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水平国家公园法引领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建设
1
作者 杨朝霞 林禹秋 陈箬茗 《绿色中国》 2025年第7期38-42,共5页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用高水平的国家公园法引领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建设全面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也为公众从事生态旅游、科学研究、自然教育、休憩娱乐等亲近自然的活动提供机会和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管理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注重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强调利用的旅游风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法治思想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生态和谐理念 被引量:6
2
作者 阎景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1-123,共3页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储有大量有待开发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以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从务实和务虚两个角度,初步探讨了古代园林建造活动背后的制度支撑和思想观念的主导作用。本文将表明,造园活动的首要动因是社会政...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储有大量有待开发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以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从务实和务虚两个角度,初步探讨了古代园林建造活动背后的制度支撑和思想观念的主导作用。本文将表明,造园活动的首要动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而表面看来似乎很虚的"天人合一"思想,常常直接促成了创建"游观之所"这种官方自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和谐 园林 衙署 游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罗炳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2-178,共7页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它们既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同时也规定着各门学科的研究类型和学术规范。目前,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对自身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它们既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同时也规定着各门学科的研究类型和学术规范。目前,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对自身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科自身的深化和提高。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不仅对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具有学科建设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批评范畴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 史学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易》的“和合”生态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
4
作者 罗美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源头活水,它的生态伦理观主要表现出一种"和合"的精神。这种"和合"的精神对于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国和国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源头活水,它的生态伦理观主要表现出一种"和合"的精神。这种"和合"的精神对于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国和国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态伦理观 “和合”精神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理论技术体系与研究框架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薛芮 阎景娟 魏玲玲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0-198,共9页
国家公园的游憩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允许访客进入国家公园的特定区域开展游憩活动。对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研究需要以中国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总结国内相关研究进展、梳理国外理论技术体系可知:中国... 国家公园的游憩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允许访客进入国家公园的特定区域开展游憩活动。对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研究需要以中国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总结国内相关研究进展、梳理国外理论技术体系可知:中国国家公园游憩利用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游憩产品、游憩服务和游憩管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问题等,因此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研究框架可从认识论维度与方法论维度来构建:在认识论维度上,是由主体到认知再到行为层面的立体结构;在方法论维度上,则是游憩利用与生态保育、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者之间的联动发展体系。图2表2参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游憩 旅游管理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国情因素分析
6
作者 朱洪强 严耕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8-91,共4页
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现出对自身独特国情的深刻把握。中国人口过多、出口备受"绿色壁垒"压力、经济发展过快过猛,这些挑战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13亿的乘法和除法 “绿色壁垒” 重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收账款多重处分优先顺位的体系释论
7
作者 张弓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5,共9页
《民法典》规范体系下的应收账款多重处分优先顺位问题应当基于现行规则体系展开。应收账款多重处分包括三种情形:一般型处分、担保型处分、一般型和担保型处分的竞存。对于一般型多重处分的优先顺位,“合同编通则解释”第50条在实质上... 《民法典》规范体系下的应收账款多重处分优先顺位问题应当基于现行规则体系展开。应收账款多重处分包括三种情形:一般型处分、担保型处分、一般型和担保型处分的竞存。对于一般型多重处分的优先顺位,“合同编通则解释”第50条在实质上确立了通知的优先顺位。对于担保型多重处分的优先顺位,又可区分为三种情形:多重质押时可依据《民法典》第414条参照适用多重抵押的优先顺位规则;多重有追索权保理时,可直接适用《民法典》第768条“登记—通知—比例分配”的顺位;有追索权的保理和质押竞存时,可依据《民法典》第467条参照适用“登记—通知—比例分配”的优先顺位。对于一般型和担保型处分竞存的优先顺位,基于立法者对“担保制度解释”第66条的扩张解释,应当参照适用“登记—通知—比例分配”的优先顺位。此外,应收账款的担保型多重处分中,登记可以对抗扣押人、执行人以及破产管理人;以应收账款为公司出资后并进行其他处分行为的,适用前述不同处分类型对应的顺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收账款 多重处分 优先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结合多光谱遥感数据用于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巩垠熙 何诚 +5 位作者 闫飞 冯仲科 曹孟磊 高原 苗婕 赵金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15-2822,共8页
多光谱遥感数据蕴含着大量的地表立地信息,而传统立地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使用了人工地面调查数据。为了建立一套有效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以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小班调查数据,采用一种... 多光谱遥感数据蕴含着大量的地表立地信息,而传统立地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使用了人工地面调查数据。为了建立一套有效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以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小班调查数据,采用一种改进的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模型,以落叶松为例,建立了遥感光谱因子结合立地因子与地位指数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小班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研究。通过训练数据集的敏感度分析剔除弱相关或不相关的因子,简化了神经网络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训练效率,得到了最优的地位指数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95.36%,与使用传统小班调查数据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精度提高了9.83%,说明使用多光谱遥感数据+小班调查数据确定的落叶松地位指数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多光谱遥感数据十分适用于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改进BP神经网络具有理想的预测精度,充分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 多光谱遥感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求真”内涵的演变与历史编纂学的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罗炳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13,共3页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相关的理论成果,在世界历史编纂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之发生、发展及嬗变的历史进行动态的系统的梳理,对其所蕴涵编纂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整理,无论是对中国传统史学遗产认识的深入,还是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建设,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本期刊发的这组专题论文,首先就历史编纂与求真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价值,期望能对发掘、继承中国历史编纂学传统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史学发展 求真 演变 阶段性特征 中国传统 史学文献 外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 推动我国林草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10
作者 杨朝霞 《绿色中国》 2022年第15期46-5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顺应人类文明历史潮流、响应中国人民时代愿望,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系列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顺应人类文明历史潮流、响应中国人民时代愿望,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和推进我国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可借鉴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做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阐释为如下“十二个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精髓 建设生态文明 林草 十二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 创新和实践 核心要义 上新台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空间重构机理与联动逻辑 被引量:9
11
作者 薛芮 阎景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3-1312,共10页
游憩活动带来的“人”与“地”的互动使国家公园原本的人地关系有了更复杂的内涵。国家公园的社区协调与游憩利用需要联动发展,其机理是当代社会由流空间与地方场所形成的空间重构。以流空间理论为基础,解析国家公园空间重构机理,构建... 游憩活动带来的“人”与“地”的互动使国家公园原本的人地关系有了更复杂的内涵。国家公园的社区协调与游憩利用需要联动发展,其机理是当代社会由流空间与地方场所形成的空间重构。以流空间理论为基础,解析国家公园空间重构机理,构建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空间联动逻辑模型,结果发现:1)国家公园生态空间所具有的独特资源禀赋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游憩空间运行发展的基础,生活、生产、游憩空间三者都影响生态空间的生态承载力。2)生活空间中原住民的地方依恋和文化认同都起源于生态空间,为游憩空间提供人文资源,通过宜居程度和生活保障的提升来促进生产空间的优化。3)生产空间也为游憩空间提供具有原真性的文化资源,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就业渠道的增加提高原住民的收入水平,带动生活空间的改善。4)游憩空间所产生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能够助力于生态空间的维护、助力于生活空间的改善和生产空间的优化。因此在未来的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中,一是需要根据流空间结构,推进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科学管理;二是基于空间重构机理,促进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要素流动;三是需要利用空间联动逻辑,完善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多元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空间重构 流空间 社区协调 游憩 原住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立法50年:从环境法1.0到3.0的代际进化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朝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107,共20页
从法律的历史变迁和代际进化看,可将中国的环境立法50年概括为从第一代环境法到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进程,当前正处于从第二代环境法挺进第三代环境法的新时期。第一代环境法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思想,以生存权为核心权利,以“末端治理”“... 从法律的历史变迁和代际进化看,可将中国的环境立法50年概括为从第一代环境法到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进程,当前正处于从第二代环境法挺进第三代环境法的新时期。第一代环境法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思想,以生存权为核心权利,以“末端治理”“分散保护”为主要调整模式,具有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二分、保护和发展“两张皮”的基本特征,以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为典型代表。第二代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权为核心权利,开始重视对发展能力的尊重和补偿,坚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具有在“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内保护和发展一体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以2008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典型代表。第三代环境法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以环境权为核心权利,以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为根本目标,致力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保护”,重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社会共治”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治理模式,具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生态—灾害”复合系统内“八位一体”系统性治理的基本特征,以2020年的《长江保护法》为典型代表。为推进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贯彻,可将其核心要义概括为“十二个坚持”,从而更好地明晰其相对于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进而助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指引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和环境法典的出台。环境法的法典化之路尚需进一步选择和论证,基于事实、事理、法理和政策等因素的考量,建议采用通则型立法模式,优先集中兵力制定“环境法总则”和“污染防治法通则”。环境法学必须加强向“事理”和“法理”两面作战的能力建设,促进自科法学研究方法的养成,不断实现“事实—事理—法理—法律”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环境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可持续发展 自科法学 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救济的权利基础与实现路径--以国家所有权的私权定位为逻辑起点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兴宇 吴昭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107,共11页
国家所有权性质界定不清、自然资源产权行使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救济存在救济主客体、方式及路径不明等问题。国家所有权在性质上应被界定为民事权利,以促进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市场化利用,但同时也应对权利行使课... 国家所有权性质界定不清、自然资源产权行使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救济存在救济主客体、方式及路径不明等问题。国家所有权在性质上应被界定为民事权利,以促进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市场化利用,但同时也应对权利行使课以公益约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坚持所有者与监管者分开的原则,未来宜建立国家/地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分别直接代表”国家作为所有者行使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自然资源部门则作为监管者行使自然资源行政监管职责。在此权利界定基础上,自然资源损害救济应首先遵循民事路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与责任方进行赔偿磋商或提起国家所有权诉讼;事态紧急的,自然资源部门应及时作出行政命令或处罚;检察机关/环保组织存在异议的,也可提起公益诉讼予以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国家所有权 全民所有 公共信托 损害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