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数智化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现状调查
1
作者 邳靖陶 尹伟 +12 位作者 宋晓微 武海岩 梁怡凡 高策舒 魏宸铭 桑振华 安志明 江燕敏 吴雅婷 牟婧宇 赵心怡 陈乐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辅助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分析其主要关注点和担忧,为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范围内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174名神经内科医师...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辅助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分析其主要关注点和担忧,为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范围内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174名神经内科医师的相关数据,涵盖职称、年资和医院级别等多维度因素。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医师对AI技术的认知水平、使用现状、功能需求以及对未来医学变革的看法。结果调查显示,神经内科医师对AI技术的总体认知有限,58.62%(102/174)的医师对AI领域的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在高级职称医师中这一比例仅有41.67%(5/12);40.23%(70/174)的医师尝试使用过AI工具,而神经病学专业未定级/医学生尝试过AI工具的比例达71.43%(15/21)。神经内科医师对AI的临床应用前景普遍持积极态度,89.08%(155/174)的医师认可AI技术将会引领医学变革。医师对影像智能判读、临床指南匹配和病历生成功能的需求最为迫切,加权得分分别为5.21分、4.41分、4.36分。调查对象认为AI工具应用于医疗的最主要障碍是缺少易获取且实用的AI工具(62.07%,108/174),最主要风险是AI技术对疾病的判断不准确(76.44%,133/174)。结论推动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应用需从教育培训、技术优化和政策支持入手,针对医师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未来AI的发展应注重技术的透明性和实用性,助力医疗模式向智能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病学 态度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研究现状的范围综述
2
作者 孙晓晖 彭毛卓玛 +2 位作者 宋晓微 高策舒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5-251,共17页
目的评估已发表文献中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ND)预测模型的建模特征和性能表现。方法遵循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扩展范围综述首选报告项目,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 目的评估已发表文献中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ND)预测模型的建模特征和性能表现。方法遵循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扩展范围综述首选报告项目,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核心词汇包括“Stroke”“Ischemic Stroke”“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omograms”“Risk Prediction”“Predictive Models”“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2月15日。基于系统评价的批判性评估和数据提取清单提取数据,数据提取项包括基本特征、模型评估指标和预测因子特征。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国家、研究设计类型(回顾性、前瞻性、注册数据库)、样本来源(单中心、多中心)、研究对象[适用卒中类型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保守治疗、AIS-静脉溶栓(IVT)、AIS-血管内治疗(EVT)、脑出血(ICH;即出血性卒中)]、卒中后ND定义[卒中后ND时间窗归纳为急性期(卒中后≤72 h)、亚急性期(卒中后≤7 d)和长期预后期(卒中后≤90 d)]、结局指标(单一终点、复合终点);模型评估指标包括是否存在数据缺失及是否明确报告处理方法(完整案例分析法、多重插补法等)、模型构建方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机器学习算法等)、模型呈现形式(列线图、风险评分网页、风险预测工具等)、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C指数)、校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校准斜率)、临床实用性[决策曲线分析(DCA)]、总体度量(Brier分数、R 2、赤池信息准则)、样本量(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及其满足事件数要求[以每个预测变量对应的结局事件数(EPV)≥10作为最低阈值以降低过拟合风险]、模型验证(内部验证、外部验证);预测因子特征包括预测因子筛选策略(先验知识导向、单因素分析等)、预测因子数量及属性(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体格检查、治疗干预信息、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指标)。分析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文献中卒中后ND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和总体度量,并绘制森林图可视化研究中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采用预测模型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估卒中后ND预测模型的偏倚风险及临床适用性。统计纳入文献中的卒中后ND预测因子出现频次并提取前6位高频预测因子。评估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后ND预测因子的临床可获得性(是否在急诊阶段可通过常规登记、病史采集或急诊评估快速获取)。结果(1)共检索文献3728篇,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25篇。(2)预测模型的基本特征:研究设计类型以回顾性[72%(18/25)]、单中心[64%(16/25)]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为AIS患者占92%(23/25),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占8%(2/25)。60%(15/25)的研究基于神经功能评分变化[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或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降低]定义卒中后ND,ND时间窗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长期预后期的占比分别为36%(9/25)、48%(12/25)、16%(4/25)。92%(23/25)的研究采用结局指标为单一终点。(3)预测模型的评估结果:96%(24/25)的研究模型构建方法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88%(22/25)的模型呈现形式为列线图。24%(6/25)的研究明确报告数据缺失处理方法,52%(13/25)的研究EPV≥10;模型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0.865(范围0.650~0.981);44%(11/25)的研究报告了校准曲线,校准斜率报告率为4%(1/25);25项研究均采用DCA验证临床实用性;84%(21/25)的研究进行了内部验证,进行外部验证的研究占比为32%(8/25);基于PROBAST的偏倚风险和临床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8%(2/25)的研究总体偏倚低风险(研究对象、预测因子、结局定义及统计分析4个维度均无缺陷),44%(11/25)的研究总体临床适用性低风险(研究人群覆盖目标临床场景、预测因子可快速获取、结局定义符合临床需求)。(4)预测因子特征:64%(16/25)研究的预测因子筛选策略以先验知识为主导。前6位高频预测因子分别为NIHSS评分[64%(16/25)]、年龄[36%(9/25)]、血糖水平或糖尿病[36%(9/25)]、血压水平或高血压病[32%(8/25)]、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20%(5/25)]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0%(5/25)]。缺血性卒中后ND预测因子以急诊即时可获取指标为主,如NIHSS评分[65%(15/23)]、年龄[35%(8/23)];出血性卒中后ND预测因子以影像学指标为主,如基线血肿体积(2/2)及血肿位置(1/2)。结论现有卒中后ND预测模型在区分度优化与多模态整合方面表现较好,但校准度量化不足、偏倚风险高及临床转化断层制约了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功能恶化 预测模型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卒中绿色通道培训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也 魏宸铭 +1 位作者 李秀丽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9,共8页
目的本文以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培训医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新进医疗岗位医师的学习效率,改善临床工作的多种质控指标。方法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临床案例式协作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翻转课堂、一带一学习... 目的本文以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培训医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新进医疗岗位医师的学习效率,改善临床工作的多种质控指标。方法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临床案例式协作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翻转课堂、一带一学习、情景模拟及临床疗效反馈等,以一家教学医院区域性高级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患者和医师为调查对象,收集多环节时间点的质控指标以及教学互评反馈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纳入2021年6月—2023年7月急诊卒中绿色通道诊疗环节中符合条件的患者194例,其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者171例(88.14%),桥接治疗或者直接机械取栓者23例(11.86%),纳入观察学员为低年资住院医师10名,高年资住院医师5名。培训前收治患者88例(45.36%),培训后收治患者106例(54.64%),人口学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缩短了4 min(44 min vs.48 min,P=0.150),DNT≤60 min比例分别为73.86%、65.09%(P=0.188)。培训后,中位知情同意谈话时间缩短了3.5 min(6.5 mi n vs.10 min,P=0.001);溶栓相关出血事件减少(培训前:牙龈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培训后:无相关事件);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比例提升(16.98%vs.5.68%,P=0.015)。高年资与低年资住院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绿色通道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对绿色通道学习方式的兴趣程度、病例质控环节提升满意度、影像库对解决问题适配度、文献指南库对解决问题适配度和自我学习能力提升6个方面的满意度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元化培训方案可以提高绿色通道医师的卒中急救应对能力、谈话沟通技能及诊疗水平,改善工作质量和教学满意度,而且对低年资和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学习均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急救 绿色通道 教学培训 大学附属教学医院 卒中中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tGLM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识别与诊断
4
作者 宋晓微 尹伟 +7 位作者 李佳褀 魏宸铭 王玥明 邳靖陶 陈乐 高策舒 马为之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根据头颈部血管检查(CTA/MRA/DSA)区分大血管闭塞和非大血管闭塞。依托于ChatGLM模型,利用提示词功能、指令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给出推理过程和诊断结果,并探索不同的推理过程判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由Python统一实现,用于表示模型的推理性能。结果共纳入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35例,其中大血管闭塞230例,采用零样本学习、零样本学习+思维链、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思维链、少样本学习及少样本学习+思维链推理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36.1%、52.1%、73.0%、72.6%和75.1%。结论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病例诊断和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基于电子病历文本进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识别和诊断,采用少样本学习的诊断准确性总体要显著高于零样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大语言模型 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践行数智化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我国卒中患者管理质量和效率
5
作者 李星明 宋西方 +5 位作者 武剑 邱月 杨宇彤 过君君 高雨润 周立涵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中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实时的医疗服务,并显示出较好的成本效益。本文从数智化早期诊断系统、数智化健康干预系统、数智化康复训练辅助系统和数智化随访管理系统等维度,分析了数智化健康管理在卒中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卒中健康管理系统,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患者管理 数智化健康管理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设备在卒中风险预测及卒中后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雅婷 魏宸铭 +3 位作者 桑振华 陈乐 梁怡凡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监测与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实时性和便携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和卒中后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健康管理平台和人...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监测与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实时性和便携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和卒中后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健康管理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风险评估的精确性,优化康复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可穿戴设备在卒中危险因素监测、风险预测、个性化康复及自我管理中的研究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穿戴设备有望为卒中防治策略的优化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可穿戴设备 危险因素 卒中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区脑梗死致假性尺神经麻痹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新红 王也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152,共2页
患者男,64岁,主因左侧小指、无名指无力伴麻木3 d于2016年12月26日收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3 d,患者无诱因出现左手麻木无力伴感觉减退,尺侧明显,双手温度觉无差异,左手活动不利,无头晕、头痛、口角歪斜。既往高血压病史2... 患者男,64岁,主因左侧小指、无名指无力伴麻木3 d于2016年12月26日收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3 d,患者无诱因出现左手麻木无力伴感觉减退,尺侧明显,双手温度觉无差异,左手活动不利,无头晕、头痛、口角歪斜。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达160/120 mmHg,平素口服缬沙坦80 mg/d,未监测血压情况;高脂血症史2个月,未规范用药。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吸烟30余年,20支/d。无特殊家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结区 假性尺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与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亭亭 向雅娟 +5 位作者 敖东慧 何洋 王阳阳 钟珊珊 武剑 刘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598-602,共5页
研究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吸烟可以增加多发性硬化发病风险,但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少见,本研究探讨吸烟与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以探讨吸烟是否增加上述两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 研究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吸烟可以增加多发性硬化发病风险,但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少见,本研究探讨吸烟与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以探讨吸烟是否增加上述两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电话随访方式记录5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62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和85例正常对照者的吸烟暴露情况,包括开始吸烟年龄、吸烟持续时间、每日吸烟量和累积吸烟量,以及受试者配偶、父母是否吸烟,是否存在职业暴露。结果最终获得有效调查问卷和电话随访者156例(包括3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43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和74例正常对照者),与不主动吸烟者(被动吸烟和不吸烟)相比,主动吸烟者发生多发性硬化(OR=10.800,95%CI:2.202~52.975;P=0.001)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OR=5.838,95%CI:1.123~30.357;P=0.050)的风险增加;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发生多发性硬化(OR=3.444,95%CI:1.491~7.953;P=0.003)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OR=2.370,95%CI:1.039~5.407;P=0.038)的风险增加;与男性不吸烟者相比,男性吸烟者仅多发性硬化的发病风险增加(OR=15.000,95%CI:2.239~100.483;P=0.005)。结论吸烟可以增加多发性硬化的发病风险,但是否增加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发病风险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脊髓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9
作者 桑振华 薛司洋 +1 位作者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主动控制外接设备,并促进运动皮质神经通路重塑,实现运动功能的重建,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尽管脑机接口在研究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信号处理、跨被试研究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卒中 运动想象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急性卒中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前景
10
作者 宋晓微 贾晓博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0,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已经展现出巨大潜能。急性卒中的诊断及治疗对头颅及血管的影像学检查具有依赖性。近年来,已有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成果及产品用于卒中的临床诊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急性卒中的...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已经展现出巨大潜能。急性卒中的诊断及治疗对头颅及血管的影像学检查具有依赖性。近年来,已有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成果及产品用于卒中的临床诊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急性卒中的诊断准确率及救治效率;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急性卒中诊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系列挑战。该文对已有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急性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卒中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镪 马青峰 +3 位作者 冯娟 张冬冬 常红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6,28,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最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 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最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min比210(120,285)min;MRIS:12.0%(16/133)比61.1%(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CI:0.95-0.99,P〈0.05;OR=0.99,95%CI:0.98-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CI:1.17-1.31,P〈0.01;OR=17.55,95%CI:4.28-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镪 马青峰 +1 位作者 宋海庆 武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糖指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分析。终点事件包括疗效指标(如出院时良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2,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血管再通)和... 目的探讨血糖指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分析。终点事件包括疗效指标(如出院时良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2,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血管再通)和安全性指标(症状性脑出血和全部脑出血)。结果所纳入病例的中位年龄为61岁,其中25.2%为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的中位评分为9分,中位发病至静脉溶栓给药(onset to needle,OTN)时间为230 min。血糖指标中,良好预后组和有血管再通组的中位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但在全部脑出血及症状性脑出血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在有症状性脑出血亚组显著升高,在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在所有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发病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和NIHSS后,入院基线随机血糖是症状性脑出血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24,对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3~1.50;而空腹血糖则与出院时预后良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血管再通均负性相关,对应的OR及95%CI分别为0.72(0.58~0.90),0.69(0.55~0.87),和0.80(0.66~0.98)。校正混淆因素后,高空腹血糖浓度与非症状性脑出血相关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对应的OR及95%CI为1.42(1.04~1.9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糖指标可能是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空腹血糖升高很可能通过降低静脉溶栓的疗效反应而非增加症状性脑出血不良反应对功能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结局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洋 杨亭亭 +4 位作者 姜红 向雅娟 敖冬慧 高旭光 刘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分析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共1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均符合Mc Donald诊断标准(2010年版),分为AQP4抗体阳性组(5例)和AQP4抗体阴性组(13例),并门诊随访。结果 5例AQP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男性2例、... 目的分析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共1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均符合Mc Donald诊断标准(2010年版),分为AQP4抗体阳性组(5例)和AQP4抗体阴性组(13例),并门诊随访。结果 5例AQP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43岁,中位病程4个月;脊髓病变和视神经受累常见;MRI显示脑组织广泛多发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伴颈胸髓长T1、长T2异常信号(3/5例)或单纯颈胸髓多发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2/5例);脑脊液Ig G指数(4/4例)、24 h Ig G鞘内合成率(3/4例)升高,寡克隆区带阳性(3/4例);血清抗核抗体阳性(2/5例)或合并干燥综合征(1/5例)。结论 AQP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异性,发病机制可能与经典多发性硬化不同,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时需加以重视并区别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水孔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患者病历出院小结现状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晓微 侯多朵 +1 位作者 赵蕾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5期610-615,共6页
目的调查卒中患者病历出院小结现状,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出院小结的关系,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制定针对性改善措施提供可靠数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一个区域性高级卒中中心连续2个月出院卒中患者病历的出院小结,利用标准... 目的调查卒中患者病历出院小结现状,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出院小结的关系,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制定针对性改善措施提供可靠数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一个区域性高级卒中中心连续2个月出院卒中患者病历的出院小结,利用标准病历书写质量(针对书写内容重要元素完整性及质量等7项内容,总分10分)及卒中病历质量评分(包括卒中类型、病因分型、诊疗经过及用药、并发症描述、出院时神经功能评估、预后评估、进一步诊断检查建议、出院用药指导、出院血压及血脂控制目标及治疗随访建议11个项目,每项目计1分,共计11分)对其进行定量评估,了解其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比较经过神经专科一阶段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住院医师在书写出院小结中暴露的问题差异。结果共收集卒中患者病历出院小结105份,分别来自6位不同年资的住院医师。标准病历书写质量总体得分为6~10分,平均得分为(9±1)分,>8分比例为83.8%(88/105),最低分为6分(1份)。主要不达标部分在出院医嘱中关于复诊时间及复查项目方面,比例为50.5%(53/105)。卒中病历质量总体得分为4~10分,平均分为(7±1)分,≥7分比例为76.2%(80/105),不达标比例项最高在血压、血脂控制目标部分,达标比例分别只有6.7%(7/105)和1.0%(1/105)。经过神经专科一阶段培训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组和未经过培训的低年资住院医师组标准病历书写质量得分均为(9±1)分(P=0.753),各子项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卒中病历质量评分均为(7±1)分(P=0.335),但在卒中病历质量评分的子项中关于进一步诊疗计划方面,高年资住院医师组书写质量达标比例较低年资住院医师组稍高(95.6%vs.78.4%,P=0.016)。结论卒中患者病历出院小结书写质量整体尚可,但具体危险因素控制指标及进一步诊疗随访计划等书写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住院医师培养方面,在住院医师专科培训中要突出卒中病历内涵书写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出院小结 质量控制 规范化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晓微 桑振华 +6 位作者 侯朵朵 陈文文 张红亮 郑卓肇 赵锡海 李睿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目的调查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影像队列中的267例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根据24 h动态血压将其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通过... 目的调查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影像队列中的267例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根据24 h动态血压将其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及图像分析获得颅内动脉Willis环近端血管壁斑块特征,包括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中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多发斑块(斑块数量≥3个)等指标。比较3组基线特征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校正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结果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分别有36、119及112例。(1)反杓型血压组年龄更大(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67.3∶64.6∶61.9岁,P=0.042),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46.4%∶41.2%∶22.2%,P=0.037);血压指标中,反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更高(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144∶139∶136 mmHg,P=0.025)。(2)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的平均最大管壁厚度分别为2.39 mm、2.48 mm和2.52 mm(P=0.554),斑块内出血比例分别为33.3%(12/36)、36.1%(43/119)和37.5%(42/112)(P=0.901);3组中重度狭窄及多发斑块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狭窄比例在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分别为22.2%、32.8%和37.5%,P=0.236;多发斑块比例在3组分别为63.9%、73.9%和75.0%,P=0.40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053,95%CI 1.027~1.080,P<0.001)和糖尿病(OR 2.194,95%CI 1.186~4.057,P=0.012)与颅内动脉多发斑块独立相关。未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与颅内动脉多发斑块、中重度狭窄以及斑块内出血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增龄和糖尿病是颅内动脉多发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杓型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脑皮质细胞构筑的癫痫脑定位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玮 冯硕 +1 位作者 陈倩 刘兴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34-41,共8页
现代癫痫病学实践证明,局灶性癫痫发作症状学分析可为致痫区定位诊断提供关键线索。立体定向脑电图学派遵循的“解剖-电-临床关联”原则将立体定向脑电图工作原理建立在“网络动态学”理念基础之上。大脑皮质纤维联系和信息处理遵循由... 现代癫痫病学实践证明,局灶性癫痫发作症状学分析可为致痫区定位诊断提供关键线索。立体定向脑电图学派遵循的“解剖-电-临床关联”原则将立体定向脑电图工作原理建立在“网络动态学”理念基础之上。大脑皮质纤维联系和信息处理遵循由皮质构筑属性决定的等级架构原则,这一原则同样可应用到“解剖-电-临床关联”的工作原理中,指导不同皮质起源癫痫发作的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癫痫 立体定向脑电图 解剖-电-临床关联 细胞构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功能网络损伤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黄镪 李珺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57,共5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痴呆(VCID)是一类因血管性病因引起的以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进行性减低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实质上是由血管性病因通过损伤脑白质、皮质灰质或皮质下灰质,造成解剖网络连接及功能网络连接完整性破坏的结果... 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痴呆(VCID)是一类因血管性病因引起的以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进行性减低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实质上是由血管性病因通过损伤脑白质、皮质灰质或皮质下灰质,造成解剖网络连接及功能网络连接完整性破坏的结果。作者从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微观层面,至脑结构及功能网络,以及临床疾病水平的宏观层面,对近年来VCID相关认知功能网络损伤的研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网络 连接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咏娣 武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863-865,共3页
目的通过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RS)在我国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S在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良乡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3所医院的神经内科收集的既往无脑卒中的508例脑卒中... 目的通过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RS)在我国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S在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良乡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3所医院的神经内科收集的既往无脑卒中的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完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FRS,男性271例,女性237例。总体FRS评分(13.1±5.7)分。颈动脉超声结果(0级)内膜正常组15例;(1级)内膜增厚组29例,全部为女性;(2级和3级)动脉斑块组261例,女性122例;动脉狭窄组(包括轻度4级、中度5级、重度6级、完全闭塞7级)203例(39.96%),女性71例。并按照FRS 10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FRS≤5%)、中危(6%≤FRS≤9%)、高危(FRS≥10%)。结果 FRS风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37,P=0.000)。颈动脉斑块组中2级与3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有差异(29.26%vs 19.42%,21.14%vs 15.11%,50.41%vs 64.73%,P=0.018)。动脉狭窄组中4级+5级与6级+7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无差异(13.14%vs 12.31%,11.68%vs 10.77%,75.18%vs 76.92%,P=0.682)。结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FRS有相关性;脑卒中风险率随着斑块数目增多、狭窄程度加重而增高,且多发斑块与<3个斑块的脑卒中风险率有明显差异;但狭窄<70%与狭窄≥70%的脑卒中风险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患者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雅婷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认为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血压可能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并且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或预防。... 卒中后认知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认为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血压可能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并且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或预防。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取决于特定的血压参数和卒中的不同阶段。目前卒中后的最佳血压控制水平尚不统一。本文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血压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以及控制血压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压 卒中后认知障碍 降压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对脑血流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晓微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86-490,共5页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血压通过改变脑血流代谢影响临床预后,但血压对脑血流代谢的影响在不同卒中亚型人群中又存在差异。该文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与临床预后的...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血压通过改变脑血流代谢影响临床预后,但血压对脑血流代谢的影响在不同卒中亚型人群中又存在差异。该文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系统综述血压变化对不同卒中亚型人群脑大动脉血流、组织灌注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深入探索血压变化与临床预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增加对卒中早期血压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理解,为卒中早期个体化血压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脑缺血 脑血流 脑灌注 侧支循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