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脊柱侧凸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彦辉 陈学明 +5 位作者 袁鑫 崔利宾 王永杰 刘亚东 祁文龙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7-669,共3页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伴有水平面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复杂的三维平面畸形。由于青少年骨骼正处于快速生长期,脊柱侧凸的发生率是极高的,脊柱侧凸的发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伴有水平面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复杂的三维平面畸形。由于青少年骨骼正处于快速生长期,脊柱侧凸的发生率是极高的,脊柱侧凸的发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脊柱侧凸的不断加重,会对肺功能、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预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流行病学调查 中学生 通州区 北京市 椎体旋转 身心健康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 被引量:76
2
作者 陈学明 冯世庆 +5 位作者 许崧杰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前路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孔超 陈学明 +5 位作者 关骅 于振山 崔利宾 王彦辉 许崧杰 袁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7-983,共7页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特点.探讨DTI在评价颈脊髓慢性损伤的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20例CSM患者(CSM组...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特点.探讨DTI在评价颈脊髓慢性损伤的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20例CSM患者(CSM组),并选择年龄匹配的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椎磁共振DTI,测量CSM组病变节段以及对照组C2/3-C6/7节段颈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ostropv,FA)。比较对照组不同节段颈脊髓的ADC值和FA值,将CSM组和对照组颈脊髓的ADC值和FA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对CSM患者颈脊髓ADC、FA评分和颈椎改良JOA(mJOA)评分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颈脊髓的ADC值自C2/3~C6/7节段呈上升趋势,而FA值呈下降趋势。C2/3节段颈脊髓的ADC值较C5/6和C6/7节段明显低,而FA值明显高(ADC:F=3.546,P=0.008;FA:肚13.82,P〈0.001)。CSM组颈脊髓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减小(P〈0.001),而ADC值则显著性增加(P〈0.001)。CSM组颈脊髓的ADC值与mJO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287,P=0.220),而颈脊髓的FA值与mJOA评分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59.P=0.005)。结论:CSM患者颈脊髓DTI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其ADC值较正常人群升高,而FA值则明昆降低:m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脊髓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后康复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军卫 孙天胜 +8 位作者 海涌 陈学明 赵庆祥 鲁世保 张志成 王方永 刘亚东 李想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病例达到康复目标所需的时间、残损分级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家医疗机构协作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方法,事先预定康复方案,同时开始纳入SCI病例。病例入组...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病例达到康复目标所需的时间、残损分级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家医疗机构协作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方法,事先预定康复方案,同时开始纳入SCI病例。病例入组后,参照国际标准为其制定康复目标和方案。在开始康复训练后进行跟踪观察,包括记录康复时间(受伤至达到康复目标所需时间),评估康复前后的ASIA残损分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里先后共入组观察521例患者,男419例,女102例,年龄38.5±12.1岁(18~74岁),随访20±8个月(10~38个月)。按受伤至入组的时间长短,将病例分为围手术期组、术后组和延迟组。各组按SCI节段不同再细分为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腰骶段损伤四群。最终将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围手术期组的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病例中,运动完全损伤者(A、B级)所需康复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38d、160d、97d和62d,运动不完全损伤者(C、D级)所需康复时间分别为153d、128d、72d和46d。术后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比围手术期组相同群SCI增加16~30d(P<0.05)。在延迟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较前两组均明显增加(P<0.05),特别是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A、B级病例较围手术期组成倍增加(P<0.05)。同一组患者中,相同ASIA残损分级,损伤平面越低,康复时间越短(P<0.05);同一损伤平面,损伤越重,康复时间越长(P<0.05)。在达到康复目标时,A^D级病例中有一个级别改善的比率分别为A级3.8%、B级13.6%、C级34.0%和D级7.7%,有两个级改善的比率为A级2.35%、B级2.1%、C级0.09%和D级0%。围手术期康复组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下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2%、5.5%、15.4%和11.1%,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降低SCI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康复时间,但对残损分级变化无明确影响。SCI康复所需时间大约为3~9个月,损伤平面越高、程度越重,所需康复时间越长。运动完全损伤者康复前后ASIA残损分级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早期康复 康复时间 并发症 ASIA残损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段自发性硬膜外血肿1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旭 陈学明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6-56,61,共2页
关键词 自发性硬膜外血肿 颈胸段 双下肢麻木 神经营养药物 背部疼痛 医院就诊 保守治疗 20岁 椎间孔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和骨折危险性预测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雪飞 于振山 雍宜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 分析比较体重指数在两种不同类型骨折中的分布 ,借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保护机制。方法  2 83例女性病人依骨折部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髋部骨折组 16 2人 ,平均年龄5 3 4岁 ;腕部骨折组患者 12 1人 ,平均年龄 5 0 2岁。按年... 目的 分析比较体重指数在两种不同类型骨折中的分布 ,借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保护机制。方法  2 83例女性病人依骨折部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髋部骨折组 16 2人 ,平均年龄5 3 4岁 ;腕部骨折组患者 12 1人 ,平均年龄 5 0 2岁。按年龄分组 ,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体重指数 ;协方差分析体重指数和骨折类型间的关系。结果 髋部骨折组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 1 3± 4 0 ,低于WHO提出的标准体重指数的正常均值 2 2 ;而腕部骨折组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 6 4± 4 7,高于这个均值。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 <0 0 1)。体重指数是骨折类型的重要预测因子。 (P <0 0 0 1)。结论 髋部骨折患者呈低体重指数分布。正常体重指数或许可以保护髋部骨折 ,但不能保护腕部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髋部骨折 胸部骨折 危险性预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春光 陈学明 朱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胸腰椎骨折 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20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曹昱 于振山 +1 位作者 张亚奎 吕振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83-584,共2页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分析研究206例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死亡6例,漏诊8例,截肢4例,骨折延迟愈合8例,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3例,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丢失6例,肘关节强直...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分析研究206例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死亡6例,漏诊8例,截肢4例,骨折延迟愈合8例,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3例,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丢失6例,肘关节强直1例。结论: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具有受伤机制复杂、创伤大、休克发生率高、易漏诊、病死率高等特点,积极纠正休克、救治合并伤及并发症、减少漏诊、早期对骨折行适当的内固定及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是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损伤 多发性 漏诊 诊治分析 休克 并发症 治疗 结论 分析研究 纠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轴突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永杰 洪毅 +1 位作者 陈学明 张亚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84-891,共8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9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刺激器。对照组...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9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刺激器。对照组只植入刺激器而不干预。实验组植入电刺激器,并施加电刺激干预。三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 d,1、2、4、8周行BBB评分;1、2、4、8周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MEP)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变化。三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节段脊髓的大体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节段脊髓组织内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术后1 d,1、2、4周,三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时实验组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三组MEP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5)。术后1、2、4、8周,三组脊髓损伤节段HE染色病理表现相似。术后1周,三组间NF-200轴突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NF-200轴突计数多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2、4、8周,三组间GFA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植入式周围神经电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损伤节段轴突的再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刺激 轴突再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22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昱 张亚奎 +2 位作者 于振山 王彦辉 张椿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080-1081,共2页
目的 :研究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总结分析 2 2例利用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2 2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年 4个月 ,2 0例在 6个月内达... 目的 :研究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总结分析 2 2例利用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2 2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年 4个月 ,2 0例在 6个月内达骨性愈合 ,1例螺钉脱出改行全髋置换术 ,1例股骨头坏死。结论 :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以防止骨折端旋转移位 ,并可起到加压作用 ,在骨折复位达GardenⅠ~Ⅱ级标准前提下 ,结合带肌蒂骨瓣的植入 ,对于新鲜的股骨颈骨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 空心加压螺丝钉 内固定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预处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海龙 赵丽琴 +1 位作者 李民 胡国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2-865,共4页
目的评价七氟醚预处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初次单侧TKA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在止血带充气前吸入1 MAC七氟醚30min,而C组患者只吸入纯氧。记录两组患者术... 目的评价七氟醚预处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初次单侧TKA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在止血带充气前吸入1 MAC七氟醚30min,而C组患者只吸入纯氧。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1、3、5、7和14dVAS疼痛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3、7及14d患肢小腿肿胀程度(腓肠肌周径)、膝关节周径(髌骨上极)及股四头肌肿胀程度(髌骨上缘近侧4横指处),分别计算术前与术后周径的增加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3、7、14d直腿抬高度数及两组患者术后3、7、14、30d关节自主活动度。结果 C组患者术后1、3、7及14d小腿肿胀程度、膝关节周径及股四头肌肿胀增加率均明显大于S组(P<0.05);C组患者术后6h、1、3、5、7d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S组患者术后1、3、7、14d直腿抬高度数明显高于C组(P<0.05);S组患者术后3、7、14及30d膝关节自主活动度均高于C组(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减轻TKA手术患者止血带诱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著提高患者早期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缺血预处理 止血带 膝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置入ITST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飞 王学义 +2 位作者 窦越超 朱旭 张亚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859-862,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经皮微创置入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与普通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ITS... 目的比较采用经皮微创置入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与普通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ITST组和普通PFN组。其中微创组在完成复位后经特殊器械导引置入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普通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输血例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1例患者死亡。4例失访。ITST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及输血例数均明显低于普通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结论 与普通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经皮微创置入锁定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更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髓损伤患者H反射测定值与痉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国星 洪毅 +3 位作者 张军卫 刘亚东 陈世铮 关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6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性颈胸髓损伤后H反射相关值的变化及其定量评价痉挛的程度。方法对13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0例脊髓损伤患者(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2例)进行两次比目鱼肌H反射测定,两次之间相隔1个月,对患者同时运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 目的探讨完全性颈胸髓损伤后H反射相关值的变化及其定量评价痉挛的程度。方法对13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0例脊髓损伤患者(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2例)进行两次比目鱼肌H反射测定,两次之间相隔1个月,对患者同时运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分级进行痉挛评估。结果通过比目鱼肌H反射检测,各阶段脊髓损伤患者Hmax/Mmax比、最大H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波幅均较健康成人明显减小(P<0.01)。脊髓损伤亚急性期痉挛程度与最大H波波幅、Hmax/Mmax比均呈quadratic关系(P<0.05),慢性期后两者间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比目鱼肌Hmax/Mmax比与痉挛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要更大样本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H反射 Hmax/Mmax比 改良Ashworth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a-3p靶向STAT3调控大鼠脊髓损伤轴突修复
14
作者 张衍军 王志杰 +7 位作者 王天仪 陈学明 崔利宾 许崧杰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吴启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7-313,共7页
目的探索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微RNA。方法 1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脊髓损伤组(n=12)。脊髓损伤组根据取材时间分为4 h、3d、7 d、14 d四个组,每组3只。... 目的探索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微RNA。方法 1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脊髓损伤组(n=12)。脊髓损伤组根据取材时间分为4 h、3d、7 d、14 d四个组,每组3只。使用Microarray 3.0芯片检测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局部发生改变的微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论证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的微RNA,进行靶基因预测。运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miR-20a-3p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3表达量,并分析各组中靶蛋白与目标微RNA表达变化趋势相关性。在神经元中抑制关键候选微RNA,并使用免疫荧光观察靶蛋白表达与轴突生长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标本中miR-20a-3p特征性上调明显。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STAT3可为miR-20a-3p的靶基因,与其趋势相反。细胞实验结果显示,miR-20a-3p抑制组与对照组相比轴突延长。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20a-3p抑制组STAT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结论脊髓损伤后miR-20a-3p通过调节其序列互补靶基因STAT3表达量来影响神经元轴突的生长。miR-20a-3p上调导致STAT3下调,抑制miR-20a-3p,可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元 微RNA 治疗靶点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指背侧皮下组织瓣翻转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
15
作者 王彦辉 曹昱 +1 位作者 张椿晖 曲铁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2期1030-1030,共1页
关键词 邻指背侧皮下组织瓣翻转 指背软组织缺损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祥耀 鲁世保 +5 位作者 张庆明 孔超 海涌 洪毅 李放 陈学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0-697,共8页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骨折 内固定术 再发后凸畸形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