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刺槐群落土壤优先流及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解璐萌 张英虎 +1 位作者 张明祥 张振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713-7724,共12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湿地退化、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湿地土壤干旱缺水,土壤收缩产生裂隙等优先流路径,在小尺度上改变湿地内部以及湿地板块之间水文连通性,小尺度水文效应往往制约大尺度水文连通性,基于当前社会对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湿地退化、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湿地土壤干旱缺水,土壤收缩产生裂隙等优先流路径,在小尺度上改变湿地内部以及湿地板块之间水文连通性,小尺度水文效应往往制约大尺度水文连通性,基于当前社会对湿地修复的迫切需求,从小尺度对水文连通研究有必要加以重视。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尺度水文连通的阐述,为进一步明确黄河三角洲湿地小尺度水文连通和养分随优先流路径运移分布情况,以此区域典型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外染色示踪实验和室内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土壤优先流形态和分布特征,并探究优先流和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刺槐群落染色面积比随土壤深度变化主要包括2个阶段,第一阶段:优先流和基质流相互影响作用显著,第二阶段:优先流和基质流相互作用不显著,优先流强度逐渐增强,明显存在指流现象,极少部分管流现象。(2)刺槐群落染色面积比、基质流深度和百分之五十染色深度的数值较大,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较小,基质流深度发生在土壤深10—15 cm区间,该类型植被群落水流均匀入渗深度较大,优先流和基质流相互作用程度大,水文连通性较高。(3)优先流区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值均高于基质流区;(4)土壤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与5种养分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有机碳、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受优先流路径影响显著。(5)土壤中有机碳、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土壤优先流发育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优先流 刺槐群落 染色示踪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形态与分株损伤对入侵植物香菇草生长及克隆整合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凯 杨丽娟 +5 位作者 蔡竟芳 穆亚楠 程蕊 沈一娈 阿斯哈 李红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9-178,共10页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形态与分株损伤对入侵性克隆植物生长及克隆整合的影响,本研究以入侵克隆植物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三因素控制试验。包括基部和端部分株连接或断开,基部分株进行3种氮形态添加(铵态氮、硝态氮...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形态与分株损伤对入侵性克隆植物生长及克隆整合的影响,本研究以入侵克隆植物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三因素控制试验。包括基部和端部分株连接或断开,基部分株进行3种氮形态添加(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和对照处理(去离子水),端部分株设计有无损伤2种处理。结果表明,克隆整合促进了香菇草的整个克隆片段、基部与端部分株的生长。3种形态的氮添加均促进了香菇草整个克隆片段以及基部分株的生长,其中硝态氮对香菇草生长的促进最显著。此外,端部分株损伤并没有显著抑制香菇草的生长。氮供应形态以及分株损伤均没有显著影响克隆整合对香菇草生长的作用。总之,入侵植物香菇草的克隆整合在适应多种形态异质氮供应以及应对分株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硝态氮输入地区应适当加强对香菇草的入侵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异质环境 克隆整合 分株损伤 氮供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和氮沉降对空心莲子草入侵湿地植物群落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帆 阿斯哈 +4 位作者 蔡竟芳 孙凯 沈一娈 高海燕 李红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132,共14页
【目的】干扰和氮沉降是影响植物入侵的重要环境要素。目前,干扰和氮沉降如何协同影响空心莲子草入侵湿地植物群落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探讨了干扰、氮沉降和湿地植物群落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短期影响,为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物理控制... 【目的】干扰和氮沉降是影响植物入侵的重要环境要素。目前,干扰和氮沉降如何协同影响空心莲子草入侵湿地植物群落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探讨了干扰、氮沉降和湿地植物群落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短期影响,为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物理控制及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方法】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4种湿地植物粉绿狐尾藻、水葱、黄花鸢尾和千屈菜组成的湿地植物群落,设计干扰(无干扰、模拟采食、刈割)、氮沉降(无氮添加和氮添加)以及有无湿地植物群落竞争(仅空心莲子草单种模式和空心莲子草与湿地植物群落混种模式)的三因素控制试验。【结果】模拟采食和刈割两种干扰显著降低了空心莲子草的生长繁殖指标,且刈割相较于模拟采食影响更大。刈割处理下空心莲子草生物量、茎长和节数的相对生长率为负值,同时,刈割处理下空心莲子草生物量、茎长和分枝数的补偿系数均显著小于模拟采食处理,但存在欠补偿生长;湿地植物群落显著影响了空心莲子草根、叶、总生物量、叶片数、茎长和分枝数等指标;而氮沉降仅显著影响了空心莲子草分枝数补偿系数。除叶片数和分枝补偿系数,干扰与氮沉降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湿地植物群落并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模拟采食和刈割两种干扰一定程度上抑制空心莲子草的入侵,且随着干扰强度增加,对空心莲子草生长恢复抑制效应越强。氮沉降对空心莲子草综合指标影响不显著。本地湿地植物群落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空心莲子草入侵。而干扰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仅对空心莲子草叶片数和分枝数补偿系数有显著影响,对其入侵的湿地植物群落并无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补偿 模拟采食 刈割 相对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降雨对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滞留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士钧 丛岭 +1 位作者 刘莹 张振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312-7321,共10页
现阶段植物滞尘作为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与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降雨等方式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滞留有着显著的影响,可有效地将颗粒物从叶表面去除,使植物再次具有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由于自然降雨难以量化,现有研... 现阶段植物滞尘作为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与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降雨等方式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滞留有着显著的影响,可有效地将颗粒物从叶表面去除,使植物再次具有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由于自然降雨难以量化,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模拟降雨的方式,将降雨特性量化为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可控变量,但较少将降雨高度这一变量纳入研究。且大多以森林生态系统或者城市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乔、灌、草等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处于水陆过渡带的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特殊性。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通过植物叶片等结构滞留颗粒物,还可依靠增强空气相对湿度促进颗粒物的吸收和积累,导致湿地植物滞尘规律的特殊性。因此,选择北京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内的4种常见植物(香蒲、菖蒲、芦苇和黄花鸢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将降雨特性量化为降雨高度与降雨强度两个变量,共设置1 m(11 m)、2 m(10 m)两个不同降雨高度,30 mm/h、45 mm/h、60 mm/h三种不同降雨强度,并将颗粒物划分粗颗粒物(10—100μm)、细颗粒物(3—10μm)、超细颗粒物(0.4—3μm)三种粒径范围。通过滤膜法获得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去除量,探讨人工降雨对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滞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颗粒物去除量在粗颗粒物(10—100μm)粒径范围内最高;(2)所试4种湿地植物中,菖蒲的颗粒物去除量位居前列;(3)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去除量才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4)不同降雨高度下所试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去除量无明显规律,降雨高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高度 降雨强度 颗粒物 湿地植物 叶表面 人工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