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汪西林 王云琦 刘喜云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145,160,共5页
为管好、用好专业实验室高新仪器设备,开发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划分为管理类和统计类,共10个模块,分别使用管理类数据库表和统计类数据库表。该系统的应用使实验室资产、资源更加透明、清晰,管理更加... 为管好、用好专业实验室高新仪器设备,开发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划分为管理类和统计类,共10个模块,分别使用管理类数据库表和统计类数据库表。该系统的应用使实验室资产、资源更加透明、清晰,管理更加细化、规范,为管理数据的准确提取、按需分析做好了准备,使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实验室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类 统计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高磊 饶良懿 +3 位作者 崔飞波 李志斌 杜柳红 刘利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9-1086,共8页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和降雨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雨和暴雨是造成各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在中雨强和高雨强条件下,各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占总产流量的71.94%~73.60%,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80.78%~90.35%。(2)在各降雨类型条件下,各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为:裸地>自然荒坡>人工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的产流产沙最少,能够有效防治该地区的水土流失。(3)各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变化趋势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土壤含水率变化受降雨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学 典型植物措施 产流产沙 坡面 太行山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水土保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志强 李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水土流失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了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现状,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分析... 水土流失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了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现状,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布局要点,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土保持理论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长江经济带 战略布局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域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监测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月 齐实 +2 位作者 鲍斌 孙泉忠 廖章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0-53,57,共5页
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需要,分析了水土保持功能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的主导功能与... 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需要,分析了水土保持功能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的主导功能与监测指标,以及基于小流域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的多目标监测体系,提出了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监测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路。相关成果与结论可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主导功能 监测体系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谦 关颖慧 刘玉国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NDVI在年、季、月尺度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1)红河流域NDVI年平均值为0.68,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0.035/(10 a)(p<0.01、R^(2)=0.78);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指数中仅连续湿润天数以0.42 d/10 a的速率显著下降,流域整体呈暖干化态势。3)极端暖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极端冷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DTR则表现出短期尺度上对NDVI的正向促进作用和长时间尺度下对NDVI的反向抑制作用;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在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上多表现为负相关。[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气温对植被的动态变化起主导作用,极端气温对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极端降水,而植被对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红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变化对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6
作者 王谦 吴新亮 关颖慧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讨玉龙雪山不同海拔剖面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垂直分异规律,揭示水热条件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机制,为山地森林土壤碳库管理及林业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2个温度(10℃,20℃)和3个水分梯度[1... [目的]探讨玉龙雪山不同海拔剖面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垂直分异规律,揭示水热条件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机制,为山地森林土壤碳库管理及林业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2个温度(10℃,20℃)和3个水分梯度[100%田间持水量(WHC),60%WHC,30%WHC],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对玉龙雪山两种典型海拔森林土壤剖面(腐殖层、表土层、深层)SOC矿化的影响。[结果]温度显著影响腐殖层和表层土壤的SOC矿化速率及累计矿化量(p<0.05),水分主要调控高海拔深层土壤的矿化速率,并影响各剖面的累计矿化量(p<0.05)。此外,高海拔林地深层土壤的SOC矿化显著受水热交互作用影响(p<0.05)。在20℃和60%WHC条件下,SOC矿化最强;30%WHC显著抑制SOC矿化,SOC累计矿化量最低。腐殖层对温度最敏感,低海拔深层土壤的温度响应强于表层。土壤质地及Mg^(2+)、K^(+)含量变化显著影响SOC矿化,是调控不同海拔下温度响应的关键变量。[结论]高海拔森林土壤SOC矿化对温度和水分变化更敏感,水分是限制深层土壤碳释放的关键因子。表层SOC矿化主要受温度驱动,深层则受水分调控。不同土层对水热变化的响应受剖面理化性质影响,森林碳循环模型和碳汇管理应重视深层土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 水分 土壤剖面 玉龙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侧柏利用水分来源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自强 余新晓 +3 位作者 贾国栋 李瀚之 路伟伟 侯贵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23,共8页
【目的】探究降水不足的北京山区降水量变化对侧柏利用水分来源的影响,为了解侧柏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7月,测定侧柏枝条及各潜在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18O/16O、2H/1H)比率,利用Iso-Source多元线性混合模... 【目的】探究降水不足的北京山区降水量变化对侧柏利用水分来源的影响,为了解侧柏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7月,测定侧柏枝条及各潜在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18O/16O、2H/1H)比率,利用Iso-Source多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2015年6月29日—7月1日3天不同降水梯度(A区:完全遮断自然降水,降水量0 mm;B区:遮挡自然降水的一半,降水量12.7 mm;C区:无遮挡自然降水,降水量25.4 mm;D区:将A区降水输入该区,形成双倍降水,降水量50.8 mm)下侧柏对各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率。【结果】随降水量增加,侧柏表现出"二态"结构特征,其水分来源从深层逐渐向表层转移;A区侧柏主要吸收60~100 cm土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利用率分别为31.5%和32.8%;B区侧柏与A区相似,对60~100 cm土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率分别为28.1%和25.7%,对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水的利用率在15.4%左右;与B区相比,C区侧柏对60~100 cm土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分别为19.8%和22.8%,对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的利用率增加,分别为17.8%和22.9%;D区侧柏水分来源与C区相近,对0~20、20~40和60~100cm土壤水和地下水都有利用,利用率为20.0%~25.2%。【结论】侧柏能根据水分条件调整对水源的利用率,这种适应水分环境的水分利用能力有利于侧柏度过极端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降水梯度 水分来源 利用策略 氢氧同位素 北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于海艳 宫汝宁 +3 位作者 周娅 查同刚 聂立水 吕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166,共5页
通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元宝枫、华山松纯林和以侧柏、刺槐为主的混交林)的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在4种典型人工林内分别设置3个20m×20m样地,在每个... 通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元宝枫、华山松纯林和以侧柏、刺槐为主的混交林)的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在4种典型人工林内分别设置3个20m×20m样地,在每个样地中按照“s”形设置3个采样点,按0-10cm,10-20cm,20-3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的大团聚体占各粒级的主体,含量为65%~82%,表现为华山松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油松林〉元宝枫林,林分间土壤团聚体含量在0-10cm土层差异显著(P〈O.05)。(2)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表层(0-10cm)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在不同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在10-20cm,20-30cm的土层无显著差异。(3)4种林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元宝枫林〉华山松林〉油松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20cm差异显著(P〈O.05),土壤有机碳可解释39%土壤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比较而言,元宝枫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高,利于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八达岭地区 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不同设计暴雨强度下凹式绿地的减流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永杰 毕华兴 +1 位作者 常译方 海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汇水面积的周边外来雨水径流,计算绿地产流过程的动态径流系数以及对径流的削减率。[方法]采用人工模拟的下凹式绿地,模拟绿地的不同暴雨强度。[结果](1)30%下凹式绿地面积比基本可以拦蓄3年,5年一遇暴雨,稳定后径流系数... [目的]研究不同汇水面积的周边外来雨水径流,计算绿地产流过程的动态径流系数以及对径流的削减率。[方法]采用人工模拟的下凹式绿地,模拟绿地的不同暴雨强度。[结果](1)30%下凹式绿地面积比基本可以拦蓄3年,5年一遇暴雨,稳定后径流系数在0.30以下;(2)下凹式绿地面积比为20%时,雨水口高8cm和5cm时对3年,5年一遇暴雨产生的径流削减率均在40%以上,稳定后的径流系数均在0.90以上,且两种雨水口高度下的削减率差异不明显,相比之下5cm雨水口高度设计较8cm更为合理;(3)绿地的产流速率变化过程曲线呈"几"字形,汇水面积越大、暴雨强度越大,产流速率稳定时的峰值就越大,产流历时也越长。[结论]下凹式绿地对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有很好的削减作用,其所占面积比越大,削减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凹式绿地 暴雨强度 径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0
作者 陈祖亮 肖林颖 +1 位作者 王丽娜 周金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56-6769,共14页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明晰其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基于2001—2022年MODIS生态系统蒸散量(ET)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集估算了西南高山...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明晰其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基于2001—2022年MODIS生态系统蒸散量(ET)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集估算了西南高山峡谷区WUE,并结合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探讨了WUE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WUE多年平均值为1.19 gC/kg,整体上呈下降趋势(P>0.05),变化速率为-0.002 gC kg^(-1)a^(-1);空间上,64.97%的区域WUE呈下降趋势,35.03%的区域WUE呈上升趋势,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那曲市和甘孜州的东南部以及凉山州东北部。研究区WUE整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ET的增速(2.88 mm/a)总体上高于GPP的增速(1.69 gC m^(-1)a^(-1))。(2)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WUE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总体上WUE变化与降水呈负相关,与气温和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受降水和气温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孜州以及那曲市东南部,太阳辐射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潘高原、藏南地区以及凉山州北部。(3)人类活动对WUE变化的影响高于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0.49%和29.51%。WUE上升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WUE下降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耦合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残差分析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侧柏林生长旺季蒸散组分δ^(18)O日变化及其定量区分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璐 贾国栋 +1 位作者 余新晓 张永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1-70,共10页
侧柏是北京山区分布范围较广的典型针叶树种,研究侧柏林生长旺季蒸散过程及蒸散组分变化特征对了解该区陆地生态系统水汽交换、植被耗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于生长旺季(2016年8月)对侧柏林大气水汽δ^(18)O进行... 侧柏是北京山区分布范围较广的典型针叶树种,研究侧柏林生长旺季蒸散过程及蒸散组分变化特征对了解该区陆地生态系统水汽交换、植被耗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于生长旺季(2016年8月)对侧柏林大气水汽δ^(18)O进行原位连续观测,同时选取4个典型晴天采集枝条和土壤样品并测定样品水中的δ^(18)O。结果表明:日尺度上,利用Craig-Gordon模型计算的土壤蒸发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_E)在4个测定日中均先增大后减小,δ_E介于-5.968%^-2.689%,最大峰值出现在12:00—14:00,而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h)先减小后增大,二者关系为δ_E=-0.03h^2+4.85h-209.5(R^2=0.55,n=32),表明h>75%时,环境相对湿度越大,同位素分馏效应越明显;基于稳态假设估算的植物蒸腾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_T)和Keeling曲线拟合的侧柏林蒸散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_(ET))分别介于-1.210%^-0.951%、-1.599%^-1.004%,日变化趋势复杂,日间变化差异大,但同一观测日内δ_T和δ_(E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植物蒸腾非稳态可能对δ_T的估算产生偏离,δ_(ET)变化主要受δ_T影响;4个测定日中蒸腾量占总蒸散量的比例(F_T)介于90.14%~92.63%,说明研究区侧柏林生态系统生长旺季蒸散发绝大部分来自植物蒸腾。研究结果确定了基于日尺度的生长旺季植被蒸腾对蒸散的贡献率,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水汽交换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区域森林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林 生长旺季 蒸散发 同位素稳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物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晓帅 高永龙 +10 位作者 范雅倩 林岭 毛军 张德怀 李鑫豪 刘新月 徐铭泽 田赟 刘鹏 贾昕 查天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67-175,F0003,共10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物候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研究内容,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与NPP的影响仍需明了,物候的时空变异规律更需深入探讨。该研究基于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物候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研究内容,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与NPP的影响仍需明了,物候的时空变异规律更需深入探讨。该研究基于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北京植被物候信息,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模拟NPP,通过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阐明NPP与物候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气象因素和物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1—2020年超过70%的区域出现生长季开始(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逐渐提前,平均每年提前0.57 d。超过90%的区域生长结束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逐渐推迟,平均每年推迟0.51 d。2)SOS提前和生长季(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延长均对NPP增长产生显著影响(P<0.05)。SOS每提前1 d,NPP增长3.74 g/m^(2);LOS每延长1 d,NPP增长2.65 g/m^(2)。秋季EOS推迟对NPP变化影响不显著。3)春季和秋季,气候通过改变物候(SOS、EOS)对NPP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而夏季温度和降雨对NPP的直接影响更大。该研究表明春季物候变化是NPP年际变异的重要驱动因子,春季物候提前导致NPP年总量增加。研究结果是都市区植被生产力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认识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边缘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价——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 被引量:52
13
作者 王丽群 张志强 +2 位作者 李格 马丰伟 陈立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0-759,共10页
北京边缘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以生... 北京边缘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以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表为基础,探讨北京边缘地区牛栏山-马坡镇在1992—2015年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5年间,牛栏山-马坡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度增加,异质性增高,优势景观类型由农田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1609.34万元增长到14992.07万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率最大;提高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综上所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为干扰造成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一定会使城市边缘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是牛栏山-马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边缘区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影响 牛栏山-马坡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条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涂剑 马超 杨海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常见的一种山地灾害,也是威胁山区生态环境的头号安全问题。分析该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条件对于该区山洪泥石流预测预报具有指导意义。笔者搜集18场降雨数据,分析该区泥石流的激发雨量特征。结果表明:激发降雨的峰值降...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常见的一种山地灾害,也是威胁山区生态环境的头号安全问题。分析该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条件对于该区山洪泥石流预测预报具有指导意义。笔者搜集18场降雨数据,分析该区泥石流的激发雨量特征。结果表明:激发降雨的峰值降雨时段介于3~9 h,峰值时段平均降雨强度达22.6~50.0 mm/h,累积雨量达91.9~350.0 mm,峰值降雨时段雨量占累积雨量的63.9%~100.0%,这说明激发泥石流的降雨过程具有历时短、雨量集中、突发性强的特点。用修正后的李氏法进行雨场分割,得到该区泥石流激发的降雨强度-历时和累积雨量-历时关系。最后,以密云区北部山区为例分析3期植被盖度和泥石流激发雨量条件。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线性分解模型分析表明,1989—1991、2004—2005和2011—2012年植被覆盖度分为64.48%、68.57%和72.48%;相应的泥石流雨量激发条件也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可见植被恢复盖度对泥石流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本文统计分析得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条件可为该区山洪泥石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指标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泥石流 降雨特征 雨量激发条件 植被盖度 北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房山区县域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娜 张学霞 +2 位作者 古丽米热 余新晓 张焱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89,共5页
评估县域山洪灾害风险对小流域山洪风险预警及分区管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山洪灾害的发生条件、承灾体受损能力及抗灾能力,构建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房山区作为典型案例计算山洪灾害风险指数,分析了其在栅格、乡... 评估县域山洪灾害风险对小流域山洪风险预警及分区管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山洪灾害的发生条件、承灾体受损能力及抗灾能力,构建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房山区作为典型案例计算山洪灾害风险指数,分析了其在栅格、乡镇、流域分区上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具较高精度;随降雨重现期增加,研究区山洪风险指数增大,灾害风险由东向西扩散;在不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均为受灾影响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乡镇区划有利于落实防灾减灾措施,而流域分区可结合山洪灾害发生机制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山洪危险性 灾害易损性 风险评价 北京市房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林下典型灌木绣线菊光、水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满乐 范雅倩 +7 位作者 王可 蒋燕 李鑫豪 田赟 李润东 徐铭泽 郝少荣 查天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目的]植物资源利用效率是反映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重要指示指标,是气候变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对林下灌木物种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环境调控机理需进一步明晰。[方法]以北京松山天然阔叶林下典型灌木绣线... [目的]植物资源利用效率是反映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重要指示指标,是气候变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对林下灌木物种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环境调控机理需进一步明晰。[方法]以北京松山天然阔叶林下典型灌木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6月至9月完全展叶期开展原位叶片光合测定和同步环境因子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绣线菊LUE和WUE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LUE和WUE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LUE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空气温度(Ta)的变化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季节平均为0.03 mol/mol;WUE随PAR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季节平均为8.32μmol/mmol。PAR和Ta是影响LUE变化的主要因子,分别为指数和线性负相关;PAR和VPD是影响WUE变化的主要因子,均与WUE呈线性负相关,其中VPD通过影响气孔导度(gs)限制叶片蒸腾,从而影响WUE;LUE、WUE的季节变化和土壤含水量(SWC)均无显著相关性。LUE与WUE对环境因子存在趋同响应关系。[结论]研究初步确定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是研究区林下灌木绣线菊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子,而非土壤水分;林下灌木绣线菊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呈现资源保守策略,具体表现为在光能受限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具备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线菊 光能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和立地对细根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卫朝阳 张建军 +4 位作者 赖宗锐 胡亚伟 赵炯昌 唐鹏 王思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000~...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000~3000株/hm^(2))、M3(3000~4000株/hm^(2))、M4(4000~5000株/hm^(2))、M5(>5000株/hm^(2)),不同坡度(≤20°、20°~30°、30°~40°)和坡向(阴坡和阳坡)的样地,采用根钻法分层获取0~100 cm土层中的细根,对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组织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0~10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值606.19 g/m3),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细根生物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细根生物量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占比38%以上。(2)随着林分密度增加,0~10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下达到最高值3639.73 m/m^(2)),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M4密度下达到最低值:比根长601 cm/g,比表面积101.09 cm^(2)/g)。坡度和坡向对细根形态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垂直方向上,各林分密度0~4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占比均在60%以上。在0~20 cm土层,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林分密度和土层深度对细根生物量密度和细根形态有显著影响。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根长密度与林分密度、土壤全碳、全氮以及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深度和C∶N显著负相关。比根长、比表面积与林分密度和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深度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林分密度是油松人工林细根特征的关键调控因子,可通过林分管理措施来调整人工林林分密度以及细根生存策略,以此提高油松人工林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为半干旱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形态特征 垂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黑沙蒿群落多尺度呼吸的季节动态和影响因素
18
作者 王天娇 刘鹏 +4 位作者 翟树琛 李鑫豪 高圣杰 贾昕 查天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6,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观测尺度呼吸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别是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理解多尺度呼吸作用的影响机制,以期提升跨观测尺度呼吸模型模拟精度。【方法】在宁夏盐池选取典型黑沙蒿群落,于2022年5—10月,在固定样地原位连续监测黑沙蒿... 【目的】比较不同观测尺度呼吸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别是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理解多尺度呼吸作用的影响机制,以期提升跨观测尺度呼吸模型模拟精度。【方法】在宁夏盐池选取典型黑沙蒿群落,于2022年5—10月,在固定样地原位连续监测黑沙蒿叶片、土壤与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即Rl、Rs与Re),拟合呼吸与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多尺度呼吸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1)观测期内,Rl主要受温度调控(R^(2)为63.5%),温度敏感性(Q10)为1.48,Rl日均值最大为5.96μmol/(m^(2)·s),出现在7月;Rs和Re季节变化均受水分调控(R2分别为44.4%和50.9%),Q10分别为1.23和1.08,Rs和Re最大日均值均出现在8月,分别为2.94μmol/(m^(2)·s)和4.07μmol/(m^(2)·s)。(2)温度–水分双变量经验模型对Rl、Rs和Re的解释能力相较于单变量模型提升程度有限,平均R2分别增加了0.09、0.05和0.02。(3)水分条件是不同观测尺度呼吸温度敏感性是否趋于一致的关键因素。当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时(相对土壤含水量WRE<0.4时),Rl、Rs和Re对温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Q10分别为1.34、0.63和0.84;当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时(WRE≥0.4),Rl、Rs和Re对温度的响应趋于一致,Q10约1.8。【结论】不同观测尺度呼吸季节变化的调控因素存在差异,而双变量模型对提升不同观测尺度呼吸模拟的精确性作用有限,充分考虑不同观测尺度以及同尺度水分条件的差异是未来准确模拟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呼吸作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生态系统 叶片呼吸 毛乌素沙地 温度敏感性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7种乔灌草植物的化感潜力
19
作者 朱玲 魏天兴 +3 位作者 于欢 王仙 范德卉 赵雨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6-1415,共10页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抗干旱胁迫能力、生长速率和适应性较强,是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探究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该区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刺槐根系和根际土为实验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设定根系和根际土...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抗干旱胁迫能力、生长速率和适应性较强,是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探究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该区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刺槐根系和根际土为实验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设定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1.0、3.0、5.0、7.0、10.0mg·mL^(-1),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对冰草(Agropyroncristatum)、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刺槐、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受体植物各指标的化感作用受到质量浓度、受体植物种类和化感物质来源,及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1)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促进刺槐和绣线菊的种子萌发,促进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增加而加强,对绣线菊的促进作用强于刺槐;根际土对刺槐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强于根系,对绣线菊来说则相反。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冰草、侧柏、胡枝子、油松、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规律一致,呈现“低促高抑”的效应。2)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胡枝子、冰草、侧柏、油松、绣线菊和刺槐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一致,其中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促进胡枝子幼苗生长,促进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且根系的促进作用强于根际土;对其他5种受体植物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不一致,根系浸提液抑制紫花苜蓿的幼苗生长,根际土浸提液对其呈现“低促高抑”的效应。该研究可为刺槐林的乔灌草复合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根系 根际土 化感潜力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20
作者 林峰 信忠保 +1 位作者 袁瑜贵 仁青巴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3-593,共11页
基于人居环境问卷调查结果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了当前藏东南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瓶颈与发展需求,构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框架,从健康、经济、社会、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以下藏东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1)林芝政... 基于人居环境问卷调查结果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了当前藏东南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瓶颈与发展需求,构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框架,从健康、经济、社会、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以下藏东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1)林芝政府政策高位推进,同时遵循市场导向进行政策修改;2)规划健康环境布局,提高健康安全素养;3)合理规划生态空间资源,实现发展可持续、高质量;4)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城市文化竞争力建设;5)增大社会政策覆盖力度,增强区域对外开放包容性;6)调整藏东南生态红线,着力建设本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从人居软环境与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藏东南乃至青藏高原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参考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 高质量发展 发展模式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