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得森 耿俊明 +1 位作者 黎汉生 支俊格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5-240,共6页
为防范风险、化解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行之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准入,从安全教育及风险防控的系统性视角,在落实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安全的RAMP原则和分级分类管控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地开展了... 为防范风险、化解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行之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准入,从安全教育及风险防控的系统性视角,在落实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安全的RAMP原则和分级分类管控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地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实践验证了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该文对兄弟高校提高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化工 实验室安全 安全教育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化学知识融入本科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刍议 被引量:7
2
作者 赵东旭 张金凤 +1 位作者 冯永君 李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8-236,共9页
本科的化学基础知识是生命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对生物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密切关系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课中与生物化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进... 本科的化学基础知识是生命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对生物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密切关系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课中与生物化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肽键、酶作用机制、蛋白质纯化为例,给出化学基础知识对生物化学知识点的关联性。借助第二课堂启迪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三种将化学知识有机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直接叙述型、融于章节内容型、研讨型以促进对生物化学内涵的理解,最后对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越性学习思维和意识等进行了讨论。本文所给出的关于生物化学教学思考和探索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本质的理解,而且对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教研教改也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化学 第二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6)}簇加成的夹心型锗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峥峥 张朋蕴 +2 位作者 汪承日 黄胜利 杨国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3-1179,共7页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Co_(6)}簇加成的夹心型锗钨酸盐:[Co(dien)_(2)]{[Co(dien)(H_(2)O)]_(2)[Co(dien)]_(2)[Co_(6)(en)_(2)(μ_(3)-OH)_(2)(H_(2)O)_(6)(GeW_(8)O_(31))_(2)]}·5.5H_(2)O(1),其中dien=diethylenetriamine,en=...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Co_(6)}簇加成的夹心型锗钨酸盐:[Co(dien)_(2)]{[Co(dien)(H_(2)O)]_(2)[Co(dien)]_(2)[Co_(6)(en)_(2)(μ_(3)-OH)_(2)(H_(2)O)_(6)(GeW_(8)O_(31))_(2)]}·5.5H_(2)O(1),其中dien=diethylenetriamine,en=ethylenediamine。该化合物的阴离子是一个带状{Co_(6)}簇夹心的三明治型{Co_(6)}@{GeW8}2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实验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系统性地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同时其在电催化还原亚硝酸盐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氧酸盐 钴加成的多钨酸盐 夹心型结构 水热合成 亚硝酸盐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酚类化合物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毅 董璇 +3 位作者 马志远 田西昭 朱帅 朱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位水样(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垃圾渗滤液)中10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赋存特征并利用美国EPA方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酚类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地表水酚类化合物检出率为72%,地下水检出率为35%,垃圾渗滤液的检出率为89%。地表水中酚类化合物检出浓度的极大值为622 ng/L,地下水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21.8 ng/L,垃圾渗滤液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753 ng/L。对当地居民生活常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地表水中有点位呈现高生态风险,地下水均呈低生态风险。各城市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显著相关,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地表水渗漏是重要污染途径之一。需要持续关注地下水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关注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新污染物 地下水 垃圾渗滤液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腈/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和导电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晓光 卫天琪 +4 位作者 崔哲 毛明珍 黎汉生 王伯周 吴芹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5,共5页
以聚磷腈为基体,碳纳米管(SWNTs)为填料,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磷腈/SWNTs复合材料,其中SWNTs随机分布在聚磷腈基体形成导电相。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仪(TG)、导电性能测试仪和矢量网络分... 以聚磷腈为基体,碳纳米管(SWNTs)为填料,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磷腈/SWNTs复合材料,其中SWNTs随机分布在聚磷腈基体形成导电相。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仪(TG)、导电性能测试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聚磷腈/SWNTs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和导电性能与SWNTs的添加量密切相关,当含量为15%(质量分数,下同)时,电磁屏蔽效能达到60.9 dB,平均导电率达到0.989 4 S/cm,且在700℃时的质量保留率达到3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腈 碳纳米管 电磁屏蔽效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丁基异氰酸酯反应液的分离提纯
6
作者 张晓光 卫天琪 +2 位作者 毛明珍 黎汉生 吴芹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8-1810,1817,共4页
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对正丁基异氰酸酯蒸馏液进行了精馏理论模拟,并通过精馏实验验证,实现了正丁基异氰酸酯的分离提纯。研究表明,正丁基异氰酸酯反应液蒸馏收率93.9%,含量29%;当间歇精馏装置的塔板数为20块,塔顶温度控制在112~11... 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对正丁基异氰酸酯蒸馏液进行了精馏理论模拟,并通过精馏实验验证,实现了正丁基异氰酸酯的分离提纯。研究表明,正丁基异氰酸酯反应液蒸馏收率93.9%,含量29%;当间歇精馏装置的塔板数为20块,塔顶温度控制在112~117℃时,间歇精馏收率77.7%,产品气相色谱含量≥99%,核磁共振产物为正丁基异氰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丁基异氰酸酯 精馏 分离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膜-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橙子中噻苯隆和氯吡脲
7
作者 石雨 王建 +6 位作者 豆瑞 祁迎春 董晓 牛志睿 任景俞 黄华 赵怡雪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以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修饰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为基膜,噻苯隆(thidiazuron,TDZ)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为... 以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修饰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为基膜,噻苯隆(thidiazuron,TDZ)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为交联剂,合成TDZ分子印迹膜(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MIM),并将其应用于橙子中TDZ及其结构类似物氯吡脲(forchlorfenuron,CPPU)的高选择性同时提取。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致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PDA涂层固定在PDA@PVDF膜的三维网络结构表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IM对TDZ和CPPU的吸附容量分别是相应非印迹膜的1.80、1.89倍,分别在20、30 min达到吸附平衡;MIM对干扰物质香豆素和3-叔丁基苯酚的特异性因子分别达到23.2和19.3。以MIM为固相萃取膜片,成功从橙子样品中高选择性同时提取TDZ和CPPU,在加标浓度为2.0、3.0、5.0μmol/L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3%~99.4%和88.2%~98.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2.5%和1.2%~3.0%(n=3)。该方法能同时快速检测TDZ和CPPU,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精密度及回收率,检测成本低,适用于果蔬中TDZ和CPPU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膜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特异性识别 噻苯隆 氯吡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技术在链霉菌细胞工厂中的应用和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新颖 苏畅 +3 位作者 郭超 庞建 王超 李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2-932,共11页
链霉菌底盘细胞的开发是微生物源药物高效合成的有效策略,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为构建链霉菌细胞工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具有精准性、普适性和易操作性,在微... 链霉菌底盘细胞的开发是微生物源药物高效合成的有效策略,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为构建链霉菌细胞工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具有精准性、普适性和易操作性,在微生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脱靶效应、Cas蛋白毒性、编辑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CRISPR在链霉菌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对CRISPR相关技术在链霉菌中的应用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CRISPR系统在链霉菌细胞工厂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开发适用于链霉菌的高效基因编辑工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 链霉菌 基因编辑 生物技术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材料改善电化学电容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苏岳锋 吴锋 +2 位作者 赵淑红 陈实 包丽颖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通过在双电层电化学电容器的活性炭电极中添加纳米结构炭黑、碳纳米管等新型电子导体的方法,扩大电子导体与活性物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大活性物质具有电化学反应活性的表面,从而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与容量性质,改善电化学电容器的充放...  通过在双电层电化学电容器的活性炭电极中添加纳米结构炭黑、碳纳米管等新型电子导体的方法,扩大电子导体与活性物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大活性物质具有电化学反应活性的表面,从而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与容量性质,改善电化学电容器的充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的纳米碳材料可赋予电极良好的导电性能,优于常用的导电石墨、炭黑等电子导体,是较为理想的电化学电容器用电极导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容器 活性炭 电子导体 纳米碳材料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大学的实践反思及改进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巧妍 陈祥光 +2 位作者 刘金海 孙玉梅 王友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1,41,共5页
通过对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各专业已经开始进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现状的分析,找出其特点和优势,以存在问题为导向,完善了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师资保障等在内的适合南... 通过对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各专业已经开始进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现状的分析,找出其特点和优势,以存在问题为导向,完善了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师资保障等在内的适合南山学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双元制 自动化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成膜电解液添加剂亚硫酸丁烯酯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丽 吴锋 +1 位作者 陈人杰 吴生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296,共4页
合成制备了一种新的环状亚硫酸酯类有机溶剂——亚硫酸丁烯酯(BS).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亚硫酸丁烯酯有机溶剂分子的总能、LUMO值比碳酸丙烯酯有机溶剂的低,具有较强的得电子能力,不易被氧化.其作为添加剂与碳酸丙烯酯(PC)混合应用于... 合成制备了一种新的环状亚硫酸酯类有机溶剂——亚硫酸丁烯酯(BS).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亚硫酸丁烯酯有机溶剂分子的总能、LUMO值比碳酸丙烯酯有机溶剂的低,具有较强的得电子能力,不易被氧化.其作为添加剂与碳酸丙烯酯(PC)混合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可有效地抑制PC在石墨电极中的共插入,能显著改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硫酸丁烯酯 电解液 石墨电极 锂离子电池 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熔盐法合成Li4Ti5O(1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国庆 吕菲 +1 位作者 白莹 吴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58-1160,1165,共4页
采用LiOH-LiNO3复合熔盐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尖晶石结构Li4Ti5O12,应用XRD、SEM、CV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所合成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反应物中n(Li)∶n(Ti)=4时合成的样品为纯的尖晶石相Li4Ti5O12,合成... 采用LiOH-LiNO3复合熔盐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尖晶石结构Li4Ti5O12,应用XRD、SEM、CV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所合成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反应物中n(Li)∶n(Ti)=4时合成的样品为纯的尖晶石相Li4Ti5O12,合成所需时间短、熔盐比例低。以电流密度15mA/g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4.4mAh/g,电压平台宽,平台电压为1.55V。循环15周后放电比容量为156.7mAh/g,容量保持率为95.3%,循环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熔盐合成法 负极材料 LI4TI5O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酸盐在SnO_2-Sb_2O_3/Ti电极上的选择性电化学合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存中 刘震 +2 位作者 林丽君 齐菲 吴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27-930,F008,共5页
合成了SnO2-Sb2O3/Ti电极材料.实验结果证实,在14mol/LNaOH水溶液中和完全避免析氧反应的条件下,Fe()物种在该电极上进行电化学氧化并生成FeO2-4.结果表明,Fe(OH)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酸式电离,形成可溶于水的FeO-2,该离子的浓度随着碱... 合成了SnO2-Sb2O3/Ti电极材料.实验结果证实,在14mol/LNaOH水溶液中和完全避免析氧反应的条件下,Fe()物种在该电极上进行电化学氧化并生成FeO2-4.结果表明,Fe(OH)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酸式电离,形成可溶于水的FeO-2,该离子的浓度随着碱溶液浓度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它还是发生化学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反应物.在SnO2-Sb2O3/Ti电极上,FeO2-4的电化学还原起始电位为0.38V(vs.Hg/HgO,14mol/LNaOH),FeO-2电化学氧化起始电位为0.54V.结果还表明,用电化学方法氧化Fe()物种生成FeO2-4是个多步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酸盐 电化学氧化 尺寸稳定阳极 循环伏安 二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复合聚合物隔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白莹 吴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4-327,共4页
 采用倒相法制备了以Celgard2300隔膜为支撑体的多孔复合聚合物隔膜。通过扫描电镜对隔膜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干法和湿法制膜过程中孔洞形成的机理。和Celgard2300相比,复合隔膜具有较高的吸液率和保液性:湿法制备的复合隔膜吸PC(碳酸...  采用倒相法制备了以Celgard2300隔膜为支撑体的多孔复合聚合物隔膜。通过扫描电镜对隔膜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干法和湿法制膜过程中孔洞形成的机理。和Celgard2300相比,复合隔膜具有较高的吸液率和保液性:湿法制备的复合隔膜吸PC(碳酸丙二醇酯)量最高,可达到自重的246%。而且放置14d后,PC损失为9%,能有效地防止漏液发生。通过交流阻抗测量,湿法的复合隔膜室温电导率达1.34×10-3S·cm-1。用复合隔膜装配电池,初次充放电效率均>86%,并且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可满足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相法 多孔复合聚合物隔膜 Celgard 2300 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Co/Zn-ZIFs中C_(3)H_(6)和C_(3)H_(8)吸附和扩散行为分子模拟研究
15
作者 齐昊 王玉杰 +3 位作者 李申辉 邹琦 刘轶群 赵之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3-2326,共14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出11种双金属有机框架Co/Zn-ZIFs分子模型(1#、2#、3#等),每一种模型各窗口结构相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的方法研究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热分布、吸附位点、弱相互作...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出11种双金属有机框架Co/Zn-ZIFs分子模型(1#、2#、3#等),每一种模型各窗口结构相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的方法研究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热分布、吸附位点、弱相互作用、静电势及差分电荷密度等方法分析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吸附机理,并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窗口处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C_(3)H_(6)、C_(3)H_(8)在Co/Zn-ZIFs上的吸附主要作用在配体咪唑环与甲基附近;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降低压力均有利于实现优先吸附C_(3)H_(8),在环境温度为323 K,环境压力为0.5 bar下,3#Co/Zn-ZIFs的C_(3)H_(8)对C_(3)H_(6)的理想吸附选择性最高,为1.25。C_(3)H_(6)、C_(3)H_(8)在6#Co/Zn-ZIFs窗口处扩散自由能差值最大,为14.60 kJ/mol,C_(3)H_(6)、C_(3)H_(8)自扩散系数分别为3.910×10^(-10)和1.445×10^(-12),C_(3)H_(6)/C_(3)H_(8)理想扩散选择性最高,为270.59。对于相同金属比例的不同Co/Zn-ZIFs分子模型,具有相近的C_(3)H_(6)吸附量和C_(3)H_(8)吸附量,当占比少的金属原子呈相间分布时,C_(3)H_(6)、C_(3)H_(8)的扩散自由能最大,且C_(3)H_(8)与C_(3)H_(6)的扩散自由能差值变大,从而提升了C_(3)H_(6)/C_(3)H_(8)分离选择性。对于不同金属比例的Co/Zn-ZIFs分子模型,具有相近的C_(3)H_(6)吸附量和C_(3)H_(8)吸附量,随着Co/Zn比例上升,C_(3)H_(8)、C_(3)H_(6)分子的扩散自由能均逐渐增大,扩散阻力增大。结果对分析Co/Zn-ZIFs分离C_(3)H_(6)/C_(3)H_(8)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Co/Zn-ZIFs C_(3)H_(6)/C_(3)H_(8) 吸附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多酶复合体强化异戊二烯生物合成
16
作者 孙慧 屈虹男 +3 位作者 孙甲琛 张根林 贾海洋 李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36-3445,共10页
针对大肠杆菌细胞工厂合成异戊二烯存在前体不足、有毒中间代谢物积累、产物流失等问题,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体内表达银白杨(Populus alba)来源的异戊二烯合酶,并通过多顺反子的形式过表达Dxs、Dxr和IspD的单个... 针对大肠杆菌细胞工厂合成异戊二烯存在前体不足、有毒中间代谢物积累、产物流失等问题,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体内表达银白杨(Populus alba)来源的异戊二烯合酶,并通过多顺反子的形式过表达Dxs、Dxr和IspD的单个或多个基因,强化大肠杆菌内源的MEP途径。为缩短中间代谢产物在酶分子间的运输距离及时间,增强途径的底物隧道效应,运用蛋白支架策略将MEP途径中Dxs、Dxr和IspD酶进行共区域化,构建异戊二烯合成的多酶复合体,获得的工程菌株BL21(DE3)-ScaS,异戊二烯产量达到24 mg/L,较游离酶形式的工程菌株BL21(DE3)-FreeS的产量提高了35.7%。并通过工程菌株BL21(DE3)-ScaS质粒稳定性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补加抗生素能够显著提高不相容性重组质粒pET28a-DxsDxrIspD与pET21b-GSP-IspS的稳定性。同时,利用通量平衡分析(flux balance analysis,FBA)探究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代谢通量分布情况,从理论层面证明了上述策略的有效性,为异戊二烯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异戊二烯合酶 蛋白支架 多酶复合体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亚硫酸丁烯酯有机溶剂电解液的电化学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丽 吴锋 +1 位作者 陈人杰 李月娇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6-48,50,共4页
合成制备了一种新的环状亚硫酸酯———亚硫酸丁烯酯(BS),对添加不同锂盐以BS为基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电导率高等特点。将1mol/L LiClO4/BS电解液应用到活性炭双电层电容器中,研究显示模... 合成制备了一种新的环状亚硫酸酯———亚硫酸丁烯酯(BS),对添加不同锂盐以BS为基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电导率高等特点。将1mol/L LiClO4/BS电解液应用到活性炭双电层电容器中,研究显示模拟电容表现出典型的电容特性,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循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硫酸丁烯酯 有机溶剂 电解液 电化学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匹配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苏岳锋 吴锋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活性炭负极容量的有效利用率是导致双电层电化学电容器和C/Ni(OH)2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容量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可将其作为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容量设计和测算的依据;本文引入Ni(OH)2正极有效活性物质概念,以正极有效活性物质的量匹...  活性炭负极容量的有效利用率是导致双电层电化学电容器和C/Ni(OH)2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容量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可将其作为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容量设计和测算的依据;本文引入Ni(OH)2正极有效活性物质概念,以正极有效活性物质的量匹配负极的设计容量,从而优化正、负极的容量匹配,改善非对称电化学电容器的容量和大电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容器 电极匹配 活性炭负极 双电层电容器 非对称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影响的理论研究
19
作者 张海峰 赵晋忠 +1 位作者 伊思静 卢士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富O和贫O两种掺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O条件有利于Cu的掺杂,贫O条件则产生抑制作用.当Cu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论在何种掺杂条件下,Cu的主要掺杂方式均为Cu_(Zn)...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富O和贫O两种掺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O条件有利于Cu的掺杂,贫O条件则产生抑制作用.当Cu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论在何种掺杂条件下,Cu的主要掺杂方式均为Cu_(Zn)型.当Cu掺杂浓度较高时,富O条件下以Cu_(Zn)-Cu_(Zn)型掺杂方式为主,贫O条件下Cu_(Zn)-Cu_(Zn)和Cu_(Zn)-Cui这两种掺杂方式都有可能出现.富O条件下Cu掺杂会促进V_(Zn)和O_(i)缺陷的产生,且引入的V_(Zn)和O_(i)缺陷趋向于距离Cu原子最近.Cu掺杂可有效降低ZnO的带隙宽度,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相应模型的带隙宽度会继续降低.V_(Zn)、O_(i)和V_(O)缺陷共存使相应模型的带隙宽度有所增加.Cu掺杂及V_(Zn)、O_(i)、V_(O)缺陷共存使模型对可见光发生响应,扩展了模型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对于Cu掺杂模型,富O条件下Cu_(Zn)-Cu_(Zn)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对于缺陷共存模型,富O条件下Cu_(Zn)-Cu_(Zn)-V_(Zn)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其次是Cu_(Zn)-V_(Zn)和Cu_(Zn)-O_(i),贫O条件下Cu_(Zn)-V_(O)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CU掺杂 缺陷共存 密度泛函理论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经文 吴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52-1754,共3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尖晶石相Li_4Ti_5O_(12)负极材料。初步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Li_4Ti_5O_(1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衍射未观测到TiO_2残余存在;电化学测试显示,1.2~2.5V恒流充放电,其可逆容量达158.3mAh/g,首次库仑...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尖晶石相Li_4Ti_5O_(12)负极材料。初步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Li_4Ti_5O_(1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衍射未观测到TiO_2残余存在;电化学测试显示,1.2~2.5V恒流充放电,其可逆容量达158.3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95.2%;循环20周其容量衰减率仅为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4Ti5O12负极材料 高温固相反应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