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守蓉 刘韵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0,共8页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大学生访谈构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维度,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明晰获得感提升路径包括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大学生访谈构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维度,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明晰获得感提升路径包括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载体和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并提出了教学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大学生思政课 获得感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市场扩张理论看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 被引量:4
2
作者 兰俏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59,共8页
以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填充市场的内容为视角对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划分,以非本真市场在时间上已包含当下与未来,在空间上包含真实与虚假,再无可填充的市场得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后的历史阶段。再对资本主义制造非本真市场的机理... 以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填充市场的内容为视角对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划分,以非本真市场在时间上已包含当下与未来,在空间上包含真实与虚假,再无可填充的市场得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后的历史阶段。再对资本主义制造非本真市场的机理进行分析,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秘密;最后在此基础上论述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宿命是被社会主义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扩张 资本主义 虚假需求 审美意识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MOOC教学评价与改进——以北京大学“教你如何做MOOC”课程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守蓉 崔璨 汪琼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8-76,共9页
MOOC使高等教育得以走出象牙塔,面向全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服务,必将促进高校课程改革与创新。本文以北京大学"教你如何做MOOC"课程为例,基于学习者的视角,从学习者的选课动机、学习行为、满意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 MOOC使高等教育得以走出象牙塔,面向全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服务,必将促进高校课程改革与创新。本文以北京大学"教你如何做MOOC"课程为例,基于学习者的视角,从学习者的选课动机、学习行为、满意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对MOOC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学习者视角 教学评价 教学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历史意识:从理性范畴批判到现实时间旨归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1,共8页
蒲鲁东通过探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历史意识是一个与现实时间无关的意识,是观念顺序中的理性范畴,人类历史可以在一种观念的逻辑顺序中自我运动、自发生成与自在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可以通过经济范畴的相互克服得以解决,人... 蒲鲁东通过探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历史意识是一个与现实时间无关的意识,是观念顺序中的理性范畴,人类历史可以在一种观念的逻辑顺序中自我运动、自发生成与自在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可以通过经济范畴的相互克服得以解决,人类由此实现最高的幸福即平等。对此,马克思指出,历史在蒲鲁东视域中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蒲鲁东把现实的历史、世俗的历史变为逻辑范畴,结果是落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窠臼中无法自拔。马克思强调,历史意识是现实时间中的意识,现实时间是考察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尺度。只有在现实的时间中认识历史,历史性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现实中的人才能从观念平等走上事实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意识 蒲鲁东 理性范畴 现实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四种称谓及当代启示
5
作者 张婷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10期49-59,共11页
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对历史本身的思考,历史是人类活动不可绕过的时间空间,马克思的历史思想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种话语体系,其中有四种称谓值得关注:从新旧哲学区别中... 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对历史本身的思考,历史是人类活动不可绕过的时间空间,马克思的历史思想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种话语体系,其中有四种称谓值得关注:从新旧哲学区别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角度,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科学;从历史整体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哲学;从历史概念出发,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理论。四种称谓和范式,展现了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多重维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相统一、历史理论与历史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看待马克思历史思想,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历史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科学 历史哲学 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吐哈地区绿洲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周紫羽 党若源 +4 位作者 杨舒喻 王蕾 徐基良 李景文 安黎哲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95-1706,共12页
吐鲁番-哈密地区(吐哈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绿洲变化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1980—2020年吐哈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ArcGIS重分类进行绿洲提取,通过趋势分析、重心迁移及地理探测器等方... 吐鲁番-哈密地区(吐哈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绿洲变化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1980—2020年吐哈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ArcGIS重分类进行绿洲提取,通过趋势分析、重心迁移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讨了该区域绿洲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40 a期间,吐哈地区绿洲扩张的总面积共达1651.47 km^(2),1980—2000年绿洲扩张速度平稳缓慢扩张222.50 km^(2),2000—2010年绿洲呈剧烈波动性扩张440.71 km^(2),2010—2020年绿洲迅速扩张988.26 km^(2)。(2)吐鲁番市绿洲的变化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昌区艾丁湖乡和阿拉沟河流域,哈密市的绿洲扩张区域集中在伊州区城镇周边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山用于农业生产的绿洲。(3)吐哈地区的绿洲重心存在明显空间迁移特征,由吐鲁番市鄯善县逐步向哈密市伊州区转移,且各区域绿洲重心迁移轨迹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4)雪水当量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吐哈地区的绿洲变化,其中雪水当量是主要因素,哈密市的绿洲变化更依赖GDP等社会经济指标,吐鲁番市则主要受雪水当量和水资源总量等自然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吐哈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重点研究区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时空变化 重心迁移 地理探测器 吐鲁番-哈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7
作者 巩前文 张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73,共14页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探讨“千万工程”精神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解析“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探讨“千万工程”精神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解析“千万工程”实施成效在激励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维度的“千万工程”制度在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照着做”“变着做”和“创新做”的功能效果。最后通过弘扬“千万工程”精神、进一步挖掘“千万工程”经验及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精神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内在机理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潜味道之深义——茶文化与茶文明的哲学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国文 毛聪颖 《福建茶叶》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茶文化”与“茶文明”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它们在茶的历史脉络、实践发展和社会影响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二者在内涵属性、源起状况、内容形式、表现样式、社会影响等方... 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茶文化”与“茶文明”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它们在茶的历史脉络、实践发展和社会影响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二者在内涵属性、源起状况、内容形式、表现样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茶叶在世界文化谱系中的重要地位。从茶文化到茶文明的提升,为文明交融论做出生动的注脚。文明交融论是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全新的文明理念,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模式。茶文明不仅是以其茶哲学观念持续支撑茶文化系统发展的观念体系,还为人类创造文明新形态指出了新路径。通过茶文明理念及其精神的建构,用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的文明交融论破解“文明冲突论”,以中华茶智慧有效化解人类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贡献中国茶文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文明 味道 茶智慧 文明交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实质与宗旨
9
作者 张婷 涂鑫琳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5,共1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篇章。纵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历程,我国在稳中求进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篇章。纵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历程,我国在稳中求进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重大贡献,更展示出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上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体现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稳中求进 历史主动性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政府”何以有效落实政策原则——以A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10
作者 张博 冯瑞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6,共11页
基层政策落实是国家治理实践的关键环节。然而,实践中因形式主义、过度目标导向而出现“重形不重神”的执行偏差,往往导致政策落实忽略了政策的原则性与指导性。本文尝试构建“能动政府”的解释框架,考察A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具体... 基层政策落实是国家治理实践的关键环节。然而,实践中因形式主义、过度目标导向而出现“重形不重神”的执行偏差,往往导致政策落实忽略了政策的原则性与指导性。本文尝试构建“能动政府”的解释框架,考察A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分析基层政府如何有效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原则。研究发现,“能动政府”核心行动逻辑在于:对农民群众的有效动员激活了群众路线的工作传统,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与政策的原则性深度耦合;策略性动员技术及其组合进一步扩展了地方性治理资源,并实现了政策落实中灵活性与一致性的统一。“能动政府”通过社会动员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地方有效治理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为优化中国基层治理实践提供了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政府” 政策原则 乡村动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栾川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11
作者 沈浩雯 戴秀丽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192-195,共4页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域,近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域,近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开发双轨并行,成为河南省首个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县域。该文基于实证研究方法,阐明了栾川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系统剖析了县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索了生态经济发展实践模式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同类型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 现实困境 优化对策 “两山”理论 栾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林草古籍中的种质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12
作者 姬昕贺 李飞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67-70,共4页
以历代重要林草古籍为考察对象,梳理其中的林草种质资源内容,探究其主要特征并发掘当代价值。具体而言,对古籍中作物品种基本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统计分析,以揭示传统林草种质资源的基本特征。林草古籍详细记录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丰... 以历代重要林草古籍为考察对象,梳理其中的林草种质资源内容,探究其主要特征并发掘当代价值。具体而言,对古籍中作物品种基本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统计分析,以揭示传统林草种质资源的基本特征。林草古籍详细记录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经验主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三大特征。在传统林草古籍中,种质资源是重点记录内容。我国先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作物生长习性、环境适应性的细致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选育与利用经验,部分经验至今仍具重要的科学价值。传统林草种质资源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也展现出独特的实用价值。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传统种质资源,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现代“大食物观”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以及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古籍 种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资产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文杰 巩前文 林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051-6063,共13页
生态涵养区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北京市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基于改进的生态资产估算模型,获得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资产时空分布格局,基于栅格尺度数据进行面板固定效应... 生态涵养区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北京市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基于改进的生态资产估算模型,获得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资产时空分布格局,基于栅格尺度数据进行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检验了生态资产时空格局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涵养区4期生态资产呈先快速增长后缓慢降低的趋势,森林生态系统积累生态资产价值占比长期保持在70%以上,是生态涵养保护的重要支撑,但2015年其占比较201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2)气候变化中年均降雨量对生态资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年均气温的升高对低分位水平下的生态资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高分位水平的生态资产有正向推动作用;人为干扰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对生态资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像元单位空间人口的增加对生态资产有阻滞作用;像元单位空间GDP的增加对生态资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陡坡地和斜坡地的生态资产均在每年360亿元以上,远高于其他坡度的生态资产;南坡面积占比最大,其生态资产积累最高,东北坡次之;低山丘陵地带占比高达71.45%,生态资产的年均值远高于其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驱动因素 人为干扰度 生态屏障 生态涵养区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被引量:12
14
作者 巩前文 李铁铮 秦国伟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0-85,共6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具有现实必然性。本文界定了林业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归纳了林业文化在中国作为物质来源的文化、宗教祭祀的文化、民族品格的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在乡村振兴中是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具有现实必然性。本文界定了林业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归纳了林业文化在中国作为物质来源的文化、宗教祭祀的文化、民族品格的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在乡村振兴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但是,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缺乏顶层设计、尚无评价标准、保护经费不足和法律保障缺位等困境,需要综合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林业文化遗产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名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红 余洪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8-180,共13页
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认同与实践担当是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部分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生活世界中的多元互动融合是认同形成的机理,对社会主义... 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认同与实践担当是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部分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生活世界中的多元互动融合是认同形成的机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理论内涵、实践价值、自我主体的认识是构成认同的关键基础,理论的逻辑建构、话语的价值共性、宣传的时效度、践行的难易度构成影响认同的重要客观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面,“有意识”的无意识行动构成青年知识分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逻辑,身份建构下的自我驱动成为践行的内生动力,而多元文化下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使得践行面临困境与阻碍。因此,深化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和理论建构、丰富宣传途径和培育手段、引导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份建构与自我认知、营造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以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知识分子 认同 践行 主要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冬梅 戴秀丽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7,96,共8页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宪法教育侧重于培育宪法信仰。而宪法信仰的培育需要在培养宪法情感、增强宪法认知基础上,深刻领悟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限制公权力的宪法精神,洞悉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法治等宪法原则...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宪法教育侧重于培育宪法信仰。而宪法信仰的培育需要在培养宪法情感、增强宪法认知基础上,深刻领悟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限制公权力的宪法精神,洞悉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法治等宪法原则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价值,理解宪法实施与监督的制度建构与成效。坚持把宪法“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实施总策略,灵活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体教学方法,实现大学生宪法教育的有效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一体化 大学生宪法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实施路径 思想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管子》的林业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连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6,共6页
《管子》包含着丰富的林业思想,反映了先秦思想家对林业的认识。《管子》的森林资源和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地员》中,它集中讨论了林木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水文、地形等条件,认为土质的优劣、水泉的深浅、地势的高低都会... 《管子》包含着丰富的林业思想,反映了先秦思想家对林业的认识。《管子》的森林资源和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地员》中,它集中讨论了林木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水文、地形等条件,认为土质的优劣、水泉的深浅、地势的高低都会对林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在森林经营和利用方面,《管子》认为林业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把林业生产视为富国强民的重要途径,主张用经济手段来调控国家的林业生产。在农林关系上,《管子》主张以农为本,林业不能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争地,不能以耕地收益为标准估算山林的收益。在林业政策和管理方面,《管子》主张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农林生产,以时禁发,以法护林,加强森林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林业 森林资源 森林利用 林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意识系统理论看当代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作用机理及后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俏枝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142,共5页
工具理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工具理性与虚假需求生产交互作用,为资产阶级开辟虚假市场提供了根本支撑。从审美意识系统理论看,当代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心理机制是用自觉意识的认知取代非自觉意识的认知,由此揭... 工具理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工具理性与虚假需求生产交互作用,为资产阶级开辟虚假市场提供了根本支撑。从审美意识系统理论看,当代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心理机制是用自觉意识的认知取代非自觉意识的认知,由此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作用机理及“富裕与痛苦”并存的社会后果产生的实质。匡正工具理性的适用范围和解放人的审美意识,是解决工具理性问题的根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 工具理性 审美意识 虚假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性与教育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属性及互动历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晨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68,共7页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兼具鲜明的政治性与教育性,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政治性与教育性互动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教育性的互动愈发充分,可以根据政治性...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兼具鲜明的政治性与教育性,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政治性与教育性互动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教育性的互动愈发充分,可以根据政治性与教育性的互动特点划分出二者互动历程的5个阶段。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对思政课政治性的把握是实现思政课教育性的前提,对思政课教育性的挖掘能够彰显思政课的政治性,面向新的时代条件,需要以政治性与教育性的深度耦合来提升思政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性 教育性 互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教育及其实践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冬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89,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是指能促进乡村发展的广义教育,既包括显在的乡村学校、家庭、职业等教育,也包括内隐的乡村自然环境浸润和乡风乡俗等文化熏陶教育。乡村振兴需要有助于发挥乡村独特重要功能、符合乡村发展需要、满足村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是指能促进乡村发展的广义教育,既包括显在的乡村学校、家庭、职业等教育,也包括内隐的乡村自然环境浸润和乡风乡俗等文化熏陶教育。乡村振兴需要有助于发挥乡村独特重要功能、符合乡村发展需要、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充分调动村民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乡村教育。因此,乡村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面向所有村民的良风美俗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民主法治科学教育,更包括以学校为载体的基础教育,以及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职业教育。乡村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庞大系统工程,要系统全面地从多层面、多角度、长时段共同发力、协同推进。首先,需要党政引领,做好广义乡村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其次,通过制度化的行政力量,发动、激活全员参与热情,重构乡村社会教育体系。最后,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基础支撑作用,建设嵌入式乡村学校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内容 乡村教育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