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某二级医院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永珍 于逢春 +2 位作者 尹静 朱健 张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74-475,共2页
关键词 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 发生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永珍 尹静 +3 位作者 于逢春 楼小琳 朱健 张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29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并检...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29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并检测各项血液指标。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为91例(39.7%)。与正常组相比,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饮酒、吸烟、糖尿病史、叶酸、维生素B12、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长谷川痴呆评分、抑郁睡眠因子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Y)=+0.809教育程度+0.032年龄+0.014肌酐-0.001维生素B12-0.195叶酸-1.012性别-1.854。结论教育程度低、高龄、肌酐高、维生素B12和叶酸低的男性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与痴呆和抑郁的某些征候群有关,与焦虑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抑郁 焦虑 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静文 李江虹 +2 位作者 张伶 宋丽萍 韩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长期随访临床试验,研究时间从1997年至2003年,对97例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在4.40~6.47 mmoL/L(170~250 mg/dl)之间、年龄18~75岁,有明确心肌梗... 目的: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长期随访临床试验,研究时间从1997年至2003年,对97例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在4.40~6.47 mmoL/L(170~250 mg/dl)之间、年龄18~75岁,有明确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分为血脂康组(49例),安慰剂组(48例),主要终点为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次要终点为总死亡。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冠心病事件和总死亡在血脂康组发生率分别为4.25%和6.12%,在安慰剂组发生率分别为18.75%与20.83%。两组冠心病事件和总死亡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治疗后,血脂康组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降低19.04%、13.76%、25.52%;对照组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降低3.21%、4.57%、1.21%;血脂康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4.35%,安慰剂组升高1.77%,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在临床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方面,血脂康组和安慰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安慰剂组比较,血脂康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冠心病事件与总死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脂康 调脂治疗 冠心病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脂蛋白结合磷脂酶A2水平 被引量:10
4
作者 俞春江 刘伟 +1 位作者 李峰 杨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43-247,共5页
目的评价各种类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脂蛋白结合磷脂酶A2(Lp-PLA2)的表达水平。方法研究共纳入212例疑似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筛选及评定后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46例、阿尔茨海默病(AD)组58例、血管性痴呆(VD)组84例及对照组24例,... 目的评价各种类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脂蛋白结合磷脂酶A2(Lp-PLA2)的表达水平。方法研究共纳入212例疑似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筛选及评定后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46例、阿尔茨海默病(AD)组58例、血管性痴呆(VD)组84例及对照组24例,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浆Lp-PLA2浓度,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痴呆与Lp-PLA2水平的关系。结果①MCI组的Lp-PLA2水平为(45±4)μg/L、AD组的Lp-PLA2水平为(83±15)μg/L、VD组的Lp-PLA2水平为(112±22)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34±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D组男性的Lp-PLA2水平为(93±8)μg/L,高于女性(73±13)μg/L;VD组男性的Lp-PLA2水平为(127±21)μg/L,高于女性的(97±1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高水平Lp-PLA2与认知功能障碍高风险相关,VD的相关性最高,AD次之,MCI相关性最低。结论高水平Lp-PLA2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Lp-PLA2在AD组及VD组中具有性别差异,检测Lp-PLA2水平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血管性 脂蛋白结合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静文 黄慧贤 +1 位作者 韩萍 宋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35-1536,1540,共3页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2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急诊PCI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左房室...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2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急诊PCI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左房室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结果(1)PCI治疗后1周患者S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15,P<0.05);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Sa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42和0.029,P<0.05);PCI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时比较Sa也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12,P<0.05)。(2)急诊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Ea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12和0.011,P<0.05)。(3)急诊PCI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患者Ea/Aa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23、0.018和0.012,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以准确、敏感地评价A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室功能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院高血糖对无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韩萍 宋丽萍 杨静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21-2223,共3页
目的评价入院时高血糖对无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2007年5月—2008年3月因NSTE-ACS收住CCU的2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糖<7.8 mmol/L组、7.8 ... 目的评价入院时高血糖对无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2007年5月—2008年3月因NSTE-ACS收住CCU的2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糖<7.8 mmol/L组、7.8 mmol/L≤血糖<11.1 mmol/L组和血糖≥11.1 mmol/L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泵衰竭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11.1 mmol/L组、7.8 mmol/L≤血糖<11.1 mmol/L组患者严重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较血糖<7.8 mmol/L组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11.1 mmol/L组严重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高于7.8 mmol/L≤血糖<11.1 mmol/L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糖、肾功能不全、KillipⅢ/Ⅳ级及年龄是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高血糖是NSTE-ACS患者院内临床不良结果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症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阳性的经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缺血性卒中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于逢春 唐晓梅 张芳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7期594-597,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视网膜或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TIA后48h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为5%,90d内为10.5%。因此及时正确评价和治疗TIA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视网膜或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TIA后48h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为5%,90d内为10.5%。因此及时正确评价和治疗TIA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告1例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异常的经典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茁 陈新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2期833-837,共5页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第三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也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家,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人新发卒中,约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存活700万人...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第三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也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家,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人新发卒中,约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存活700万人.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残疾的首位原因,估计每年卒中治疗费用约120亿元[1],给国家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 抗血小板药物 脑梗死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所致骨质疏松症二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45-46,共2页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nesudohy poparathyroidism,PHP)是一种家族性疾病,具有特异的骨胳表现型,血液化学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相似,但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或偏高。此病临床上少见,本文报告二例。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 假性 骨质疏松症 家族性疾病 甲状旁腺激素 PTH 正常 临床 血液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
10
作者 张慧英 刘力 +2 位作者 王平 刘林武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96-198,共3页
为探讨神经肽Y(NPY)与偏头痛的关系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 36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血浆NPY浓度 ,结果显示发作期NPY含量明显高于间歇期 (P <0 .0 0 1) ,同时发现有家族史者血浆NPY浓度高于无家族史者 (P <... 为探讨神经肽Y(NPY)与偏头痛的关系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 36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血浆NPY浓度 ,结果显示发作期NPY含量明显高于间歇期 (P <0 .0 0 1) ,同时发现有家族史者血浆NPY浓度高于无家族史者 (P <0 .0 1) ,而男性与女性患者比较 ,血浆NPY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程度的偏头痛患者血浆NPY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NPY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神经肽Y NPY 放射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
11
作者 王汝斌 冯杏林 +2 位作者 肖晟 刘权章 李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36,41,共3页
应用DNA-RNA分子杂交技术,证明人类的18-28S核糖体基因(rDNA)位于核仁形成区(NOR)。应用银染技术可使NOR呈特异性着色(黑邑)。此后,进一步证明银染物质不是rDNA,也不是 rRNA,而可能是核仁形成区特异的蛋白质。
关键词 绒毛细胞 染色体 核仁形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慧贤 李江虹 +1 位作者 王平 王进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84-286,共3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l time of platelet inhibiting effect of aspirin (ASA)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n equilibrium of prostacyclin(PGI 2)-thromboxane B 2(TXB 2). The effects of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l time of platelet inhibiting effect of aspirin (ASA)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n equilibrium of prostacyclin(PGI 2)-thromboxane B 2(TXB 2). The effects of 100 mg and 300 mg ASA on Platelet count,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TXB 2 and PGI 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cross-compare way for 40 aspirin ingestion pati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telet counts decreased to 33% after 30 minutes of single-dose ASA ingestion of 100 mg and to 25.6% after 60 minutes. TXB 2 and PGI 2 also decreased meanwhile. The platelet counts decreased to 39.5%, 35.5% and 26.6%, respectively with dose of 300 mg on day 1, 2 and 3. The platelet counts decreased to 38.1% and 39.5%, respectively, after 120 minutes with 100 and 300 mg ASA ingestion, without significent difference. In conclusion ASA begins to inhibit platelet function after 30 minutes of ingestion, and gives the strongest inhibition after 60 minutes. Continuous ASA ingestion accumulates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e single-dose ASA ingestion of 100 and 300 mg have nearly the same inhibitory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 血栓素 前列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