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脊髓血管病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的危害与处理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建生 张鸿褀 +2 位作者 王志潮 赵京晶 柳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393-400,405,共9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硬脊膜动静脉瘘和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VHM)的危害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与1例脊髓髓内AVM合并VHM患者的临床资料。因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等疾病,使用GC治疗...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硬脊膜动静脉瘘和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VHM)的危害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与1例脊髓髓内AVM合并VHM患者的临床资料。因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等疾病,使用GC治疗后使患者原有的脊髓功能障碍迅速加重。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切除与血管内栓塞动静脉瘘口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术前GC对VHM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及手术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①应用GC治疗3 d后,评价脊髓功能的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均上升(病情恶化)。步态评分:22例均上升,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20.045,P<0.01;小便评分:除1例无变化,其余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19.048,P<0.01;大便评分:除5例无变化外,其余17例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15.059,P<0.01。②术后1个月,步态评分:8例恢复到用药前,14例上升;小便评分:11例恢复到用药前水平,10例上升,1例下降;大便评分:15例恢复到用药前状态,7例评分上升。③术后6个月步态评分与用药前比较,3例评分降低(进步),11例上升;小便评分12例恢复,7例较用药前改善,3例比用药前差;大便评分有6例评分下降,2例上升。④术后6个月综合状态评定:正常2例(9.1%),基本正常7例(31.8%),轻度异常9例(40.9%),中度异常3例(13.6%),重度异常1例(4.5%),其中正常和基本正常占40.9%。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合并VHM易误诊为急性脊髓炎。使用GC治疗后,可致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短期内进一步恶化。早期手术切除或栓塞动静脉瘘口缓解VHM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糖皮质激素类 疾病恶化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静脉高压性脊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永杰 李传捷 +4 位作者 卞立松 柳江 王志潮 李桂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 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岩上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及髓周动静脉瘘各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永杰 李桂林 +2 位作者 卞立松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部发出分支供血,向颅内引流。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为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患者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颅颈交界区 髓周动静脉瘘 硬脊膜动静脉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14 位作者 张鹏 李萌 吉训明 缪中荣 王亚冰 卢小健 史怀璋 祁大勇 柳江 肖泉 秦晓红 宋庆斌 王玉林 张虹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388-394,共7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终丝血管畸形的手术和栓塞治疗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洪韬 张鸿祺 +5 位作者 彭超 支兴龙 何川 叶明 柳江 王志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85-489,共5页
目的分析脊髓终丝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例终丝血管畸形(由脊髓前/后动脉供血,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以下的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并且不合并其他部位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目的分析脊髓终丝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例终丝血管畸形(由脊髓前/后动脉供血,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以下的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并且不合并其他部位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例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行脊髓功能Aminoff&Logue量表评分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二便障碍(4例),病程平均(17±5)个月。6例病理类型均为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包括腰动脉、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对6例患者行Onyx胶栓塞治疗2例,手术治疗3例,栓塞联合手术治疗1例,均达到解剖治愈。1年后Aminoff&Logue评分改善[术前(3.8±1.9)分,术后(2.8±2.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肌力评分3例改善,2例不变,1例加重;二便功能2例改善,2例不变。结论终丝血管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和手术治疗可达到解剖治愈的效果,虽只能部分恢复或不能恢复脊髓功能,但可阻断脊髓功能的继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栓塞 治疗性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卞立松 李静伟 +6 位作者 张鸿祺 李桂林 何川 李传捷 叶立双 柳江 王志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小千 段安安 +4 位作者 王大明 刘加春 姜宏志 王利军 陆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44例60岁以上患者共52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针对老年患者路径动脉迂曲、狭窄形成等特点,栓塞时,可采用多种入路,包括股动脉、颈动脉或肱...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44例60岁以上患者共52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针对老年患者路径动脉迂曲、狭窄形成等特点,栓塞时,可采用多种入路,包括股动脉、颈动脉或肱动脉等。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塑形技术等栓塞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结果52个动脉瘤有49个被成功实施栓塞术(成功率为94.2%);44例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33例,中残6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适于合并症多、血管条件较差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临床研究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60岁以上患者 血管内栓塞治疗 全脑血管造影 梭形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治疗方法 影像特点 动脉迂曲 老年患者 塑形技术 股动脉 肱动脉 弹簧圈 栓塞术 合并症 血管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颅脑MRI表现与清醒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叶立双 马康平 +1 位作者 卞立松 王志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631-2632,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 I)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颅脑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与清醒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3—2009年在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重型TB I致长期意识障碍的53例患者的颅脑MR I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影响清醒预后的因素。结...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 I)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颅脑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与清醒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3—2009年在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重型TB I致长期意识障碍的53例患者的颅脑MR I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影响清醒预后的因素。结果 53例重型TB I患者6个月后清醒22例,清醒率为41.5%。MR I显示脑干背侧、双侧丘脑、胼胝体及额叶损伤患者的清醒率明显低于无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创伤患者颅脑MR I表现与半年后的预后密切相关,MR I显示脑干背侧、双侧丘脑、胼胝体及额叶有损伤灶的患者难以清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清醒 预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