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群落结构 被引量:14
1
作者 邢韶华 袁秀 +4 位作者 林大影 肖雁青 雷霆 张文林 崔国发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采用典型性样方法对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群落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胡桃楸群落内维管束植物达156种,隶属于55科111属;植物区系以北温带类型的种类为主,其属数占群... 采用典型性样方法对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群落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胡桃楸群落内维管束植物达156种,隶属于55科111属;植物区系以北温带类型的种类为主,其属数占群落内植物总属数的35.14%,东亚、泛热带等成分明显较少。乔木层物种数较少,只有13种;群落内植物的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最多,为53种,其次是1年生草本,地上芽植物最少。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最高;群落内物种多样性与胡桃楸的重要值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只有群落内穿山龙Dioscorea nipponica与披针叶薹草Carex lanceolata和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分别达到了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胡桃楸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雷霆 丁立建 +4 位作者 张佳蕊 陈燕 王德国 陈建伟 崔国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4,共8页
为更深入了解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分布规律和特征,该研究以2003—2005年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白河堡、汉石桥、怀沙河怀九河、金牛湖、拒马河、野鸭湖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湿... 为更深入了解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分布规律和特征,该研究以2003—2005年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白河堡、汉石桥、怀沙河怀九河、金牛湖、拒马河、野鸭湖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湿地植物划分为水生、湿生、中生和旱生4个类群,最后分析了典型湿地植物的分布特征和湿地入侵种的现状.研究区域内共记录湿地维管束植物74科,193属,314种;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和世界分布成分在其属的分布类型中占绝对优势,根据区系特征可将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3类;保护区内酸模叶蓼、薄荷、野大豆、旋覆花、水棘针和芦苇等植物分布较广,菖蒲、黑三棱、鳢肠等分布范围窄;共记录入侵植物11种,未见有害检疫种.北京湿地水资源缺乏导致植物类群变化及中生和旱生植物扩散;湿地水陆过渡带面积大小是造成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区类型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入侵种尚未造成明显危害,但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核桃楸群落的优势种种间联结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林大影 鲜冬娅 +2 位作者 邢韶华 崔国发 张文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4-158,共5页
为了解北京山区核桃楸种群的自然生长状况,于2007年8月对分布于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核桃楸群落及其自然生境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共设置面积为20 m×20 m的样地6块,并把每块样地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在小样... 为了解北京山区核桃楸种群的自然生长状况,于2007年8月对分布于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核桃楸群落及其自然生境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共设置面积为20 m×20 m的样地6块,并把每块样地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在小样方尺度上,调查了核桃楸种群及其群落中占有一定优势地位的紫椴、黄檗、北京丁香和鹅耳枥的分布情况;用2×2列联表和χ2检验研究了核桃楸与紫椴、黄檗等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种内、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①主林层中核桃楸与演替层中的核桃楸呈显著正联结;与更新层中的北京丁香呈极显著负联结,且联结系数值较大;与其他物种在不同演替层间正联结种对数小于负联结。②演替层中核桃楸与不同林层间其他物种的正联结种对数大于负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灵山 核桃楸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分布及物种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沐先运 何理 +2 位作者 吴记贵 蒋万杰 张志翔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101,共8页
采取踏查、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种子植物的分布状况,并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2科382属721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 采取踏查、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种子植物的分布状况,并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2科382属721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89科378属716种;被子植物中包含双子叶植物78科298属569种和单子叶植物11科80属147种。含20种或20种以上的科有7个,包含的属、种数量均占该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属、种总数的40%以上,优势科现象明显;含1种和含2-4种的属分别有235和128个,具有绝对优势。该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8个,除世界广布科外,以泛热带分布型科和北温带分布型科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15个,以北温带分布型属为主,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的数量比为0.20。该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2种,其中包含兰科(Orchidaceae)植物14属18种以及数量极少的丁香叶忍冬(LoniceraoblataK.S.HaoexP.S.HsuetH.J.Wang)和北京市特有植物北京水毛茛(BatrachiumpekinenseL.Liou);该保护区内还有7种具有入侵倾向的外来植物。此外,还有北京新记录植物3种,分别为柳叶野豌豆也Viciavenosa(Willd.exLink)Maxim.页、北方红门兰(OrchisroborowskiiMaxim.)和廻旋扁蕾也Gentianopsiscontorta(Royle)Ma页。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并有一定的过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种类组成 地理成分 植物多样性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亮 赵玉泽 +5 位作者 高云 蔡天龙 王楠 隋金玲 吴记贵 蒋万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7-310,共4页
2009~2010年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到两栖爬行类11种,隶属于2目7科。古北界10种,东洋界1种。对比1991年的调查结果,此次调查未发现丽斑麻蜥、赤链蛇、红点锦蛇、团花锦蛇、双斑锦蛇、虎斑颈槽蛇6种... 2009~2010年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到两栖爬行类11种,隶属于2目7科。古北界10种,东洋界1种。对比1991年的调查结果,此次调查未发现丽斑麻蜥、赤链蛇、红点锦蛇、团花锦蛇、双斑锦蛇、虎斑颈槽蛇6种爬行类。草地生境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最高。中国林蛙(主要分布于溪流)和山地麻蜥(主要分布于岩壁)分别是种群数量最多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物种。在保护实践中可优先保护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关键区域,以提高保护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多样性 生境 松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北京野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聪慧 雷霆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9-315,共7页
利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Jaccard指数(Cj)和Srenson指数(Cs)对北京野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内低干扰、中干扰和强干扰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区域进行了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在低干扰... 利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Jaccard指数(Cj)和Srenson指数(Cs)对北京野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内低干扰、中干扰和强干扰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区域进行了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在低干扰、中干扰和强干扰调查区,S依次为83、93和30,中干扰的最大,符合中度干扰假说;H、D和E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S与之不是简单的一致关系;植物群落的相似性与共有物种数成正比。最后,通过湿地恢复前后植物多样性的对比,表明短期的物种恢复工作效果不明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鸭湖 人为干扰 物种多样性指数 中度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萌萌 张振明 +3 位作者 刘佳凯 史红 吴永平 王淑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8-170,180,F0003,共5页
基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从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相似邻近百分比、蔓延度、连接度7个景观指数的角度,对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景观... 基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从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相似邻近百分比、蔓延度、连接度7个景观指数的角度,对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差异较大,形状比较稳定,分布均匀程度不高,团聚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蒲洼自然保护区野果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8
作者 林大影 邢韶华 +3 位作者 陈维川 肖雁青 豆宝才 王学普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2004年4-9月,采用线路调查、抽样调查、标本采集等方法,对北京市蒲洼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和物种进行了不同季节的调查,以期对现存野果资源进行评价,指导开发利用。调查结果:极危种1种、濒危种2种、近危种4种、安全种18种。对濒危系数E... 2004年4-9月,采用线路调查、抽样调查、标本采集等方法,对北京市蒲洼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和物种进行了不同季节的调查,以期对现存野果资源进行评价,指导开发利用。调查结果:极危种1种、濒危种2种、近危种4种、安全种18种。对濒危系数EI〉0.5的物种,严禁开发利用,对EI〈0.5的一些安全种和使用价值较大的物种提倡重点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利用 野果资源 濒危系数 蒲洼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分布规律 被引量:7
9
作者 沈洁滢 崔国发 +4 位作者 刘润泽 曲宏 黄三祥 吴记贵 范雅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80,共10页
利用红外相机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20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拍摄到有效照片1 558张,共鉴定出物种35种,其中兽类12种、鸟类23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4种分别为... 利用红外相机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20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拍摄到有效照片1 558张,共鉴定出物种35种,其中兽类12种、鸟类23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4种分别为岩松鼠、猪獾、狗獾、豹猫,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4种分别为雉鸡、红嘴蓝鹊、斑鸫、紫啸鸫。拍摄到危险野生动物野猪9次,且多在傍晚和夜间,基本不会对白天活动的游客安全构成威胁,但对露营的游客构成潜在危险。红外相机在不同海拔区间以及不同月份的拍摄率不同,低海拔拍摄率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拍摄率;9月份拍摄率最高,达到53.64%,12月份最低,为3.71%。另外,不同野生动物在每日不同时间段的出现频率不同。表明野生动物在旅游路线周边的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一定分布规律。本研究对红外相机监测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资源的实际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时有助于保障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安全,提高防控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旅游线路 兽类 鸟类 监测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陷阱法的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雷雷 赵永健 +4 位作者 王清春 崔国发 杨南 郑长燕 刘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324-8335,共12页
为了调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分布和活动规律,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铺设20台红外相机,共拍到有效照片3761张,其中兽类2813张,鸟类643张。鉴定出兽类14种(分属5目9科);鸟类39种(分属4目16科),其中4种兽类... 为了调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分布和活动规律,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铺设20台红外相机,共拍到有效照片3761张,其中兽类2813张,鸟类643张。鉴定出兽类14种(分属5目9科);鸟类39种(分属4目16科),其中4种兽类和8种鸟类是保护区新纪录。红外相机在不同的生境类型、海拔以及不同月份的拍摄率都不同,阔叶林的动物物种数和拍摄率远远高于其他生境类型;较低海拔(1150—1400 m)区域的拍摄率高于中间海拔(1400—1600 m)和较高海拔(1600—1800 m);动物集中在5—10月份活动,这几个月的拍摄率高于其他月份。而拍摄率与多样性指数往往不一致,阔叶林低于针叶林和灌木林;中间海拔最高,较低海拔最低。野生动物活动活跃的月份与旅游旺季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而野猪(Sus scrofa)、狗獾(Meles meles)、豹猫、猪獾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这五种潜在危险动物,表现出明显的夜行性,对白天游客的威胁性不大,但存在潜在危险性。通过研究,有助于保护区制定相应的管控方案和建立危险预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旅游线路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孟秀祥 潘世秀 +1 位作者 栾晓峰 冯金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09-5517,共9页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春季 生境选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文敬 白洁 +3 位作者 马静 宋维明 徐基良 李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49-53,共5页
为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为有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管理机构与人员... 为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为有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管理机构与人员及人事激励与人员培训、土地权属、日常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例、公安机构建设与执法权限、保护目标和总体规划、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外合作与宣传教育、资金保障、设施设备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土地权属管理、资源管护执法权限、资金投入、资源本底、科研宣教、社区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科学性,提高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认识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责任,大力支持,各方共同参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不足,从而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管理能力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何友均 崔国发 +3 位作者 邹大林 郑杰 董建生 李永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5,共5页
应用典型抽样法研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4个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各森林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川西云杉林、紫果云杉林、大果圆柏林内部,3个层片间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表... 应用典型抽样法研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4个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各森林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川西云杉林、紫果云杉林、大果圆柏林内部,3个层片间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反映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区森林群落层片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2)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海云杉林>紫果云杉林>大果圆柏林>川西云杉林,主要与群落分布的地理位置、海拔等环境因子和建群种生态学特性有关;(3)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在阴坡地段的青海云杉林、川西云杉林和紫果云杉林差别不大,但都比分布在阳坡地段的大果圆柏林高,主要与阳坡早春树木生理干旱和放牧有关;(4)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基本与灌木层相反,分布在阳坡的大果圆柏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分布在阴坡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5)β多样性表明,紫果云杉林与川西云杉林之间在物种多样性组成方面相似性最大;大果圆柏林和川西云杉林物种组成多样性的相似性位居第二;大果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之间的物种多样性相似系数最低,可见,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程度,首先取决于群落建群种生态幅的宽窄,其次与建群种之间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黄晓凤 单继红 +5 位作者 孙志勇 汪志如 涂业苟 崔国发 卢和军 黄声亮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2-308,共7页
2006年11月和2007年2~9月,对齐云山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和物种监测,共记录到鸟类257种,隶属于17目54科。其中留鸟120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137种;古北界种类97种(37.7%),东洋界种类141种(54.9%),广布种有19种(7.4%);国... 2006年11月和2007年2~9月,对齐云山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和物种监测,共记录到鸟类257种,隶属于17目54科。其中留鸟120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137种;古北界种类97种(37.7%),东洋界种类141种(54.9%),广布种有19种(7.4%);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科34种;发现江西省新纪录鸟类4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875、0.791和0.964。从各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看,农田居民区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次是灌草丛和阔叶林,溪流水域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优势度指数在不同生境的变化趋势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相似;灌草丛中鸟类群落均匀度指数最高,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均匀度指数最低。通过与周边包括九连山、井冈山、江西武夷山和广东车八岭4个保护区的鸟类进行物种多样性G-F指数对比分析,得出齐云山鸟类多样性与九连山相当,而高于其他3个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齐云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建亮 刘方正 崔国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25-3536,共12页
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检验法对长白山国家级保护区2000—2010年间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88.95%的植被保持稳定,9.71%的植被显著改善,1.34%的... 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检验法对长白山国家级保护区2000—2010年间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88.95%的植被保持稳定,9.71%的植被显著改善,1.34%的植被显著退化,植被的总体保护效果较好。从植被变化的驱动因子来看,气温对植被的影响略强于降雨,气温和降雨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总体上都呈负相关,但显著相关的面积均不足8%,10年间气温和降雨对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的影响总体有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形上的植被变化存在一定空间差异,海拔1 800 m以上,坡度26°—35°范围内的岳桦林和苔原植被出现较明显退化。自然保护区内规模日益扩大的旅游活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与部分植被的退化有一定关系。尽管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显著退化的面积仅占1.34%,但必须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此,提出三点建议以更有效地保护现有植被和恢复已退化植被,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趋势分析 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玛珂河林区寒温性针叶林优势灌木种间联结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友均 崔国发 +5 位作者 邹大林 郑杰 董建生 李永波 郝万成 李长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Ma Kehe forest region is one of the core areas in San 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 large number of shrub species distribute in the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ucces... Ma Kehe forest region is one of the core areas in San 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 large number of shrub species distribute in the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uccess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A series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relative test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co-occurrenc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among 20 dominant shrub species in 40 plots in Ma Kehe forest region of San 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dominant shrub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Only 69 species pairs wer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190 dominant shrub species pairs, 113 species pairs were of negative correlation, 8 species pairs were of absolute independent correlation. So, only a few dominant shrub species had positiv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most of them had little opportunity to use the same resources and occupy similar niche in the same community due to their competitions in Ma Kehe forest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玛珂河林区 寒温性针叶林 优势灌木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楠楠 关文彬 +3 位作者 谢静 于明涛 冶民生 苏繁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860-3873,共14页
用TDR分层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采用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Kriging 插值法用Surfer软件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不同的生长... 用TDR分层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采用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Kriging 插值法用Surfer软件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上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各层间没有显著差异;月均(5、7、9月)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坡向>植被类型>坡位;层均(0~60cm)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坡位>植被类型>坡向>样带.月均土壤含水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阔叶林>矮林>樟子松林>疏林草原>灌丛,不同植被类型各层月均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差异极显著,阔叶林远远高于其它植被类型;层均土壤含水率,各植被类型各月份间总体差异极显著,总体趋势从高到低为:阔叶林>矮林>樟子松林>灌丛>疏林草原,阔叶林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月均土壤含水率坡向间总体上差异显著,层间无显著差异;东、西坡与北坡有显著差异,东西坡高于南北坡;层均土壤含水率,同一月份各个坡向间差异不明显, 7月明显高于其它月份;各月总体表现为:东>西>南>北坡.月均土壤含水率除31~45cm外,3个坡位间各层均有极显著差异,下坡位明显高于上坡位与中坡位;中坡位各层月均土壤含水率差异极显著;层均土壤含水率各月份各坡向间差异极显著,下坡位远大于上坡位与中坡位.该区从沟底到坡顶的植被变化逐渐由湿生-中生-旱生逐渐过度,垂直分布明显,这类天然残遗植被与土壤水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促进周边沙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据此建议了大青沟周边沙地植被恢复模式相应的最低土壤水分阈值,沙地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 9.1%~11.5%、 8.1%~9.0%、6.0%~8.0%;沙地31~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 11.1%~13%、 8.5%~11%、6.0%~8.4%,分别适合恢复为疏林、灌丛、半灌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空间分布 土壤水分阈值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可替代性的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区评估及空缺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曲艺 王秀磊 +1 位作者 栾晓峰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32,共9页
根据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特征,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SCP)框架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保护规划软件C-Plan,计算三江源区域内各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值及已建自然保护区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率,评估三江源地区现有保护区的保... 根据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特征,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SCP)框架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保护规划软件C-Plan,计算三江源区域内各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值及已建自然保护区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率,评估三江源地区现有保护区的保护贡献,分析分区间主要保护对象的互补性及各区保护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地区现有保护区的保护空缺。贡献率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现有的2个最重要的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包含6个区域)基本涵盖本研究确定的所有保护对象,已经达到保护目标的保护对象占其总数量的80%;不可替代性高的区域与现有保护区核心区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吻合,其贡献率达到61.20%,核心区+缓冲区贡献率为77.57%,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总贡献率达到91.20%;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6大区域内核心区间的互补性较高,说明核心区区域的划分较为合理,主要保护对象类型区分较为明显。空缺分析显示:在三江源地区现有保护区体系下,还有8.80%的保护目标没有实现,未达到保护目标的保护对象占保护对象总数的20%,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类型1种,动植物物种7种,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湖泊、冰川雪山及高寒草甸区,约改-巴干高寒草原区,泽库-河南高寒灌丛草甸区与隆宝-拉秀森林灌丛区等4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 C-Plan 不可替代性 贡献率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与相邻保护区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余琦殷 于梦凡 +5 位作者 宋超 邢韶华 武占军 李永霞 任志和 刘永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9-1275,共7页
于2012~2013年对河北大海陀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全面踏查,并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设置样地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海陀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布类型,并将其与周边相邻4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进... 于2012~2013年对河北大海陀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全面踏查,并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设置样地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海陀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布类型,并将其与周边相邻4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比较,以明确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特点,为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900种,隶属于108科,429属。其中蕨类植物14科19属28种,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92科407属869种。(2)保护区内区域单种属数达到249个,占总属数的58.0%,反映了该区植物区系组成的复杂性。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属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且温带性质的属是构成该区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内种子植物温带分布类型(8~14型)共281属,占总属数的78.3%。(3)对大海陀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相邻的4个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比例进行比较发现,大海陀自然保护区与纬度相似的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比例最为相似,同时也说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组成比例与所处地理区域应有的植物区系组成比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生活型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植被长势与保护成效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方正 张建亮 +2 位作者 王亮 杨增武 崔国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82-1590,共9页
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为研究案例,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功能区划,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趋势的变化。结果发现:(1)11年来各植被类型,尤其是以骆驼刺、芦苇、芨... 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为研究案例,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功能区划,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趋势的变化。结果发现:(1)11年来各植被类型,尤其是以骆驼刺、芦苇、芨芨草为主的天然草地植被表现出了较好的长势和增长的趋势;(2)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存在退化的植被类型,表明自然保护区基本实现了保护目的;(3)退化的植被位于实验区的布隆吉村、桥子村和双塔村,面积为1319 hm2,占比为0.31%。由此可见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植被保护成效明显。将植被长势趋势分析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植被类型相结合,希望有助于识别保护要点,以便为植被保护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西自然保护区 南片 植被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