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16种树木吸附大气颗粒物的差异及颗粒物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史军娜 张罡 +4 位作者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4-91,共8页
为选择吸附颗粒物能力强的绿化树种修复大气颗粒物污染,以北京市西直门交通枢纽的1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和颗粒物的形态,并用Image J软件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进行统计。研究发现,16种树叶表面形貌... 为选择吸附颗粒物能力强的绿化树种修复大气颗粒物污染,以北京市西直门交通枢纽的1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和颗粒物的形态,并用Image J软件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进行统计。研究发现,16种树叶表面形貌差异较大,阔叶树种叶片上表面形态比较复杂,有沟槽、褶皱、绒毛和蜡质等,下表面主要有气孔、腺毛、绒毛等,形态相对较单一。针叶树种叶表面形态相对简单,有少量褶皱,但是叶表面分泌大量油脂。叶片表面附着的大部分颗粒物表面粗糙且形态不规则,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在3种粒径中占比最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对颗粒物的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组成颗粒物的元素主要有C、N、O、Si、Ca、Fe,及少量的Na、Mg、Pb、Ni、Cd和Pd等元素。从颗粒物来源分析,主要含有C、N、O、Na、Mg、Si和Ca等元素的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自然界,而Pb、Fe、Ni、Cd和Pd等元素含量较高的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产物。叶表面颗粒物附着密度结果表明,圆柏和油松较其他树种叶片颗粒附着密度大,其余较大的树种依次是栾树、国槐和榆叶梅等。研究结果为揭示树木吸收大气颗粒物的机制及合理选择园林绿化树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大气颗粒物 颗粒物附着密度 粒径分布 元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昊阳 施杨 +1 位作者 丁亚娜 徐吉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9-67,共9页
扩展蛋白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疏松细胞壁组分、增加细胞壁柔韧性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抗性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杨树中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包含36个成员,分属于EXPA... 扩展蛋白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疏松细胞壁组分、增加细胞壁柔韧性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抗性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杨树中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包含36个成员,分属于EXPA、EXPB、EXLB和EXLA 4个亚家族。系统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杨树扩展蛋白基因具有保守的序列特征和稳定的蛋白结构,包括9种不同的内含子起源模式以及6个高频密码子。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在杨树木材形成相关的组织/器官中表达丰度较高,对林木生殖发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展示了杨树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基本信息和特点,为深入研究杨树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搭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扩展蛋白 细胞壁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扫描技术在获取杨树树冠结构特征参数上的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宁宁 尹文广 +4 位作者 黄秦军 丁昌俊 杨志岩 苏晓华 沈应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8-116,共9页
【目的】树冠结构影响光能截获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生物量的积累。杨树冠形特征参数的研究能够为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的选择依据,但是因为杨树的树型高达,树冠结构复杂,树冠结构特征参数难以直接观测。【方法】建立了利用三维扫描... 【目的】树冠结构影响光能截获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生物量的积累。杨树冠形特征参数的研究能够为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的选择依据,但是因为杨树的树型高达,树冠结构复杂,树冠结构特征参数难以直接观测。【方法】建立了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树冠结构特征参数的方法,并测量了高密度(2 m×3 m)人工林中6年生杨树03-04-171的冠形特征参数,包括不同生长单元早发枝和同期枝一级枝的枝长、分枝角度、方位角、枝条曲率及弯曲度。对直接测量(砍伐)与三维扫描方法测量的胸径、树高进行回归分析,检测三维扫描测量的精度。【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径的回归系数分别为R2=0.967 72,显著值为P=8.26×10-13,树高回归系数为R2=0.965 27,显著值为P=1.440 29×10-12。结果说明三维扫描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应用于树冠结构特征的测量。扫描参数结果显示,树冠上每一个生长单元的上部枝条长度较长,分枝角度较小,曲率较大,数量少,为早发枝;中下部枝条数量多,短而平直,为同期枝,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应用于树冠结构特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杨树 树冠结构 枝长 分枝角度 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四倍体刺槐生物量和叶片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国君 李云 +2 位作者 徐兆翮 孙鹏 袁存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通过比较3种栽培模式对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5的生物量及叶片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每年刈割1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与普通刺槐的生物量差异和每年刈割2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之间的生物量差异,获得了生物量和营养含量最佳结合... 通过比较3种栽培模式对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5的生物量及叶片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每年刈割1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与普通刺槐的生物量差异和每年刈割2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之间的生物量差异,获得了生物量和营养含量最佳结合点的刺槐饲料林适宜栽培模式,达到了充分开发其饲料价值的目的。结果表明:每年刈割2次模式的第2次叶片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P<0.05),且单株叶质量与其他2种栽培模式无显著差异;每年刈割1次模式下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2的单株总质量和叶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性系K4和K5及普通刺槐(P<0.05);每年刈割2次栽培模式下无性系K2的单株总质量和叶质量显著高于无性系K4(P<0.05)。综合考虑叶片生物量和营养,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2表现最好,且定植当年不刈割,第2年开始每年刈割2次(春天不平茬,6月初和8月底刈割)的栽培模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饲料林 生物量 叶片营养 刈割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野生国家保护植物区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闫双喜 张志翔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5-733,共9页
调查表明,河南省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有30科45属51种3变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科21属25种1变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3种和二级保护植物22种和1变种;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26科36属40种3变种,包括二级保护植物11种1变种,三级... 调查表明,河南省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有30科45属51种3变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科21属25种1变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3种和二级保护植物22种和1变种;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26科36属40种3变种,包括二级保护植物11种1变种,三级保护植物29种2变种。初步确定,野生国家保护植物在河南境内进行迁地保护的种类有21科25属31种2变种。分析了河南野生国家保护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活型,探讨了河南国家保护植物的特点和迁地保护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植物区系 生活型 特点分析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钙离子检测与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振妍 赵晓玉 +2 位作者 王浩然 林金星 荆艳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71-179,共9页
钙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调节植物多种生理和发育过程。胞内钙离子呈现复杂的时空动态变化,只有实时捕获钙离子在植株整体水平以及亚细胞水平的变化,才能深入理解钙信号的重要功能。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在钙离子检测与成像技术方... 钙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调节植物多种生理和发育过程。胞内钙离子呈现复杂的时空动态变化,只有实时捕获钙离子在植株整体水平以及亚细胞水平的变化,才能深入理解钙信号的重要功能。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在钙离子检测与成像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植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钙离子检测与成像技术,着重介绍了化学荧光探针和基于荧光蛋白钙离子探针的原理、特点、浓度计算方法、在细胞质以及细胞器钙离子检测与成像中的应用等,并总结了化学荧光探针的装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化学荧光探针 基于荧光蛋白的钙离子探针 植物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及其在林木中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3
7
作者 杜庆章 战鹏宇 +4 位作者 李鹏 李先义 廖晨翰 郭诗曼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共8页
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促进优良基因型精准高效选育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基因组选择在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其在林木改良驯化中的应用也逐渐被报... 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促进优良基因型精准高效选育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基因组选择在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其在林木改良驯化中的应用也逐渐被报道。本文通过综述基因组选择的基本概况、主要模型方法及其在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了基因组选择在林木育种研究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强调了对预测模型优化与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引入与方法创新,提出了联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优化育种方案,为加快林木优良品种的精准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基因组选择 模型优化 分子育种 育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杨树多倍体育种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4
8
作者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9-153,共5页
诸多杨树多倍体实例表明,基于有性多倍化的多倍体育种,可以通过一轮次的育种过程实现杨树多目标性状综合改良,获得生长快、纤维长、木素低、纤维含量高以及抗逆性强等性状表现突出的杨树品种。在具体杨树多倍体育种工作中,掌握配子或合... 诸多杨树多倍体实例表明,基于有性多倍化的多倍体育种,可以通过一轮次的育种过程实现杨树多目标性状综合改良,获得生长快、纤维长、木素低、纤维含量高以及抗逆性强等性状表现突出的杨树品种。在具体杨树多倍体育种工作中,掌握配子或合子染色体加倍有效处理时期的即时判别方法,有助于提高杨树多倍体育种效率和效果;而多倍体品种表现优劣与其杂合性密切相关,通过杂交亲本选配以及适宜的配子染色体加倍途径选择等,可以增进多倍体的杂合性,在利用基因剂量效应带来的倍性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异源配子结合产生的杂种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杨树多倍体育种的技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多倍体育种 有性多倍化 有效处理时期 杂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木质素生物合成转录因子PdLim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璐 李百炼 +1 位作者 张金凤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共8页
在植物体内,Lim1基因与木质素生物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富含AC的Pal盒结合,转录调控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该研究组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ealtime PCR方法,首次从美洲黑杨形成层cDNA中分离出PdLim1cDNA全长,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 在植物体内,Lim1基因与木质素生物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富含AC的Pal盒结合,转录调控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该研究组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ealtime PCR方法,首次从美洲黑杨形成层cDNA中分离出PdLim1cDNA全长,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美洲黑杨PdLim1cDNA片段总长为952bp,基因内部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大小为594bp,可编码长度为19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所推导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Lim1和水稻OsLim1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2.1%和78.2%。组织特异性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dLim1基因在杨树根、茎、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模式却不同:PdLim1在成熟叶片和成熟木质部中表达丰度最高,在树皮、根部、韧皮部和形成层表达丰度较高,在未成熟木质部有少量表达,在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丰度最低。在此基础上,以pBI121为表达载体,构建了在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PdLim1基因的正义(pBI121-CaMV35S-sense PdLim1)和反义(pBI121-CaMV35S-antisense PdLim1)类型的双元植物表达载体。该研究为杨树PdLim1的基因工程改良木材纤维品质性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Lim1转录因子 木质素生物合成 REALTIME PCR 植物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检测柠条种子活力技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加国 李松林 +1 位作者 韩梅 汪晓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种子保存是当前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之一,快速、微量、准确检测种子库中种子活力的变化是当前植物种质设施保存技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本文利用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电位(EGSSG/2GSH)、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电子自旋... 种子保存是当前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之一,快速、微量、准确检测种子库中种子活力的变化是当前植物种质设施保存技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本文利用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电位(EGSSG/2GSH)、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电子自旋共振(EPR)和非损伤微检测(NMT)4种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研究柠条种子在人工老化下的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柠条种子在50℃、相对湿度(RH)为50%的老化条件下,其活力指数的下降速率要快于发芽率的下降速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在检测发芽率变化方面,4种检测方法的优越性依次为EPR>NMT>DSC>EGSSG/2GSH;在检测活力指数变化方面,4种检测方法的优越性依次为NMT>EGSSG/2GSH=EPR>DSC。综合对检测柠条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拟合度情况,以及对种子非损伤的性质,认为NMT最适合用来跟踪监测贮藏种子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电位 玻璃态 分子流动性 非损伤微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uper SMART cDNA合成技术扩增油松胚珠总RNA
11
作者 徐利利 吕坤 +1 位作者 郑彩霞 赵百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3,共4页
以油松雌性不育突变体和具有相似遗传背景可育系的胚珠为材料,用Plant RNA assistant kit试剂盒提取油松总RNA,采用Super SMART cDNA合成技术合成cDNA第l链,优化扩增第2链,通过设置梯度PCR扩增循环数,电泳分析后鉴定cDNA质量,采用定量... 以油松雌性不育突变体和具有相似遗传背景可育系的胚珠为材料,用Plant RNA assistant kit试剂盒提取油松总RNA,采用Super SMART cDNA合成技术合成cDNA第l链,优化扩增第2链,通过设置梯度PCR扩增循环数,电泳分析后鉴定cDNA质量,采用定量法评估其扩增效率。可育系和不育系各1μg总RNA分别成功扩增出46.06和43.59μg纯化的双链cDNA,质量及纯度较高。此方法的应用解决了研究材料有限的问题,可由微量的胚珠总RNA扩增出足够多的高质量双链cDNA,为今后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Super SMART CDNA合成 油松 雌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AF-seq技术的白皮松SNP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倩 刘双委 +1 位作者 钮世辉 李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共8页
【目的】在白皮松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大量特异性SNP分子标记,为白皮松关键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足够多的分子标记资源。【方法】本研究以5个群体的共52份白皮松资源为材料,选择火炬松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利用... 【目的】在白皮松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大量特异性SNP分子标记,为白皮松关键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足够多的分子标记资源。【方法】本研究以5个群体的共52份白皮松资源为材料,选择火炬松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利用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LAF-seq),在多态性SLAF标签上开发大量特异性SNP位点,并过滤出一批高质量SNP位点用于白皮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序列对比分析,共获得23597049个SLAF标签,其中具多态性的SLAF标签有370659个,共开发得到1291290个白皮松群体SNP。在缺失率小于20%、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大于5%的条件下,对所有SNP位点进行过滤,共得到346840个高一致性的白皮松群体SNP,占SNP总量的26.9%,其中包含9个仅在北京鹫峰(JF)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148个仅在陕西蓝田(LT)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425个仅在甘肃麦积山(MJS)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1466个仅在陕西午子山(WZS)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4个仅在山西柏洼山(BWS)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基于过滤后的346840个SNP分子标记在5个白皮松群体中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白皮松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JS和WZ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JF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LAF-seq技术可以实现全基因组范围内大量SNP标记位点的开发,且开发的SNP标记在白皮松不同群体中表现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为白皮松种质资源鉴定、QTL定位、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以及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今后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SLAF-seq SN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SPFH超家族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阳阳 玉猛 +3 位作者 鲁良 李晔 林金星 李瑞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4-302,共9页
膜微区(membrane microdomains)是细胞质膜上富含固醇类和鞘脂类的微结构域,大小为10~200 nm,为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膜微区富含多种标记蛋白,例如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锚定蛋白和许多膜整合蛋白。其中SPFH超家族蛋白(Stom... 膜微区(membrane microdomains)是细胞质膜上富含固醇类和鞘脂类的微结构域,大小为10~200 nm,为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膜微区富含多种标记蛋白,例如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锚定蛋白和许多膜整合蛋白。其中SPFH超家族蛋白(Stomatin、Prohibitin、Flotillin and Hflk/C)进化保守,并且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研究表明SPFH蛋白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植物的抗病、抗逆和生长发育等过程,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SPFH超家族蛋白的结构及其寡聚化状态,且进一步综述了SPFH超家族蛋白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系统开展其在膜微区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微区 动态的 SPFH蛋白超家族 寡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小孢子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技术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亚茹 李云 +1 位作者 孙宇涵 王谦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5-49,共5页
对银杏小孢子蛋白提取方法、上样量等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蛋白提取方面,TCA/丙酮法最佳,该方法提取的总蛋白得率最高,所获蛋白在2-DE图谱获得的点数最多、最清晰;饱和酚法次之;Tris-HCl法最差。上样量方面,蛋白上样量为1 500μg时得到... 对银杏小孢子蛋白提取方法、上样量等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蛋白提取方面,TCA/丙酮法最佳,该方法提取的总蛋白得率最高,所获蛋白在2-DE图谱获得的点数最多、最清晰;饱和酚法次之;Tris-HCl法最差。上样量方面,蛋白上样量为1 500μg时得到的2-DE图片,蛋白点清晰,重叠现象少,图谱质量最佳;蛋白上样量为2 100μg时2-DE图谱的多蛋白点相互重叠,横竖条纹严重;上样蛋白为900μg时,2-DE图谱上蛋白点较少,丰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双向电泳 蛋白提取 上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油松人工林遗传结构变异及与山西山系种群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快快 武文斌 +4 位作者 张子杰 胡现铬 韩方旭 钮世辉 李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42,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与阐明北京主要油松人工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引种地对种群遗传结构及生长的影响,尝试追溯其可能的种源,为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培育与种质遗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7对多态性高且扩...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与阐明北京主要油松人工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引种地对种群遗传结构及生长的影响,尝试追溯其可能的种源,为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培育与种质遗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7对多态性高且扩增稳定的核基因组EST-SSR引物,以北京地区20世纪营造的油松人工林8个种群和皇家园林的古油松3个种群及山西省五大山系的油松种群为试验对象,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等。【结果】结果表明:3类种群中,北京人工林种群间遗传结构差异最大(FST=0.066),山西五山系群体间遗传结构差异次之(FST=0.033),古油松种群遗传结构差异最小(FST=0.023);北京油松人工林和古油松种群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呈现杂合子过剩状态,其中古油松种群杂合子过剩更多;在遗传距离0.020处北京人工林、古油松和山西五山系共16个油松种群聚为3类,各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差异较小,相似程度较高;EST-SSR位点J10、J20、J42和J50在北京人工林、古油松和山西五山系中位点扩增频率差别大可用于未知种源的油松种群种源溯源。【结论】北京油松人工林种群较古油松种群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大的遗传结构差异;外来种质在引入地胁迫生境下的适合度差异导致部分植株被淘汰,因此保留下来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试验为后续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评价、培育和种质种源管理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古油松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种源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RNA甲基化修饰检测技术进展
16
作者 张耿 边佳辉 +1 位作者 崔亚宁 李晓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在不改变基因序列前提下,持续性和可遗传性改变基因活性状态的分子和机制。其中DNA和RNA的修饰是近几年表观遗传修饰研究的热点。为了对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动态分布、机制和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研究人员开发了...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在不改变基因序列前提下,持续性和可遗传性改变基因活性状态的分子和机制。其中DNA和RNA的修饰是近几年表观遗传修饰研究的热点。为了对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动态分布、机制和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定量和定位分析的检测方法。本文概述了DNA和RNA甲基化修饰形成的机制以及在植物中的功能,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建立的检测表观遗传修饰的技术,并展望了新兴的单细胞和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发展。高通量高精度检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将极大促进对植物中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DNA修饰 RNA修饰 单细胞测序 单分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未成熟合子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被引量:24
17
作者 习洋 胡瑞阳 +5 位作者 王欢 孙鹏 袁存权 李允菲 戴丽 李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9,共10页
以刺槐不同胚龄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幼胚胚龄和不同外源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对刺槐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分化、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8周(55天左右)是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取... 以刺槐不同胚龄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幼胚胚龄和不同外源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对刺槐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分化、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8周(55天左右)是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取材时期;MS+2,4-D5.0mg·L-1+BA0.5mg·L-1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出愈率最高为95.42%±0.02%;MS+NAA0.5mg·L-1+BA0.5mg·L-1+谷氨酰胺250mg·L-1+水解酪蛋白500mg·L-1是体细胞胚诱导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直接体细胞胚发生率最高为92.40%±0.12%,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发生的频率最高为90.73%±0.49%。一旦形成球形胚,将培养物转接到不含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体细胞胚经成熟萌发可进一步形成完整小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未成熟胚 胚性愈伤组织 体细胞胚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诱变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乔佩 卢存福 +6 位作者 李红梅 金德善 李红英 玉猛 卢骁 杨凤娇 陈玉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0-727,共8页
本研究以化学诱变获得的小麦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小麦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0、100 mmol.L 1、200 mmol.L 1、300 mmol.L 1、400 mmol.L 1)的增加,小麦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根长、芽鲜... 本研究以化学诱变获得的小麦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小麦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0、100 mmol.L 1、200 mmol.L 1、300 mmol.L 1、400 mmol.L 1)的增加,小麦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根长、芽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均呈下降趋势,300 mmol.L 1NaCl为4种小麦(3个突变体、1个对照CAO811CK)发芽能力的临界盐浓度,其中突变体CAO8113K优于其他小麦材料。在300 mmol.L 1NaCl胁迫下,随着时间延长(12 h、24 h、48 h、96 h、192 h),4种小麦材料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可溶性蛋白、MDA、SOD、POD、CAT 5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4种小麦材料耐盐潜力由强到弱依次为CAO8113K>CAO811CK>CAO8114K>CAO8112K,CAO8113K突变体小麦材料表现出较强抗盐性,与发芽指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小麦 NACL胁迫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红花油茶自然和人工种群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49
19
作者 黄佳聪 何俊 +5 位作者 尹瑞萍 万晓军 郭军 辛成莲 龚发萍 李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为了选择改良腾冲红花油茶的种实经济性状,对面积较大的3个天然种群和6个人工种群样株的12个种实性状和指标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果径在起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在起源间、起源内种群间及种群内单株间的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 为了选择改良腾冲红花油茶的种实经济性状,对面积较大的3个天然种群和6个人工种群样株的12个种实性状和指标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果径在起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在起源间、起源内种群间及种群内单株间的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方差分量为单株间>起源内种源间>起源间,不同性状相对变异程度有所不同。果实性状中果型与种子性状、产量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种子性状、产量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种子性状与产量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型、单果籽质量、出籽率、仁油率、籽油率及果油量是主要的遗传变异性状;果型、海拔与单位面积产油量呈显著负相关。提出了腾冲红花油茶群体和优株选择的主要指标和策略,为其可持续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红花油茶 果实性状 种子性状 含油量 种群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和酸枣基因组大小测定 被引量:27
20
作者 吴丽萍 唐岩 +2 位作者 李颖岳 尹丹妮 庞晓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3,共7页
本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合枣和酸枣的流式细胞术流程,进而测定它们的基因组大小。结果显示,在所对比的5种裂解液中,WPB最适合枣属植物细胞裂解。以毛果杨为内标,通过比较待测样品和内参G0/G1期峰,计算得出6种枣属植物基因组大小。各枣品种... 本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合枣和酸枣的流式细胞术流程,进而测定它们的基因组大小。结果显示,在所对比的5种裂解液中,WPB最适合枣属植物细胞裂解。以毛果杨为内标,通过比较待测样品和内参G0/G1期峰,计算得出6种枣属植物基因组大小。各枣品种的基因组大小有一定差异,平均基因组大小约为418.56Mb,其中:‘冬枣’的基因组大小为(393.60±4.72)Mb,即C-值为(0.40±0.01)pg;‘鲁枣2号’的基因组大小为(428.00±3.61)Mb,即C-值为(0.44±0.00)pg;‘金丝小枣’的基因组大小为(424.00±5.81)Mb,即C-值为(0.44±0.01)pg;‘孔府酥脆枣’的基因组大小为(429.60±5.03)Mb,即C-值为(0.44±0.01)pg;‘无核小枣’的基因组大小为(413.60±7.07)Mb,即C-值为(0.42±0.01)pg;酸枣的基因组大小为(441.60±4.29)Mb,即C-值为(0.45±0.01)pg。优化的枣属植物流式细胞术流程,为枣属植物的倍性鉴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基因组大小 细胞裂解液 毛果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