并利用SEM、TEM、EBSD和XRD等组织表征方法和拉伸性能测试,研究了处理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次冷处理,二次冷处理可以促进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晶粒细化,碳化物数量增多且分布更均匀,但二次冷处理时间为2 h时,在随后回火过程中发生奥氏体逆转变,导致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有所增加.延长二次冷处理时间至4 h,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大减小,碳化物数量增加且分布更加均匀,位错密度增加,晶粒进一步细化,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强塑性匹配,其中屈服强度达1573 MPa,抗拉强度达1979 MPa,延伸率为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冷处理 马氏体不锈钢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规整化对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明珠 金碧鑫 李霄羽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28,共20页
随着纳米科技的深入发展,具有精确可控形貌和结构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自组装成各种胶束结构,如柱状胶束、囊泡,球形胶束等。尤其在液晶嵌段共聚物体... 随着纳米科技的深入发展,具有精确可控形貌和结构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自组装成各种胶束结构,如柱状胶束、囊泡,球形胶束等。尤其在液晶嵌段共聚物体系中,通过引入液晶规整化作用作为其溶液态自组装驱动力,可以制备出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胶束结构,从而直接决定了其组装体的功能和性能。因此,控制胶束结构的尺寸十分重要。近年来,如何通过简单高效的方法实现对聚合物纳米组装结构尺寸的精确控制,成为了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液晶嵌段共聚物(liquid crystalline block copolymers,LC BCPs)的溶液态自组装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对液晶规整化作用驱动自组装的深入理解、精确控制胶束形貌和尺寸的组装方法以及可控多级自组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嵌段共聚物 精确可控自组装 多级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包覆高镍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0
19
作者 苏岳锋 张其雨 +4 位作者 陈来 包丽颖 卢赟 陈实 吴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高镍三元材料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而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高镍三元材料的比容量与材料中的Ni含量呈正相关,但Ni含量的增加也会加剧循环过程中的界面副反应,材料表面释氧以及结构转变等... 高镍三元材料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而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高镍三元材料的比容量与材料中的Ni含量呈正相关,但Ni含量的增加也会加剧循环过程中的界面副反应,材料表面释氧以及结构转变等问题。本文采用ZrO_(2)包覆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证明,在高温处理下ZrO_(2)包覆物中的Zr^(4+)会掺杂进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表面晶格中,使得X射线衍射谱中的(003)衍射峰左移。电化学测试证明在4.3和4.5 V的截止电压下,改性最优的材料在1C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从84.89%和75.60%提高到97.61%和81.37%,同时发现循环稳定性的提升主要来自材料表面的Zr^(4+)掺杂。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Zr^(4+)表层掺杂后材料的Ni化合价由Ni3+向Ni^(2+)转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Zr^(4+)的表层掺杂使得材料表面的层状结构发生重构,从而稳定了材料体相结构,提高了材料整体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8)Co_(0.1)Mn_(0.1)O_(2) 正极材料 ZrO_(2)包覆 Zr^(4+)掺杂 表层结构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赵天任 艾甫山·亚里坤 +4 位作者 张爱英 郭天庆 曹雪森 王成志 金海波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5,共7页
综述了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浸涂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处理法和聚多巴胺黏附法等物理改性技术的特点。根据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特定的应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物理改性技术来调控其表面性质... 综述了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浸涂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处理法和聚多巴胺黏附法等物理改性技术的特点。根据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特定的应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物理改性技术来调控其表面性质,以改善亲/疏水性、电导率、抗菌能力、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最后展望了改性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在生物医学、电传感器、金属防腐、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薄膜 浸涂法 磁控溅射法 等离子体处理法 聚多巴胺黏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