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
作者 程付启 张嘉骏 +2 位作者 杨贵丽 林腊梅 丁奎升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负压发育区,发育层段主要在中生界以上,深度范围在100~5000 m,构造位置以隆起和斜坡为主,压力系数最小仅有0.45,总体上从西部盆地到东部盆地负压分布具有层系变新、深度增加、强度增大的规律;(2)负压成因类型包括构造、成岩和流体散失3种,西部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和隆起区负压主要为构造成因,发育深度小;东部盆地、盆地斜坡和向斜带负压主要为成岩和流体散失成因,发育深度较大。(3)负压成因差异是控制不同盆地、不同埋深、不同构造位置负压发育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上述成果和认识对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预测及油气成藏动力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中国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相态技术在表面活性剂驱中的应用
2
作者 隋欣 李禹羲 +2 位作者 吕明 张国印 丁奎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以及促进油水乳化,因此在化学驱中应用非常广泛。认为只有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才能形成中相微乳液,化学驱用表面活性剂评价主要依靠界面张力测量,而忽略了微乳液相态技术在三次... 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以及促进油水乳化,因此在化学驱中应用非常广泛。认为只有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才能形成中相微乳液,化学驱用表面活性剂评价主要依靠界面张力测量,而忽略了微乳液相态技术在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筛选和研制中的重要作用。近20年来,随着表面活性剂研发技术不断进步,低浓度表面活性剂、低酸值原油体系同样可以形成理想的中相微乳液,利用微乳液相态技术指导新型表面活性剂研制和复合体系性能优化已经势在必行。从微乳液概念的提出和分类出发,较系统地介绍了WinsorⅠ、Ⅱ、Ⅲ和Ⅳ型4种微乳液乳化类型,并从油水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胶束形态等方面阐述了4种微乳液形成机理,分别为瞬时负界面张力理论、双重膜理论、R比理论和几何排列理论。针对相图类型识别,微乳液相中油、水和表面活性剂组成计算,以及实验室操作等方面对微乳液相态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在相态实验结果处理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相体积变化计算油水两相在微乳液中的增溶指数,并通过增溶指数计算微乳液相与油水之间界面张力,确定复合体系最佳含盐度。以期能够引起对微乳液相态技术的重视,促进微乳液相态技术在高效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研发、驱油机理研究、复合体系配方优化等方面应用,从而提高中国复合驱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相态 三次采油 最佳盐度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微气泡对孔隙内油膜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2 位作者 伍家忠 吕伟峰 丁奎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的玻璃刻蚀模型,在油藏温压条件下,进行CO_(2)-水分散体系渗流实验。通过观察微气泡与油、水、岩石相互作用过程,获取气泡吸附能力、推动油膜能力、气泡弹性能量等数据,进而定量表征分析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气泡与油界面结合,具有特殊的吸附油膜现象,与水驱、气驱等作用机理显著不同。驱替过程相邻气泡间的合并也促进了油膜汇聚,同时微气泡的合并有助于气泡的流动,使吸附在气泡表面的油膜随气泡运移。微气泡运移时,气泡体积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所释放的弹性能量能够推动吸附在壁面的油膜运移。此外,采用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对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推动油膜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及分析,得到驱替油膜的主要因素是微气泡形变产生的弹性能量和微气泡自身的能量。气泡的能量作用在气泡前缘,通过与油膜表面接触产生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CO_(2) 弹性能量 吸附效应 多相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