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野火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
作者 伊坤朋 包玉龙 +6 位作者 殷帅 陈峰 于名召 姚启超 陈方 王明玉 刘晓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783-9795,共13页
近年来,全球极端野火事件频发,给缓解气候变化与达成碳中和目标,带来严峻挑战。综述了全球野火的时空演变及其与气候系统的双向反馈机制,揭示野火在碳排放与生态演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现有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体系,分析了当前存在的... 近年来,全球极端野火事件频发,给缓解气候变化与达成碳中和目标,带来严峻挑战。综述了全球野火的时空演变及其与气候系统的双向反馈机制,揭示野火在碳排放与生态演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现有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体系,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多源信息分散、监测预警滞后、技术整合不足等瓶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构建基于“空-天-地”多平台数据融合的一体化野火信息化框架,该框架由野火数据库、火险预警模块、实时监测模块、扑救指挥模块和灾损评估模块五大子系统组成,覆盖火前预测、火中监测、扑救调度与火后评估四种应用场景。各子系统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开放接口实现互联互通,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无人机航拍数据、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火情精准感知、蔓延态势分析和高效应急调度。同时,系统可量化估算火灾碳排放,为碳中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所述信息化平台将显著提升我国野火风险管控能力与碳排放监测精度,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野火态势 野火管控 气候变化 火场监测 碳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胃蝇蛆病感染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
2
作者 范晓泽 刘善辉 李凯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34,共12页
马胃蝇蛆病是一种专性寄生于奇蹄目动物(马、骡、驴、犀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对马的生长和生存造成显著影响。流行病学的研究在此领域中至关重要,其能帮助理解寄生虫的传播机制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马匹感染的马胃蝇种类多样,包括黑腹胃... 马胃蝇蛆病是一种专性寄生于奇蹄目动物(马、骡、驴、犀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对马的生长和生存造成显著影响。流行病学的研究在此领域中至关重要,其能帮助理解寄生虫的传播机制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马匹感染的马胃蝇种类多样,包括黑腹胃蝇(G.pecorum)、肠胃蝇(G.intestinalis)、裸节胃蝇(G.inermis)、黑角胃蝇(G.nigricornis)、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和鼻胃蝇(G.nasalis),且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感染种类、感染强度及感染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生境以及宿主种群动态被认为是影响本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建议尽快建立开放的胃蝇属数据库,扩充并共享相关数据,以支持马胃蝇蛆病的研究与防控。此外,深入探讨胃蝇属的生物学特性,将有助于理解其对宿主生长的影响,为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蝇属 蝇蛆病 流行病学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总初级生产力的天山-塔里木绿洲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鹤松 何敏 +2 位作者 闫薇 艾金龙 褚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729-9737,共9页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测定与评价脆弱性对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天山-塔里木绿洲地区包含着山地、荒漠和绿洲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多个不同生态类型的交界过渡区。为定量评...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测定与评价脆弱性对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天山-塔里木绿洲地区包含着山地、荒漠和绿洲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多个不同生态类型的交界过渡区。为定量评价该地区生态脆弱性,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这一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性指标为基础,对该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计算和分级(不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并对研究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化格局,以中度和重度脆弱为主,极度脆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塔里木绿洲。(2)生态系统脆弱等级大体上随着区域内多年平均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受地表水灌溉的影响,生态系统脆弱性与降水量间并无明显趋势性规律。(3)研究区的生态系统脆弱等级随着区域内的平均海拔以及平均坡度的升高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受自然条件恶劣、过度放牧以及农田过度开垦的影响,目前该地区总体呈现脆弱性严重的状态。研究表明该地区应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工作,合理规划生态功能关键区,保护好现有草原和湿地等易开垦地区,划定绿洲开发范围的"红线",限制农田的开垦,协调好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研究为使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生态系统脆弱性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塔里木绿洲 生态过渡带 生态系统脆弱性 总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阳 王鹤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2,共11页
【目的】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油松的生态特征及分布边界,探索油松的最佳造林区,了解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为气候变化背景... 【目的】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油松的生态特征及分布边界,探索油松的最佳造林区,了解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规划油松的造林和经营方案提供支持。【方法】基于油松人工林在中国地区221条有效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结合ArcGIS,运用MaxEn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情景下油松人工林的潜在分布,确定制约油松人工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和适宜区间,预测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地理分布及面积的变化。【结果】(1)MaxEnt模型的AUC值达到0.955,说明模拟的结果可靠。(2)当前油松人工林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为98.90×10^(4) km^(2),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北的地区,包括太行山、黄土高原、燕山和辽西等山地。影响油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海拔。其中,最暖季度降水量是影响油松人工林分布的首要因子,适宜范围为223~389 mm。最干季度平均温度的范围为-5~5℃,最冷月最低温度的范围为-14.5~-3.5℃,适合油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在100~2 100 m之间。(3)从1931—202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油松适生区的南界基本没发生变化,一直是岷山—秦岭—大巴山一线,向西到达祁连山南端和贺兰山东南侧,并没有向西北扩张。而油松适生区的北界却一直向北延伸,纬度大概向北扩张3.5°,高适生区重心同样也向北迁移。因此油松适生区面积一直呈增加的趋势。(4)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来看,在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两个时期,油松的潜在适生区继续呈现向北迁移的趋势,高适生区面积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油松适生区向北扩张,同时在黄土高原和秦岭地区高适生区呈现破碎化,引种栽培油松时需谨慎。在燕山北部和辽宁西部的高适生区范围比较稳定,适合继续扩大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油松人工林 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历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虫对放归普氏野马粪便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范晓泽 刘善辉 李凯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34,共8页
依托非损伤取样及ELISA技术,使用伊维菌素对普氏野马进行驱虫,以普氏野马驱虫前后粪便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为检测指标,研究驱虫对普氏野马粪便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并探究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普氏野... 依托非损伤取样及ELISA技术,使用伊维菌素对普氏野马进行驱虫,以普氏野马驱虫前后粪便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为检测指标,研究驱虫对普氏野马粪便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并探究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普氏野马主要感染6种马胃蝇(Gasterophilus),分别为黑腹胃蝇(G.pecorum)、肠胃蝇(G.intestinalis)、裸节胃蝇(G.inermis)、黑角胃蝇(G.nigricornis)、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和鼻胃蝇(G.nasalis);驱虫4 d后粪便中无马胃蝇幼虫排出,6 d后粪便寄生虫虫卵减少率达99.65%。驱虫前普氏野马粪便IgM、IgA和IgG平均水平分别为(2.232±0.592)μg/g、(13.025±2.857)μg/g和(362.684±149.403)ng/g,雌性3种免疫球蛋白水平均低于雄性,但3种免疫球蛋在雌雄野马及两个试验种群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驱虫后普氏野马粪便IgM、IgA和IgG平均水平分别为(3.250±1.701)μg/g、(25.580±18.525)μg/g和(308.002±309.6056)ng/g,雌性IgM、IgG总体水平高于雄性,雄性IgA总体水平高于雌性。将野马感染马胃蝇数量与粪便免疫球蛋白变化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与IgM变化率呈不显著负相关(r=-0.770,P>0.05)、与IgA变化率呈不显著负相关(r=-0.491,P>0.05)、与IgG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r=-0.721,P<0.05)。研究证实粪便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评价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合理驱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野马的免疫能力,冬季适时驱虫非常具有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野马 粪便 免疫球蛋白 驱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组成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丽霞 付建平 +2 位作者 陆军 杨亮亮 丁长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3,共9页
【目的】掌握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的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以及栖息地类型的变化对鸟类群落组成的影响,为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及鸟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4年每年8月份采用线路调查与样点观察法对查干淖尔... 【目的】掌握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的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以及栖息地类型的变化对鸟类群落组成的影响,为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及鸟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4年每年8月份采用线路调查与样点观察法对查干淖尔湖湿地鸟类进行调查统计,并对不同年份鸟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Excel软件以及R语言进行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对不同年份鸟类群落特征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各年间鸟类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记录到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共18目37科171种,其中夏候鸟99种,旅鸟53种,留鸟16种,迷鸟2种,冬候鸟1种;按生态类型划分,涉禽58种,鸣禽50种,游禽41种,猛禽13种,攀禽5种,陆禽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3种;列入IUCN红皮书的极危(CR)鸟类有青头潜鸭与白鹤,列入濒危(EN)鸟类有东方白鹳、猎隼和大杓鹬,有7种鸟类被列入易危(VU)物种,10种鸟类被列为近危(NT)物种。列入中美、中澳、中俄、中韩和中日迁徙鸟类名录的鸟类分别有73、44、156、126和92种。6年来,查干淖尔湿地各年间夏季鸟类相似性指数比较高,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组成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化;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份间的物种数、鸟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鸟类目数与科数逐年显著增加;夏候鸟种数、留鸟种数百分比、相对数量百分比逐年增加;涉禽与游禽的种数与数量有下降趋势,鸣禽的个体相对数量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加。各气象因子与各年间鸟类组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鸟类科数与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优势度指数与最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夏候鸟种数与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游禽相对数量百分比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游禽种数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随着查干淖尔湿地湖泊萎缩,盐碱地、草地与林地不断增加,导致涉禽与游禽的种数与数量有下降趋势,而鸣禽数量有所增加,应建立长期的鸟类监测系统,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鸟类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鸟类 组成 趋势 查干淖尔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落叶松人工林在中国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阳 苗晨 王鹤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86-9698,共13页
落叶松(Larix)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其适生区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要素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管理策略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依据。选取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 落叶松(Larix)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其适生区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要素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管理策略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依据。选取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了它们在中国地区的308条有效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探测了制约落叶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生区范围,模拟并分析了1931—2020年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选取的MaxEnt模型对落叶松适生区的模拟效果都达到了“极准确”的程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UC值)在0.92—0.977之间。影响落叶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湿月降水量、海拔、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和温度季节变化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3.8%。(2)当前(1991—2020年)气候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面积为182.34×10^(4)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53.57×10^(4)km^(2),占总适生面积的29.38%。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长白山脉、大兴安岭、燕山、小陇山、太行山脉以及秦岭-大巴山等地区。(3)1931—1960年期间落叶松的高适生区面积为28.33×10^(4)km^(2),1961—1990年期间为33.10×10^(4)km^(2),当前气候条件下进一步增至53.57×10^(4)km^(2)。落叶松适生区的范围在过去90年间整体呈现向北移动的趋势。其中,华北落叶松分布在整体上向北大约移动了3°,且分布面积显著增加。日本落叶松位于辽宁东部的高适生区向北移动,位于秦岭-大巴山地区的高适生区则没有明显的偏移,但是分布范围却向高海拔地区集中。长白落叶松的适生区范围向北移动了5°,且分布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增加的主要区域是长白山北部。兴安落叶松的适生区范围同样是向北移动,有部分适生区移出了我国北界,这是其适生区面积在近些年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落叶松 适生区 人工林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5种典型林分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云 白英辰 +3 位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朱江 郭秋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6,共10页
[目的]探究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的持水性能,为区域内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方法]以利川金子山国有林场的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采... [目的]探究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的持水性能,为区域内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方法]以利川金子山国有林场的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采样、环刀法和室内浸泡法,对比分析各林分枯落物层储量、持水过程、持水能力,以及土壤层持水能力和入渗过程。[结果]①5种林分枯落物储量表现为:杉木人工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柳杉人工林>鹅掌楸人工林;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在13.94~29.12 t/hm^(2)之间,与枯落物储量变化相一致。②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关系为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关系为幂函数关系。③0—4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介于277.02~334.12 t/hm 2之间,表现为:鹅掌楸人工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柳杉人工林;土壤平均渗透速率变化范围为6.89~22.30 mm/min,稳渗时间在18.40~25.73 min之间,其中鹅掌楸人工林土壤渗透性最好。[结论]枯落物层中杉木人工林持水性能表现最好;土壤层中鹅掌楸人工林持水性能最好;各项指标综合评定结果阔叶混交林综合持水性能最佳。鄂西南地区未来应采用近自然营林的方式,适当地栽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提高混交林的种植比例,增加枯落物水文效益的同时,使土壤更加通气透水,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枯落物 土壤 水文 持水量 鄂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8年中国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心竹 王鹤松 +1 位作者 延昊 艾金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351-6362,共12页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绿色植被吸收大气中CO_(2)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一个关键参数。利用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的双叶光能利用率DTEC模型计算了2001—2018年中国逐月GPP,并结合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绿色植被吸收大气中CO_(2)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一个关键参数。利用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的双叶光能利用率DTEC模型计算了2001—2018年中国逐月GPP,并结合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反演的GOSIF GPP数据集,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1—2018年G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GOSIF和DTEC模拟的中国多年GPP平均值分别为7.23 Pg C和6.93 Pg C,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2)2001—2018年,中国GPP呈显著增长(P<0.01),年增长幅度分别为0.094 PgC/a(GOSIF)和0.073 PgC/a(DTEC)。而已有研究估计的中国GPP年增长幅度约为0.02—0.057 PgC/a,低估了GPP增长趋势。(3)在中国通量网6个通量站的GPP验证表明,两种模型精度高、表现好,都能较好地模拟观测站的GPP季节变化。(4)GOSIF GPP的精度优于DTEC GPP模型,这可能是由于SIF与GPP存在直接机理联系。GOSIF GPP算法能客观地反映植被生产力状况,而DTEC模型更适合自然条件下植被生产力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双叶光能利用率模型 通量观测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常州市植被景观连通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甜 卢付强 李祖政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基于适宜分析尺度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两个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和2015年两期遥感数据,对16种空间粒度序列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分析,在最佳粒度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窗口法结合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 基于适宜分析尺度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两个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和2015年两期遥感数据,对16种空间粒度序列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分析,在最佳粒度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窗口法结合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连续植被斑块的空间分布动态,全面探索城市植被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连通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各地类中耕地随粒度增加呈阶梯状的基底效应;随时间推移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减小,林地和耕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空间粒度30 m是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适宜分析尺度。植被斑块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市域东北部植被低-低集聚空间自相关;而西南部植被高-高集聚自相关的分布规律;局部低-低集聚区域有向西部生态用地蔓延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两年植被斑块类型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4和0.67,说明植被的连通度明显降低。因此,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相结合的方法框架为城市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与连续变量的空间关联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得出的植被连通度变化规律可为城市规划、植被恢复与人居环境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市 景观连通度 局部空间自相关 粒度效应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