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净化大气环境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15
1
作者 丛日征 王兵 +3 位作者 牛香 谷建才 党景中 徐育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2,共8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以及陕西省森林资源数据和我国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依托国家林业局黄龙山和秦岭森林生态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连续、定位观测研究数据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以及陕西省森林资源数据和我国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依托国家林业局黄龙山和秦岭森林生态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连续、定位观测研究数据集,利用气溶胶在悬浮法测定叶片滞纳颗粒物物质量,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价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净化大气环境功能。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滞纳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分别为1.37、27.07万t/a和8.42万t/a,提供负离子总量为1.03×1026个/a,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为10.68、3.72万t/a和5.95万t/a;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环境总价值为4 064.98亿元/a,其中滞纳颗粒物、提供负离子、吸收污染物产生的价值分别为4 045.94、5.29、13.75亿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森林生态系统 净化大气环境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477-6486,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同人类福祉密不可分,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以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得出济南市年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同人类福祉密不可分,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以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得出济南市年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的价值为264.41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在前3位;各区/县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排序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平阴县>商河县>济阳县>市中区>天桥区>历下区>槐荫区;除森林防护功能以外,其他各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空间格局分布大体上均呈现南部>北部>中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空间格局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机制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544-8554,共11页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水源涵养和木材供应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以济南市12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水源涵养和木材供应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以济南市12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济南市年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为251.80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在前3位;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中黑杨类和柏类占绝对优势,而泡桐、落叶松和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不同林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以中幼龄林为主;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机制,受到森林资源面积、林龄结构、森林起源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维持机制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部分树种吸滞重金属Cr、Pb生态转化率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云阁 徐萍 +3 位作者 鲁绍伟 谷建才 陈波 李少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以4种盆栽树种桧柏、白皮松、国槐和白蜡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波消解仪进行样品处理,并用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植物叶片中重金属含量,测算放置在不同地点的4种盆栽树叶片吸滞Cr和Pb的生态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滞Cr和Pb... 以4种盆栽树种桧柏、白皮松、国槐和白蜡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波消解仪进行样品处理,并用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植物叶片中重金属含量,测算放置在不同地点的4种盆栽树叶片吸滞Cr和Pb的生态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滞Cr和Pb的生态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植物园内吸滞Cr和Pb生态转化率最高的树种分别为白蜡(99.4%)和白皮松(98.3%);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生态转化率最高的树种分别是桧柏和白皮松,转化率分别为96.4%和94.9%;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Cr转化率最高的为桧柏(89.0%),对Pb转化率最高的则是2种阔叶树国槐和白蜡,转化率均为79.1%。各树种在不同地点的生态转化率基本规律为高污染区>低污染区。树种对某一元素吸滞量大其生态转化率不一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重金属 生态转化率 吸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文俊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7-546,共10页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土地沙化尤为严重,该区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量化该区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该区内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土地沙化尤为严重,该区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量化该区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该区内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LY/T 2573-2016),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得到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263.07×108元·a-1,其中森林防护(34.86%)和净化大气环境功能(29.92%)的相对比例较高。区内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异质性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河北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各分项物质量均较高;不同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风蚀主导型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强,且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功能亦具有显著差异;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各分项物质量最大,生态林次之,经济林最小。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北方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尤其是为我国西北地区沙化严重的省份构筑起了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实现"生态、民生和经济"平衡驱动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土地沙化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部分树种吸滞重金属的生态转化率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少宁 赵云阁 +3 位作者 丁杰 谷建才 陈波 鲁绍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5-268,共4页
为了研究绿化树种吸滞重金属的净化潜力及有效利用率,以油松、侧柏、白皮松、银杏、雪松5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污染区林木叶片,利用HNO_3-H_2O_2消解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重金属含量,计算不同地点不同树种吸滞重金属的生态... 为了研究绿化树种吸滞重金属的净化潜力及有效利用率,以油松、侧柏、白皮松、银杏、雪松5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污染区林木叶片,利用HNO_3-H_2O_2消解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重金属含量,计算不同地点不同树种吸滞重金属的生态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各金属元素的生态转化率存在明显差异,针叶树种对铜(Cu)、锌(Zn)的生态转化率较高,而阔叶树种银杏则对铬(Cr)、铅(Pb)、锌(Zn)有较高的转化率,尤其在污染程度较高的南海子公园,各针叶树种对Cu、Zn的生态转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4.32±3.65)%、(96.82±3.24)%,最低生态转化率也分别达到(61.81±2.29)%、(59.93±19.65)%,银杏对Cr、Pb、Zn的生态转化率分别为(77.43±10.98)%、(65.09±7.35)%、(72.84±6.42)%。不同地点各树种的重金属吸滞功能生态转化率也存在差异,但整体转化率变化规律为按高污染区(市中心和城区)—中等污染区(近郊公园区)—低污染区(近郊浅山区)—较清洁区(远郊)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重金属 生态服务 生态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周巧稚 毕华兴 +3 位作者 孔凌霄 侯贵荣 魏曦 魏小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为对比分析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6种不同密度(475,900,1 200,1 575,1 825,2 350株/hm^2)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层总厚度、总蓄积量、... 为对比分析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6种不同密度(475,900,1 200,1 575,1 825,2 350株/hm^2)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层总厚度、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等水文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提出该区刺槐林经营的合理密度,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实现功能导向型植被调控与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6种密度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总厚度变化范围为28.67~54.33mm,总蓄积量为2.98~10.65t/hm^2,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林分密度增大,枯落物蓄积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6种密度枯落物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575株/hm^2>1 825株/hm^2>1 200株/hm^2>900株/hm^2>2 350株/hm^2>475株/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变动范围为295.35%~427.84%,无明显的规律性;最大持水量为11.16~37.01t/hm^2,在一些林分间差异显著,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为1 575株/hm^2的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表现最好,达37.01t/hm^2;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均高于未分解层;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密度关系不显著;(3)各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7.22~23.64t/hm^2,其中以1 575株/hm^2的有效拦蓄能力最强,为23.64t/hm^2;(4)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Q=aln t+b,R2>0.95;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V=ktn,R2>0.99。综上所述,在本研究范围内,林分密度在1 575株/hm^2时枯落物层表现出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当密度低于1 200株/hm^2,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急剧下降;从枯落物水文功能角度,建议今后研究区刺槐林的经营密度以1 200~1 800株/hm^2为适宜调控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刺槐林 林分密度 枯落物 水文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慧杰 王兵 牛香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4期23-29,共7页
【目的】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空间格局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结果的巩固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截至2017年底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资源数... 【目的】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空间格局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结果的巩固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截至2017年底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资源数据集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连清数据集为基础,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LY/T 2573—2016),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地形、多年平均降水和气温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为134.47亿元·a^-1,其中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和森林防护功能排在前列;空间分布格局整体趋势为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区内3个省份以内蒙古各项功能最佳;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与3个环境因子成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不仅受退耕还林工程资源面积影响,同时还受到地形、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其中,多数功能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涵养水源 价值评估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6,共8页
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 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 717.74万、1 573.03万、3 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_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 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 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师贺雄 王兵 牛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50,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全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定期清查(简称"森林生态连清")体系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有机结合在一起;前者可以提供森林资源数据信息,通过后者获得森林生态系统各要素生态结...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全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定期清查(简称"森林生态连清")体系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有机结合在一起;前者可以提供森林资源数据信息,通过后者获得森林生态系统各要素生态结构、过程和功能的机理机制和服务研究所需参数。基于第八次(2009—201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本文采用森林生态连清体系,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7类13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的评估,并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服务项生态效益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2.68万亿元/a,相当于2013年全国GDP的22.3%,是当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2.68倍,每年为每位国民提供了约0.94万元的生态系统服务。在总价值量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最高(占总价值量的34.20%),其次为涵养水源价值量。各项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西部地区均最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森林资源面积较大,降水、温度、土壤类型和树种等也有重要影响。东部和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占有比例和产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对比,森林资源面积相近的东部和东北地区产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比,均体现出中国森林资源分布变化、温度梯度变化和水分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连清体系 分布式 全指标体系 物质量 价值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北京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S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燕 熊好琴 +2 位作者 鲁绍伟 陈波 李少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89-1696,共8页
为探讨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动态变化及差异性,基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内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结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分析2015年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内外ρ(SO_2)... 为探讨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动态变化及差异性,基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内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结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分析2015年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内外ρ(SO_2)日变化基本呈双峰双谷型,在09:00—11:00和20:00—22:00左右达到高峰;采样期间ρ(SO_2)月变化呈不显著"V"型,最高值出现在1月,林内外分别为(25.8±9.2)和(31.7±23.4)μg/m3,最低值出现在11月,林内外分别为(19.0±5.2)和(13.0±11.2)μg/m3.林内ρ(SO_2)在1—3月低于林外,11—12月高于林外,林内ρ(SO_2)变化较林外平缓;气象条件对采暖季城市森林ρ(SO_2)变化有重要影响:降水对ρ(SO_2)消减效应明显,大风有驱散SO_2的作用,同时受风向影响;ρ(SO_2)和温度关系不显著(P=0.05,R<0.40),但和空气相对湿度线性关系显著(α=0.05,Sig=0.00),林内受气象因素影响低于林外.研究显示,城市森林对气态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缓冲、抵抗和吸收能力,因此应重视发展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以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暖季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SO2 城市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产能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了直观反映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的生态效益,客观量化天保工程生态产能价值,运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类调查数据,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其主要植被类型天然林... 为了直观反映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的生态效益,客观量化天保工程生态产能价值,运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类调查数据,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其主要植被类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生态产能总价值增加1 851.62亿元/a,各生态产能增加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2)不同林分类型生态产能价值量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落叶松生态产能价值量增幅最高,为53.29%;3)中龄林生态产能价值量增幅最多达66.05%,其次是幼龄林,生态产能价值量增幅为17.22%;4)合理有效地对森林实施保护,使得森林的蓄积量及各项生态产能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林区生态产能发展潜力巨大。该研究可为评估我国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变化,以及分析后续天保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生态产能 价值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典型天气下的4种阔叶树种液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少宁 鲁绍伟 +2 位作者 赵云阁 赵娜 陈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为揭示典型天气下阔叶树种的液流变化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北京平原区的4种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插针法对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结合Meter全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的环境因子,分析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为揭示典型天气下阔叶树种的液流变化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北京平原区的4种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插针法对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结合Meter全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的环境因子,分析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典型天气条件下,4种阔叶树种液流日变化特征均为晴天液流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阴天呈双峰型变化,雨天则呈多峰型趋势;液流启动时间为晴天和阴天(06:00)早于雨天(06:30)。(2)各环境因子中太阳辐射日变化与液流相似,且各环境因子间相互影响,尤其太阳辐射与温度间存在滞后效应。(3)各环境因子中,太阳辐射、温度、风速及水汽压亏缺(VPD)均与液流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而空气相对湿度则与液流呈极显著负相关(P<0. 01);同步观测的环境因子日变化与液流日变化存在时滞效应。(4)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74. 37%;水汽压亏缺贡献率为14. 33%。(5)各树种7月总耗水量为毛白杨(289. 23 kg)>刺槐(235. 04 kg)>国槐(151. 53 kg)>栾树(133. 80 kg),日耗水量大小顺序与月耗水量相同,且晴天高于阴雨天。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园林树种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因素综合评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树 树干液流 环境因子 典型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保工程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保育土壤生态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7,共11页
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 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和8 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和1 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和2 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和699.69亿元/a;3)桦木林和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而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对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东北和内蒙古 重点国有林区 保育土壤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京津翼一体化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田志会 刘瑞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7-173,共7页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以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2014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碳源、碳足迹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呈下降趋势,近1...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以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2014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碳源、碳足迹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呈下降趋势,近10年降幅为6.6%,年均固碳量为485.5万t·a^(-1),碳汇功能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粮食作物中玉米与小麦的经济产量及种植面积。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年均727.8万t·a^(-1),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碳排放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农业化学品中氮素化肥的施用量。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年均为161.2万hm^2·a^(-1),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处于碳生态盈余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秋季不同树种吸附PM_(2.5)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云阁 鲁绍伟 +3 位作者 李利学 谷建才 陈波 李少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33,共7页
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 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描叶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子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均是桧柏和白皮松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0.26±0.003 8、0.18±0.022 7μg/cm^2和0.252±0.228 1、0.162±0.016 7μg/cm^2,北京植物园中则是以油松(0.33±0.122μg/cm^2)和雪松(0.43±0.099μg/cm^2)最为突出,而西山森林公园中油松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它树种同一树种,其吸附量为1.078±0393 4μg/cm^2,是最小值(五角枫)的9.6倍,说明不同树种在相同地点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种间吸附量差异较阔叶树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西山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南海子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树种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柳树、杨树(P<0.05)和油松(P<0.01)叶表面PM_(2.5)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成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树种叶片PM_(2.5)吸附量随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PM2.5 叶表面微形态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经济林树种降温增湿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少宁 赵云阁 +3 位作者 丁杰 刘斌 陈波 鲁绍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7,共6页
为探究经济林树种的降温增湿能力,研究应用CI-340手持光合仪,于5-10月对北京市7种常见经济林(苹果、桃、杏、樱桃、梨、枣和核桃)进行光合指标等测定,并计算其日蒸腾总量、日释水量和日吸热量等。结果显示:(1)各经济林树种在不同月份单... 为探究经济林树种的降温增湿能力,研究应用CI-340手持光合仪,于5-10月对北京市7种常见经济林(苹果、桃、杏、樱桃、梨、枣和核桃)进行光合指标等测定,并计算其日蒸腾总量、日释水量和日吸热量等。结果显示:(1)各经济林树种在不同月份单位叶面积蒸腾速率日变化基本为:从7:00-17:00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大部分出现于11:00-13:00左右;(2)各树种的日蒸腾总量为梨(78.26 mol H_2O/(m^2·d))>枣(67.71 mol H_2O/(m^2·d))>杏(64.46 mol H_2O/(m^2·d))>桃(57.81 mol H_2O/(m^2·d))>核桃(49.21 mol H_2O/(m^2·d))>樱桃(47.18 mol H_2O/(m^2·d))>苹果(44.91 mol H_2O/(m^2·d));(3)各经济林树种的降温增湿能力大小与其日蒸腾总量排序相同,且月变化均表现为9、10月较弱,6、7月出现明显升高,日降温度数均值介于0.13~0.23℃之间,日释水量均值介于808.38~1 408.75 g/(m^2·d)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降温 增湿 蒸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生态区划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兵 刘祖英 +1 位作者 赵雨森 牛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88,共8页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该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生态区划是不...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该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生态区划是不可或缺的。结合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中国植被、中国土壤侵蚀区划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区划出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区。分别选取水热条件、植被类型、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一级区域3个,二级区域4个,三级区域12个。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生态区 生态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园林灌木植物蒸腾耗水特性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云阁 李少宁 +4 位作者 鲁绍伟 丁杰 杨超 陈波 谷建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10-114,共5页
以枸杞、柽柳、木槿、花椒、黄杨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称质量法、CI-340光合测定仪测定灌木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典型天气树种耗水量介于0.023~0.095 g/(cm^2·d)之间;7、8月份的耗水量最大;在整个生长... 以枸杞、柽柳、木槿、花椒、黄杨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称质量法、CI-340光合测定仪测定灌木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典型天气树种耗水量介于0.023~0.095 g/(cm^2·d)之间;7、8月份的耗水量最大;在整个生长季节,枸杞耗水量[0.089 g/(cm^2·d)]最多,木槿[0.083 g/(cm^2·d)]、黄杨[0.059 g/(cm^2·d)]和花椒[0.037 g/(cm^2·d)]次之,柽柳[0.026 g/(cm^2·d)]耗水量最少;枸杞、柽柳Pn日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00、9:00,木槿、花椒、黄杨为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1:00;柽柳Tr日变化是单峰型,枸杞、木槿、花椒、黄杨是双峰型,柽柳峰值出现在11:00,为3.20 mmol/(m^2·s),枸杞、木槿、花椒、黄杨峰值在11:00、15:00;Tr总体表现为枸杞最高[3.33 mmol/(m^2·s)],其次是木槿[3.25 mmol/(m^2·s)]、黄杨[2.51 mmol/(m^2·s)]和花椒[2.32 mmol/(m^2·s)],最低的是柽柳[2.17 mmol/(m^2·s)];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Gs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呈指数负相关;5个树种WUE均是7:00最高。综合分析可知,枸杞、木槿适应逆境能力强于黄杨、花椒、柽柳。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绿地的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腾耗水特性 灌木植物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导度 胞间C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的森林生态效益研究——以龙江森工集团天保工程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温带林业研究》 2018年第1期7-13,共7页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对龙江森工集团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探讨森林生态效益的消长变化,为后续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基于龙江森工集团二类调查数据,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对龙江森工集团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探讨森林生态效益的消长变化,为后续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基于龙江森工集团二类调查数据,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龙江森工集团主要植被类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在天保工程实施期间:(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增加1 582.36亿元·a^(-1),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2)其中,8种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呈减少趋势,12种林分类型呈增加趋势,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3)近熟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增幅最多,达122.44%;其次是中龄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增幅为56.39%。龙江森工集团天保工程为恢复、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进行巨大的投入,天保工程区所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给当地乃至全国提供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测算方法 森林生态效益 天然林保护工程 龙江森工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