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7篇文章
< 1 2 2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的北京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微物理特征
1
作者 李双旭 陈羿辰 +3 位作者 高婕 任阳泽 王震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发展到成熟再到消散阶段,组合反射率大于40dBZ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和雪,冰晶的比例较低,组合反射率在20~40dBZ之间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雪和冰晶,这两个区域内霰的比例均随时间逐渐减少,雪和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组合反射率小于20dBZ的区域霰的比例非常低,主要水成物是雪和冰晶,雪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2)本次MCS中,20~40dBZ回波区域的面积对降水面积起主导作用。3)在对流刚发生时,卫星亮温观测对降水有较好的监测作用。应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MCS微物理特征有利于理解系统发生的微物理过程,可为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雷达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冰相水成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对云和降水的微物理效应
2
作者 赵传峰 李杰峰 杨以坤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63,共15页
气溶胶主要通过调节辐射能量收支,并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改变云滴性质,显著影响云和降水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主要就气溶胶对云的微物理效应开展了综述研究。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气溶胶可以有效地改变云的辐射与微物理特性。在辐射收支... 气溶胶主要通过调节辐射能量收支,并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改变云滴性质,显著影响云和降水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主要就气溶胶对云的微物理效应开展了综述研究。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气溶胶可以有效地改变云的辐射与微物理特性。在辐射收支方面,气溶胶的增多会使得云滴粒径减小,云对短波辐射的反照率增大,形成云反照率效应;同时,它也会使得薄云的长波辐射系数增强,将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阻挡在云层之下,形成云长波辐射效应。但吸收性气溶胶可能会促进云滴蒸发,从而减小云的反照率。在降水方面,当水汽不充分或风切变较强时,云滴数目的增多伴随云滴有效半径减小,从而抑制了降水,延长了云的生命时长;但是当云发展较为深厚时,更多更小的云滴可以被输送到0℃层以上,通过冻结释放潜热,从而促进了对流降水的产生。因此,气溶胶的云微物理效应可以抑制弱降水的形成,促进强降水的发生,进而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然而,有许多研究观测得到了与以上理论不一致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观测与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地提出了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背后的四种物理机理:单滴的水汽凝结与蒸发效应、群滴的水汽竞争效应、碰并效应和夹卷效应。这些机制的相互竞争导致了研究中观测到不同结果。最后,本文指出了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其主要包括提高数据观测能力,构建多因素影响下的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系统框架,优化参数化方案,以及推动人工智能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云微物理效应 云降水 凝结增长 碰并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微物理检验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梦宇 张蔷 +4 位作者 魏强 马新成 邓兆泽 张磊 刘力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91-194,327-328,共6页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子群能够产生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云微物理结构的垂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云滴数浓度和粒子有效直径均变小,并且在作业高度下方出现一个"干层";吸湿性物质促使云滴发生碰并过程,使得大云滴消失小云滴变少;作业半小时后垂直方向影响范围小于900m。此外,在9月13日下午的消云试验中观测到消云作业产生的一条明显云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云 飞机探测 PMS粒子探测系统 云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京大学4.5MV静电加速器的中子物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辉 樊铁栓 +3 位作者 陈金象 唐国有 施兆民 王建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1-17,共7页
本文综述了北京大学在中子物理方面依托4.5 MV静电加速器进行的有关实验与理论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 4.5 MV静电加速器 中子源 中子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导课”之上的本科生指导探索——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例
5
作者 董晓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年第6期124-126,共3页
面对逐渐成长起来的个性张扬、特点鲜明的新一代学生群体,如何做好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指导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和指导他们、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综合指导课是一种新尝试,希望通... 面对逐渐成长起来的个性张扬、特点鲜明的新一代学生群体,如何做好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指导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和指导他们、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综合指导课是一种新尝试,希望通过构建一个长效机制,建立起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与学生指导的制度,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 综合指导课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作用下三维结构中多物理场耦合过程仿真方法研究综述
6
作者 张浩轩 王寅达 +11 位作者 王一尧 白容川 陈哲 李谭毅 王大伟 王卫杰 谢浩 赵振国 詹启伟 周海京 周亮 尹文言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2-869,共18页
电子系统暴露在高功率微波中,产生的多物理耦合效应会引发其性能降低甚至损毁。为指导其电磁防护设计,需要研究大规模电(磁)-热-应力耦合并行仿真方法。通过集成高性能并行计算框架和区域分解方法(domain decomposition method,DDM),可... 电子系统暴露在高功率微波中,产生的多物理耦合效应会引发其性能降低甚至损毁。为指导其电磁防护设计,需要研究大规模电(磁)-热-应力耦合并行仿真方法。通过集成高性能并行计算框架和区域分解方法(domain decomposition method,DDM),可以实现超大规模复杂结构的高效数值模拟。在无源结构的电-热-应力耦合数值模拟中,每个时间步都需要反复求解电流连续性方程、热传导方程和热应力方程,场间通过焦耳热和温变材料参数实现耦合,当达到稳态后,进入下一个时间步;在射频无源结构的电磁-热-应力耦合过程数值模拟中,每个时间步内分别求解电磁场和热场,并通过耗散功率和温变材料参数实现场间耦合,当达到稳态后,根据温升计算热应力,然后进入下一个时间步。本文回顾了电(磁)-热-应力大规模并行仿真的实现方法,并列举了国内外科研团队在键合线阵列、系统级封装、微波滤波器等多种复杂结构的多物理场模拟方面的标志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理场计算 高功率微波(HPM) 有限元方法(FEM) 区域分解方法(DDM) 高性能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谐波分析的封装-电路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方法
7
作者 王卫杰 刘燕婻 赵振国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8-2725,共8页
场-路耦合仿真可以支持跨越芯片-封装-系统的多层级协同分析,多物理场仿真能够对多物理约束下芯片封装的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以及可靠性进行提前设计.因此,针对场-路结构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能够实现在初期对芯片封装的设计方案进行... 场-路耦合仿真可以支持跨越芯片-封装-系统的多层级协同分析,多物理场仿真能够对多物理约束下芯片封装的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以及可靠性进行提前设计.因此,针对场-路结构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能够实现在初期对芯片封装的设计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是先进封装仿真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场-路耦合仿真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针对非线性场-路结构的频域仿真方法以及电磁-热耦合计算方法 .该方法能够解决基于时域仿真方法的场-路耦合仿真的长时间迭代问题,实现多物理约束下非线性场-路结构的电磁与热特性快速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路耦合仿真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谐波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2月北京地区3次回流降雪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8
作者 李双旭 任阳泽 +1 位作者 章露露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7-814,共8页
为提高北京地区回流降雪预报的准确率,利用ERA5/GDAS全球格点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轨迹追踪模式,对2019年2月发生在北京地区的3次回流降雪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水汽输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3次回流降雪个例中,偏东气流中的水汽含量有限... 为提高北京地区回流降雪预报的准确率,利用ERA5/GDAS全球格点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轨迹追踪模式,对2019年2月发生在北京地区的3次回流降雪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水汽输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3次回流降雪个例中,偏东气流中的水汽含量有限,当出现偏南水汽通道的配合时,可产生明显的降雪。在典型回流形势(2月14日)下,高后回流与河套倒槽配合,回流水汽输送通道更为深厚,利于降雪;在非典型回流形势(2月6日和12日)下,回流水汽输送集中于大气的低层(850 hPa以下)。2月12日南支气流水汽输送贡献较大,对南支气流水汽输送的忽视是导致2月12日降雪漏报的原因之一。3次回流降雪个例在偏东和偏南路径上水汽输送至北京地区的时间与白天显著降雪的时段基本上对应,可作为预报回流降雪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 降雪 轨迹追踪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建设对国内高校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洋洋 张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27,共5页
为提高高校交叉实验室的创新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建设理念、运营机制、管理组织,研究了国内高校实验室的发展与现状。通过规划设计自顶向下的实体平台模式,构建高校实验室组织结构与交叉... 为提高高校交叉实验室的创新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建设理念、运营机制、管理组织,研究了国内高校实验室的发展与现状。通过规划设计自顶向下的实体平台模式,构建高校实验室组织结构与交叉实验室建设路径,提出了基于共享、交叉理念的实验空间、指导教师、经费与实验设备等实验室运行保障与管理的具体举措。结果表明:该设计可推动高校交叉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实现人才、设备、空间的资源整合和更具包容性的组织管理方式,促进学科与交叉实验平台的融合发展;对解决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提供了平台支持并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该设计对支持保障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跨学科 实验室建设 麻省理工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易冲击分解模型的爆轰驱动硅橡胶数值模拟及实验解读
10
作者 刘军 殷建伟 张凤国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为了反映爆轰驱动下硅橡胶发生冲击分解反应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种简易的硅橡胶冲击分解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爆轰驱动含硅橡胶夹层钢板实验进行了模拟,并分析解读了钢板的自由面速度。结果表明,实验中硅橡胶发生了冲击分解反应,导致钢... 为了反映爆轰驱动下硅橡胶发生冲击分解反应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种简易的硅橡胶冲击分解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爆轰驱动含硅橡胶夹层钢板实验进行了模拟,并分析解读了钢板的自由面速度。结果表明,实验中硅橡胶发生了冲击分解反应,导致钢板的自由面速度曲线出现了首次起跳中间速度平台及首次起跳速度峰值降低的现象。受硅橡胶冲击分解影响,首次入射波压力将在临界冲击分解压力附近弛豫一段时间,再继续升高至最高压力。该压力波作用于钢板的自由面后,出现了自由面速度在中间速度平台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升高至速度峰值的现象。硅橡胶冲击分解后的气相物质可压缩性较高,首次加载波内较多的能量被用于压缩气体做功,导致首次波传播至自由面时能量衰减,峰值压力降低,首次起跳速度峰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爆轰驱动 冲击分解 分解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方法研究
11
作者 张玉双 谢晓钢 +2 位作者 苏华 张飞舟 李果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190,共9页
光学散射特性是空间目标的重要特征,在目标识别和探测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空间目标仿真渲染需求,以及传统目标光学散射特性方法仅给出目标光学散射截面(OCS)、散射特性或模拟目标图像等不足,对空间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进行... 光学散射特性是空间目标的重要特征,在目标识别和探测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空间目标仿真渲染需求,以及传统目标光学散射特性方法仅给出目标光学散射截面(OCS)、散射特性或模拟目标图像等不足,对空间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进行了较全面研究,给出了空间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流程,给出了目标OCS、目标辐照度、天光背景亮度、目标星等、信噪比和探测概率等计算公式,根据太阳辐射特性、相对于站址位置、天地背景球辐射特性等,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PU)和着色语言实现任意时刻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目标OCS、探测器接收到的目标反射光功率和背景光功率、目标星等、信噪比和探测概率、模拟目标亮度图像等)。通过球体和圆柱体实验验证了目标OCS计算正确性。通过光学散射特性仿真实验,给出了空间目标在不同站址、不同反射特性和不同探测窗口下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结果合理。给出了全套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计算结果,对空间目标光学散射特性计算、目标图像识别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散射特性 空间目标 微元划分 着色语言 快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谱红外/太赫兹量子棘轮探测器研究进展(内封面文章·特邀)
12
作者 楚卫东 白鹏 +4 位作者 杨宁 王屹 韩尚杰 王迎新 赵自然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5,共14页
近年来,红外/太赫兹探测技术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聚焦于当前主流的红外及太赫兹探测器就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相应评述。为满足现在科技水平所需的高速探测光子型红外/太赫兹探测器取得了广泛地关注和研究,但其工作温度低、响应光谱范围窄等... 近年来,红外/太赫兹探测技术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聚焦于当前主流的红外及太赫兹探测器就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相应评述。为满足现在科技水平所需的高速探测光子型红外/太赫兹探测器取得了广泛地关注和研究,但其工作温度低、响应光谱范围窄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的场景。就工作原理、工作模式、研究进展、能带工程等方面介绍GaAs基经典红外/太赫兹光子型探测器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文中提出的量子棘轮红外探测器(QRIP)的研究进展,从QRIP器件的工作原理、器件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其优势及可行性。通过研究QRIP不同的杂质类型、掺杂浓度、生长工艺、能带结构等条件以研究其工作机理及量子特性,列出了不同结构QRIP器件实验结果并进行了分析。棘轮结构在无外加电场下能够对红外能量进行探测,同时在特定的偏压下能够实现光谱可调的性质以实现宽谱的探测。进一步地,将QRIP集成LED制备出量子棘轮上转换器件,其能够实现4~200 THz的超宽谱探测,同时量子棘轮上转换探测器在25 K时响应率可以达到0.4 A/W。该研究表明了量子棘轮探测器能够有效提升器件的工作温度、响应光谱范围,为高工作温度红外/太赫兹光子型探测器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太赫兹探测器 宽谱探测器 高温太赫兹探测 量子棘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13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14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古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固定资产多源分类标准协调优化策略
15
作者 张宇波 钟灿涛 +1 位作者 何平 齐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9-243,248,共6页
针对高校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分类一致性差、资产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对比分析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及海关的分类标准在层级、精确度和适用性方面的差异,提出以财政部标准为基础的多源标准协调优化策略。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 针对高校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分类一致性差、资产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对比分析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及海关的分类标准在层级、精确度和适用性方面的差异,提出以财政部标准为基础的多源标准协调优化策略。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各标准在高校常用分析仪器、样品制备设备、零部件及实验室家具分类中的逻辑矛盾、细类缺失和不全面之处。提出“完善分类框架、精确补充细类”的思路,依托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多源标准数据,构建智能管理辅助系统完成多标准映射,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标准动态适配,为高校实现全面资产管理提供标准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资产管理 分类标准 高校仪器设备分类 高校家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磁源目标识别的大量程低噪声矢量磁强计
16
作者 于向前 和冬华 +7 位作者 施伟红 肖池阶 刘斯 宗秋刚 陈鸿飞 王玲华 邹鸿 王永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1-455,共5页
针对磁源目标识别任务中对大量程、低噪声矢量磁场探测系统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磁阻传感器HMC1021Z的矢量磁强计.经过实验测试,该矢量磁强计的磁场探测量程可以高达±6×10^(5) nT,同时具有较高的线性度,非线性误差≤5.6‱;方均... 针对磁源目标识别任务中对大量程、低噪声矢量磁场探测系统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磁阻传感器HMC1021Z的矢量磁强计.经过实验测试,该矢量磁强计的磁场探测量程可以高达±6×10^(5) nT,同时具有较高的线性度,非线性误差≤5.6‱;方均根(RMS)噪声为 1.2611 nT;功率谱密度(PSD)噪声为 0.8 nT/√Hz@1 Hz;-3 dB带宽为 DC~8 Hz.因此,所提出的矢量磁强计能够满足磁源目标识别任务中大量程、低噪声的磁场探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阻传感器 矢量磁强计 大量程 低噪声 磁源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和分析及相关领域中的公开问题
17
作者 苗长兴 《数学年刊(A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共54页
适逢Wang-Zahl[Wang H,Zahl J.Volume estimates for unions of convex sets,and the Kakeya set conjecture in three dimensions[J/OLl.arXiv:2502.17655,2025.]宣布解决三维Kakeya几何猜想之际,撰写此综述文章介绍调和分析及相关领... 适逢Wang-Zahl[Wang H,Zahl J.Volume estimates for unions of convex sets,and the Kakeya set conjecture in three dimensions[J/OLl.arXiv:2502.17655,2025.]宣布解决三维Kakeya几何猜想之际,撰写此综述文章介绍调和分析及相关领域中的公开问题.围绕Kakeya猜想(源于几何测度论,分析版本对应Kakeya极大猜想)、限制性猜想、Bochner-Riesz猜想、局部光滑性猜想等四大猜想的研究,发展了诸如解析插值方法、正交性与双线性方法,Heisenberg不确定原理与局部化方法、微局部分析与驻相分析,催生了波包分解与尺度归纳,多线性理论、Bourgain-Guth的broad-narrow分析、关联几何及多项式方法,特别是"Wolff及Bourgain-Demeter等发展的解耦方法,不仅推动了调和分析中四大猜想的研究,同时也为解决其他数学领域的重要问题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keya猜想 限制性猜想 振荡积分算子 Fourier积分算子 解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的城市干线交通协调控制研究
18
作者 吴志强 范智博 +2 位作者 郭警醒 张希帆 王艳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1,共10页
目的探究城市干线交通系统连续路口协调控制方案对循环性交通拥堵的影响,规避不合理交通控制对出行的干扰,开展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的城市干线交通协调控制研究。方法以3个连续路口的干线交通系统为研究场景,运用交通流元胞自动机NaSch模... 目的探究城市干线交通系统连续路口协调控制方案对循环性交通拥堵的影响,规避不合理交通控制对出行的干扰,开展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的城市干线交通协调控制研究。方法以3个连续路口的干线交通系统为研究场景,运用交通流元胞自动机NaSch模型,采用开放边界条件,模拟不同交通控制参数下的交通运行情况,分析交通系统入口进车概率、各路口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绿时差和各路段长度对3条连续路段交通状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3个连续路口的干线交通系统中,进车概率增加对上游路段影响更大,将其控制在0.6以下,可减少停滞车数量与堵车概率;上游路口信号周期时长较短能减轻下游路段交通压力,而下游对上游影响较小,上游路口绿信比过大影响相邻下游路段的交通状态;信号周期时长设为90 s、绿信比设为0.6较适宜,低于0.5会大幅增加停车等待概率;上游路口的绿时差可适当缓解下游拥堵;路段长度增加会使本路段排队车辆数增多,但对其他路段影响较小。结论在3个连续路口的城市干线交通系统中,降低进车概率,合理调控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和绿时差等参数,能减少路口交通排队,降低拥堵,这可为城市干线交通设计和连续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干线交通 连续路口 协调控制 元胞自动机 交通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拟蒙特卡罗积分的随机离散纵标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涛 徐龙飞 +3 位作者 李百文 沈华韵 胡远 马锐垚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6-1233,共8页
离散纵标(S_(N))方法因其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广泛应用于中子输运计算。然而,在含有局部源、弱散射介质的问题中,S_(N)方法存在的射线效应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严重制约了该方法在极端输运问题中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本文利用蒙... 离散纵标(S_(N))方法因其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广泛应用于中子输运计算。然而,在含有局部源、弱散射介质的问题中,S_(N)方法存在的射线效应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严重制约了该方法在极端输运问题中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可对复杂函数进行精确数值积分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拟蒙特卡罗求积组的随机离散纵标(rS_(N))方法。初步研究表明,采用同等数量的离散角度时,该方法在强角度各向异性问题中的准确性优于传统求积组,而在弱角度各向异性问题中不如传统求积组。本文结合随机性和确定性求积组的优势,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碰撞耦合的rS_(N)-S_(N)方法,并通过数值结果证明了该方法能以更少的计算时间和计算量获得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输运 离散纵标方法 蒙特卡罗方法 射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 被引量:149
20
作者 李成才 毛节泰 +3 位作者 刘启汉 刘晓阳 刘桂青 朱爱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9-880,共12页
对 2 0 0 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 ;比较了 2 0 0 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 (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 对 2 0 0 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 ;比较了 2 0 0 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 (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粒物 (PM1 0 )浓度 ,得到了比较高的相关系数 ,证实该气溶胶产品可用于污染分析。将北京地区AOD与气象能见度观测资料进行比较 ,得到了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利用统计的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 ,从光学厚度的季节分布得到了能见度 (能见距离 )的季节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图像的个例分析表明 ,除局地排放外 ,周边区域 (主要为西南和南向 )的输送对北京市区的空气污染贡献份额较大。卫星遥感气溶胶可以比较直观地再现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和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污染 气溶胶光学厚度 能见度 卫星遥感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