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经营模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冯颖 赵媛媛 +4 位作者 郭跃 杨育红 李文臣 马成功 丁国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64-69,75,共7页
[目的]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不同林龄下的健康经营模式,并对其经营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林下植被盖度、多样性指数、生物量为指标,对照无干扰经营模式,研究常规经营模... [目的]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不同林龄下的健康经营模式,并对其经营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林下植被盖度、多样性指数、生物量为指标,对照无干扰经营模式,研究常规经营模式和近自然经营模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结果](1)在幼龄林阶段,无干扰经营模式有利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发展,常规经营模式有利于获取最大生物量;(2)在中龄林阶段,无干扰经营模式的林下植被多样性最高,近自然经营模式的林下植物种类、盖度、生物量最大;(3)在近熟林阶段,近自然经营模式的林下植被种类、盖度、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均大于常规经营模式和无干扰经营模式。[结论]开展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经营活动时,应依据林龄和经营目标,选择制定最适宜的经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经营模式 林下植被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2
2
作者 吕文凯 周金星 +5 位作者 万龙 关颖慧 刘玉国 肖桂英 丁玉雄 刘发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区独特的“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脆弱性问题逐步突出。当前水资源成为限制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滇东断陷盆地中32区县为例,采用经典DPSIR模型为...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区独特的“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脆弱性问题逐步突出。当前水资源成为限制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滇东断陷盆地中32区县为例,采用经典DPSIR模型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选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等具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结合进行赋权,对滇东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滇东岩溶断陷盆大部分区县水资源脆弱性为中度及重度脆弱,其中马龙县、华宁县、罗平县为轻度脆弱。禄劝县、开远市、个旧市和泸西县等县为重度脆弱区,耕地石漠化面积比、人均水资源量、供蓄水比、生态需水满足率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驱动该区域水资源脆弱的关键因素。通过该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估,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滇东岩溶断陷盆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为有效缓解该区域水资源脆弱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 DPSIR模型 熵值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董茜 王根柱 +5 位作者 庞丹波 董亮 张梅 刘玉国 万龙 周金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滇东南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质量,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利用全量及最小数据集土壤质...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滇东南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质量,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利用全量及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密度除外);车桑子灌木林有机碳、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措施;云南松针叶林总孔隙度及速效钾含量低于其他恢复措施。(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最小数据集适合作为喀斯特区最小数据集提取方法;最小数据集由有机碳、全氮、氨态氮、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全镁组成。(3)5种恢复措施土壤质量排序为:马尾松针叶林>车桑子灌木林>天然次生林>直杆蓝桉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结论]喀斯特区进行人工林恢复时可优先选择马尾松针叶林进行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共现网络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明慧 柳叶 +5 位作者 任悦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赵珮杉 刘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912-9924,共13页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土壤真菌间相互作用,以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不同土层(0—10和10—20 cm)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地为对照样地,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法,基于随机矩...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土壤真菌间相互作用,以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不同土层(0—10和10—20 cm)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地为对照样地,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法,基于随机矩阵理比较分析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龄林到近熟林阶段,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网络平均连通度增大,平均路径长减小,网络愈加复杂,而近熟林到成熟林阶段则相反,网络愈加简单;不同土层间,10—20 cm土层土壤真菌平均路径长度小于0—10 cm土层,平均连通度和聚类系数大于0—10 cm土层,10—20 cm较0—10 cm土壤真菌间相互联系更为密切;与樟子松人工林相比,未造林地土壤真菌网络中的平均连通度略低于近熟林,平均路径长低于樟子松人工林,未造林地土壤真菌群落更不稳定。(2)中龄、近熟和成熟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关键菌种分别为Guehomyces sp.、Oidiodendron sp.和Pseudeurotium sp.,未造林地关键菌种为Alphamyces sp.。在0—10 cm土层樟子松人工林和未造林地土壤关键菌种为红菇属真菌(Russula sp.),在10—20 cm土层土壤关键菌种为Guehomyces sp.。(3)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网络组成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土壤全氮与土壤真菌网络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值和速效磷与土壤真菌网络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樟子松人工林中,近熟林土壤真菌群落更复杂;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真菌群落联系愈加紧密;种植樟子松后土壤真菌群落更复杂。土壤真菌关键菌种组成在不同林龄和土层间均存在差异,土壤真菌网络组成受土壤含水量影响,中介中心性前50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主要受土壤全氮、pH和速效磷等理化性质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并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土壤微生物 共现网络 林龄 土层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水盐处理对豆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蕊 曹红雨 +4 位作者 于明含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王家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716-8726,共11页
为揭示北方沙区典型盐碱地不同灌溉量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群特征的影响。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灌区油莎豆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双因素(水处理:50%、70%、100%标准灌溉定额;盐处理:非... 为揭示北方沙区典型盐碱地不同灌溉量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群特征的影响。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灌区油莎豆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双因素(水处理:50%、70%、100%标准灌溉定额;盐处理:非盐渍土、弱盐渍土、中盐渍土)随机区组野外控制实验,比较分析不同水盐处理下油莎豆土壤真菌群落特征。(1)油莎豆农田土壤样品共获得2354个真菌OTU,隶属于13门43纲114目224科434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67.83±6.33)%)、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16.96±6.02)%)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1.31±1.82)%)占绝对优势。随灌溉量增加,优势属由被孢霉属(Mortierella)变为镰孢菌属(Fusarium)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不同水盐处理下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2)真菌功能群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病理营养型次之,共生营养型占比最低。随灌溉量增加,腐生和共生营养型真菌均先减少后增加,病理营养型真菌先增加后减少;不同盐分处理下各营养型真菌无明显变化趋势。(3)不同灌水和盐分处理对油莎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并无显著交互作用。(4)影响研究区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磷含量与Chao1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营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区不同灌溉处理使土壤优势菌属发生变化,也改变了腐生和病理营养型菌群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油莎豆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机制,并为油莎豆在盐碱地的栽培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物胁迫 真菌群落结构 多样性 功能预测 油莎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阿拉萨 王陇 +4 位作者 高广磊 张英 曹红雨 杜宇佳 刘雪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47,共7页
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与土壤风蚀可蚀性密切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土壤风蚀过程。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沙丘类型和沙丘部位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的含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流动、半... 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与土壤风蚀可蚀性密切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土壤风蚀过程。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沙丘类型和沙丘部位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的含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71%、1.57%和2.21%,碳酸钙质量分数分别为0.10%、0.11%和0.16%;随着沙丘的固定,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P<0.05)。2)流动沙丘丘间地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迎风坡(P<0.05),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显著高于背风坡(P<0.05),固定沙丘背风坡和丘间地有机质和碳酸钙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迎风坡(P<0.05)。3)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R^(2)=0.809,P<0.01)。植被盖度和风蚀状况是不同沙丘类型和沙丘部位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碳酸钙 土壤风蚀 可蚀性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网络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柳叶 任悦 +4 位作者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赵珮杉 王家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群落相互关系的动态特征,以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及其年内生长阶段(生长季初期、旺盛期和末期)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共现网络动态特征及其对...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群落相互关系的动态特征,以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及其年内生长阶段(生长季初期、旺盛期和末期)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共现网络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得到如下结果。1)在不同林龄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长季阶段,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明显,生长季旺盛期,根内真菌共现网络较为复杂。2)在不同林龄和不同生长季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关键类群差异明显,主要包括地孔菌属(Geopora)、棉革菌属(Tomentella)、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Neocucurbitari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关键类群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旺盛期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中龄林关键类群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成熟林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3)外生菌根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相对湿度(P<0.05),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因此,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网络在不同生长季阶段的动态变化强于不同林龄阶段,且生长季旺盛期共现网络的结构较复杂;根内真菌网络主要受平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影响。腐生真菌对维持不同林龄和不同生长季阶段真菌网络的稳定性均有重要作用,在较大降水量和湿度的生长季旺盛期,关键类群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对樟子松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有着潜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植物 林龄 生长季 土壤真菌 共现网络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土壤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沉淀固沙优化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曹红雨 高广磊 +4 位作者 饶良懿 丁国栋 张英 阿拉萨 李嘉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1,共8页
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固化,但存在环境适应性差的缺陷。该研究使用荒漠土壤产脲酶菌,结合室内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通过野外试验分析固沙效果,以期解决荒漠地区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固沙的技术问题。结果表明:(1)影... 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固化,但存在环境适应性差的缺陷。该研究使用荒漠土壤产脲酶菌,结合室内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通过野外试验分析固沙效果,以期解决荒漠地区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固沙的技术问题。结果表明:(1)影响碳酸钙沉积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时间、pH值、菌液和胶结液配比,优化条件为34.47℃、71.68 h、pH值7.73、配比74.94%,此时钙沉积率最高,为42.33%。(2)最优条件下诱导形成的碳酸钙呈立方体形、菱形、球形和无定形等多晶态,分布在沙粒表面或镶嵌在沙粒中。(3)优化后固沙效果明显增强,风沙土颗粒显著增大(P<0.05),固结层硬度和厚度分别提升5倍和10倍,所有时间段内风蚀可蚀性因子均降低,24 h降幅最大,由0.91降至0.66。该技术是防沙治沙的新方法,野外应用需确定施用时间,采用洒水、覆盖、适当破碎等措施,营造适宜条件提升固沙效果的同时避免土壤板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荒漠 风沙土 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 固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