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互促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纪海 郭祺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共9页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而新质战斗力则是军事力量发展的新方向,强调科技创新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作战方式的变革,具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全域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等特...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而新质战斗力则是军事力量发展的新方向,强调科技创新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作战方式的变革,具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全域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等特征。本研究界定了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的内涵、特征,系统讨论了新兴领域中战略能力生成的机理,借鉴系统耦合理论,提出了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互促的“非直接耦合、要素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五种发展模式,提出夯实法治基础、健全组织保障、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工业载体及激发科技动力等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推进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融合互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质战斗力 生成机制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晓峰 胡高强 +1 位作者 范兆媛 隋秀峰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地缘政治下的科技革命,加剧了我国科技安全风险,构建我国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维护科技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科技领域的博弈加剧风险、技术自主可控风险、技术应用失当风险、科技人才发展风险,解码科技安... 地缘政治下的科技革命,加剧了我国科技安全风险,构建我国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维护科技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科技领域的博弈加剧风险、技术自主可控风险、技术应用失当风险、科技人才发展风险,解码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运作的内在逻辑,通过技术手段赋能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并提出保障策略。研究认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需以制度支持、跨域合作、信息共享、智力参与、产业治理、科技赋能六个方面作为逻辑前提;在系统论视角下,通过设立指标体系、明确监测预警流程、搭建分模块模型,来构建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为保障监测预警体系的有效实施,国家需完善相关法规与落实行业标准、拓展新技术的融入方式、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与协同机制、建立监测预警指导机构、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安全的融合发展,以确保监测预警体系高质量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安全 科技安全风险 风险监测预警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资产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东江 高智杰 +2 位作者 杨志涛 张馨文 蓝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50,共12页
空间资产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产,有效控制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将有助于推动空间资产效益最大化,提高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本文首先讨论了空间资产的定义与内涵,认为从狭义来讲空间资产主要包含我国所有的在轨航天... 空间资产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产,有效控制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将有助于推动空间资产效益最大化,提高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本文首先讨论了空间资产的定义与内涵,认为从狭义来讲空间资产主要包含我国所有的在轨航天器,广义来讲还包括与其相关的一些关联资产和无形资产。其次,从多个维度梳理了空间资产的潜在风险源,并划分为技术、军事和管理三大类风险,其中技术类风险包括碰撞解体、爆炸解体、载荷故障、凯斯勒效应等;军事风险包括将航天器作为武器或武器平台等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管理制度不匹配、无形资产流失等;之后针对技术类风险初步讨论了空间资产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建立空间资产价值的量化评估模型,并简要分析可能的风险控制方法。最后,面向空间资产风险事件的处置应对问题,提出初步的风险事件分级模型及处置应对需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如体制机制的建立、应对预案的制定、责任主体的划分、处置行动的落实与监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资产 风险评估 价值模型 风险控制 风险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科 吕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6,共18页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自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6.3亿...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自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6.3亿吨,成交额超430亿元,碳市场已成为中国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系统回顾2024年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发展运行情况,根据官方监测数据与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不同碳市场的直接减排效果和协同减排效益。结果显示,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有效降低了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基于强度管理的碳市场在不约束企业发展的情况下起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实施碳交易也具有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效益。预计未来全球碳市场总量机制持续完善,强度模式迅速发展,全球合作持续深化,监管透明不断强化。建议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采取增强政策预期、完善配额机制、强化减排约束等方式提升市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碳市场 试点碳市场 配额成交价 减排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