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在改善重症病人经胃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前期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丹 周华 +2 位作者 何伟 王虹 许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改善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效果。方法:两年间收住于我院ICU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病人随机分针刺组(ATG)和药物组(DTG),每组各20例。ATG每日上午行针刺治疗,DTG予甲氧氯普胺10 mg Q8h静脉注射。床旁超声测喂...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改善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效果。方法:两年间收住于我院ICU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病人随机分针刺组(ATG)和药物组(DTG),每组各20例。ATG每日上午行针刺治疗,DTG予甲氧氯普胺10 mg Q8h静脉注射。床旁超声测喂养开始前、针刺前及30 min后胃窦收缩频率(ACF),收缩幅度(ACA),计算胃窦运动指数(MI),记录胃残余量(GRV),实际喂养量,计算喂养达标百分比,监测前白蛋白水平(PAB)。结果:ATG第1天针刺30 min后MI及ACF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组内比较第3天MI、ACF较第1天显著增长。DTG组内比较第3天与第1天MI及ACF无统计学差异,第3天ACF较第2天下降(P<0.05)。ATG第3天GRV的减少比DTG多(P<0.05)。ATG平均喂养增长率优于DT(P<0.05)。ATG喂养量与DTG无统计差异,PAB回升较DTG组更快。结论:针刺治疗能较迅速改善胃排空能力,与甲氧氯普胺相比作用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喂养不耐受 重症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胃动力测定指导鼻空肠营养管置管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丹 何伟 许媛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利用床旁B超改良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动力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鼻肠螺旋管盲插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拟行幽门后喂养的危重症病人22例。先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分别测量病人的胃窦收缩频率(ACF... 目的:利用床旁B超改良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动力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鼻肠螺旋管盲插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拟行幽门后喂养的危重症病人22例。先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分别测量病人的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及胃窦运动指数(MI),随后经鼻盲插复尔凯(CH10-145)鼻空肠螺旋营养管。24 h后行床旁X片检测确定营养管的尖端位置,以尖端达到幽门下小肠为置管成功。分析比较置管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的ACA,ACF及MI差异。结果:124 h内导管尖端通过幽门(成功组)14例(63.60%),未通过(失败组)8例(36.40%)。2成功组[ACA 0.49±0.16,ACF(3.70±2.00)次/2 min]明显高于失败组[ACA 0.31±0.15,ACF(2.50±2.10)次/2 min],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ACA和AC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71(P<0.05),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P>0.05)。结论:床旁超声测量ACA和ACF均可作为盲插鼻空肠营养管成功的预测指标,尤其是ACA的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 B超 胃肠动力 胃窦运动指数 鼻肠营养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