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气象要素变化的马尔柯夫概型预报 被引量:3
1
作者 董婕 周小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应用时间离散、状态离散的马尔柯夫过程理论,结合多元线性回归,以实测时间序列内部概率分布结构为特征,建立了西安几类气象要素的短期预报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对气象要素的短期(时)变化规律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关键词 多元回归 气象要素 短期预报 天气现象 马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1982/1983 ENSO过程中暖池和赤道辐合带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友龙 姜达雍 仇永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的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即EN...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的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即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与暖池相互作用比ITCZ与暖池相互作用更强烈);ENSO的形成初期和衰减期SPCZ和ITCZ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池 ENSO 赤道辐合带 大气 表面风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台风暴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文根 邓北胜 熊廷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47-251,共5页
文章对1994年7月12~13日一次登陆台风造成的华北暴雨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9406号台风登陆后,台风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形成的偏东南风低空急流,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它是触发这次台风暴雨的关键系统.Q... 文章对1994年7月12~13日一次登陆台风造成的华北暴雨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9406号台风登陆后,台风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形成的偏东南风低空急流,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它是触发这次台风暴雨的关键系统.Q矢量诊断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降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切变和地形影响下惯性重力波的发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洪 林锦瑞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99-505,共7页
采用分层浅水波方程和WKB方法,分别讨论了在基流垂直切变和地形的影响下,二维惯性重力波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并根据理论结果试图解释1992年6月21日发生在京津冀的一次飑线演变与惯性重力波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垂直切变 地形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洪 王永中 夏友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采用由赤道平衡模式导出的低阶谱模式,考虑了积云对流加热和辐射冷却的作用,用多平衡态理论解释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积云对流加强(或辐射冷却减弱)时,南亚季风活跃;当积云对流减弱(辐射冷却加强)时... 采用由赤道平衡模式导出的低阶谱模式,考虑了积云对流加热和辐射冷却的作用,用多平衡态理论解释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积云对流加强(或辐射冷却减弱)时,南亚季风活跃;当积云对流减弱(辐射冷却加强)时,南亚季风中断。这与Krishnamurti等提出的云辐射假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季风 活跃 中断 多平衡态 季风 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Q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107
6
作者 张兴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3-7,共5页
考虑了大气中凝结潜热作用,提出湿Q矢量概念并推导出非地转的湿Q矢量表达式以及用湿Q矢量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作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湿Q矢量分析优于准地转Q矢量分析。
关键词 湿Q矢量 准地转Q矢量 凝结潜热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改的Q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兴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推导出垂直p坐标修改的Q矢量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用常规气象资料作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修改的Q矢量分析化于准地转Q矢量分析.
关键词 修改 Q矢量 准地转Q矢量 Ω方程 大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SK影响下的线性和非线性惯性重力波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永中 夏友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2-88,共7页
利用板对称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考虑线性和非线性两种CISK加热过程,由行波法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讨论了CISK影响下的线性和非线性惯性重力波的稳定性,以及CISK对惯性重力孤波强度和宽度的影响.结果指出,线性... 利用板对称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考虑线性和非线性两种CISK加热过程,由行波法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讨论了CISK影响下的线性和非线性惯性重力波的稳定性,以及CISK对惯性重力孤波强度和宽度的影响.结果指出,线性CISK既影响孤立波的强度,又影响孤立波的宽度,而非线性CISK只影响孤立波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SK 惯性重力波 孤立波 KDV方程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枯水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图象 被引量:6
9
作者 熊廷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4-47,共4页
通过对1996年11月4~6日长江三峡地区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图象、红外及可见光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的诊断分析,证实了在水汽图象上可以看到红外云图和可见光云图上看不到的信息,而这信息对强降水预报是重要的。
关键词 水汽输送带 降水量 水汽图象 枯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向基流和地形对惯性重力波的影响
10
作者 吴洪 林锦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3-439,共7页
采用分层浅水波方程组和WKB方法,分别讨论了经向基流的垂直切变和南北走向的地形对二维惯性重力波的移速。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经向基流 垂直切变 地形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变基流中惯性重力波的发展
11
作者 吴洪 林锦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5-81,共7页
采用分层浅水波方程、一简单的二层模式和WKB方法,考虑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水平切变以及地形的影响,分析了惯性重力波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地形 切变基流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当正压Rossby波和斜压Rossby波相互转换的分析
12
作者 王永中 夏友龙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6-413,共8页
利用由两层准地转模式简化的低谱模式,得知相当正压结构Rrossby波为平衡态,讨论了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Rossby波存在所需条件;并以定常Rossby波(相当正压结构)为基态,导出反映高低层Rossby波位相变化的振... 利用由两层准地转模式简化的低谱模式,得知相当正压结构Rrossby波为平衡态,讨论了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Rossby波存在所需条件;并以定常Rossby波(相当正压结构)为基态,导出反映高低层Rossby波位相变化的振荡方程,指出高低层位相差的变化与垂直切交流的扰动、平均层上流函数和热成风流函数波动部分振幅扰动(A’和B’)的关系,说明相当正压结构和斜医结构的Rossby波是相互转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压结构 斜压结构 低谱模式 罗斯贝波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流和切变流影响下的南亚季风
13
作者 王永中 夏友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31-239,共9页
采用赤道平衡模式及低阶谱方法,考虑基本气流、一次切变流和二次切变流的影响,给出了描写南亚冬夏季风的非线性方程。重点讨论了基本气流和一、二次切变流对南亚季风形成、转换和强度的影响,井指出一次切变流对南亚季风影响与基本流... 采用赤道平衡模式及低阶谱方法,考虑基本气流、一次切变流和二次切变流的影响,给出了描写南亚冬夏季风的非线性方程。重点讨论了基本气流和一、二次切变流对南亚季风形成、转换和强度的影响,井指出一次切变流对南亚季风影响与基本流及二次切变流对南亚季风的影响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低阶谱法 切变流 基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地区区域性强降水预报试验
14
作者 董婕 周小刚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研究了用专家系统技术对三峡地区做区域性强降水预报的可行性.根据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及预报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收集相关信息,利用1961—1994年每年的10月至来年1月的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和三峡东部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建立... 研究了用专家系统技术对三峡地区做区域性强降水预报的可行性.根据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及预报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收集相关信息,利用1961—1994年每年的10月至来年1月的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和三峡东部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建立了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的专家系统预报知识库,并采用MEST专家系统工具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 强降水预报 专家系统 气象预报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式初值的敏感性程度对四维同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郜吉东 丑纪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1-479,共9页
用著名的Lorenz系统作了共轭变分同化的数值试验。发现随着模式对初值敏感性程度的增加,用这种方法得到和模式相协调的初始场愈来愈困难,直到某些情况下的完全失败。这表明四维同化和可预报期限是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随着... 用著名的Lorenz系统作了共轭变分同化的数值试验。发现随着模式对初值敏感性程度的增加,用这种方法得到和模式相协调的初始场愈来愈困难,直到某些情况下的完全失败。这表明四维同化和可预报期限是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随着方程不精确程度的增加,变分同化的效果愈来愈差,直到所做的预报无任何意义可言。如果在做变分同化的同时对模式参数也进行反演,就可使得基于Lorenz系统所做的预报效果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 LORENZ系统 四维同化 天气预报 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